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北师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2018年春北师版九年级数学下册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本节课为活动课,活动一:测量倾斜角;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因此本节课采用活动的形式,先在课堂上讨论、设计方案,然后进行室外的实际测量,活动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活动报告.重点是让学生经历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或运用仪器进行实地测量以及撰写活动报告的过程.能够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对仪器进行调整和对测量的结果进行矫正,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果.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学习中,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是否能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设计方案、步骤,能够说明测量的理由,能够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活动设计方案,自制仪器过程;通过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知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不怕困难的品质,发展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的过程及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
教具准备自制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等)、皮尺等测量工具.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现实生活中测量物体的高度,特别像旗杆、高楼大厦、塔等较高的不可到达的物体的高度,需要我们自己去测量,自己去制作仪器,获得数据,然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小明在测塔的高仪?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活动一:设计活动方案,自制仪器首先我们来自制一个测倾器(或测角仪、经纬仪等).一般的测倾器由底盘、铅锤和支杆组成.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组制作如图所示的测倾器.制作测角仪时应注意什么?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重合,否则测出的角度就不准确.度盘的顶线PQ与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0刻度线要互相垂直,并且度盘有一个旋转中心是铅垂线与PQ的交点.当度盘转动时,铅垂线始终垂直向下.一个组制作测角仪,小组内总结,讨论测角仪的使用步骤)活动二:测量倾斜角(1).把测角仪的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经对准较高目标M ,记下此时铅垂线指的度数.那么这个度数就是较高目标M 的仰角.问题1、它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如图,要测点M 的仰角,我们将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 在水平位置.我们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 ,此时铅垂线指向一个度数.即∠BCA 的度数.根据图形我们不难发现∠BCA+∠ECB =90°,而∠MCE+∠ECB=90°,即∠BCA 、∠MCE 都是∠ECB 的余角,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得∠BCA =∠MCE.因此读出∠BCA 的度数,也就读出了仰角∠MCE 的度数. 问题2、如何用测角仪测量一个低处物体的俯角呢?和测量仰角的步骤是一样的,只不过测量俯角时,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低处的目标,记下此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同样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铅垂线所指的度数就是低处的俯角. 活动三: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地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底部之间的距离.要测旗杆MN 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如下图)1.在测点A 处安置测倾器(即测角仪),测得M 的仰角∠MCE=α.2.量出测点A 到物体底部N 的水平距离AN =l.3.量出测倾器(即测角仪)的高度AC =a(即顶线PQ 成水平位置时,它与地面的距离).根据测量数据,就能求出物体MN 的高度.在Rt △MEC 中,∠MCE=α,AN=EC=l ,所以tan α=ECME ,即ME=tana ·EC =l ·tan α.又因为NE =AC =a ,所以MN =ME+EN =l ·tan α+a.活动四: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所为“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例如测量一个山峰的高度.可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如图所示):1.在测点A 处安置测角仪,测得此时物体MN 的顶端M 的仰角∠MCE =α.2.在测点A 与物体之间的B 处安置测角仪(A 、B 与N 都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测得M 的仰角∠MDE=β.3.量出测角仪的高度AC =BD =a ,以及测点A ,B 之间的距离AB=b根据测量的AB 的长度,AC 、BD 的高度以及∠MCE 、∠MDE 的大小,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求出MN 的高度。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演示文稿

解:过A作AM⊥CD,在Rt△ADM中,则AB=CM=1.4,
,
D
即
17.3
所以,CD=17.3+1.4=18.7米 答:学校主楼的高度是18.7米。
A
30º
M
活动二:问题解决
例题2,河对岸的高层建筑AB,为测量其高,在C处由D点用测量仪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30º, 向高层建筑物前进50m到达C´处,由D´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5º,已知测量仪CD=C´D´=1.2m, 求建筑物AB=的高(精确到0.1米)。
活动一:活动准备
1、清楚活动任务,强调纪律 2、组长负责制,分工明确,积极合作 3、检查测倾器是否达符合要求 4、带上数据收集、处理的工具前往活动场所
活动二:收集数据,计算高度
1、组长监督测量过程, 保证方法得当,数据有 效。
2、思考:如何减少误 差,操作应注意解:延长DD´,交AB于点E。 在Rt△AD´E中,由
得,
在Rt△ADE中,由
得,
A
所以50=
,则
D
D´
E
所以,物体高度为AB=68.3+1.2=69.5米。
C
C´
B
活动三:制定测量高度的方案
1、分组:按每6人一小组, 并安排好职责岗位:组长、器材管理员、测量员、记录员、 计算员、复核员
2、下节课的测量对象:操场边的国旗、操场围墙边的居民楼
3、制定测量方案:画策划图、商定测量数据
4、猜测:国旗、居民楼的高度分别大概多高?你的判断依据是什 么?
