值得细细玩昧的儿科原创著作——推荐新书《董氏儿科》

合集下载

董氏儿科:妙手仁术传承七代

董氏儿科:妙手仁术传承七代

董氏儿科:妙手仁术传承七代作者:胡珊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1年第04期在宁波、上海,董氏儿科几乎家喻户晓。

不少老宁波随口就能说出一个董幼祺医生几剂汤药妙手回春的故事,又或是一段深夜在医院排队挂号的经历。

但董氏儿科的传奇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患者的口口相传。

作为宁波市唯一一项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海派中医儿科主要流派、宁波四大中医世家之一,董氏儿科以家学传承为基础,历经200多年、七代人的努力,在对古今诸家学派兼容并收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中医儿科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为中医发展、患儿健康立下卓著功绩。

一门俊才蜚声杏林在全国医学界享有盛誉的董氏儿科起源于宁波原鄞县南乡董家跳。

据董氏家谱记载,董氏儿科可追溯至世祖董云岩。

董云岩出生于1798年,为人刚直。

他以耕读为生,同时也酿酒、看病,医术惠及乡邻。

后来,董云岩之子董丙辉精研医术,又得名医授予药方,善治儿科疾病,在当地及周边行医颇有声望。

董丙辉之子董水樵自幼便由父亲传授医术,后又拜在儿科名医石霖汝门下,尽得父辈和石氏心传。

但真正让董氏儿科享誉国内外的,是董水樵的儿子,即董氏儿科的第四代传人——董廷瑶。

董廷瑶一生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座右铭,号幼幼庐主。

他本在宁波行医,为躲避战乱到了上海,因医术精湛逐渐成为名震上海滩的中医学界泰斗。

当时在中医儿科界有“南董(上海董延瑶)北刘(北京刘弼臣)”之说。

1943年,董廷瑶之子董维和为了报效故里,从医学院毕业后毅然回甬,先后担任过海曙鼓楼联合诊所(现为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所长、宁波市政协委员等,是浙江省名中医。

但因日夜操劳,董维和还没来得及向后人系统传授医术便因病离世。

为了不让宁波董氏儿科这朵中医奇葩就此凋零,1973年,宁波市卫生部门把19岁的董幼祺派遣到上海,让他跟随爷爷董廷瑶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医儿科。

回宁波后,董幼祺对董氏儿科的学术思想一步步融会贯通,并根据医疗环境和疾病谱的变化不断创新,终成一代大家。

董廷瑶医生,上海的“小儿王”。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

董廷瑶医生,上海的“小儿王”。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

董廷瑶医生,上海的“小儿王”。

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

过去上海有个董廷瑶医生,可能大家应该会知道这个人,他被人们称为上海的“小儿王”。

他治疗儿科疾病就喜欢用桂枝汤。

四川过去有一位很有名的大夫,江尔逊先生,也是一个用桂枝汤用得很出奇的大夫。

各位如果对桂枝汤应用感兴趣,课后可以查一查这两个大夫的资料。

我知道还有一个人对桂枝汤的研究很深,就是中医科学院的科学家富杭育,她把半辈子的时间都用到了桂枝汤的科学研究,发表了很多论文。

这里我还要跟大家谈谈用桂枝汤治疗呼吸系疾病的经验。

桂枝汤适应证的太阳中风,用西医的眼光看,主要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当然,桂枝汤的适应证并不仅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桂枝汤也可以治疗下呼吸道疾病,支气管炎、肺炎。

刘老有个经验方,后来被开发成了一个准字号中成药,桂龙咳喘丸。

刘老是我国第一批500名名老中医,我跟刘老做了几年徒弟,对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了解较多。

