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两种电荷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
5.导体与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导体内有 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绝缘 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随堂练习
1.有一个带正电的物体,吸引一个轻小 物体,则该轻小物体 ( D ) A.一定带正电 B.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C.一定带负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摩擦 起电,发生Fra bibliotek放电 的缘故。
2、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这是因
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 电荷 ,
而具有了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
实验
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靠 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想一想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带的电一样吗?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它们各自所显示的电性不同,后来人们发现自 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 所带的电荷规定为正电荷,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上所带的电荷规定为负电荷。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应用
带电的头发飘起来 散开的塑料绳越捋越开
摩擦起电的原因
原子的核式结构:
正 电,用它去接触轻质
小球A后,小球A再与轻质小球
B靠近,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则B球带 正 电.
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
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 负电荷 分开 ,如图所示,小女孩用
橡胶棒去摩擦动物的皮毛后,橡胶棒带
上了 负 电.
所带电荷的多少不同。
电荷的多少 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2.电荷的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符号 是C。
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 电荷,大约只有10-7C。一片雷雨云带电的 电荷,大约有几十库仑。

物理两种电荷的知识点

物理两种电荷的知识点

物理两种电荷的知识点第1节两种电荷1.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同种类的电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电荷量称为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为Q。

电荷单位为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 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原理:同一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 利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摩擦带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摩擦带电的原因: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结合电子的能力不同。

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结合电子能力较弱的物体将失去电子,并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

原子核结合电子能力强的物体会得到电子,并因电子过多而带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 摩擦带电的两个物体将携带等量的不均匀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 摩擦带电不会产生电荷,但电荷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分离正负电荷,但电荷总量是守恒的。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4.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不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湿润的物体、含杂质的水、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纯水、空气等。

导体易于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它们可以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而不受原子核的束缚。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绝缘体中有电荷,只是电荷不能自由移动金属导体容易通过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水溶液容易被正负离子导电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九年级上册物理 两种电荷 -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上册物理 两种电荷  -含答案解析

两种电荷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电荷是物质中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体现了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能力。

根据电荷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下面将介绍初中物理中与电荷相关的两个重要知识点:电荷的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

一、电荷的性质1.电荷的量电荷的量用来描述物体带有的电荷的多少,通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库仑(C)。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它们的量可以是整数倍。

2.电荷的性质(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这是库仑定律的基本规律,它说明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大小成正比,与电荷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电荷的守恒性:孤立系统中,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即在没有外部电荷的影响下,系统中总的正电荷量和总的负电荷量之和保持不变。

3.电荷的传递(1)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电荷能够自由流动的物质,如金属;而绝缘体则是电荷不能自由流动的物质,如塑料、木材等。

(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未带电的导体时,导体上会感应出相同类型的电荷,导体两边会分别带上相同数量的异种电荷。

(3)摩擦电荷:当两种材料表面摩擦时,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产生了带电现象。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中电荷转移规律的重要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守恒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电荷量是不变的。

当一个物体失去电荷时,另一个物体将获得相同数量的电荷,即正电荷的代数和等于负电荷的代数和。

这是由于电荷无法随意产生或消失,只能通过转移来保存。

2.电荷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电荷守恒定律适用于孤立系统,即系统中没有外界对电荷进行添加或移除的情况下。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以通过控制外部的电荷转移来满足电荷守恒定律。

3.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1)对于电路中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荷的量是不变的。

例如,当电源接通时,正极输送正电荷到电路中,而负极则吸收相同数量的负电荷,使得电路保持电中性。

九年级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两种电荷知识点在九年级上学期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电的知识,其中包括了电荷及其性质。

电荷是电的基本性质,也是电现象的根源。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九年级上册学习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知识点。

一、正电荷正电荷是一种基本的电荷形式。

当一个物体失去了电子,剩下的带正电的物体就会具有正电荷。

正电荷与负电荷相互吸引,而正电荷之间则相互排斥。

在九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案例学习到了正电荷的一些特性和应用。

例如,在静电实验中,当我们用一个塑料棒擦拭蓝色塑料片时,棒子获得了电子并带有负电荷,而片子则失去了一些电子,带有正电荷。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除了实验,我们还学习了正电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例如,在雷电的形成过程中,地面因电子流向云层而失去了一些电荷,因此具有正电荷。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雷暴天气中与地面接触时,我们可能会感到静电的原因。

这个例子再次表明了正电荷在电现象中的重要性。

二、负电荷负电荷是另一种基本的电荷形式。

当一个物体获得了过多的电子,就会带有负电荷。

负电荷和正电荷之间相互吸引,而负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在九年级上册的物理课程中,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案例了解了负电荷的特性和应用。

例如,在静电实验中,当我们用一块羊毛布擦拭玻璃棒时,棒子带有正电荷,而布带有负电荷。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接触电子产品时,可能会发生静电现象。

这是因为电子产品表面带有正电荷,当我们接触表面时,我们的身体会转移一些电荷,从而产生静电。

除了实验,我们还学习了负电荷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例如,在静电除尘器中,负电荷被用来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

