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档案馆征集一套《曾国藩年谱》进馆

合集下载

曾国藩年谱

曾国藩年谱

曾国藩年谱曾国藩年谱--------------------------------------------------------------------------------1811年(嘉庆16年)11月26日(农历10月11日)生于湖南省双峰县荷叶乡天平村, 乳名宽一。

1815年(嘉庆20年)5岁在家识字读书。

一年后入家塾“利见斋”。

1826年(道光6年)16岁春,应长沙府试(童子试),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10年)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

改号涤生。

1833年(道光13年)23岁秋,参加湘乡县试,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14年)24岁春,入岳麓书院。

秋,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冬,入京准备会试,途径长沙,始与刘蓉相交。

1835年(道光15年)25岁4月,会试落第,留京寓长沙会馆读书。

1836年(道光16年)26岁春,恩科会试再次不第,出京返家。

至长沙,与刘蓉、郭嵩焘在湘乡会馆相聚两个月。

1838年(道光18年)28岁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

试后改名国藩。

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授翰林院庶吉士。

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19年)29岁夏,出衡阳,谒杜工部祠、石鼓书院。

秋,出邵阳,察访武岗、新化、兰田、永丰。

12月,子纪泽生,离家起程赴京。

本年起始作日记,持之以恒,至终不辍。

1840年(道光20年)30岁5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

7月,得病,经欧阳兆熊、吴廷栋治疗、护理,两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21年)31岁8月,偕倭仁往谒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

“考德问业”,“为义理所熏蒸”。

11月,任国史馆协修,遍鉴前史,辨具得失。

是年,喜读胡林翼赠送的《陶文毅公文集》。

写作《里胥》,直道民间疾苦,鞭笞腐败吏治。

1842年(道光22年)32岁致力程朱之学,每日必做日课:早起、主敬、静坐、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曾国荃《湘乡试馆记》碑拓刍议

曾国荃《湘乡试馆记》碑拓刍议

曾国荃《湘乡试馆记》碑拓刍议作者:邓昭辉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021年第19期邓昭辉(长沙)湖南省博物馆珍藏有一册曾国荃《湘乡试馆记》的拓片,已经装订成册,长30厘米,宽15.5厘米,共11开,淡墨拓,拓工精良。

册装完整,内容齐全。

这册拓片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湖南地区清代晚期湘军将帅平定太平天国起义、重视科举教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根据拓片内容和相关的史料,特提出个人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湘乡试馆记》的内容及作者全文如下:湘乡为古龙城,居潭州之西鄙,为坊三分都四十有四,东至长沙二百里,迤西而上,毗邵阳界岭约三百余里。

山有连峰紫云之峻,水有潇溪涟江之清。

源出连山,经娄底左旋与永峰之水汇于江口,过东台折行百里,出河口入于湘。

其民多勤,执业读书习武而外,咸务农工,不愿弃本逐末,人心风俗有籍可稽者,已历二千年而不浇合,十性百名成为习尚。

大率挺然自立,而不肯为不义屈,即有孑孑为义者,思欲屈而下之不能也。

士皆特立独行,无论身之遇不遇,业之精不精,名之立不立,各抱百折不回之操,自束发受书以至头童齿豁而不懈其志,是以三百里内,五百年间,代有传人,亦有等身之著述,特未必行之,俱远耳。

