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备课参考
宁波市新课程培训

第1节
基本要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指导建议解读
1.了解城市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1)知道城市是聚落的一种类型。 (2)了解城市的概念。 (3)了解城市的基本特征。(用活动予以巩固)
二、教学指导建议解读
第1节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学指导建议解读
基本要求: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条件。 (1)了解城市形成的过程。 (2)分析案例,理解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原因。 归纳城市的区位条件: 自然——地形、气候、河流、土壤、资源。 社会经济——政治、政策、交通、经济、科技、宗教、 军事等。(把活动作为材料使用) 3.了解城市发展的含义。 了解城市发展的两方面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选修Ⅵ 环境保护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教学指导建议解读
一、课程标准内容解读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
理观。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1)科学的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是地球这个巨大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人类活动必
须服从地球生态系统的规律。 *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以及各种资源。
二、教学指导建议解读
(二)活动建议
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1 建议改动 1-1 利用典型城市和乡村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城市不同 于乡村的显著特点 活动目标:加深对城市特点和城市在区域发展中作用的理解。 活动建议:资料要突出两种聚落在密集性、生产活动、产业结 构、生产效率、经济效率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等 活动2 活动3 方面的内容。 “城市的产生原因”作为了解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的 材料使用。 建议不采用。
二、教学指导建议解读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教案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导学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类总称。
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设施和设施。
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等(2)社会经济因素:、、等2.乡村聚落形态:(1)乡村聚落按形态分哪两类?(2)在旱作农业区、丘陵地区、缺水的干旱地区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为主体。
(2)城市具有高度的性。
(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
2.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1)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四)世界城市的发展1.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和便利的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
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2.古城市的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水平很低(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城市的特点是:。
(2)公元1000年以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的扩大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文化,这时城市的特点是:。
(3)随着罗马帝国的消亡,欧洲的城市文明也长期衰落,这时的城市中心往往被所占据,道路常以为中心呈状分布。
(4)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突破了城墙、护城河的束缚,向扩展,城市与乡村的空间界限越来越模糊;城市不再只是消费中心,而成为中心。
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地理: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1) 举例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本条“标准”要求通过举例来说明中外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产业革命前、产业革命后、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以来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人类早期以农业和狩猎为生,其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是农村。
后来,随着人口的集聚和生产力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城市逐渐发展起来。
在封建社会,陆续出现了许多大城市。
资本主义产业革命改变了城市的内涵,使城市成为人类生活、生产的主要集聚空间。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使城市的数量显著增加,人口规模也急剧扩大。
1900年,世界上有1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的城市为12 个。
1950年,有将近3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增加到83个。
20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47%,城市人口数量达28.6亿,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急增到411个。
预计到2030年,世界人口将达82.7亿,城市人口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增长21.2亿,达到49.8亿,城市化水平将达60%。
实际上在编写教材和教学时也可以将本条“标准”和下一条“标准”联系起来。
(2)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这一部分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分别阐明,也可综合讨论。
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子系统阐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属发展中国家);其表述可分为3个层次: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特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应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城市化过程,结合现阶段我国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实际,进行较深层次的阐述。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可参考下列阐述:进入20世纪以后,发达国家城市化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城市化则明显减速;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又步入加速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有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还有所下降。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和乡村发展

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和乡村发展一、教学目标•了解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分析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利弊,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概念及特点•城市化定义: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社会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特点:人口聚集、工商业集中、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等。
2. 乡村发展的概念及特点•乡村发展定义:指农村经济、社会文明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乡村发展特点: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提升、生态保护等。
3.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因素: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机会等。
•社会因素:人口迁移、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环境因素: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破坏等。
4.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作用机制•城市化作用机制:城市拉动效应、人口红利、创新驱动等。
•乡村发展作用机制:农业内外需平衡、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公共服务等。
5. 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利弊及解决方案•利: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
•弊:城市病问题加剧、农村人才流失、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
•解决方案: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优化城乡发展格局,加强政策导向和监管措施。
三、教学方法•演讲讲解法:通过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
•图片资料法:使用图片或地图来说明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变化过程和特点。
•视频案例法: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案例来了解实际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情况。
四、教学评价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与汇报:根据所学知识,安排学生分组进行相关问题讨论,并进行汇报。
•口头问答: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实时评价。
•书面作业:设计针对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思考题目,要求学生书面回答。
五、教学资源准备•主题课件:包含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定义、特点、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等。
•图片和地图资料:以图片和地图形式展示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变化过程。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供案)