这使得静电除尘器成为一种有效清洁空气的设备。

这个例子展示了负电荷在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

总结通过九年级上册学习的电荷知识点,我们了解到电荷是我们身边电现象的基础。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电现象发生,并产生了各种有趣的实验和应用。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在九年级的物理课程中,学生将学习电荷和电场的基本概念。

电荷是物质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它分为两种类型:正电荷和负电荷。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电荷的特性以及它们在电场中的行为。

首先,我们来了解正电荷。

正电荷是指物质中所带的电量为正数的电荷。

根据库仑定律,如果两个带有相同电荷(正或负)的物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它们将会发生排斥即两者互相推开。

正电荷在电场中的行为可以用这种排斥的现象来说明。

例如,当我们将两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放在一起时,它们会相互排斥并远离彼此。

相反,负电荷是指物质中所带的电量为负数的电荷。

负电荷与正电荷之间也会发生相互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力是吸引的。

根据库仑定律,带有不同电荷的物体之间会发生吸引作用,因此,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互相吸引。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能够将一个带有负电荷的气球靠近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并产生静电粘附的现象。

除了相互作用的特性,正电荷和负电荷还具有一些其他的性质。

例如,它们具有电量,单位为库仑(Coulomb)。

电量可以是正的或负的,取决于物体所带的电荷类型。

另外,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度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根据库仑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在电场中,电荷也会受到电场力的影响。

电场是由电荷产生的,它会对其他处于该场中的电荷施加力。

根据库仑定律,电场力的强度与电场的强度成正比,而电场的强度又与电荷量成正比。

因此,当电场中存在正电荷或负电荷时,它们会对周围的电荷施加力。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物理实验中,还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当我们将手机充电时,手机的电池就会将正电荷输送到手机中。

而当我们使用电路时,电子流动使得负电荷在电路中移动。

这些实际应用反映了电荷的重要性和其在电学中的作用。

总之,九年级的物理课程将教授学生有关电荷和电场的基本知识。

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物质中所具有的两种类型的电荷。

它们具有相互作用的特性,正电荷之间排斥,负电荷和正电荷之间吸引。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知识一、正电荷和负电荷在物理学中,电荷是描述物体电性质的基本概念之一。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正电荷具有相同的电荷性质,而负电荷也具有相同的电荷性质,但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互相吸引。

二、正电荷正电荷是指具有正电性的电荷。

正电荷的存在使物体具有正电性,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验和观察来证明。

例如,当两个带有正电荷的物体靠近时,它们会相互排斥,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电荷性质。

正电荷通常来自于物体失去了一些电子,这些电子带有负电荷。

当物体失去电子时,它的原子变成了正离子。

正离子具有正电荷,使得物体带有正电性。

三、负电荷负电荷是指具有负电性的电荷。

负电荷的存在使物体具有负电性,同样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证明。

例如,当一个带有负电荷的物体靠近一个不带电的物体时,它们会相互吸引,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相反的电荷性质。

负电荷通常来自于物体获得了一些电子,这些电子带有负电荷。

当物体获得电子时,它的原子变成了负离子。

负离子具有负电荷,使得物体带有负电性。

四、正电荷和负电荷的作用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根据库仑定律,正电荷之间以及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吸引的。

这意味着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会产生引力,使它们相互吸引。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应用于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电荷的相互作用是电力工程的基础。

在电路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电流得以传输,从而实现了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以解释一些现象。

例如,当我们梳头发时,梳子会带有静电,这是由于梳子上的摩擦产生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分离。

当我们将带有静电的梳子靠近细小的纸屑时,纸屑会被梳子吸引,这是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五、总结正电荷和负电荷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

正电荷具有正电性,负电荷具有负电性。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物体具有电性质,并且可以解释许多现象和应用。

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的本质和电学的应用。

九年级下册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两种电荷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两种电荷知识点电荷是物质中最基本的粒子,它决定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九年级下册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电荷的知识,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性质、电荷的守恒定律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探讨。

1.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性质正电荷是指物体上失去了电子而获得的电荷,负电荷则是指物体上获得了额外的电子而获得的电荷。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塑料摩擦后吸附纸屑的现象来观察到正电荷的存在。

当塑料通过摩擦带电后,它会吸引带有负电荷的纸屑,这是由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2.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守恒定律是指在任何物理系统中,电荷的总和保持不变。

简单来说,它表明电荷既不能被创建也不能被销毁,只能通过转移和分配来改变它们的分布。

这一定律的一个实例是静电现象。

当我们用橡胶棒擦拭头发后,头发上的电荷会被转移给橡胶棒,使橡胶棒带电。

这时,头发失去了一部分电荷,变得带有相反电荷的电离,产生静电吸引力。

3.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库伦定律来描述的,这个定律说明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库伦定律表明,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正比,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并且与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有关。

这一定律解释了为什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现象和电场静电现象是指物体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带电的现象。

当物体带有多余的电荷时,这些电荷会在物体表面产生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使物体具有电场。

