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员工自杀身亡 疑因未完成存款任务 中证网 11-06-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生银行员工自杀身亡疑因未完成存款任务中证网 11-06-23 民生银行员工疑因未完成存款任务自杀身亡中证网
许刚的遗书
6月22日晚间消息有网友爆料称,由于“存款储蓄”任务压力过大,导致两个月
未完成任务被民生银行(600016)辞退后,因不堪如此压力和打击,民生银行宜昌分行
前员工许刚6月10日服毒自杀。
许刚的朋友和亲属证实许刚确已自杀身亡,但死因尚
未有定论。
民生银行称该员工已经辞职,正在调查此事。
今日晚间,一位自称是许刚同事的网友发了题为“民生银行领导下达存款任务过重,员工自杀”的帖子,而后在微博上被转载。
其称,我的同事许刚是民生银行宜昌分行的一名员工,于6月10日在自己家中自
杀身亡,他留下的遗书清楚表明,其作出自杀决定是因为民生银行所给“存款储蓄”任
务压力过大,导致“由于我连续两个月的任务未完成已被民生银行辞退”,因此在万般无奈之下,许刚选择了服毒自杀的绝路。
这位自称是许刚同事同时在民生银行一场分行工作的员工还称,该公司还有数十名基层如许刚一样的底层员工也正承受着“存款储蓄贷款”任务所带来的重负压力,苦不堪言。
媒体辗转联系到许刚的朋友和亲属,其证实称许刚6月10日在家中服用安眠药自杀。
其亲属称,在其自杀后赶到现场帮忙处理后事。
“家里人还都在悲痛中。
”
许刚亲属称,许刚此前在政府机关当过司机,自己开过出租,经朋友介绍今年4月进入民生银行工作。
而据自称许刚同事人士讲,进入民生银行门槛和规定是必须完成3000万元的存款任务,否则就没有工作的资格和签劳动合同的可能性。
许刚亲属和朋友表示,其都帮许刚介绍过客户,并将自己的关系介绍给许刚。
“也听到过许刚对于工作压力过大的抱怨。
”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一线客户经理肯定都要有压力,不仅仅是民生银行一家。
“压力大,赚的钱也多”。
“任何一个银行都有入行门槛,这在入行前都是谈好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而据爆料者称,许刚入职第一个月已经完成了将近3000万存款任(其中2000多万是活期,近1000万为民生银行理财产品)但银行又加了一个规定,要求这3000万存款必须存为三个月定期。
结果是“许刚没有完成任务”。
民生银行表示许刚已经辞职,正在调查此事。
平安银行员工自杀索赔百万律师称补偿数万元中新网
平安银行深圳宝安支行客户经理段彬祺于13日晚在家跳楼自杀,平安银行与其家属的赔偿要求未能达成一致,双立仍处于僵持状态。
据记者了解到,平安银行方面初步拟定的补偿方案总计为29.2479万元,其中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抚恤金25万元,二是死者个人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和5月份11天薪金总计4.2万,三是死者欠公司479元的信用卡钱不再追要。
但是家属认为,死者自杀是由于平安的考核严厉“心理压力大”造成,所以希望平安银行赔偿150万—200万。
据此前媒体报道,平安银行方面称死者生前患有抑郁症,其家属也承认死者生前患有抑郁症,5月10日其母日赔伴到深圳某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轻度抑郁症”,医生称服药半月即可。
也就是说死者跳楼的5月13日,还是患病治疗的第三天。
那么,对于一个抑郁患者,工作压力大是否成为自杀的决定因素呢?深圳北大医院从事心理治疗的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李思特称,“抑郁症患者自杀外界只是一个条件性因素,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任何外界条件都可能引发抑郁症自杀。
”
李思特解释说,抑郁症成为痛苦的放大器,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想得特别多,往往一点点小事就想不开,将痛苦无限地放大,“并不是单纯的工作压力,任何事情都会(自杀),哪怕跟人随便说两句话感觉不对劲,也会很不愉快甚至产生自杀行为……”
李思特表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像感冒一样会反复发作,在发病期间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并不是在家休息就可以,要请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诊断,药物治疗是关键,“患抑郁症跟意志力、自我调节能力、文化程度、外界压力均无关,也不是一个人的缺陷,智力好的人也容易得。
”
目前,警方已确认其为自杀,那么平安银行应该赔偿吗?北京市隆安(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方俊称,因公死亡赔偿要符合三个条件,即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因公死亡,由于死者于晚上11时在家自杀,属于非公伤死亡,无需进行赔偿,单位只需按规定进行补偿。
方俊表示,补偿按深圳市的相关规定进行,补偿包括丧葬费(3个月的工资);供养直系亲属一次性救济金标准(6个月工资);一次性抚恤金(在职职工6个月工资);工资按当地上年度社会月平均工资计。
深圳2010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893元,如果以此标准计死者总补偿金额约为5.9万元。
平安银行方面称,之所以抚血金给出25万的方案,是按照最高标准来做,同时考虑死者家里处于农村、生活困难、以及家属失去亲人的痛苦等因素。
平安银行员工自杀责任谁来承担?