活动四:认识测倾器
1、主要构造:支杆、度盘、铅垂线。
P
Q
活动四:认识测倾器
2、操作原理:
M
M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初三下册--第一单元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第一课时)》习题课件

答:这架无人机的长度AB为5 m.
9. 【中考•内江】如图,某人为了测量小山顶上的塔ED的 高,他在山下的点A处测得塔尖点D的仰角为45°,再 沿AC方向前进60 m到达山脚点B,测得塔尖点D的仰角 为60°,塔底点E的仰角为30°,求塔ED的高度(结果 保留根号).
解:由题知,∠DBC=60°,∠EBC=30°, ∴∠DBE=∠DBC-∠EBC=60°-30°=30°. 又∵∠BCD=90°, ∴∠BDC=90°-∠DBC=90°-60°=30°. ∴∠DBE=∠BDE. ∴BE=DE. 设EC=x,则DE=BE=2EC=2x, DC=EC+DE=x+2x=3x, ∴BC= BE2-EC2=(2x)2-x2 3x.
第一章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第1课时 视角在测量中的应用
1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测距问题 2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不能到达底部的物高问题 3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同一位置的视角问题 4 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测量有视线障碍的物高
8.【中考•株洲】如图,一架水平飞行的无人机AB的尾端点A测
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 2 ≈1.41, 3 ≈1.73).
解:如图,过点C作CM⊥AB于点M,则四边形MEDC是矩形, ∴ME=DC=3,CM=ED. 在Rt△AEF中,∠AFE=60°, 设EF=x,则AF=2x,AE= 3 x. 在Rt△FCD中,CD=3,∠CFD=30°, ∴DF=3 3. 在Rt△AMC中,∠ACM=45°, ∴MA=MC.∵ED=MC,∴AM=ED.
得正前方的桥的左端点P的俯角为α,其中tan α=2 3 ,无 人机的飞行高度AH为500 3 m,桥的长度为1 255 m.
(1)求点H到桥左端点P的距离; (2)若无人机前端点B测得正前方的桥的右端点Q的俯角为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理解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用三角板和皮尺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三角板和皮尺等测量工具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可能对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
2.难点:如何将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三角板、皮尺等测量工具。
2.准备相关案例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如:如何测量旗杆的高度。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旗杆高度测量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三角板和皮尺测量旗杆的高度。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总结在测量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技巧,教师点评并总结。
让学生复述所学的知识点,加深对利用三角函数测高的理解。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角函数测高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如何利用三角函数测量学校附近某建筑物的高度?
(2)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
(3)计算器在三角函数计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三角函数的计算?
4.通过讲解、示范、指导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算器在三角函数计算中的应用,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5.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几何知识,结合三角函数解决测高问题,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2.形成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布置要有梯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4.引导学生关注作业的完成质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责任感。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会系统地讲授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首先,回顾正弦、余弦和正切函数的定义,并通过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函数的几何意义。接着,我会详细解释三角函数在测高问题中的应用原理,即如何通过测量角度和已知距离来计算未知高度。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直观的教具,比如三角板、直角三角形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此外,我还会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计算器来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三角函数的值,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完成课后习题: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6节后的练习题,巩固三角函数测高的相关知识点。
3.小组合作实践作业:
(1)分组进行实际测量,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记录测量过程和结果。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课件

楼顶的旗杆
的高度吗?
教学过程
新
知
新
授
议一议
利用三角函数可以测量物体的高度,我们需要
用到一种仪器——侧倾器,侧倾器的构造如下
图:
刻度盘
铅垂线
枝干
教学过程
新
知
新
授
做一做
活动一、用侧倾器测倾斜角
使用测倾器测量倾斜角的步骤如下:
1.把支杆竖直插入地面,使支杆的中心线、铅垂
线和度盘的0°刻度线重合,这时度盘的顶线PQ在
水平位置.
2.转动度盘,使度盘的直径对准目标M,记下此
时铅垂线所指的度数
教学过程
新
知
新
授
做一做
M
根据测量数据,你能求出目标
M的仰角或俯角吗?说说你的
理由.
Q
O
N
P
B
A
教学过程
新
知
新
授
做一做
活动二、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测量工具:测倾器(或经纬仪、测角仪
等)、皮尺等
测量步骤: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
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时至少要知道几个元素?
直角三角形中,除了直角外的5个元素中只要知
道其中两个元素(其中至少要有一边),就可以
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
教学过程
新
课
引
入
议一议
我们学过了用全等三角形、类似三角形测量物
体高度的方法,我们学了三角函数后,可不可
以利用三角函数测量物体的高度呢?