我在临床上对于虚弱体质的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常用桂枝汤治疗。

现在儿科疾病多与肺胃相关,有两个极端,一个肺脾虚寒,一个肺胃实热。

如果是肺胃实热,那就不要用桂枝汤。

肺胃实热性质的疾病应该用苦寒清热、泻火解毒的方法治疗,比如甘露消毒丹就很好。

清代名医吴鞠通有一个方子非常好用,方子叫做“代赈普济散”,大家可以试试,做成煮散剂,一次取大约20g药散,煮服,非常好用。

建议做儿科的医生记住这个方子。

桂枝汤并不是适合治疗全部呼吸系疾病的方子;桂枝汤只适合治疗肺脾虚寒性质的呼吸系疾病。

我在门诊时,常对学生们说,你们要注意观察患儿的脸色,有些孩子一脸寒气,反映脾肺有寒,多是由饮食生冷得来的。

胃肠实热也是由饮食而来,脾肺寒气也是由饮食而来,吃生冷的东西太多了,也可能与用了太多太久的凉药有关。

大家知道,现在的医生,治疗呼吸道疾病基本上都是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或者用抗生素,抗生素多数也是寒凉的。

我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周某,男,5岁。

咳嗽3日。

”这个孩子虽然这次的咳嗽只有3天,但是长期以来,他总是不断咳嗽。

中医儿科学 (1)精选全文

中医儿科学 (1)精选全文

几个重要学说-稚阴稚阳说
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稚阴 稚阳的认识进行了归纳和解说,他提出: “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 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 阴未长也。”
小儿时期无论脏腑气血、筋脉骨肉等物质 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小的状态, 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就是说,“阴” 和“阳”均是幼稚的。
小儿体格发育
脉搏(次/分)
呼吸(次/分)
新生儿
120~140
40~45
新生儿~1岁 110~130
30~40
1~3岁
100~120
25~30
3~7岁
80~100
20~25
7~12岁
70~90
18~20
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1岁以上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 算:
收缩压(mmhg)=80+年龄×2
望诊
1.五色主病: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 又称五色诊。
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吐泻。
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可见于疳证、 积滞、虫证。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疼痛、瘀证、惊痫。
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疼痛、惊痫,或内有 水湿停饮。
2.五部配五脏五部指左腮、右腮、额上、鼻
小儿体格发育
牙齿-小儿出生后5~10个月开始出乳 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 6岁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1恒磨牙, 12岁左右长出第2恒磨牙,18岁以后 开始出现第3恒磨牙(智齿)。恒牙共3 2个,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
6~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 公式计算:
牙齿数=月龄-4或6
万全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即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 足;肾常不足。-强调调理脾胃

《方剂编--儿科分册》野草著

《方剂编--儿科分册》野草著
传承中华瑰宝 服务人类健康
因症病证治探幽
编者 野 草
第一编 附 编
常用中药方剂 儿科分册
1
因症病证治探幽
《方 剂 编》
编者 野 草
本套图书共分为四部:第一部《病因编》、第二部《症状编》、第三部《方剂编》。各 部都按临床六科(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分为 6 册,另有第四部《附编》含《常用 中药方剂》《中成药应用临床参考》各 1 册。计 20 册。
本书为第三部《方剂编》。
本编编写说明
同道们熟知: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就发现了药物并用之治病疗 伤。最初,只是使用单味药。经过诸多年代的医疗实践,认识到用几味药配合起来治病的效 果更好,于是就逐渐形成了方剂。
方剂的出现,吸引后世历代医学家对其进行了认真地分析、探索和研究,经过长期的 医疗实践证明:多种药物共同作用于人体,其协同、制约作用的发挥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医疗 效果。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越。
惊厥
风热 11
12 4369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恶风汗出 风热 11
13 4303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喘嗽
风热 11
14 1820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水痘
风温 12
15 1815 时行病
银翘散
温病条辩
头痛
风温 12
16 3353 时行病
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辩
小儿麻疹 热 13
17 4373 时行病
全编共分析了运用同一方剂的、3 个症次(含 3 个)以上的主症 506 个,症次 1062 个。 其中含:内科 262 个主症,764 个症次。外科 44 个主症,30 个症次。妇科 81 个主症,103 个症次。儿科 39 个主症,47 个症次。眼科 48 个主症,40 个症次。耳鼻喉科 32 个主症,78 个症次。

