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研模拟究性学习_课题研究初探

合集下载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摘要: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改变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数学研究性学习,并对数学研究性学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学;自主探究作者简介:张晓勃,任教于陕西省西安市三十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已经涉入其中,是中学新课程计划“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制定的一个研究课题。

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数学研究专题,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一样,从特定的数学角度和途径让学习联系社会生活实例,通过亲身体验数学的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实践选择课程,学生从自身数学学习实践出发,找到它们感兴趣的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而数学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块主阵地。

如何在中学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源于兴趣的心理动力是无穷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心理动力。

思维经常从好奇心开始,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引起学习兴趣的内在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奠定基础。

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初探

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初探
章 在表 现 手法 上 的异 同 , 而理 解 散文 赋 的特 点 。在 设计 问题 从
性的 知识 。 如 , 学 生 阅读鉴 赏小 说 与散 文 的教 学 时 , 师 可 例 在 教
时 , 师 要 充 分 考虑 到 学 生 的智 力 和知 识 水 平 , 教 既要 让 学 生有 探 究 的欲望 , 又要 让学 生 感 到 自己 只要 作 出一 定 的 努力 就 可以 达 到 , 终 让学 生处 在 兴致 勃 勃 、 情饱 满 的探 索 状态 , 始 激 既让 学
理解、 识记和掌握丰富的知识 。例如, 在小说《 祝福》 的教学中, 设计 问题 : 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是什么?请从祥林嫂的
命 运 看 旧 中 国劳 动妇 女 的命 运 。教 师要 指导 学 生 反 复 阅读 小
说 ,从对 祥 林嫂 的 悲惨 遭 遇 的举 例 与剖 析 中寻 找 问题 的答 案 。 学生 在 探 寻 问题 的过 程 中 , 反 复 阅 读 文 本 , 时还 要 阅 读 大 要 同 量 的学 习参 考资 料 ,要对 阅读 获 取 的信 息 进 行 筛选 、分析 、 比
材 教 法
培 养 探 究 性 学 习 能 力 初 探
。 尹瑞 林
( 山县职业教育 中心 ,江苏 徐州 2 1 1 ) 铜 2 16
高 中语 文新 课 程标 准 明确指 出 ,要 积 极倡 导 自主 、合 作 、 “ 探 究 的学 习方式 ”探究 性 学 习是在 感知 、 解 基 础之 上 进行 的 , 理 较 为复 杂 的思 维活 动 。与之 相伴 的是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探究 精 神、 良好 的意志 品质 和教 师 在课 堂教 学 中体 现 的科 学有 效 的教 学 策略 。 究 性学 习 能力 是一 个学 生 终身 学 习需要 具 备 的 良好 探 素养, 如何 培 养 中学 生探 究 性 学 习能力 是 教 师 需要 思考 、 究 研

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式。
行 全面合理的评价 , 给学生提供表现 自己的机会 , 注重 强调
学生学习过程的亲身体 验。同时 , 注意学 生对 知识点 的 应 掌握 和训练。
三、 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 研究 性学习” 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 环境下 的课 堂教学 , 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 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 , 更强调 的是学 生动手能力 的培养 , 学生“ 信息素养 ” 的培养 , 让他们 能适应 信息 社会对 他们 的
题 。问题是 由信息 引起 的, 因此 , 要从 学生 自己、 生所 生 学
活 的环境 中, 从平 时所产 生 的“ 困惑 ” 中发现 问题 , 据 自 根
身 的知识和信息量 , 由学 生 自主确定课 题 。并在 研究 性学
习的全过程 中沟通与合作 。
了人文精神 , 体现 了鲜 明的时代 特色 。因为研究 性学 习是