α.
2.在测点A与物体之间的B处安置测倾器(A、B与
N在一条直线上,且A,B之间的距离可以直接测
九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课件:1.6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AP=33+30=63(米),在Rt△DMH中,tan30°=
MH DM
,即
x-30 63
=
33,解得:x=30+21 3,即建筑物GH的高为(30+21 3)米
(1)若修建的斜坡BE的坡比为 3 ∶1,求休闲平台DE的长是多少 米?
(2)一座建筑物GH距离A点33米远(即AG=33米),小亮在D点测 得建筑物顶部H的仰角(即∠HDM)为30°,点B,C,A,G,H在同 一平面内,点C,A,G在同一条直线上,且HG⊥CG,问建筑物GH 高为多少米?
解:∵FM∥CG,∠BDF=∠BAC=45°,∵斜坡AB长为60 2
米,则山高CD等于( A )
A.30(1+ 3)米 B.30( 3-1)米 C.30米 D.(30 3+1)米 6.如图,太阳光与地面成60°角,一棵倾斜的树AB与地面成 30°角,这时测得大树在地面的影长约为10 m,则大树AB的长大约
为___1_7_.3__m.(精确到0.1 m)
7.(2014·青岛)如图,小明想测山高和索道的长度,他在B处仰 望山顶A,测得仰角∠B=31°,再往山的方向(水平方向)前进80 m 至索道口C处,沿索道方向仰望山顶,测得仰角∠ACE=39°.
求AD的长.
解:过A作AH⊥CB于H,设AH=x,CH= 3 x,DH=x,∵ CH-DH=CD,∴ 3x-x=10,∴x=5( 3+1),∴AD= 2x=5 6 +5 2
9.为了对一棵倾斜的古杉树AB进行保护,需测量其长度,如 图,在地面上选取一点C,测得∠ACB=45°,AC=24 m,∠BAC =66.5°,求这棵古杉树AB的长度.(结果取整数,参考数据: 2 ≈1.41,sin66.5°≈0.92,cos66.5°≈0.40,tan66.5°≈2.30)
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风板FG与EF夹角成136°,风沿FG方向吹出,为了让空调风不直接吹到
床上,空调安装的高度(BC的长)至少为多少?(精确到个位)(参考数据:
cos46°≈0.69,tan46°≈1.04,sin46°≈0.72)
【分析】连接AF,作FH⊥AD构造直角三角形运用三
角函数解出FH,再将床高加上即可求出EC的值.
解这个方程得:x≈45.1,
经检验:x≈45.1符合题意.
∴灯塔的高CF=55.1≈55(m)
答:灯塔的高为55米.
课堂总结
测倾器的认识及使用
利用三角函
数测高
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
高度(一次测量仰角)
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
的高度(两次测量仰角)
利用解三角
形的知识,
求出物体的
高度
直角三角形,将仰角或俯角置于这个三角形中,选择正确的三
角函数,并借助计算器求出要求的量.
活动三:测量底部不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
所谓“底部不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不能直接测得
测点与被测物体的底部之间的距离.
如图1-17,要测量物体MN的高度,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图1-17
1.在测点A处安置测倾器,测得此时M的仰角∠MCE=α.
【详解】当A、F在一条直线时,就正好不会吹到床上,
连接AF,过点F作FH⊥AD,
∵AD=200,HD=20,
∴AH=180,
∵∠EFA=136°,
∴∠FAD=46°,
∴FH=AH·tan46°=180×1.04=187.2
∴ED=FH=187.2,
∴EC=187.2+50=237.2≈237.
故答案为237.
所谓“底部可以到达”,就是在地面上可以无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利用三角函数测高
1.要测一电视塔的高度,在距电视塔80米处测得电视塔顶部的仰角为60°,则电视塔的高度为 米.
2.如图1—87所示,两建筑物的水平距离为a ,在A 点测得C 点的俯角为β,测得D 点的俯角为a ,则较低建筑物的高度为 .
3.建筑物BC 上有一旗杆AB ,由距BC 40m 的D 处观察旗杆顶部A 的仰角为
50 观察底部B 的仰角为45 ,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
4.如图1—88所示,在测量塔高AB 时,选择与塔底同一水平面的同一直线上的C ,D 两处,用测角仪测得塔顶A 的仰角分别是30°和60°,已知测角仪的高CE =1.5米CD =30米,求塔高AB .(精确到0.1米,3≈
1.732)
5.如图1—89所示,天空中有一个静止的广告气球C ,从地面A 点测得C 点的仰角为45°,从地面B 点测得C 点的仰角为60°.已知AB =20 m ,点C 和直线AB 在同一平面上,求气球离地面的高度.(结果保留整数,3≈1.73)
45
50
A B
C
D
6.如图l—90所示,一位同学用一个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估测学校的旗杆AB的高度.他将30°角的直角边水平放在1.3米高的支架CD上,三角板的斜边与旗杆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他又量得D,B的距离为15米.
