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3 在自动对位丝网印刷机上的应用

合集下载

丝网印刷机参数及其意义

丝网印刷机参数及其意义

14MG Print head Z Axis (印刷头Z轴) (印刷头 印刷头Z 15MG Squeegee Input/Output Axis (刮条电机的前后 (刮条电机的前后 运动轴心) 运动轴心) 16MG Squeegee Up/Down Axis (刮条电机的上下运动 (刮条电机的上下运动 轴心) 轴心)
工具栏中按钮对应 2 - machine—22-print data菜单 菜单
Down-stop(刮条高度): 印刷时刮条以丝网为零点下降的距离。以印刷时丝 网的网版平面为零点位置,向下为负值,向上为正值。 这个参数的大小决定了印刷时刮条下压网版使网版变形 的强弱。刮条下降深度越大压迫丝网变形的就越厉害, 间接的减小丝网间距,印刷的浆料就会变薄,反之印刷 的浆料就会变厚。 Pressure(压力): 印刷时印刷头在丝网上所加的压力。印刷时刮条在 网版上所加的压力,压力的大小决定印刷浆料的厚薄。 Pressure mode 压力模式: 打上后其他参数改变没有作用
工具栏中按钮对应 2 - machine—22-print data菜单 菜单
其对应的参数有如下:
Snap-off(丝网间距): 印刷时丝网距离印刷台面的距离。丝网间距的数 值前面的“—”只代表方向,不是负数。是根据Z轴, 规定向上为负值,向下为正值。也就是说将这个数值 前面的“—”去掉这个数值将代表丝网与印刷台面的距 离。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丝网间距越大浆料印刷 的也就越厚,反之,印刷的浆料就会变薄。 Speed upward(网版上升速度): 印刷后丝网脱离印刷台面的速度。
刮条 刮条
+
网版 印刷平台 Down-stop 0
+
网版
印刷平台 Park 0
印刷时

丝网印刷专利技术综述

丝网印刷专利技术综述

丝网印刷专利技术综述作者:暂无来源:《网印工业》 2018年第5期一种卷纸机构及丝网印刷机专利申请号:C~1201710731752.9 公开号:CN1107351524A申请日:2017.08.23 公开日:2017.11.17申请人:昆山赢天下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一种卷纸机构及丝网印刷机,涉及电池片印刷技术领域。

卷纸机构包括第一卷纸辊\第二卷纸辊和能够提供正转动力和反转动力的动力输出装置o第一卷纸辊和第二卷纸辊均与动力输出装置选择性地传动连接。

丝网印刷机包括视觉定位装置\印刷机构\控制机构和上述卷纸机构o视觉定位装置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并用于向控制机构传递产品位置信息。

控制机构与印刷机构电连接并用于控制印刷机构进行印刷o控制机构与卷纸机构的动力输出装置电连接并用于控制动力输出装置。

卷纸机构用于将卷纸铺展于印刷工作台以使卷纸能够承载产品以便于印刷机构进行印刷o二者在电池片印刷过程中能够避免银浆洒落到工作台上,防止浆料对产品造成污染或印刷时使产品碎裂。

一种连续式丝网印版清洗系统专利申请号:CN1201720273905.5 公开号:C~1206644463U申请日:2017.03.20 公开日:2017.11.17申请人: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用新型提供一神连续式丝网印版清洗系统,该丝网印版清洗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入料工位\脱脂洗工位\热水洗工位\溢流水洗与去离子水洗工位\风刀切液工位\干燥工位以及出料工位;所述清洗系统还包括有印版输送装置,所述印版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行辘和用于驱动多个所述输送行辘转动的驱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连续式丝网印版清洗系统包括多个功能不同的工位,实现对丝网印版的流水线式精细化清洗处理,可以连续对丝网印版进行清洗,并可以同步将清洗后的丝网印版进行烘干;提高了丝网印版的清洗质量,连续作业生产效率高,能够有效降低劳动强度,节约人工成本。