老中医董廷瑶医疗经验

老中医董廷瑶医疗经验

推理论病的儿科专家董廷瑶王霞芳整理编者按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

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

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

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

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

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

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

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

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

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董廷瑶《幼科撷要》董廷瑶,男,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医世家,其先君水樵公于天命之年方获独子,钟爱倍至,然督教严厉。

幼年时即聘请饱学老秀才,教读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自此晨昏勤读背诵,进而能文作赋,为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

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伤寒论》等经典,继而各家学论,尤以宋明以来的《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专著,均一一教研,并在临证时悉心传授,指点迷津,使其尽得家传。

三年后,慈父不幸弃养,不得不在弱冠之年独立应诊。

儿科奠基人,“小二王”,都是因为临床效果牛!

儿科奠基人,“小二王”,都是因为临床效果牛!

儿科奠基人,“小二王”,都是因为临床效果牛!刘弼臣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是国家教委确定的全国九位中医终身教授之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顾问,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国务院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教学研究会终身名誉理事长,全国中医儿科科研成果评审会主任。

江苏省扬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鉴真医院名誉院长,山西中医学院名誉院长。

全国首届继承工作的500位名老中医之一。

曾任中华中医儿科学会名誉会长,第八届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委员。

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小儿王”。

刘弼臣教授是中医儿科“臣字门派”的传人。

中医理论造诣颇深,是我国现代中医儿科事业奠基人之一。

他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倡导“少阳学说”。

以“少阳学说”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在临证之时强调“从肺论治”,从而创立了近代中医儿科四大门派之的“调肺学派”。

“臣字门派”简介“臣字门派”由清代太平天国时期名震长江南北的中医儿科江苏名医——朱冠臣所开创。

“臣字门派”推崇钱乙,以《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证治”的学术思想为“核心思想”,临床疗效卓著。

深受长江南北两岸人民群众的欢迎,朱冠臣先生也被冠以“小儿神医”之称。

而后有姜树臣、姜继臣、孙瑾臣继承其衣钵,他们均成为当地之中医儿科名医,使中医儿科“臣字门派”扎根于扬州,繁盛于苏北。

刘弼臣教授聪慧过人,学习成绩优秀,曾2次跳级升学。

但是,好景不长。

旧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民贫国弱,为强虏所欺。

在他中学毕业之际,由于日寇入侵,学校迁移,家境贫寒而辍学。

目睹日寇侵华和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及疫病流行的悲惨景象而忧心忡忡。

品学兼优的童年刘弼臣在国难当头之际,受范仲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言的感召,从古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之训,立志学习中医,济世活人,以增强民族素质。

遂于14岁中学辍学后而拜其姑父孙谨臣先生为师,师取医名“弼臣”,成为“臣字门”的第五代传人。

“董氏儿科”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验案四则

“董氏儿科”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验案四则

“董氏儿科”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验案四则
董继业;郑含笑;董幼祺
【期刊名称】《浙江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4(049)004
【摘要】“董氏儿科”历史渊远,至今二百多年,历经七代,门生遍及全国(以宁波、上海两地为主),医术名蜚海内外。

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深得同仁尊重和百姓欢迎,特别是第四代传人董廷瑶先生,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原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
【总页数】2页(P296-297)
【作者】董继业;郑含笑;董幼祺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浙江宁波315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值得细细玩味的儿科原创著作——推荐新书《董氏儿科》
2.董廷瑶教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案四则
3.沙参麦冬汤儿科验案四则
4.余惠平应用肉桂治疗儿科疾病验案四则
5.应用柴胡剂治疗儿科情志病验案四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婴童医案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经验婴童系列丛书