5.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1)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变化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变化的情况是;两类国家相比,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快。
(2)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情况;两类国家相比,
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增长快。
(3)由上可知,城市化的三个主要表现是:①;②
③。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1、城市的概念。
人文地理课教案城市化与农村发展

人文地理课教案城市化与农村发展人文地理课教案:城市化与农村发展导语:本教案主要讨论城市化和农村发展这两个关系紧密且现实意义重大的主题。
首先,我们将介绍城市化的定义和影响,然后探讨农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并思考如何推动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和现代化的农村建设。
I.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与影响1. 城市化的定义及背景- 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以及城市人口和城市发展的增长。
- 城市化背后推动力量的增长有哪些?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往城市?2. 城市化的影响- 经济影响:城市化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哪些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迅速?- 社会影响:城市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社会问题?- 环境影响:城市化给环境带来了哪些挑战?如何解决城市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II. 探讨农村发展的挑战与机遇1. 农村发展的挑战- 人口问题: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是什么?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 经济问题:农村经济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改善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基础设施问题:如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2. 农村发展的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实现农村全面进步。
- 农业现代化: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效益?- 新农村建设:如何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社会进步?III. 探索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1. 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如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保护环境和资源?- 社会公平:如何促进城市内部和城乡之间的社会公平?2. 实现现代化农村建设- 农业多元化: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并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发展?-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教育与文化:如何改善农村教育和文化水平,促进乡村社会进步?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城市化和农村发展的概念、影响、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word学案

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章末整合学案(人教版选修4)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1.乡村聚落的形成栖身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人类最早是群居,很多人共同生活,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相互帮助、合作,更好地防御危险、灾难,更方便地获取食物、资源,并生殖繁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驯养家畜、种植作物和贮存食物能力提高,人类开始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居住在平原的人们开始有了稳定的农田,住所也开始相对固定,所以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乡村聚落。
但最初的乡村聚落仍然随着人类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随耕地的变迁而变迁。
后来随着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断进步,乡村聚落的位置才逐渐稳定下来。
同时人类居住的房屋的建设越来越坚固、经久耐用。
但是在半干旱的草原地区,随着气候的季节交替,牧民仍然过着游牧的生活,其房屋也是适应这种游牧生活、生产方式的帐篷和毡房。
可见,乡村聚落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人类的生产方式变化而形成的。
所以,聚落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
2.村落的发展(1)原始的居住地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风雨、防野兽和防疾病,并更好地生活。
在史前时代,经济生活极简单,甚至无固定活动地点,人类的居住地是非家居式的。
在采集经济时代,人们寻求环境较好的地区居住,有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以致与世界其他地区隔离。
为战胜恶劣的自然条件,人们就地取材建立简陋住宅,有穴居、巢状树居等。
穴居多分布于石灰岩、黄土等易穿凿的地区,或利用现成岩窟。
今日的非洲、亚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仍可看到改进了的或者现代化的穴居(例如:我国黄土高原的窑洞;西班牙的扑德库斯也有很多人居住在砾岩地层的洞穴中)。
由于仅依靠天然的树果、草根、薯类或者鱼、鸟、兽类等食物维持生活,人类不得不分散居住,单位面积的人口可容量极小。
与其说是居住于聚落,莫不如说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分散居住地。
加之这些食物只能在一定季节和一定地域找到,因此聚落不能固定,而是流动性的。
城市化教学设计参考