3 注重 学习环境的“ . 信息化 ” 。 信 息化的环境是学生 获取信 息 的必 要条件 , 在进行 研
究性学 习的教学设计 过程 中, 要充分 利用信息化 的环境 , 包
括 多媒体计 算机 、 多媒 体课 堂 网络 、 园 网络和 因特 网络 校 等, 让研究性学习活 动在信息 化学 习环境 中实施 。包括 在 网上实施讲授 、 演示 、 自主学 习、 论学 习 、 讨 协商 学 习、 拟 虚
第2 卷
第 6期
四川教育学 院学报
J OURN I AL OF SCHUAN OL E C L GE OFEDU T ON CA I
20 0 6年 6月
Jn2 0 u .06
V0. 2 No 6 12 .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中开展 “ 究 性 学 习" 学模 式初 探 研 教

基础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

基础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初探

上 都 是 按 学 科 知 识 的 逻 辑 体 系 来 组 织 教 学 的 . 是 以传 授 书 都 本知识 、 得间接经验 为主 , 获 以教 师 的 掌 握 、 制 和 主 导 下 按 控 部 就 班 进 行 的 。这 就 势 必 存 在 学 科 之 间 的 封 闭 、 习 内容 的 学 不 可 选 择 、 生 与 社 会 隔 膜 、 生 自 主 学 习 的 时 间 和 空 间 非 学 学 常 有 限 等 问 题 , 研 究 性 学 习 课 程 的 开 设 , 是 为 了 弥 补 学 而 正 科 教 学 的不 足 , 他 们 能 够 根 据 自 己 的兴 趣 和 特 长 充 分 发 挥 使 自 己的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他 们 各 方 面 的 能力 都 能 得 到 锻 炼 使 和提高。 2研 究性 学 习 与 活 动课 的 关 系 。在 开 展 研 究 性 学 习 的 过 . 程 中 , 人把研究 性学习与活动课 混为一谈 , 至合二为一 。 有 甚 其 实 , 者 有着 极 大 的区 别 。 先 , 者 的 课 程 价值 指 向不 同 。 二 首 两 活 动课 旨在 培 养 学 生 的 兴 趣 特 长 , 展 学 生 的个 性 , 足 学 生 发 满 的不 同爱 好 : 研 究 性 学 习强 调 的是 改 变 学 生 的 学 习 方式 . 而 让
学 生 在 自主 控 究 的 过 程 中 学 会 学 习 .培 养 创 新 精 神 和 实 践 能 力 , 下终 身 学 习 的基 础 。其 次 , 者 的课 程 实 施 方 式 和 流 程 打 两 不 同。 活动 课 有 许 多 种类 , 一 门课 都 有 自己特别 的组 织 实施 每 方 式 和 流程 , 互 之 间 有较 大 的 差 异 : 是 在 研 究 性 学 习 中 , 相 但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面 对 困难 甚至挫折 的精 神和 能力 , 从而 使学 生学会 学习 , 以适应终 身教育 。因此 , 文研 究性学 习也应 是开放 式 、 语 综合 式的大语 文研究 , 的外延包 括课 内的( 它 主要是课 本 、 自 课本 、 诗、 著等) 外 的( 要是 自 读 名 名 、 课 主 然和 社会生活)
中的实 践 。 关键 词 初 中语 文 研 究性 学习 课堂 教学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2— 7 6 ( 0 8 0 10 6 1 2 0 ) 5— 0 6 0 3— 0 2 中图分类 号 : 2 . G6 32
目前 , 研 究性 学习”正吹遍神 州大地 ; 是 , “ 但 一些 教
究性学 习就 可贳穿于教 学过程 的始终 , 在学 生学习的 融汇
各 个方 面 。
师 , 别是一 些农村 中学教 师却 有畏难情 绪 。 特 他们 认为 农 村 中学教师学术 交流 少 , 信息渠道不 畅, 资料匮乏 , 且无 教 材 ……根 本无法 开展研 究性 学 习 。这 实际上 是对研 究性
在 语文 研究性 学 习中 , 生的主 体作用 逐渐增 强 , 学 教 师不 再作 为知识 的权威 将预 先组 织 的知识体 系传递 给学
生 生也不 再是 被动地 接受 教师灌 输知 识的容器 ; 学 教师
我认 为老师们 有畏 难情绪 的根源 在 没有 弄清什 么是 研究 性学习 , 它想得 太神秘 、 把 太复 杂 、 太难 。因此 , 有必 要对研 究性学 习正确解 读 。 部 分有畏 难情绪 的教 师把研 究性 学 习狭义地 理解 为 “ 学生在 教师指导下 , 自 、 从 然 社会 和生活 中选 择和确 定专 题 进行研究 , 并在研 究过程 中主动 地获取 知识 , 用知识 , 应