一种圆网印花花回系统专利申请号:CN1201710571715.6 公开号:C ~1107364224A申请日:2017.07.13 公开日:2017.11.21申请人:林金标本发明公开一种圆网印花花回系统,包括:镍网印花筒\卡盘和支撑架,所述镍网印花筒能够拆卸的固定设置在两个卡盘上,所述卡盘能够拆卸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V形架\梁框\磁台和支撑桩,所述两个V形架分别设置在所述梁框的两端,其中,一个V形架能够移动的固定设置在所述梁框的一端,另一个V形架固定设置在所述梁框的另一端,所述梁框和所述磁台能够拆卸的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桩上,其中,所述磁台设置在所述镍网印花筒的正下方并与所述镍网印花筒相切。

自动平面丝网印刷机的应用

自动平面丝网印刷机的应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自动平面丝网印刷机的应用
由意大利SIAS公司、台湾正中公司和河北装潢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
司合资,在中国大陆建立的三资企业河北赛尔斯丝网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在坚持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今年又推出一种全新的MOVEX 3/4自动平面丝网印刷机。

该产品全部采用意大利图纸,机械关主件和电气关主件
均由意大利提供,整机在河北赛尔斯组装。

该产品在性能和印刷精度上达
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而且受到了意大利专业人
士的首肯,在下半年由意大利赛尔斯公司返销到欧洲市场。

为中国高档丝
印机的出口走出了可行之路。

该产品的主要特点:
1、采用施耐德PLC微电脑控制整机系统,人机对话荧屏显示,直观监
控整机运行情况,多种操作模式供用户灵活设置,各类技术参数直接输入,调整操作更加方便、准确、直观。

2、刮匀墨动作采用意大利电机驱动齿形带传送,可变频调速,运转平
稳无噪音,印刷质量精确可靠。

3、印刷框架机械式四柱升降,平稳可靠,高低两段升降行程的设计,
使擦版方便印刷效率更高。

4、网版采用气动夹紧,操作方便,并有与印刷同步的气动离网装置,
印刷效果更完美。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丝网印刷全自动视觉对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丝网印刷全自动视觉对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网 印刷 需求 。
全 自动丝网印刷,能够进 一步提 高丝网印刷质 量及效率。全 自动对位系统在丝网印刷 中的应 2丝网印刷全 自动视 觉对位系统设计 用,可 以实现对各工作平台的运动控制,并下 达运动指令 ,并将承印物靶标与丝网靶标实现
自动 对 位 。对 全 自动 视 觉 对 位 系 统 的应 用 ,也 必 然 能 够 进 一 步 实 现 全 自动 丝 网 印 刷 。
软件开发 ・ S o f t wa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丝 网印刷全 自动视觉对位系统 的设计与实现
文/ 宋珩 田原
控制 。 丝 网 印 刷 既 可 以 进 行 平 面 印 刷 , 也 可 以 进 行 曲 面 印 刷 , 而 且 能够在各种 的承 印物上 进行印刷 , 因此 其 又 被 成 为 万 能 印 刷 。 丝 网 印刷 的应 用 范 围非常 广, 随着丝 网印刷技 术 的进 一 步发展 ,全 自 动 视 觉对 位 系 统 开 始 逐 步 应 用 丝 网印厣J 中, 大大提 高 了丝 网 印刷 质 量。本 文通 过对 丝 网印刷 全 自 动视 觉对位 系统 的设计进行 分析, 以期 更好 的满足丝 网印刷需求。
用此 系统,能够实现丝 网印刷 的精确定位 ,这 也就能够降低 印刷过程 中的事故发生率 ,保证 印刷质量。在未来 的发展过程 中,应 当加强对 全 自动视觉对位系统的研 究,尤其是针对机械 视觉系统和运动平台,不断优化这 两大要 素, 进一步提高丝网印刷精度,从而 更好的满 足丝
网 印刷 质 量 及 效 率 需 求 。
过程 中的各项工艺需求;网框部主要是进行丝 【 关键词 】丝 网印刷 全 自动视觉对位 系统 设
计 分 析
网印刷 的部件 ,与 印刷过程息息相关 ;升 降系 统则是用于升 降网框 高 了丝