CCTV2
5月13日晚,平安银行深圳宝安支行一名客户经理在家中坠楼身亡。
警方初步确认为自杀。
18日至19日,银行方面与死者家属进行了协商,提出各种补偿约29万多元,但双方未达成一致。
平安银行总行办公室负责人汪红霞表示,其中25万元为特别抚恤金,而非昨日报道中的员工捐款。
另外4万多元则为各项家属可以继承福利的加总。
高压力普遍存在
据多名与死者共事的平安银行员工说,死者生前工作态度积极,业绩也不错。
但近期由于业务调整,压力骤增,业绩开始下滑。
最近一段时间患上了抑郁症,但没想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这样。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家人无限的悲痛,也让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又一次的深深反思。
据死者家属称,从今年年初开始,平安银行对公司员工调整了考核制度,过去以贷款多少量为业绩,现在却以存款量来计算。
另外,还要求每个销售员工每周完成30万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和3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销售,底薪也根据业绩表现进行每季一次的相应调整;宝安支行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考核标准,比如要在行长监督下,每天要打40个客户电话等等。
记者了解这种压力不仅仅存在于平安银行。
进入2011年,整个银行业都面临着挑战。
实际上,以存款量作为业绩考核数据排名,并与薪酬职位等挂钩,这在银行对公对私等业务条线近年来都普遍存在。
某外资银行员工表示,每天给客户打几个电话主管都有规定,电话内容及进展都需要向主管汇报,而如果业绩不佳,未完成任务,“被谈话”的情况更是家常便饭。
而某中资银行深圳分行人力资源部门员工则透露,除了基层员工,各支行行长其实也面临排名压力,以该行为例,每年各支行都有存款任务,如果年底未达成任务,则支行行长将面临洗牌,去年该行就有约1/3的支行长被换人。
一名银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货币紧缩政策的大环境进一步加剧了业务人员的生存压力。
由于宏观调控因素,国家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必须大力做大存款,才能应付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揽储的任务各家银行都下得很重,这就加大了银行各级员工的绩效考核压力。
自杀?——考核机制之过?
正是去年这个时候,北大汇丰商学院经济学、金融学双硕士毕业生、大成基金“非在职”研究员自杀身亡的消息震惊业内,引发了大众对基金公司管理机制的反思;紧接着,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在上海爆出年轻硕士女员工过劳死事件;直至今年4月,申银万国研究院从办公大厦纵身一跃,再到如今平安银行员工的自杀事件。
从咨询、基金,到证券和银行,金融业的工作压力之大昭然若揭。
其实,何止是金融业,近年来“压力大”已经成为大城市的流行词,更有人戏称其为“压力山大”,于此同时,“逃离北上广”一度成为了去年全国各大媒体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快节奏的工作与高压力的生活下,越来越多的一线城市白领觉得自己身心俱疲,却找不到目标。
为了消除焦虑、减缓压力,一些白领索性辞去工作,移居到其它城市,寻找另一种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
压力之下,有人坚持,也有人逃离。
当然,自杀成为了其中最极端的选择。
某人力资源咨询机构专家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大锅饭到考核排名,这本身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竞争、激励、淘汰本身无可厚非,‘考核排名,多劳多得’对激励员工、促进企业和行业发展有其积极意义。
如何避免因压力过大而酿成自杀的惨剧,一方面企业在使用考核机制的同时,需加强对员工的软性关怀,另一方面,员工也应加强心理建设,提高抗压能力。
去年,北京大学双硕士毕业生、大成基金研究员自杀后,北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海闻在其悼文中写道:“我希望同学们也能从这一悲剧中深刻自省,坎坎坷坷是人生的常态,要勇敢地走过去,在以后的人生中,积极乐观地面对任何困难和挫折。