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初中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关 ,进 行 小 实 验 ,究 根 寻 源 ,使 问题 得 以解
学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会学 , 使知识 息 和 自己需 要 的材料 ,经 过加 工 处理 ,深化 出
“ 活” 起 来 ,“ ” 起 来 。 动 3 以课 堂 为阵 地 ,实施 研究 性学 习
新的信息资料。如学完 “ 电磁铁”一课 ,组织 学 生参观校 园水 塔供 水控 制装 置 ,通 过 这 些素
立 取材 广泛 ,可 以在课 内、课外 、实验 、小 制 性学习,就是在实验探究 中,使学生以研究者
作或社会 中取材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我对研究 的姿态 投人 到实验 情景 中 ,去 发现 问题 、收 集 性 学 习做 了初 步探索 。 信息、处理信息 ,去解决问题 、提升实验能力
1 以小 实验为依 托 ,进行 研 究性学 习
趣 ,张扬 了学生个 性 ,提高 了学生学 习主动 养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

1 ・ 9
物 理学 的 基 础 是 实 验 ,在 实 验 活 动 过 程
物理 学 与 生 活 、社 会 、科 学 技 术 紧 密 相 中 ,怎 样使 学生 会 学 ,学 到 知 识 ,提 高 技 能 ,
连 ,因而信息量大、资料丰富、研究主题的确 学习方 式尤显 重要 。在实 验教 学 中 ,实施 研 究
生得到发展 。在课堂上展示 自我 ,提升整体素 计不尽善尽美 , 但却是一种有创意的研究活动 , 质 。如复习串联电路故障分析时 ,我设计这样 是知识 的一 种 深化 和质 的飞跃 。再 如 ,教 材 中 题 :红绿 两 灯 串联 ,线路 完好 ,但 两灯都 不 实践活动 :调查农 村 电 网改 造对 比,家庭 能 源
第1 9卷
第 3期

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高中物理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初探

范 洪 娟 F nHo gu n a n ja
( 黑龙 江省 农垦 总局 建三 江分局 第 一 中学 , 建三 江 16 0 ) 5 30
( e o g agL n el a o u eu J na j n i s n N . i l S h o, a s j n 5 3 0 C i ) H i n i n a d R ca t n B r , i sni g v i , o 1M d e co l i a i g1 6 0 , h a l i m i a a a D io d Jn na n
Va u g n e i g l e EnΒιβλιοθήκη i e rn 。15 。 4

