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生活·端城怀古·端砚文化》

合集下载

《享生活·端城怀古·渔乡印象》

《享生活·端城怀古·渔乡印象》

端城怀古(二)西江流域遗产,南粤文化奇葩疍家写照前言:在中国的历史上,疍家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当年民族甄别时,疍家差点成了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

疍家人,这样奇怪的一个称谓,他们有哪些不同呢?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他们是古越族的后代,甚至有“海上人家”之称的疍家人,又有人称他们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本期专栏,笔者将引领大家走近肇庆的水上人家,感受独特的疍家文化。

肇庆,地属山区,被西江河拦腰分割成南北两半,一河两岸的风光绝对不输星湖与鼎湖。

上游的三榕峡与下游的羚羊峡山峡险峻,河水湍急,下游的羚羊峡更有“小三峡”的美称。

而端州城区正好位于两峡之间,河面相对宽敞,水流相对缓慢,因而时至今日,仍有少数水上人家聚居于此,这也可算是本地的“留守”疍民了。

疍家,旧时意指珠江流域的水上居民及流动渔民,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兼种植水稻、甘蔗等农作物。

疍民的服饰有大襟衫、阔脚裤、虾姑帽等,喜欢佩戴玉器和银饰。

他们有的舟居于河上,有的泊居于河边。

“疍家”原为“蛋家”,究其由来,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也有人认为疍家人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谋生手段,生命无保障,如同蛋壳般脆弱。

“疍家”的本意为“居住在小船上的那类人”。

只是大多数的广东人因音近故常误称其为“蛋家”或“邓家”。

关于他们的来源,众说不一。

据《广东通志》载:“疍民,是当年越人抵抗秦始皇统治的遗民”。

有人认为疍民是古百越族的后代;有人说,他们是56个民族之外的另一个少数民族;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疍民属于汉族,是我国一个独特的民系,类似客家人。

和客家人一样,他们漂泊、迁徙、避世。

不同的是客家人躲进深山老林,而他们却隐身于汪洋大海。

客家人族群庞大、负重历史,而他们更多的是淡泊、轻松、知天命;客家人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但疍民的祖先来自何处,就连疍民内部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笔者猜测这或许和他们世居海上,较少系统地学习、阅读有关,又或是因为久居水上,家族史料无处安置。

岭南民俗之端砚

岭南民俗之端砚

今天,我们一起追问岭南文化的发端!如果说岭南文化或者广府文化中,到今天为止还具有深厚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可以自豪拿出手来的,估计也就是端砚了。

什么是端砚?民间流传的皆是“端砚位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艺术品”、“端砚是国宝,是国粹”、“端砚是肇庆的名片”等等说法……种种评价,都体现了岭南端砚独有的文化特性。

可以说,端石是养在岭南的端溪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岭南的文化中。

端砚,从它探测
开凿、选料、设计、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到雕刻、打磨,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浸润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岭南文化,一种兼收并蓄然后又发扬光大流传和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这种在端砚中体现的岭南文化随着端砚的价值的变化而又赋予了岭南文化新的含义。

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人曾畅怀感叹,刘禹锡、陆龟蒙、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徐渭、屈大均、袁枚、黄遵宪等都曾经吟咏过端砚,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甚至乾隆皇帝的诗中都提到了端砚。

他在“题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中提到“下岩端石尚贻唐,况是曾宾褚遂良”……端砚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砚诗尤其能够传达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端砚的感情。

端砚具有如此更加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占鳌头数百年的根本所在。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端砚具有打造成永恒的艺术文化精品的潜质。

这是岭南文化的骄傲。

参考文献:
“中国端砚文化节”开幕之际记者来到肇庆老坑、白石村走进端砚的
源头(组图)
2004年12月19日11:48 广州日报
策划:青舟、袁鸣文/何已、卜松竹、于敢勇图/龙成通。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称。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被誉为群砚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砚砚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

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

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

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

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

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桐叶砚清代(1644-1911年)初期老坑石。

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

远叟。

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

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

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

著《曝书亭集》。

端石锄云砚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

砚额刻『锄云』二字。

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

黄(印)。

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

精五七言近体诗。

有砚癖,藏砚大家,自号十研先生。

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

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石仿古纹砚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麻子坑石。

麻子坑石与老坑石、坑仔岩石并称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贵。

砚刻仿古纹饰,雕工精细,一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高超的砚雕水平。

对端砚的感受300字

对端砚的感受300字

对端砚的感受300字
端砚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文物,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的印象中,端砚是一种非常精致的工艺品,通常由石头或玉石制成,有着非常典雅的外观设计和精细的纹理雕刻。

端砚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他们通常会使用端砚来配合墨笔,用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

同时,端砚还常被用于制作茶具,可以为茶水增添一份古朴的气息。

从历史上看,端砚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文物,更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体现。