一种玻璃丝网印刷机的中心对位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玻璃丝网印刷机的中心对位装置[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玻璃丝网印刷机的中心对位装置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赖飞翔
申请号:CN201822049503.4
申请日:20181206
公开号:CN210283579U
公开日:
202004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玻璃丝网印刷机的中心对位装置,包括网框架,网框架的内部设置有传输同步带,传输同步带在网框架内做升降运动,网框架的上部设有印刷平台,印刷平台的下部设有定位装置以及对称分布的测量条,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滚珠丝杠、定位升降气缸、定位行程导轨以及步进定位马达,定位行程导轨与定位滚珠丝杠平行设置,定位滚珠丝杠的一端上设置有定位马达,定位行程导轨上设置有定位升降气缸。

本实用新型通过机械联动方式控制定位轮前后左右运动,实现中心对位功能,因此结构相对简单、生产成本较低,有效的避免了因为玻璃的尺寸误差而印出不良的产品,大大的提高了玻璃印刷的效率,减小了因不良玻璃印刷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申请人:深圳市蝠鲼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九围一路68号九围居委A栋3楼之一
国籍:CN
代理机构:深圳市远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丝网印刷机参数及其意义

丝网印刷机参数及其意义

丝网印刷参数调整原则
一、 Printing (印刷方式选择) Alternate squeegee (不刮浆料交替印刷) Double squeegee (不刮浆料每片印刷两次) Squeegee and flood (先印刷后刮浆料) Flood and squeegee (先刮浆料后印刷) 二、 Screen (网版): Snap-off (丝网间距) Park (网版正常停止位置) (-3000)µm Speed upward (网版向上运动速度) (35)mm/s 网版 网版 印刷平台 Snap-off 0 0 印刷平台 Park
-
+
+
印刷时
停止时
丝网间距调整原则: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前提下,网版间距越小越好。 丝网间距调整原则: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前提下,网版间距越小越好。 参考值为(-900 ~ -1300)µm,太小易粘版或模糊不清,过大易印刷不良和损坏网 版。 印第二道时可适当加大间距。
三、 Squeegee (刮条): Down-stop (刮条深度) Park (刮条正常停止位置) (5000) µm Pressure (印刷压力) (50~~70)N
刮条 刮条
+
网版 印刷平台 Down-stop 0
+
网版
印刷平台 Park 0
印刷时
-
停止时
刮条深度和压力调整原则: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前提下,刮条下降深度和压力越小越好 刮条深度和压力调整原则: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前提下,刮条下降深度和压力越小越好。 刮条深度参考值为 (-900~~ -1300)µm,刮条下降过深或压力过大,易碎片和损坏网版, 刮条下降深度不够或压力太小易印 刷不良或粘版。 四、 Advancement:(印刷运行) Printing Speed (印刷速度) (180~230)mm/s Flood Speed (刮浆料速度) (500~600)mm/s 更换不同的网版﹑刮条或浆料后, 注:每次更换不同的网版﹑刮条或浆料后,应根据实际印刷质量对参数作相应的调整 !!

高精度丝网印刷机中自动自动对位系统的应用

高精度丝网印刷机中自动自动对位系统的应用

高精度丝网印刷机中自动自动对位系统的应用作者:杨倩倩姚竹亭文亦武来源:《科技视界》2015年第07期【摘要】丝网印刷是一种万能印刷术,其应用在很多领域中。

本文将对高精度丝网印刷机中的自动对位视觉系统进行研究,介绍其工作原理,计算UVW平台的运动关系。

【关键词】自动对位系统;机械视觉;UVW平台【Abstract】Screen printing is a universal printing, and it is used in many fields.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automatic alignment vision system of a high-precision automatic screen printing machine.Describe how it works and calculate the movement of a UVW computing platform.【Key words】Automatic positioning system; Machine vision; UVW platform0 前言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丝网印刷的精度有了非常高的要求,比如液晶行业。