高 中物理教学开展研 究性 学 习初探
Th p o e o e Re e r h b s d Le r i g i e i r M i d e S h o h sc a h n e Ex l r ft s a c - a e a n n n S n o d l c o lP y i sTe c i g h
摘 要 : 在 高 中物理 课 堂教 学 中开展研 究性 学 习进 行 了初 步探 索。 对
Absr c : e rs a c b s d lanigi e irM id es h o h sc a hngi x lrd t naiey t a t Th e e rh- a e e r n n S no d l c o lP y isTe c i se po e e ttv l .
关 键词 : 中物 理 ; 究 性学 习; 堂 高 研 课
Ke r s e irmidl c o lp y is r s a℃h a e e r ig Ca S y wo d :s no d es h o h sc ;e e r —b s d la nn ; lS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二、 生是学 习活动的主体 学
在生成的课堂中 ,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在 课堂上
的反应 , 是一种 不可替代的 学习资源 , 键是教师如何 去看 都 关
待他们。课堂上 , 学生往往不J 顺着教师的思路 走 , 旁逸斜出 , 甚 至 出现与教l 预设的价值大相径庭的想法。 J 币 教师面对这些异样
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 系 , 双方互教互学 , 彼此形成 一个学习 共同体 。在本案例中 , 面对 诸多的 “ 意外 ”我只在 瞬间地思考 ,
后, 寸 及且 调整教学思路 。整堂课下来 , 生洋溢在 学习的快乐 学 中 , 了鲜 活与灵动 , 充满 教师 也热情高涨 , 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
更加丰富 、 灵动 , 课堂真正成为 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叶澜教授指出 :课堂应 是向未 知方向挺进 的旅 程, 随肘都
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 丽的园景 , 而不是 一切都必须遵 循 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 , 向的沟 通 , 是双 是学生成 长的摇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 者 , 给学 生自由翱 应 翔的蓝天 , 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 让他们 的思维如潮般涌动。 面对种种意外生成 , J 应宽容 、 教l 币 真诚地对 待学生的纯真 , 机智地引导他们 , 生成在课 堂上熠熠发光 , 让 亮
进行 比较大小 , 就可以取多 组进行比较大小 , 这样 可以 自己完 成, 可以同桌互相 进行合作。 这样 既打破 了教材中只用 1与 2 5 2 为一组和2 与9 为一组的死格 式的比较 , 为学生在比较 中 5 5 又
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整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 自 发表
第三种 , 8 把2 看成3 , 0 3 = 7 再用6 — = 5 0 用3 + 7 6 , 726 。 第四种 , 7 把3 看成4 , 8 4 = 8 再用6 — = 5 O 用2 + O 6 , 83 6。 第五种 , 8 把2 分成2 和5 用2 + 7 6 , 3 , 3 3 : O 再用6 + = 5 O 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初探
陈 蓓 璞
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活动 ,克服课题新、缺乏可借鉴的模式、课题难以管理等重重困难。

通过开展经常性的集中研讨、上网查询、课题随访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题研究
我校本学年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在高一年段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活动。

我有幸成为学校课题领导组和课题中心组的一员,参加了课题开发、研究、管理及评估的全过程。

作为学校课题中心组组长,负责起草了从课题设计到课题评价的一系列方案;并主持整个课题的组织实施、课题管理及课题评价工作。

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课题组克服课题新、缺乏可借鉴的模式、课题难以管理等重重困难。

通过开展经常性的集中研讨、上网查询、课题随访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在学校课题组、高一年段各班主任及高一年段全体科任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进入收尾评价阶段。

本课题已经申报,并被认定为“市十项重点科研课题”。

现将开展此项工作的体会归纳如下:
1、 端正认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正确的认识观是课题研究的思想保证,而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和学生观。

当今世界知识浩如烟海,任何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的知识总量都仅仅是世界知识浩瀚海洋中的沧海一粟。

因而,一个人学会如何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将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生存技能。

教师在授之与鱼的同时,更要注意授之与渔。

学生不应该是知识的容器,而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

江泽民主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那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就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拉近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距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引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寻找问题、确定课题,并进行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成为课题的提出者、研究者和完成者。

“研究性学习”是所有学生改变学习方法的机会;所有教师改变教育理念的机会。

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活动的开展既是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活动的开展和推广,“研究性学习”必将成为提高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不少老师担心“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对高考会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这是老师们最担心的问题。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开展,不但不会影响高考,相反对高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为,高考改革将与教学改革同步发展。

例如:2000年上海高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得到教育部的认同。

其中语文卷作文题只出一道:介绍“世博会”,并假设2001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

请为“上海世博会”设计一个主题;进行论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其实就是一篇课题研究报告形式的作文。

这篇作文引起很大的反响,后来得到各界的好评,认为它是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的好题。