”
轻生,简单来看,是个人心理素质问题,但在更深层次却反应出了整个中国社会快
速从传统社会通过市场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整个国家、社会和企业对普通员工生活压力和生活幸福感关怀的缺失。
平安银行和金融业都是这个“冰山的一角”。
前述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和企业应当切实加强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以减轻其生存压力,并为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以避免类似血案的一再发生。
平安银行员工自杀赔偿方案被曝实际出资479元新华网
:平安银行员工自杀的牵扯出银行高薪背后的高压考核方式,昨日“赔偿”方案出台,但家属称所谓的“赔偿”,平安银行仅相当于出了479元。
虽然银行方面否认“银行领导逼迫导致自杀”,但据财经网报道,接受采访的多位平安银行员工均认为,段彬祺的纵身一跃与平安银行现阶段急于裁员、畸形的考核体系、天天逼员工卖保险不无关系。
平安银行一员工跳楼自杀
5月13日夜间,平安银行宝安支行一名段姓客户经理从自己住所坠楼身亡,不少媒体报道这一事件纷纷讨论其与银行考核制度和工作压力的关系。
经记者采访确认,死者为平安银行宝安支行业务经理段彬祺。
5月13日,段彬祺从其住处的24楼楼顶跳下。
段彬祺毕业后在深圳发展银行工作,2008年入职平安银行,死前职位是平安银行深圳宝安支行业务经理,负责销售理财、基金产品和个人存贷业务。
死者家属表示,死者生前患有抑郁症,但他们表示,死者患此症的根本原因,为“平安银行非人性化的工作考核制度和高工作压力”所致。
平安银行的几位员工或前员工也向记者表示,平安银行很多高层来自中国平安,用一贯的保险激进管理方式来管理银行,做银行的也要被逼卖保险。
平安银行和深发展的整合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中国平安和深发展的多位高管也频频向媒体喊话:对待深发展将采取“三不”政策,即不裁员、不降薪、不降职。
对此,一位中国平安的员工向记者评论道,现在两行整合,业务部门多有重合,裁员压力较大,对深发展承诺是“不降薪,不裁员,不降职”,不能拿深发展开刀,只能拿平安银行开刀了。
疑因工作压力大导致跳楼
据家属称,从今年年初开始,平安银行对公司员工调整了考核制度,过去以贷款多少量为业绩,现在却以存款量来计算。
另外,还要求每个销售员工每周完成30万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和30万元人民币的基金销售,底薪也根据业绩表现进行每季一次的相应调整;宝安支行同时又增加了新的考核标准,比如要在行长监督下,每天要打40个客户电话。
据死者姐姐称,“突然更改的业务压力,让他有些无措”,致使近几个月业绩明显下滑。
记者同时了解到,截至2010年年底段彬祺完成了“几千万的个人贷款业务”,业绩相当好。
平安银行总行办公室副总经理汪红霞则表示,段的抑郁症和其购房购车等消费行为有关,而不是所谓的“高工作压力所致”,更毋关“考核制度的变更”和“存款业务的压力”。
平安银行否认员工被领导逼迫
昨天,平安银行对此事发表公开声明称,此前个别媒体关于该员工系在办公场所坠楼以及因被银行领导逼迫导致自杀等报道均属不实。
声明称,目前,深圳当地公安机关正对此展开调查,初步鉴定此案排除他杀可能。
此前个别媒体关于该员工系在办公场所坠楼以及因被银行领导逼迫导致自杀等报道均
属不实。
平安银行对这位员工的不幸离世表示深切哀悼。
平安银行珍惜每一位员工,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已多次派人看望慰问死者家属。
并将根据有关员工福利政策,积极和死者家属协商,做好善后安抚工作。
平安银行“赔偿”方案出台:银行实际出资479元
5月19日18:30,平安银行针对跳楼员工段彬祺的“赔偿”方案出台,方案包括两方面:1.死者段彬祺个人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和五月份11天薪金总计4.2万元;2.平安银行员工内部捐款25万元。
总金额为29.2万元。
此外,平安银行表示,死者生前欠公司479块钱的信用卡钱,公司不再追要。
据新快报报道,死者家属不满“赔偿”方案,他们义愤填膺称所谓的“赔偿”方案中,在不超过30万的款项里,平安银行仅相当于出了479元,他们将为捍卫死者尊严和生者活下去勇气,继续维权。
记者就此第一时间向中国平安有关负责人求证。
该负责人表示:“公司将按照深圳
市政府有关规定,属于单位要承担的责任部分,按最高标准予以赔偿。