对我而言,端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强大魅力和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精品】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精品】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唐代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

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

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

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

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

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1. 《端砚》岩石凝清粹,端然绝世珍。

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

释义:端砚清澈纯净,凝结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神秘。

它的珍贵与世无双,足以让所有的珍宝都黯然失色。

它的色泽润泽,如同燕珉一般美丽,但比燕珉更胜一筹。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端砚的美丽和珍贵。

首句“岩石凝清粹”直接点明了端砚的清澈纯净之美,将其与凝固的岩石相对照,突显了端砚的独特之处。

“端然绝世珍”进一步强调了端砚的珍贵和稀有,使读者对其价值有更深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端砚与其他珍贵物品进行对比,突显了端砚的卓越之处。

整首诗精炼而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文化宝物的珍视和赞美之情。

2. 《端砚铭》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

磨出海鲸血,声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常恐魍魉夺,山行亦自摧。

释义:仙翁种植了玉芝,耕耘之后得到了紫色的玻璃。

磨砚时仿佛流出了海鲸的血,砚声如同天马的蹄声。

砚液滋润着月亮的洞窟,洗砚水与溪水合为一体。

常常担心恶灵会夺走它,就像登山时自己也容易摧毁。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郑魁创作的《端砚铭》。

诗人以砚台为主题,通过描绘砚台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自然景物的联系,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砚台的珍贵和美丽。

砚台被比喻为种植了玉芝的仙翁,通过耕作和磨制,砚台逐渐变得紫色如玻璃。

这种紫色的砚台独特而美丽,显示出它的珍贵价值。

其次,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砚台的声音和液体与神奇的事物联系起来。

砚台磨砚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天马奔蹄,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高亢和动听。

而砚台的砚液则被形容为能够滋润月窟的宝贵液体,并与清澈的溪水相融合,表达了砚台的清雅和润泽之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砚台命运的忧虑。

他常常担心恶灵或其他不可预见的灾难会夺走砚台的宝贵,同时也意味着对文化传承的担心。

类似地,登山行走时,也可能因为疏忽而摧毁砚台,这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省也暗示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引言肇庆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端砚文化而闻名。

端砚是指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肇庆的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肇庆端砚文化的总结,探讨其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肇庆端砚的历史肇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端砚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肇庆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砚文化中心之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量也大幅增加。

在明清时期,肇庆端砚更是成为了贡品,被皇帝和官员们广泛使用和赞赏。

肇庆端砚的特点肇庆端砚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独特的材质肇庆端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粤西砂矿和龙溪白砂,这两种砂矿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独特的特点,使得肇庆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都非常高。

粤西砂矿细腻坚硬,常呈灰白色或微黄色;龙溪白砂细腻洁白,通体透明。

这两种砂矿被认为是制作端砚的上等材料。

2. 精湛的工艺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制作端砚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开料、琢磨、修形、印雕等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保证最终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

3. 独特的外观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受到广泛赞赏。

端砚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卧山、横蛇等等,每一种造型都代表着一种寓意和象征。

同时,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细,常常选取动物、植物、名人等作为题材,增加了端砚的观赏价值。

肇庆端砚的影响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文化交流肇庆端砚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工艺品,通过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许多外籍人士在体验制作和使用端砚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端砚文化的博大精深。

《享生活·端城怀古·朴素民风麦仔园》

《享生活·端城怀古·朴素民风麦仔园》

朴素民风麦仔园说起麦仔园,可能很多久居端州的“老肇庆”都未必知道。

那是大隐于市的一处古老街巷,承载着太多尘封的肇庆记忆。

这里似乎从来就没出过什么显赫人物,也没出过什么高官富商,但是这里却保存着端城最朴素的民风,人情味儿也特别的浓。

也许,正是因为这里世代生活的,都是平民,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麦仔园是一个隐于天宁闹市的古老街巷,全长约300米。

它东连近圣里,西接天宁南路。

麦仔园共有一至三巷,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改称解放北路三巷到五巷,1983年,肇庆市政府颁布标准地名,复称麦仔园。

据资料记载,麦仔园的来由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

当时很多麦姓人家在此处定居,并在西边巷口处修建有麦氏宗祠。

而除了麦姓的缘故之外,还因为这里曾经是端州城的大菜园。

直到上世纪60年代之前,麦仔园处一直都是鱼塘和菜园,此处出产的农产品质量上乘供不应求。

而其中又以黄芽白最负盛名,一度成为肇庆之最。

久而久之,经过肇庆街坊的广泛传播,“麦仔园”的名号便不胫而走,并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