婴童医案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经验婴童系列丛书
在浩瀚的医学海洋中,国医大师王烈先生的学术经验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我翻开这本《婴童医案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经验婴童系列丛书》时,便被其深邃 的内容所吸引,感受到了中医对于婴童疾病的独特见解与精湛的治疗技艺。
王烈大师对于婴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症状上,更是 深入到体质、环境、饮食等多个方面。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医 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与此同时,大师对于婴童生长特点的深入研究,使 我对于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这套丛书的目录还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阐述每个疾病的过程中, 不仅有理论上的讲解,还有实际病例的分析和经验的分享。这样的目录安排,使 得这套丛书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实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 的参考。
再者,这套丛书的目录还体现了国医大师王烈的学术思想。王烈教授是著名 的中医儿科专家,他在儿科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通过这套丛书的 目录,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婴童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这 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传承。
在总结自己的学术经验时,王烈先生特别提到了“治未病”的思想。他认为, 预防疾病的发生远胜于治疗疾病。因此,对于婴童的养护,应注重增强其体质, 提高免疫力。家长可以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来达到这 一目的。
《婴童医案国医大师王烈学术经验婴童系列丛书》还收录了许多王烈先生的 临床医案,这些医案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广大的医务工作者和家 长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这些医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烈先生的临 床思维和诊疗方法,从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婴童之病,多因脾胃不和。”王烈先生在书中强调,婴童的生理特点和成 人存在很大的差异,其疾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在治疗婴童疾病时, 调理脾胃是至关重要的。他还指出,婴童体质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迅速,因此在 治疗过程中要时刻病情变化,灵活施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 氏 中医儿科 源远 流 长 , 已有 几 百年 历 史( 它起 源 于浙 江鄞县 南 乡董 家跳 ) 从 可 查 到 的 家谱 , , 至今 已有 七 代相 传 。董 氏儿 科 的发 展 , 反 映 出 了中 医辨 证 施 既 治的特 色 , 也反 映 了随 时代 的进 步 , 氏 儿科 的 学术 经 董
文质 彬彬 的 董 幼 祺教 授 像 是 个 活 菩 萨一 样 , 着 济世 怀 活 人 的 信 念 终 E为 全 国 各 地 的 婴 幼 儿 患 者 解 除 疾 苦 , l
的总结 , 步形 成 了一整 套 较 为 完整 的辨 证 思路 、 疗 逐 治
方 法 , 在 临 床 上 取 得 了十 分 明 显 的 效 果 , 此 在 全 国 并 为 百 姓 和 同 行 中 获 得 了 极 大 的 信 誉 。 如 裘 沛 然 老 谓 其 “ 高深 的学术 造诣 和丰 富的 临床 经验 , 有 医名 满 江 南 ” ; 张 镜 人 老 谓 其 “ 小 儿 痧 痘 及 疑 难 杂 症 , 不 效 如 桴 疗 莫 鼓 , 受 群 众 信 仰 ” 张 奇 文 老 谓 其 “ 国 内屈 指 可 数 的 深 ; 是
且 第 二 天 再 次 上 来 就 只 有 3 ℃ 了 , 了 2付 不 到 烧 就 8 吃 没 有 了) 当然 , 他 的 儿 童 慢 性 胃炎 的 确 实很 多 , 。 看 还 有 早 熟的 。他 的 祖 父 ( 廷 瑶 先 生 ) 看 过 白血 病 、 董 还 血