汉丞相蒋公琬以纯粹之姿,佐偏安之业,震耀古今。

厥后运会有盛衰隆替之不同,人才因有聚散短长之各异,学术分内外,纯驳气节,有激烈从容,名誉有大小,虚实要之可钦者,万而可訾者,无二三焉。

洎乎曾文正公恪守乡先辈矩度,与同时忠义奋发之宿儒,率涟湘子弟数万人,上辅圣清,下荡十余行省,稽诛之强寇,易乱为治,转危为安。

南踰百粤五岭,东暨全楚三吴两浙七闽,转战关陇齐豫燕晋,西迤三峡滇黔,又西北薄雪山戈壁、五戎百狄之域,固无一不仗湘人师武臣力。

挈已失之疆土以还之。

朝廷而皆口不言功,吁何其盛也。

窃计三十年之间,乡人出而为士卒,历东西南朔,更番迭代,勤劳王事者,为数不下二十余万人。

兄战死于前,弟斩伤于后,在外则流为无定河边之骨,在里则时闻老父慈母及垂髫孤寡哭泣之声,几于比户皆是,大约捐躯疆场及积劳病殁军次者,不止六七万人。

从题跋看湖南近代私家藏书之盛

从题跋看湖南近代私家藏书之盛

摘要:湖南藏书事业历史悠久,到近代则私人藏书兴盛,藏书家辈出,藏书楼的藏书规模较以前都有大幅增长。

而本地区藏书的丰富必将推动其学术活动的繁荣,这时湖南涌现出了大量的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如何绍基、叶德辉、叶启发等学术大家,他们题写了许多内涵丰富的题跋。

选取湘籍藏书家中六种较有代表性的题跋著作进行详尽介绍,从中来分析其藏书珍品,及其题跋中富含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藏书家;题跋;内容简介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4)03006404收稿日期:2013-11-16作者简介:刘雪平(1981-),女,湖南祁东人,文学硕士,湖南图书馆馆员,从事古旧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

analysis of the prosperous private book collectionsin modern hunan through postscriptsliu xue-ping(hunan library, changsha 410011, china)湖南藏书事业历史悠久,宋元以来,衡湘之交炳炳麟麟,已蔚成图书之府矣。

近现代湖南文化全面爆发,藏书事业发展兴盛,藏家辈出,如有安化的陶澍、罗绕典,善化的唐仲冕、唐鉴,长沙的徐树铭、徐树钧、叶德辉、唐成之、叶启勋、叶启发、徐崇立,常德的赵慎畛,道州的何凌汉、何绍基、何维朴,湘潭的袁芳瑛、袁树勋,宁乡的刘康、黄本骥,衡阳的常大淳,巴陵的方功惠,湘乡的曾国藩、李希圣、陈毅,浏阳的刘人熙,平江的李元度,益阳的胡林翼、萧大猷,祁阳的陈澄中等等,藏书家几乎遍布各地,道州何绍基、湘潭袁芳瑛、巴陵方功惠、长沙叶德辉,更是被誉为近现代史上的“潇湘四大藏书家”。

湖南藏书家嗜书如命,倾囊购书,网罗美富,保存了大量珍贵典籍,同时他们不断开展整理、校勘、编纂等学术活动,如藏书目录的编纂,藏书的校勘,题写了大量题跋,述著述之指要,辨一书之是非,考钞刻之源流,鉴版本之优劣,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文献保存价值。

晚清重臣曾国藩墓侧记

晚清重臣曾国藩墓侧记

晚清重臣曾国藩墓侧记作者:夏远生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05期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立功、立德、立言以及修身、齐家、为学、治军、谋国等方面均独树一帜,造诣很深,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迹,对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毛泽东留下的遗物中,有早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卷五、卷七、卷八和卷十,共四本。

这是清光绪五年(1879年)曾国藩去世七年后的石刻线装本,封面是浅灰色毛边纸,左上方竖写书名、卷别,右下方则竖写“咏芝珍藏”,均为毛泽东手书。

书里没有批语,只有密密的红笔圈点、句读和着重号。

毛泽东早年曾深受曾国藩的影响,他在1917年8月23日写给黎锦熙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出生时,曾氏刚刚去世20年,曾国藩“中兴名臣”的声名尚未褪色。

从地域文化来看,曾国藩对他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内容。

1913年,毛泽东在他所作的笔记《讲堂录》中,时时引用曾国藩的原话或发挥其言论,如:“涤生(曾国藩的字)言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

厚者勿忌人;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1920年6月22日,毛泽东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中,还把曾国藩、左宗棠与黄兴、蔡锷并列为近代楷模。