城市化教学设计参考(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城市化教学设计参考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城市化教学设计参考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教学目标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3.学习者特征分析:“城市化”研究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将以图片、讲解及分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更加理性、深入地了解城市化相关问题。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化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探讨城市化。
4.教学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教学难点:1)读图分析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课前准备:1.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教学为主;2)读图分析法就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
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一是大量人 口滞留农村 ,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提 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使城乡 居 民收入差距拉大 ;二是限制 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第
三产业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 ,同时也制约了就业
规模的扩大;三是长期抑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导致
需求不足的局面提前到来 。2 0 世纪9 0 年代中期以后 ,我 国经济从 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 。在人均G D P 不足8 0 0
高中地理
段, 使用 “ 城镇化”这个术语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课本l 2 页提到 “ 小城镇迅速发展 ,2 0 0 0 年 已达 1 . 9 5
万个” ,这里的 “ 小城镇”不是指 “ 小城市”,而是指
2 0 1 3 年 第7 期 _ -
: 堡 垒 鲨年 ,第二产业 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重为 5 1 . 8 %,而城镇人 口的比重仅仅达到3 9 . 1 %,城市化水
提高 ,反过来会制约工业化进程。 中国 、东欧城镇人 口增长速度 低于城镇工业发展
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 目前水平 ,每年 ̄6 - 1 o o o 多万人 口
转移到城市 ,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 的提高 ,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 ,带
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 ,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从 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
截止2 0 0 8 年末 ,中国城镇化水平达4 5 . 6 8 %。按照
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发展模式 ,人均G D P 1 5 0 0 美元左右对
应的城市化率应在6 0 %左右。我国2 0 0 6 年人均G D P 已超 过2 0 0 0 美元 ,我国 目 前 的城市化水平比标准发展模式明 显偏低 。 、
城市化水平偏低 ,城 市环境 问题就少 ,似乎有好
处 。课本第4 页提到 “ 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 ,人 口、 建筑、生产 、物质 、信息以及经济活动 、文化活动高度 集 中”。城镇化能够使得经济与社会要素更为聚集 ,物 流 、能量流和信息流更为通畅,能够大大节省经济和社 会的发展成本 ,并能产生非常明显的扩散效应。在工业 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果城镇化水平得不到相应
总人口的百分比’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 的重要指标 。”脱离实际 、劳民伤财的工程 ,加重人 民 的负担 ,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同时也加大 了城镇化的成
■ l 垒 堂 2 0 1 3 年 第 7 期
本 ,反倒拉大了城乡差距,抬高了农民进城的门槛 ,这 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来说是南辕北辙。农民的土地被城
平滞后于工业化 l o A " 百分点以上。 城市化水平 明显偏低带来的不 良后果不只是影响
建制镇 。建制镇通常也称为小城镇。但小城镇还有别的 多种含义 ,如有的指2 0  ̄ i " 以下人 口的小城市 ,包括建制 镇和农村集镇 ;有的指建制镇和乡镇 ,以及一定规模的 工 矿居 民点。所 以,见到 “ 小城镇”,要特别注意是什
来什么不 良后果。
美元的情况下 ,就出现了工业品过剩 、工厂开工不足等
现 象 ,最终 制 约了 工业化 的进 程 。
2 0 0 1 年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号称现代经济学 “ 教父”的斯蒂格列茨认为 :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 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 。中国的城市化将是 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 。 当前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受到影响 ,国家巨 额投资计划副作用逐步显现 ,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 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 以快速前行的力 量。李克强总理 早在2 0 0 9 年底考察广东 时就 明确提出 “ 把积极稳妥推 进城镇化 作为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 、扩 大国内需求和调 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 2 0 1 1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 5 1 . 2 7 %,按户籍人 口计算仅为3 5 %左右 ,不仅 明显低 于发达国家近8 0 %的水平 ,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 家的水平 。差距也是潜力 ,在未来二 、三十年里,如果
三 、城市 化水 平 明显偏 低带 来什 么不 良后 果
课本 第1 2 页提到 “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尤其是 改革 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进入了快速 、健康的发展轨道 ”。 第l 4 页提到城市化 “ 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走上了城市 化道路的人们 “ 享受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第1 5 页提到 “ 有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同经济发展程度不相适应 。例 如我国 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 0 %左右 ,低于世界平均 水平 ,也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但课本没讲带
所需人口增长速度 ,有人称为 “ 低度城镇化 ”,这主要 是人 为政策的结果 。把资源最大限度集中到工业增长
上, 造成城市住房 、基础建设 、社会服务等投资不足 ,
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
四、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
既然我国城镇化水平 明显偏低 ,就要逐步提高城 镇化水平 。自从 “ 十五”计划提 出城镇化战略后 ,有的 地方对提高城镇化水平攀比得很厉害。一些地方政府按
场 、大标志性建筑。但统计数字显示其城市化水平还很
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时,又没能抓住城镇 化发展的大好机遇 ,造成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水平 。早在上世纪7 0 年代 ,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重已达5 0 %以上 ,但城市化水平却长期停留在
课本第 l 4 页指 出, “ 我们常常采用 ‘ 城 市人 口占
国际大都市的标准 ,建设了许多大马路 、大绿地、大广
而通过控制人 口向城市迁移又使投资政策得到加强。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认 为城 市化是 城 乡对立 的产 物 ,怀疑 、否定城市化普遍性的观点在我国一度盛行。 长期以来 ,实行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制度 ,建国后的前
3 0 年 ,严格限制农 民向城市迁移 ,城镇人 口增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