另外,考虑到死者家庭经济困难,一次性支付25万元慰问金。
”不过,该负责人进一步透露,“目前,赔偿方案尚未与死者家属达成一致,最终赔偿金额仍不确定。
”
!做空、唱空轮番袭击中资银行H股申万:下半年沪指或上涨500点中国证券网 11-06-23
做空、唱空轮番袭击中资银行H股⊙记者李丹丹
近来,“唱空”、“做空”中资银行的消息频频从港股传来。
根据香港交易所公开资料,社保基金于本月14日减持1459.8万股中国银行H股,每股平均价3.95港元,套现约5766.21万港元。
社保持有中行H股股份由12.01%降至11.99%。
这并非今年以来社保第一次抛售中资银行股份。
1月4日,社保基金曾抛售3000
万股中行H股。
3月1日,社保抛售4000万股工商银行H股。
外资机构也进入了“做空”的军团中。
21日,市场传闻美国银行打算出售其所持有的建行半数股份。
尽管建行方面做出澄清,但是当日建行H股跌2.28%,居中资行H股跌幅榜首。
现在,市场还担忧上市行将一周年的农行是否会遭遇基石投资者的抛售。
农行年报显示,包括卡特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在内的6家H股基石投资者所持有股份将在今年7月16日解禁。
其中,卡特尔投资局、科威特投资局共计持有高达87.6亿股股份。
但是,科威特投资局总裁5月份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给过一颗“定心丸”,表示不会减持其持有的农行的股票。
在中资银行股被“做空”的同时,“唱空”的声音也在不时配合。
瑞信香港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由增持降至减持。
惠誉22日传出这样的论调:中国地方政府贷款和房地产贷款扩张加剧信贷风险,这些贷款中期还贷能力不确定。
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将上行至5%。
缘何中资银行从昔日H股的“宠儿”变成了目前的“弃儿”?某国有银行风险管理部人士告诉记者,一方面,目前多种声音担忧银行贷款质量问题,令银行股承压;另一方面,投机机构在二级市场进行投机操作,先做空后逢低吸纳。
然而,在H股饱受挫折的中资银行,其A股却被券商一致看好。
中信证券报告称,2011年上半年银行股资本市场表现优异,累计跑赢大盘8%,其中二季度跑赢3%。
目前银行股估值仍为市场和历史最低,银行中期盈利有望持续高增长。
中投证券则指出,目前大部分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基本达标,未来再融资将相应扩大银行资产规模增长空间,是正常“增资扩产”,不再是稀释性融资,也不会引起估值中枢下行。
银行业将重新成为“周期性”板块,基本面分析重新成为指导银行投资关键。
而且,22日四大行在A股的表现也对H股的抛售事件作出有力的回应。
当日,农行、中行、建行、工行的涨幅分别位居银行板块的前四位。
(上证报)
三大潜在风险仍存寻底期仍会维持一个月中国证券报
流动性的再度抽紧是近期市场加速下行的主要推手。
上周二央行宣布年内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银行间市场各期限同业拆借利率和票据直接贴现利率均出现大幅飙升。
前几次提准一般只对短期拆借利率构成影响,而本次提准造成各期拆借利率均大幅飙升,同时票据直贴和转贴利率也大幅飙升,显示出本次提准对流动性产出了较大压力。
我们认为,在进一步确认经济下滑之前,紧缩步伐仍会继续。
在经济下滑之后和政策面松动之前,形成了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共同向下的叠加阶段。
对市场寻底时间的判断上,我们倾向于认为寻底期仍会维持一个月左右。
三大潜在风险仍存
制约市场运行的几个潜在风险因素在于:经济硬着陆、银行再融资及政策持续紧缩并未明显超调。
首先,我们认为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微乎其微,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
08年经济硬着陆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国内产能周期的自发调整和明显的调控失误,目前这三点都不存在,因此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可以基本排除。
其次,银行再融资是未来市场面临的一大压力。