随着毛泽东向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他开始辩证地、全面地认识曾国藩,把曾国藩政治思想上的反动,与修身、治国、治军方法上的可取之处区别开来。

1926年,他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时说:“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与长子曾纪泽散步时发病,溘然而逝。

死后,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病逝后,其灵柩运抵长沙,当年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次年改葬于善化县平塘伏龙山之阳(今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与欧阳夫人合葬。

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对养生和风水都有研究,曾国藩尤精于此道。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长沙曾国藩墓静思斋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长沙曾国藩墓静思斋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长沙曾国藩墓静思斋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历史照片除外),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寻访时间:2020年10月17日我对于曾国藩墓最初的了解,是通过去年《南方周末》的一篇长篇报道,一个月前又看了关于此事的追踪报道,对于曾墓曾历经的坎坷和修复工程烂尾多年的窘境已是了然。

从宁乡回长沙的时候,犹豫良久,最终还是决定绕路来此一看。

除了深受曾国藩“魅力”的吸引,也是想看看它修复前的样子——虽然如今与历史原貌早已相差甚远,“修复”完成也不知要到猴年马月了。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有几种说法,但无论哪种,曾国藩都是排首位,无疑他是一位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就连年轻时的伟人也对他推崇备至。

上世纪末,随着电视剧、家书和传记的面世,国内一度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当民族与阶级的对立已渐成过往,人们得以抛下许多成见,更加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这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当然,即便是在如今,乃至许多年后,争议仍然会存在。

但我始终认为,单纯以今人的思维和视角去评判一位封建时代的历史人物是一种断不可取的方法论,而我也向无意于介入任何此般口水。

说历史,就把真实发生的事讲述出来即可,今天也不想多谈曾国藩,只是来说说他的身后事。

打开长沙地图,可以看到在岳麓山以南十余公里处有一大坨绿油油的区域,面积甚至比岳麓山还大。

此地旧时属善化县,名曰伏龙山,便是曾国藩的长眠之处了。

我其实挺纳闷曾国藩为何没有归葬故里,而是葬在这个不相干的地方,这个问题也是回来后我重点去研读的。

幸前辈学者对此早有颇多研究著述,我只需略作撷英便是。

图1:曾国藩墓所在的长沙西南郊伏龙山同治十一年(1872年)阴历二月,曾国藩遽然逝于两江总督之任上。

从后人描述的最后光景中,专业人士认为他的死因是积劳引起的突发心脏疾病。

或许也正是因此,曾国藩对于身后事未及做出特别明确的安排,只是曾多次表达过死后归湘的心愿,但这个“湘”究竟是指湖南还是湘乡,却是比较模糊。

《杨度日记》中的乡绅艺文世界(刘鹤翔_毕文琦)

《杨度日记》中的乡绅艺文世界(刘鹤翔_毕文琦)

◆刘鹤翔 毕文琦( 长沙)度日记》中的乡绅艺文世界北京市档案馆开放的《杨度日记》①(以下简称《日记》),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六年(1900)、即杨度(1875—1931)二十一岁至二十五岁时的乡居实录。

此时,湘潭石塘杨家门第正盛,抚养杨度成人的伯父杨玉书已官至正二品总兵。

作为家中长子,杨度是可观田产的管理者,在各种地方事务中也颇有发言权,还以文才诗笔闻名乡里——多年前,当他拜在名儒王闿运(1833—1916)门下时,即被许为神童。