麦仔园的黄芽白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这里的菜地附近有土名为大麦塘的大鱼塘。

麦仔园的住户采用大麦塘的肥泥种菜,用大麦塘的池水浇菜,所以这里出产的蔬菜品质超群,常常供不应求。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麦仔园的菜地和大麦塘全部被平整填土,建起一幢幢楼房宿舍,这里的黄芽白从此成为肇庆人的一个美好记忆。

对麦仔园及其出产的黄芽白,清宣统《高要县志》这样记载:“黄芽白即北方黄芽菜,清初,两广总督携菜籽至肇庆命土人种之,形味相同,然不及北方之甜美……今肇庆年年从北方取种再种,则大变矣,麦仔园者最佳……”由上述可见,麦仔园的最早住户是麦姓人家,这里种植的麦芽白在清代已享有盛名。

麦仔园应该是清代中叶形成和命名的古街道。

然而,另有说法是包拯带来的黄芽白。

传说包大人在端州为官期间,带领民众开田打井、治理水患,抵御瘟疫,并请来外地工匠,教授民众制作和改良农耕及生产工具,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砚石里的笔墨春秋
——端砚文化系列之一
端砚产自肇庆(古称“端州”),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与宣纸、湖笔、徽墨被誉为“文房四宝”。

宋苏易简在《文房四谱》中用拟人手法将笔、墨、纸、砚封为“四侯”,这“四侯”中笔老则不中书,纸久则酥脆,墨陈则失胶性,唯砚质地坚固,能传万世而不朽,为笔墨书写春秋。

本期《端城怀古》,笔者将走进肇庆市博物馆,在端砚的墨香里,在悠悠千年的沉练里,体会典藏肇庆,体会那些花落有声的艺术回声。

肇庆市博物馆设在江滨中路的阅江楼内,这里与肇庆四塔隔江相望,阅江楼前浩荡的西江水奔流东去,楼前一棵巨大的红棉树一如当年叶挺所率领的“铁军”般昂然护卫着阅江楼。

端砚历史展馆就在阅江楼内,里面有“砚都瑰宝”和“谢志峰藏古端砚馆”两个专题馆,馆中陈列了自唐以来100多方历代古端砚,同时展出肇庆当代制砚名家、收藏家和砚厂、砚坊的端砚精品100多方。

通过古今端砚的生动组合,辅以模型、雕塑、场景、绘画等形式,介绍了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的演变及其发展历史概貌,着重地介绍了端砚的砚砊与矿床地质,端砚的形制与石品花纹,以及历代端砚雕刻工艺的发展轨迹。

把已逾千年的文房瑰宝端砚的独特风采,直观地、生动地展示给观众。

走进展馆,笔者最先留意到的是一方唐砚。

唐砚以实用为主,流行的多为眼前的这种箕形砚。

其形如簸箕,带足,砚形前低后高,不分砚堂、砚池,储墨量大且使用方便。

话说古人写字,喜席地而坐,箕形砚置于地,与地势相合,宜就地而书。

但端砚能登上四大名砚之首,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极为出色的“发墨”功能。

在端砚界,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相传,唐代初年,一次科举会试时,京城大雪,应试者们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写字,而一位来自端州的梁举人,竟以自家宝砚“呵气成墨”完成考试。

皇帝得知,即将端砚列为贡品。

于是“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端砚开始名扬四海,成为文人雅士心仪之物。

这因为端砚具有与众不同的优美石质:它细腻如玉,质刚而柔,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磨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呵气研墨,研磨出来的墨汁油润生辉,层次丰富,虫蚁不驻。

且砚石硬度适中,不吸水,下墨快,易雕刻,还有独特的石品花纹: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冻、冰纹冻、青花、天青、火捺、冰纹、金线、银线以及名贵可爱的石眼。

而端砚之所以如此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端砚的开采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端砚,已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在肇庆市博物馆“砚都瑰宝”展厅内,有一片专区展示了老坑采石的场景:在一条狭窄的通道内,一群赤身裸体的采石工在挥凿采石。

矿洞内阴暗潮湿,平均高度只有七八十厘米,采石工们只能屈身爬进去。

为了避免湿透的衣物沤烂皮肤,特别是裆部,加之他们生活贫苦,宁可磨破皮肤,也不愿意磨烂衣物,所以这采石的大半年时间内他们几乎都是赤裸相对。

即便这样,因采石疾患而死的劳工仍不在少数。

唐代诗人李贺有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酷爱砚石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在《端石砚铭》中所记的“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不缒,以出斯珍……崖壁一坼,性命齐捐”这段话就更是端砚采石工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了。

在肇庆市博物馆中,面对着历代端砚精品,笔者感受到了唐箕形砚的质朴大气,宋时风字砚的典雅洗练,元明砚的雄浑粗放,清砚的精雕细琢。

直到今天,端砚的设计中不断地融入历史典故及唐诗宋词的意境,风格越发地多变了。

“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美哉,端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