本文讨论高精度丝网印刷机应用在液晶行业,实现全自动丝网印刷。

其中,机械自动对位系统就是高精度全自动丝网印刷机的重要组成部分[1]。

机械自动对位系统包括机械视觉系统和运动单位(本设备运动单元为UVW平台)。

1 机器视觉系统机器视觉主要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从客观事物中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然后将之用于实际的检测、测量和控制机器视觉可以看做是人眼的延伸,并且它有一个更重要的特性是具有人脑的部分功能,使得机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迈进[2]。

CCD技术(Image Acquisition)、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图像分析(Image Analysis)是视觉系统的三大要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对位丝网印刷机技术说明一、视觉处理平台客户需求:为了实现客户对印刷PCB板对位的高精度要求,在电气和机械上为客户提供整体式打包方案,电气上采用全OMRON系统(FZ3)+CP1H PLC+G伺服);机械上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精心把关。

经过长期艰苦调试,有效地满足了客户需求,极大地改善了提高工作效率。

客户的具体要求如下:1.对位精度20微米。

2.平台负载600KG。

3.系统通讯方式RS232。

4.提供连接及安装图。

5.镜头可视范围5mm。

6.二十种以上记忆读标方式。

7.中英文界面菜单。

8.所有系统配置符合CE标准。

客户对此款机器的性能非常满意,目前下单20套,图像处理器可采用FZ3或FZ3,以形成不同价位的产品,来满足最终客户的个性需求。

二、系统结构描述与设备工艺分析本平台放置于自动对位丝网印刷机的底部,根据双CCD对位信号来判断目标偏差距离,并使其回到标靶原点。

该平台工作精度为20微米,理想精度10微米,一般对位距离2-3毫米,平台实际行程正负10毫米!同时平台具有相应传感器保护,一旦移动过量可起停止作用,保证平台安全运行。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FZ3负责图像处理,计算出相机0的原点(x0,y0),相机1的原点(x1,y1),相机0的当前座标(x0`,y0`),相机1的当前座标(x1`,y1`),通RS-232C 通信方式将这些数据传送给CP1H ;CP1H 计算出dx 、dy 和d θ值,然后换算出控制分量分别控制UVW 平台的三轴伺服;NS8屏用于参数设置与方式选择等传统控制。

系统的工作步骤:①基板置于平台之上;②移动上下光源及镜头到上图的位置;③通过上镜头检出丝网上面的mark 作为目标位置;④然后通过上、下镜头检出基板上的mark ,对位到③的目标位置;⑤将上、下镜头移出平台区域,下降丝网,印刷;⑥上升印刷丝网,还原到原有位置,排出基板。

整机的原理方框图如图2所示:UVW 平台的放大结构如图3所示,而UVW 平台正是本控制系统重点介绍的内容。

久居日本的工程师采用独特的技术和工艺使整机在快速高精度运行时保持优异性能,而两侧限位开关为系统高系统安全运行护航。

该平台工作精度PCB 基板UVW 平台上下视野镜头(印刷时移向平台)丝网为20微米,理想精度10微米,一般对位距离2-3毫米,平台实际行程+/-10毫米。

通过对机械结构的研究现:U 、V 、W 三轴所处的位置可以决定一个圆。

我们移动一个轴的时候可以产生一个d θ角,即上方的平台是在旋转的而不是dx 和dy 方向上的移动。

同时移动U 、V 、W 三轴可实现平台任意方向和角度的移动,由于实际上受丝杆长度和平台结构的限制,平台不可能做大范围的d θ旋转,本机器的旋转角度为1.8度,因为机器本身属于精密对位平台,所以不可能出现大角度的对位。