如果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2个百分点并在2013年达标的话,银行将有7000-8000亿元的融资需求以补充资本金,这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沉重的融资压力,这也是一把悬着的达摩克斯之剑。
第三,调控政策已经面临两难选择,存在超调的可能性。
如果下半年通胀居高不下,而经济继续放缓,则调控政策面临两难的处境。
“市场底”还有多远
2004年针对通胀的调控产生的结果是经济软着陆,2008年针对通胀的调控产生的结果是经济硬着陆。
鉴于资本市场的规模、上市公司的数量和结构已经与2004年有非常大的差异,2004年市场估值水平的参照价值已经不大。
我们采用去年2319点市场担忧经济二次探底时的估值水平作为经济软着陆下市场的估值底部,以大体测算出下半年经济软着陆的情况下市场的估值底部。
我们以1664点最悲观时期的估值水平作为经济硬着陆下市场的估值底部,以测算未来市场在极端情况下的下跌空间。
通过测算,我们认为,在经济软着陆的情形下,未来市场潜在的下跌空间在10%-13%之间;而在经济硬着陆的极端情形下,市场潜在的下跌空间在19%-24%之间。
我们倾向于认为下半年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是大概率事件,那么未来市场可能的下跌空间应该在10%-13%之间。
低估值仍是配置首选
低估值仍然是今年的投资主线。
小股票所隐含的盈利预期仍然太高,中小板和创业板所隐含的2011年盈利预期分别在40%和50%的水平上,尽管2011年动态市盈率看似合理,但盈利不及预期后股价仍有下行风险。
今年是小股票大浪淘沙甄别业绩的一年,
下半年中小板和创业板难有整体的投资机会,而下半年的投资机会仍然在于低估值的周期性行业以及中等估值、业绩确定的消费股方面。
见底信号频现大盘或在酝酿7月“翻身”中国证券报
就在2600点整数关口岌岌可危之时,多头再度出手发动“护盘”攻势。
虽然政策面未见明朗、资金面吃紧以及市场信心缺失等不利因素仍然困扰市场,但大盘连续杀跌的动能已明显不足,目前正在逐步构筑底部。
时至六月下旬,市场在经历了“五穷”、“六绝”行情后,七月份的“翻身”行情也在不断酝酿中。
大盘见底信号频现
市场在彻底回补去年10月8日2656-2678点的跳空缺口后,见底信号开始不断涌现。
首先,强势股出现补跌行情。
前期表现不俗的稀土永磁、有色金属、涉矿概念纷纷出现回调走势,而一批股价高高在上、一直处于横盘抵抗状态的个股也加入到了跳水行列。
这些强势股的补跌恰恰应验了“多头不死,跌势不止”那句股谚。
其次,个股整体做空风险得到释放。
从近期市场的每日跌幅榜来看,跌停个股家数开始大面积减少,甚至跌幅超过5%的个股也为数不多,相反涨停个股家数开始增长。
由此可见,目前市场的做空行为属于非系统性的风险,涨停个股的激增也反映出了市场在当前点位的安全程度有所提高。
第三,近期上市新股惨遭“破发”受到质疑。
与四、五月份上市的高估值、高市盈率的破发新股不同,目前上市新股市盈率大都在30倍左右,更有创业板新股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现象。
因此,这批新股上市再遭到破发待遇,其走势极为不合理,故被市场错杀的新股也将面临着“纠错”行情的出现。
通胀见顶或在三季度
在中国CPI数据的增幅中,有三分之二都来自食品价格。
今年5月份的旱情,6月份的洪涝灾害使得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担忧情绪不断加重。
据农业部6月21日的消息称,截止20日,全国夏收小麦收割进度已经超过九成,夏粮增产已成定局。
此外,从农业部新农情调度来看,预计今年早稻面积同比增加100多万亩,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对于猪肉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季节消费需求因素会影响到猪肉的价格回落;另一方面,猪肉价格上涨会激发养殖大户的补栏、养殖的积极性,在供给增长的动力下将拉低猪肉价格走势。
“市场底”仍有距离
从技术面来看,大盘失守2700点、回撤2600点后,重心逐级下移,但是MACD、RSI 等技术指标并未随之创出新低,底背离特征非常突出。
短期来看,大盘在周三收复5日均线后,短期内如能对2685-2705点的跳空缺口进行回补,市场信心则会受到很大鼓舞。
在市场人气配合下,4月份以来形成的下降通道则有望得到摆脱。
当然,大盘技术底形成后,市场信心的重塑还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这样市场底部最终才会得到确立。
总体来看,紧缩政策出现松动才是市场最大的利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