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档】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以及答案

导语:学完一课,应该通过练习来温习课堂知识,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学
习水平。
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以及答案,欢迎同学们过来
练习。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
A.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
B.限制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巩固国防、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牢固的国家、威震天下
2.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失去道义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会背叛他。
(意对即可)
3.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的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这码事儿。
一读起这文章,就想起咱读书那会儿,做这种阅读理解题,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呐!就像游戏里打大boss 一样,得绞尽脑汁去琢磨。
你说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乍一听,好像挺深奥的,但其实仔细想想,不就是告诉咱做人要厚道、要善良嘛!谁不愿意和好人交朋友,帮好人的忙呀,对吧?要是一个人老干坏事儿,那肯定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咯。
每次做这类阅读理解,那可是和作者展开一场智力大比拼呐!得拼命从字里行间去挖掘作者的心思,感觉就像侦探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
有时候碰到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儿,简直让人头大,恨不得作者直接跳出来告诉咱他到底想说啥。
记得有一次考试,有道题问“得道者多助”的“道”具体指什么。
哎呀妈呀,我当时就懵圈了,这“道”可多了去啦!是指道德?还是正义?或者是其他啥玩意儿。
我在那儿抓耳挠腮想了半天,最后硬着头皮写了个
自认为靠谱的答案,出来一对答案,嘿,还真蒙对了。
做阅读理解嘛,也是得有点小技巧的。
首先你得认真读,可别像个没头苍蝇似的瞎撞。
再就是要抓住关键语句,那些往往就是解题的钥匙。
还有啊,别死脑筋,要学会联想,想想生活中的例子,说不定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总之呢,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理解”打交道,就像是一场冒险。
虽然有时候会遇到困难,但只要咱保持耐心,多动脑,总能找到通关的办法。
就像那句话说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嘛!以后再碰到这类题,咱也别怕,大胆地去和作者过过招,说不定还能从中收获不少乐趣呢!哈哈!大家加油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__________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___________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__________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限两个字)。
4.(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0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问:“何以战?”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小题4: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2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舍去(2)限制(限止)(3)国防(4)极点小题1:(2分)D小题1:(2分)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小题1:(2分)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D中二者都是“凭借”。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②失道者寡.助()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4.施行仁政5.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8-10 题(8 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2 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郭:(2)去:
9.(4 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0.(2 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幺?
答: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专助》,回答》8-10 题(8 分)8.(2 分(l)郭:外城(2)去:离开
9.(4 分)(1)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10.(2 分)人和
编辑推荐:中考语文真题之文言文阅读理解整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 .(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限两个字)。
4 .(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2)《小石潭记》“如鸣琼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二)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原文翻译及阅读练习答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文档】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阅读答案-优秀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阅读答
案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下面各题。
(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不以兵革之利()(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小题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2分)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小题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小题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2分)参考答案:
小题1:(1)凭借(2)却、可是(3)放弃(4)这
小题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朋友都背叛他。
(把“亲戚”译成“内亲外戚”亦可)
小题1:D
小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题1:示例:(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2)家和万事兴。
(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4)众人拾柴火焰高。
(5)团结就是力量。
(6)人心齐,泰山移。
小题1:4分
小题1:2分
小题1:2分
小题1:2分
小题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