(1)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米,3≈1.73)
(2)请你设计出一种更简便的估测方法.
7.某商场门前的台阶截面如图1—9l所示,已知每级台阶的宽度(如CD)均为0.3 m,高度(如BE)均为0.2 m,现将此台阶改造成供轮椅行走的斜坡,并且设计斜坡的倾斜角∠A为9°,计算从斜坡的起点(A点)到台阶前(B点)的距离.(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sin 9°≈0.16,cos 9°≈0.99,tan 9°≈0.16)
8.如图1—92所示,甲、乙两栋高楼的水平距离BD为90米,从甲楼顶部
C 点测得乙楼顶部A 点的仰角a 为30°,测得乙楼底部B 点的俯角B 为60°,求甲、乙两栋高楼各有多高.(计算过程和结果都不取近似值)
7.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课上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已知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AB )是1.7m ,看旗杆顶部M 的仰角为45 ;小红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CD )是1.5m ,看旗杆顶部M 的仰角为30 .两人相距28m 且位于旗杆两侧(点
B ,N ,D 在同一条直线上).请求出旗杆MN 的高度.(参考数
据:2 1.4≈,3 1.7≈,结果保留整数)
M
N
B
A D
C
30° 45°
E
F
参考答案 1.803
2.a(tan β-tan a) 3.20tan a +1.5
解:∵90C ∠= ,45BDC ∠=
∴45DBC BDC ∠=∠= ∴40DC BC ==
在Rt ADC ∆中,tan AC ADC DC
∠=
∴tan 40tan5047.7AC DC ADC =⋅∠=⨯≈ ∴47.7407.7AB AC BC =-≈-=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7.7m .
4.解:在Rt △AGE 中,∠AEG=30°,tan30°=
AG EG ,∴EG=
3tan 303
3
AG AG
== AG.在Rt △AFG 中∠AFG =60°,tan60°=AG
FG
, ∴FG=
3330
.,330,153tan 603323
3
AG AG EF EG GF AG AG AG ==-∴-=∴==
(米),∴AB=AG +GB =153+1.5≈27.5(米),即塔高AB 约为27.5米. 5.解:作CD ⊥AB ,垂足为D .设气球离地面的高度是x m ,在Rt △ACD 中,∠CAD =45°,∴AD =CD =x m .在Rt △CBD 中,∠CBD =60°,∴tan 60°=CD
BD
,∴BD =
3
tan 6033
CD x ==
x(m).∵AB =AD -BD ,∴20=x -33x ,∴x=6033-≈47(m).答:气球离地面的高度大约是47 m .
6.解:(1)作CE ⊥AB 于E ,在Rt △AEC 中,AE =CE tan 30°=15×
3
3
=53(米),∴AB =AE +BE =53+1.3≈10.0(米). (2)∵旗杆底部可以到达,∴使用含
45°角的直角三角板估测更简便.
7.解:过C 点作CF ⊥AB 交AB 的延长线于F .由已知条件,得CF =0.6 m .在Rt △AFC 中,tan A =
CF AF ,AF ≈0.6
0.16
=3.75(m),∴AB =AF -BF ≈3.75-0.6=3.15(m).答:从斜坡起点(A 点)到台阶前(B 点)的距离约为3.15 m . 8.解:作CE ⊥AB 于E .∵CE ∥DB ,CD ∥AB ,且∠CDB =90°,∴四边形BECD 是矩形,∴CD =BE ,CE=BD .在Rt △BEC 中,β=60°,CE =BD =90米.∵tan β
=
BE
CE
,∴BE=CEtan β=90tan 60°=903(米),∴CD =BE =903米.在Rt △AEC 中,a =30°,CE =90米.∵tan a =AE
CE
,∴AE =CEtan a =90tan 30°=90
×
3
3
=303万(米),∴AB =AE +BE =303+903=1203(米).答:甲楼高为903米,乙楼高为1203米.
8解:分别过点A ,C 作AE M N ⊥于点E ,CF MN ⊥于点F 则 1.7 1.50.2EF AB CD =-=-= ∵90AEM ∠= ,45MAE ∠= ∴AE M E =
设AE ME x ==,则0.2MF x =+,28CF x =- 在Rt MFC ∆中,tan MF MCF FC
∠=
∴tan 30MF FC =⋅
∴30.2(28)3
x x +=-⨯ 解得10.0x ≈
∴10.0 1.712MN ME EN ME AB =+=+≈+≈ 答:旗杆高约为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