高考压力随着高校招生量的扩大而正在逐步减轻,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教育部有关领导指出:高考改革将服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改到哪,高考就跟到哪。

不少专家认为搞“研究性学习”一定得利,不搞、迟搞一定吃亏。

课题组召开一系列的研讨会,我在会上就上述观点进行多次论
述。

使全体指导教师能统一认识,克服畏难情绪,端正思想认识。

为我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 精心组织、科学管理:
本学年初我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课题中心组。

加强了对“研究性学习”的领导和科研。

课题领导组多次召开年段教师会及学生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宣传、布置。

课题中心组的老师多次进行课题前期研究,认真研究学习“学习包”的材料,并通过因特网在网上查找“研究性学习”的相关信息。

在这个基础上初步拟定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1)制定课题计划(即开题报告);(2)具体组织实施;(3)形成课题报告、进行课题评价。

万事开头难,考虑到学生要自己提出课题不太容易。

中心组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首先公布了一份近百题的课题目录供学生选择,并向年段全体老师和学生征集课题。

同时印发课题设计、课题计划的表格及张贴课题设计、课题计划的范例。

通过积极发动、精心组织,全年段500多名学生全员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其中有的同学还参加了两个课题小组。

全年段老师(除个别跨年段教学的老师外)都参加课题的指导工作,全年段共组成66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

各个课题研究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克服时间、经费等种种困难,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努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活动。

他们走进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走向城市的大街小巷、工厂商店。

进行科学实验;查阅、查询相关书报、网站;开展社会调查。

他们既分工又合作;分开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问题研究沿着:提出问题——认识问题——提出设想——验证设想——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 … 的研究轨迹进行。

经过不断的努力,课题研究不断丰富、充实。

如:刘文灿老师带领“小灯泡的电阻测量”课题组。

自己设计电路图;动手安装电路;测量、记录;改变电路图;改变测量手段。

通过多次实验、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分析,总结出小灯泡电阻
值随电压改变的规律。

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精神。

又如:许丽红老师带领“泉州城区水系的污染与治理”研究小组,实地考察我市城区的每一条内沟河。

考察污染情况;拍摄图片资料;查阅报刊、书籍;走访环保部门。

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增强了学生对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等等。

课题研究丰富多彩,师生热情高涨。

课题研究对学生起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3、 课题随想:
目前。

大多数的课题已完成课题研究,进入课题总结评价阶段。

我翻阅了部分同学的课题心得体会。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他们对课题研究的看法,使我深受感动、深受启发。

现将几位同学的心得体会如实摘要如下:
(1)高一年八班林毅祥同学:… …高中生活到处充满学习的压力,沉重的功课,而课余时间更是“挤压”得所剩无几,更不用说课余爱好的发展了。

虽然学校会组织一些活动,但大多都是自己毫无兴趣的。

盼着、盼着,终于盼来了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国家教委(即教育部)为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中学生的素质,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程。

我庆幸作为一个高一的学生参加了这些研究。

并找到了发挥自己、展现自我的地方——中学生网页设计研究小组。

… …
(2)高一年四班陈应兴同学:…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其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有挑战性。

必须亲自去做,才能够体会到该“如何做”。

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

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一本教科书中搜集答案更有意义。

… …
(3)高一年六班吴文理同学:… …“研究性学习”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它不仅使我融入社会,去了解一些社会上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使我的各项技能、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同时,我也看到了我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是那么的重要。

… …。

虽然这只是一份普通的读书型研究报告,里面真正属于我的观点并不多,还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但我觉得这值得去做、去研究,因为它使我明白学习
的重要性。

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才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 … 。

看看这一篇篇发自学生肺腑的体会。

使我们看到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起着如此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我们看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美好前景。

我坚信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研究性学习”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参考目录: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 研究性学习 综合主题》 孙元清 洪如蕙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 研究性学习 指导手册》 邓小丽
注:本文2002年参加省论文评选,获三等奖。

责任编辑:扬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