如图4所示:4下面对d θ角的工作进行描述:O(a ,b )为相机的座标原点,由圆(x-a )^2+(y-b )^2=r^2的公式可知:从 A (X1,Y1)到B (X2,Y2)最优的方法是通过差补运算走这条红线,但相机1 相机2伺服 左限 右限 平台 图3实际上CP1H的控制方式却是那条绿线,即调整中(x-a)^2+(y-b)^2=r^2的x、y和r值,将U、V、W三轴当前位置从圆1移动到圆2上,然后在做θ角的旋转(这样为一次对位,如果不准还要2次对位,当3次对位依然不准时系统自动报警。

这是一个相机对位的情况,两个相机对位原理相同,只是运算更加复杂。

三、对FZ3调试过程的记录对FZ3输出数据的处理,刚开采用dx、dy和dθ值输出方式,这样PLC 的运算负担小,但增加了FZ3的处理时间,并且处理起来也有难度,每个相机可以把各自当前座标值和dθ角容易的传送至PLC,如何将两相机座标融入“两机相之间距离‘L’形成的座标系统”,很难处理。

后来直接将相机座标输出(即相机0的原点(x0,y0),相机1的原点(x1,y1),相机0的当前座标(x0`,y0`),相机1的当前座标(x1`,y1`)共8个数据)FZ3处理快捷,如果登录后相机位置没有发变化那(x0,y0)和(x0`,y0`)的值是零的,但是有位移的话就要考虑这个微小的变化量,所以传送给PLC的数据是8个,PLC的程序经过重新设计优化运算时间小于8ms。

FZ3输出数据有ASCII码和BCD两种方式,此次采用BCD方式,具体数据格式为:“符号”+“整数高3位”+“整数低4位”+“小数3位”,通信的数据共有8个(x0,y0,x0`,y0`,x1,y1,x1`,y1`),这样在PLC里一一对它们进行转换浮点数,然后在做数据运算(dx、dy和dθ值),计算dθ角产生的分量和UVW的偏移量(dx和dy),叠加输出;故每次对位其实是有两步完成的,如dθ角在误差范围内计算其UVW上的分量;计算偏移量(dx和dy)。

光线对测量的影响。

一开始只用普通日光灯做照明(因为工厂的实际工作条件就是这样)FZ3的快门时间只能为1/500S,此时FZ3的测量时间为100ms-120ms,加上FZ3与PLC通信、PLC的处理、伺服的执行响应时间等整个周期下来,每动作一次视觉上总是感觉有明显的停顿。

由于在镜头旁边增加照明的方式,将快门时间调至1/1000S,这样FZ3的测量时间约为60ms,这样1.5S对位最多3次的要求将变得可能。

由于UV两轴安装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在定义FZ3座标时,只需要将两相机座标定义一致即可(它们输出的正负值就可直接使用而无需判定与转换)。

另外,两相机安装在UVW平台上的位置对程序对符号的判定也有直接关系,可以将UVW平台划分为四个象限,两相机是一三、一二、三四等象限要对机械运动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如果象限判断不对的话,对位的方向是相反的。

采用不同的搜索模式会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相机的视野为+/-2mm,而有时候客户产品可能会超出视野范围,采用灰度搜索时mark超出一半(1mm)时就很难对位了,但是后来采用重心搜索方式,mark只有五分之一,同样可以快速精准对位。

开机时,客户要选择不同的mark,FZ3最多可以存贮32个编号(不加存贮卡),调用不同编号时,第一次通讯写编号,第二次反馈当前编号,而客户只要求20个,故可以满足客户需求。

四、对整机及PLC调试过程的记录在整机运算的过程中,一共用到了5个座标系统:相机0的座标系统、相机1的座标系统、两机相之间距离“L”形成的座标系统、UVW平台机械原点座标系统和平台的工作原点座标系统。

工作原点系统可以看做是机械原点座标系统的平移,“L”确定的座标系统是一个实时、动态的座标系统,用其和登录的座标进行跟踪比较,dx、dy和dθ均在设定的精度范围内时认为对位完成。

之前讨论dθ的计算方法,是用arctan还是用arcsin函数的问题,用arctan 函数计算起来用到的公式复杂,arcsin函数简单、处理速度快。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运用到“L”值,所以每次轻微地移动相机均要重新登录FZ3。