《 氏 儿科 》 为 家 学渊 源、 术 思 想 、 董 分 学 临床 经 验 、 汤 药 应 用 、 故 求 新 、 治 心 得 、 话 絮 语 等 7个 部 分 。 温 诊 医 全 书在推 理论 病 、 推理 论 治 的 思想 指 导 下 , 一 些新 的 对 病种 也作 了详 细 辨 证 与 治 疗 的 分 析 , 分体 现 了董 氏 充
验 也 得 到 了发 展 与 提 高 , 别 是 到 了 第 四 代 传 人 董 廷 特 瑶 , 是 把 董 氏 儿 科 的 宝 贵 经 验 进 行 了较 为 全 面 系 统 更
范, 典型 江 南人 的 相 貌 , 话 带 着浓 重 的 江 南 气息 , 说 举 手 投 足 之 间 也 透 着 江 南 人 的 优 雅 与 稳 重 … … 就 是 这 位
看到 的一 些 患者 的留 言 :
“ 海 中医 医 院名 老 中 医 门诊 部 的 董 幼祺 医生 应 上
该 远 不 止 治 疗 消 化 系统 疾 病 吧 , 看 过 他 治 的 反 复 咳 我
真正 中 医 I 临床 家, 医德 医 风 、 术 造 诣 可 谓 名 誉 全 其 学 国” 王静 安 老 谓 其 “ ; 当代 杏 林 名 师 , 儿之 真谛 , 先 幼 董 生得 之 矣” 王 烈 老 谓 其 “ ; 医德 高 尚 , 专精 长 , 古 不 技 尊
值 得 细 细 玩 昧 的 儿 科 原 创 著 作
— —
推 荐 新 书《 氏 儿科 》 董
( 国 中 医 药 出版 社 芮 立 新 ) 中 就 在 这 本 凝 聚 着 七 代 人 临 床 经 验 结 晶 的 《 氏 儿 董 的分 量到 位 都 能 药到 病 除 。还 是 要 特 别感 谢 董 医生 ,
每 个 病种 的论 述基 础上 , 辨 证 分 型 治 疗 , 附 医案说 作 并 明 , 的在 于使 读 者 一 目 了然 。 目
《 氏儿科 》 董 一书 文笔谈 不 上 华丽 , 处带 着如 董教 处
授 本 人 一样 的 朴 实 , 书 中 的 内容 绝 对 算得 上 充 实 , 够 但 能 让人 一饱 眼福 , 只有 在 字斟 句酌认 真 阅读 之后 才能体 会
泥 古 , 中 医 儿 科 界 的 泰 斗 , 代 宗 师 ” 如 此 之 称 可 是 一 。
谓名 副 其 实。
嗽 感 冒和 哮 喘 及 极 度 厌 食 , 往 一 付 药 下 去 就 立 竿 见 往
影 。一 回 是 发 3 ℃ 高 烧 ( 药 下 去 2 9 中 O分 钟 就 没 了 , 而
儿 科 学 术 思 想 代 代 相 传 , 断 发 扬 。 临 床 经 验 篇 在 对 不
友病 、 肉萎 缩 等 非 常 难 医的 重 病 等 。 只是 现 在 人 太 肌
多 了 。 ”
“ 儿 子 很 容 易 咳 嗽 , 次 咳 嗽 都 要 打 吊针 , 般 都 我 每 一 要 多 天 才 好 。 昨 天 董 主 任 开 了 中 药 , 天 吃 了 已 经 基 本 今 不 咳 了, 常 感 谢 。 听 说 董 主 任 调 理 的 药 也 很 好 , 儿 子 非 等 好 全 了, 来 开 。 医术 高 、 再 医德 高 、 医 名 家 当之 无 愧 。 中 ” “ 就 特 别 推 崇 董 医 生 , 具 有 高 尚 的 人 格 和 精 湛 我 他 的 技 艺 , 来 没 有 像 别 的 医 生 那 样 要 么 自以 为 是 , 么 从 要
能 找 到 您 是 我 和 孩 子 的 福 分 , 分 感 谢 ”… … 万
科 》 书 出版之 际 , 怀 着 崇敬 与 期待 的心 情 来 到 宁 波 一 我 市 中医院 , 访 了该 书作 者 、 氏儿 科 第 六 代 传 人 、 走 董 著
名 的 中医儿科 专 家董 幼祺教 授 。
初 见 面 的 第 一 印 象 是 他 那 温 文 尔雅 的 中 医 大 家 风
出诊 于 宁波和 上 海两地 , 日门诊 数 量 应接 不 暇 , 的 每 他 医德 也 在 当地 传 为 美 谈 。 我 甚 为 惊 奇 的 是 在 宁 波 似 乎 所有 的人都 认 识董 医生 , 都 很 尊 敬 他 , 肯 定跟 他 的 也 这
为 人 和 他 的 医 术 分 不 开 。 下 面 是 在 宁 波 中 医 院 网 站 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