电场是一个描述电荷对其他电荷的作用力的物理量。

当我们在静电实验中使用电荷计测量电荷时,电荷计会受到周围电场的作用,从而产生一个相反方向的力。

总结起来,九年级下册的物理课程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性质,学习了电荷的守恒定律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电荷现象和电场的形成。

电荷的研究不仅为我们解释了自然界中许多现象,也为电力工程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电荷
【要点梳理】
要点一、自然界的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1、电荷: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3、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4、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5、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要点诠释:
1、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吸引是相互的,轻小物体也会吸引带电体。

轻小物体是指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物体如:通草球,轻质小球、碎纸屑、泡沫、毛发、细小水流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A、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两种不同的物体相互摩擦后,各自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的现象。

B、接触带电:用接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即: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另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不带电的物体也带了同种电荷。

接触带电实际上是电荷的转移。

要点二、验电器:
1、验电器的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看是否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要点三、原子结构元电荷
1、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库仑,符号
是C。

2、原子结构:物体由分子、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
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质子带正电,核外
电子带负电,且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原子带的正电荷与负电荷等
量,原子不显电性,呈电中性,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能说物体没有电荷。

3、元电荷:精确的实验表明,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总是等于某一个最小电荷量的整数倍,即电子所带电荷量的整数倍。

因此人们把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基本电荷”,也叫“元电荷”(带电量最小的电荷),用符号“e”表示,则e=1.6×10-19C。

要点诠释:摩擦起电的实质,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对于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在相互摩擦中,束
缚能力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摩擦起电的过程是电荷的转移过程,而非创造了电荷。

要点四、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食盐水溶液、石墨等。

2、导体导电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3、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陶瓷、塑料、干燥的空气等。

4、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要点诠释:绝缘体与导体中都有电荷,但是导体内的电荷能够自由移动绝缘体内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
1. 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甲吸引乙,甲排斥丙,
丙吸引丁,如果丙带正电,则甲带___________,乙带___________,丁带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正电荷,一种是负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答案】正电;负电;负电
【解析】因为甲、乙、丙、丁四个带电体发生如上所述的相互作用,且丙带正电,丙吸引丁,故丁带负电;甲排斥丙,故甲带正电;甲吸引乙,故乙带负电。

【总结升华】利用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来判断物体带电的种类。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所示,有四个带等量电荷的小球a、b、c、d,已知d带正电荷,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带正电,b带负电,c带负电
B、a带负电,b带正电,c带正电
C、a带正电,b带正电,c带负电
D、a、b、c均带正电
【答案】D
【变式2】(2015•厦门中考)如图所示,一带负电橡胶棒靠近用细线挂住的轻细吸管A端时,吸管发生了转动。

对吸管A端带电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若相互吸引,一定带正电B.若相互吸引,一定带负电
C.若相互排斥,一定带正电D.若相互排斥,一定带负电
【答案】D
类型二、摩擦起电
2.(2016•道外区二模)甲、乙两种干燥的绝缘物体,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将它们相互摩擦后分开,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乙得到了电子带负电
B.甲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C.甲、乙靠近会相互吸引
D.摩擦产生了电荷,使甲乙带电
【思路点拨】①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强的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本领弱的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所以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发生转移;②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D
【解析】甲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乙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强,A、B、将它们相互摩擦乙夺得电子,因多余电子带负电,甲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带正电,故A、B均正确;C、分开后再让甲乙相互接触,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甲乙会相互吸引.故C正确;D、摩擦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产生了电荷,故D错误,故选D。

【总结升华】本题属于基础题,考查了物质不同,夺失电子的本领不同,摩擦后带的电荷不同;还考查了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举一反三:
【变式】摩擦起电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根据所学的知识做出你的猜想。

【答案】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电中性。

但是,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的部分电子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这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获得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荷。

类型三、导体与绝缘体
3.(2015•龙岩中考)图中标出了制成铅笔的几种材料,通常条件下属于导体的是()
A.石墨、金属B.石墨、橡皮C.木材、金属D.木材、橡皮
【答案】A
【解析】木材、橡皮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石墨、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

故选A。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对于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可以联系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来记忆,不要死记硬背。

如塑料,橡胶,陶瓷等常用来制作用电器的外壳,以防止触电,它们都是绝缘体;而电线芯用金属来做,因为金属容易导电,是导体。

举一反三:
【变式】在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使用了石墨炸弹轰炸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地区。

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絮状石墨降落,造成科索沃地区供电系统断电。

为什么石墨炸弹能使供电系统遭到破坏?【答案】石墨絮状物是导体,可使供电线路短路,强大的电流会烧毁供电设备。

4. 如图(甲)所
示,把玻璃珠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

说明:;
现给玻璃珠加热,如图乙所示,当玻璃珠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

【思路点拨】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可以通过观察灯泡能否发光来判断其导电性能。

【答案】玻璃珠不容易导电(或:玻璃珠是绝缘体);红炽状态下的玻璃珠是导体
【解析】把玻璃珠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玻璃珠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当玻璃珠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发现小灯泡发光,说明此时玻璃珠容易导电,是导体。

【总结升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当条件变化时,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故红炽的玻璃变成了导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