一种新的算法正在研究,在开机时,平台分别旋转画圆弧,计算圆弧交叉点之间的距离,从而计算出相机之间的距离“L”,这样平台对“登录后相机不能移动”这条要求将不在那么苛刻。

对于dθ角的计算方法如下,先求出dy方向上的绝值,然后除以系统的半径R,在转换成弧度乘以‘L’,在求出arctan的值,在转换在角度值输出。

而真正的dx和dy却是dx0与dx1、dy0与dy1平均值。

dx、dy和dθ计算出来后,将dθ代入另外一个公式计算出U、V、W三轴的分量,然后将dx和dy简单叠加至输出轴上。

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在旋转时是围绕着一个固定角度在旋转的,本平台的常数为0.0435,至于产生这个固定角度的原因是相机和平台之间存在夹角。

当dθ在绝对值上越接近这个值,平台对位的振荡幅度越小,动作越频繁。

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在运算时减去这个常数;另一个是引入第6个座标系统(将工作原点座标系统平移),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在触摸屏上显示的两样是误差小于设定误差、接近于零。

在数据运算时应尽可能的将运算简化,因为浮点的运算和显示位数有限,在做很小数据处理时,过程越多数据舍去的越多。

另外,UVW三轴伺服电机及丝杠的安装精度对平台的稳定性也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它们的安装差异,三轴表现出的负载性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附加一个功能:即dx(dy)长期(大于10次)小范围对位时,UV(W)轴就应该报警,提示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检修;dθ长期(大于10次)对不准时,则提示工作人员,平台应做整体检修。

上面说过,每次对是分成两步完成的,这是因为dθ角是一个值,dx和dy 对是一个值,在运动之前我们可以进行简单叠加,这样想一次完成对位具有偶然性,其实上这种情况很少,所以就算是一次完成dθ角的对位,接下来还是对dx和dy进行校正。

看上去一次对位分两步是必然的,但在日本,这样的对位,确是一次对位一步完成,有时它们也会对位2次、3次只是机械配合或精度要求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进行简单叠加后,还应该有一个修正公式存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一次对位一次完成。

这样一次对位,一步完成,一次通信,如果对位误差大于设定精度,那么在重新对位,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调试的过程中还发现,角度误差dθ的精度和平移量(dx和dy)的误差有很大关系。

举个例子,角度误差为0.002度,那么平移量误差设定为0.01mm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在高精度角度对位过程中,系统经过多次小幅振荡后,接下来简单进行平移对位即可达到很高的平移精度;如果角度误差设置很大,而平移量误差很小,那么实际的对位过程中是很难对位的,虽然角度大范围内判定合格,接下来的平移量是达不到很高精度的。

实际上这部分程序是这样做的:先判断角度误差和平移量误差,如果均满足那么结束对位,如果只是角度满足,接下来在做三次平移量判断;如果三次内平移量也达不到要求,那么要重新判定角度误差;每次对位完成做一次通信,这是因为从FZ3到PLC的数据并不是实时的,要每次置位读取。

如果用FZ3来做图像检测的话,可以用hostlink通信方式,但整个周期要280-300ms,所以以后会采用无协议(TXD和RXD)方式读取数据,尽可能压缩图像处理占用的时间。

U、V、W轴伺服加、减速和目标速度设置是一样的,在做dθ角旋转时对这些参数有着严格的要求;U、V轴在空间安装上是在同一轴向上,只是方向相反,对于W轴来说却是和U、V垂直的,所以对W轴的增益、微分时间、积分时间和机械刚性要求更高。

总之在三轴伺服驱动器的参数要在实际的调试中,多次尝试才能确定,这对平台平稳运行有很重要的影响。

伺服加、减速和目标速度之间的关系经过反复调整,目前伺服加、减速为0.5-0.8khz,在高平台运行时就会出现明显抖动,小范围内会出现频繁调整;目标速度为50kh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