《日记》述及的这几年,王闿运除担任衡阳船山书院山长外,还获得了湘潭昭潭书院的聘书,以八代诗学和春秋公羊学教授徒众,门庭若市。

杨度倾心于王氏的诗文、学术,连语气也颇肖其师。

身处王氏所谓“拨乱之世”,杨度不仅和其他王门弟子一样盛推王氏为诗文正宗,经世致用抱负也高蹈不群,俨然以“天下士”自命,瞻望时局,跃跃欲试。

《日记》是晚清湖南乡绅艺文世界的缩影。

除了遵循王闿运为首的“湖湘派”诗赋轨辙,杨度的功课还包括作八股时文,写大卷,以及临写科场流行的颜体。

杨度时常自叹“人生几何,修名未立”,这些功课都是进阶之具。

在士绅的圈子里,文化生活内容还有书画鉴赏和收藏,在当时,湘军家族的财力足以罗致大量碑帖和一些名画。

至于为祠堂之类的礼仪空间撰书对联,或为其他士绅家族作挽联、墓志铭等等,则是杨度在当地声望的体现。

杨度家世杨度是湘军后人。

按王闿运撰、黄自元书《杨礼堂墓志铭》,杨度祖父杨桂芳(字礼堂)在咸丰初年加入了湘乡罗泽南组建的湘勇。

在攻打太平军据守的武昌时,杨礼堂率先登上城墙,但仅被提拔为“外委”。

进一步的升迁是随李续宾部征战后开始的:先任哨长,继而由把总升至千总。

在驰援庐州的三河之役中,李续宾战死,杨礼堂亦殁。

《日记》提及了墓志铭内容:“王先生为余大父作墓铭,曰‘东南之精,毕于此征,自此巧懦,遂成功名’。

”今传墓志铭拓本中确有此语。

王闿运平生对“由白衣而登大僚”的湘军名将颇有褒贬,借题发挥于此。

长沙市博物馆藏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纪泽书法赏析

长沙市博物馆藏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纪泽书法赏析

长沙市博物馆藏晚清名臣曾国藩、曾纪泽书法赏析◆李遒(长沙)晚清政府名臣曾国藩、曾纪泽父子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

他们不仅政绩卓越,影响深远,而且诗文书法俱佳,为世人留下了不少书法精品佳作。

长沙市博物馆收藏有多件(组)曾国藩、曾纪泽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对其书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选取其中的几件(组)馆藏书法作品介绍予读者赏析,由此探究他们的书法艺术特色。

清 曾国藩《行楷书团扇面》 纸本水墨释文:唐公右丞行湖南,章尉以婆律香贽公,公觉重,辞之。

香中果贻黄金。

章叹曰:余贽达官,无不受之。

洁如冰壶,刚简有智而赫赫者,唐公一人耳。

款识:葆斋同年大人鉴,国藩。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荷叶塘(今属双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

30岁后供职京师,历任礼、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卒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曾国藩行楷书团扇面与左宗棠、彭玉麟并称“大清,与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并称。

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均以《曾文正公全集》并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曾国藩工书法,擅行楷,一生勤勉于书法创作,其书法以李邕、黄庭坚为间架,兼取赵孟、董其昌之风神,他的楷书劲健挺拔,行书劲健遒俊而华美,他的小楷与小行书开创了晚清的行、楷书风范。

这幅曾国藩《行楷书团扇面》直径24厘米,采用了端庄工稳的行楷书,字体端正纤瘦。

书写坚实挺拔,遒劲有力,飞洒自如。

点画圆润浑厚。

结体取黄庭坚楷书笔势舒展劲挺,笔法刚中带柔,流畅俊逸。

扇面通篇书法稳健端庄,遒美潇洒,行气贯通,舒展大气,显示出其深厚的传统书法功底和突出的个人风格。

清 曾国藩《行书七言联》 纸本水墨释文:十年揩洗见真妄,少日结交皆老苍。

曾国藩之于史档文献

曾国藩之于史档文献

曾国藩之于史档文献
姚刚; 张邦铺
【期刊名称】《《山西档案》》
【年(卷),期】2003(0)6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姚刚; 张邦铺
【作者单位】四川省交通厅勘察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成都师专四川成都 6119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0.9
【相关文献】
1.《大学》"八条目"之于曾国藩 [J], 丁晓
2.发掘文献学史演进过程中的隐性要素——《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清代及近代卷》的书写方法及内容举隅 [J], 王炜
3.似花还似非花-曾国藩文献与曾国藩研究 [J], 王澧华
4.依法治档研究文献抽样文献综述 [J], 吴雁平
5.史梦兰与曾国藩交往始末 [J], 周景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