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完整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完整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三首古代诗歌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对仗、意境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和分析诗歌。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鉴赏的氛围。

2. 新课导入:讲解《登鹳雀楼》,分析其韵律、对仗、意境等。

3.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讲解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5. 知识拓展: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著名诗人。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鉴赏韵律对仗意境2. 《登鹳雀楼》鉴赏作者:王之涣背景:登高望远韵律:平仄相间对仗:工整严谨意境:开阔宏大3. 《静夜思》鉴赏作者:李白背景:月夜思念家乡韵律:平仄相间对仗:自然流畅意境:寂静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春晓》,分析其韵律、对仗、意境。

2. 答案提示:《春晓》作者:孟浩然韵律:平仄相间对仗:自然流畅意境:生机盎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掌握程度,以及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

2.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组织诗歌鉴赏比赛,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提示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兴趣,同时要体现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83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诗歌鉴赏(一)高考要求: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

(静夜思是个例外吧!)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要详加分辨。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

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五、教学方法1. 旁征博引法。

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引用现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事件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

2. 对比分析法。

通过与现代文学作品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案例教学法。

基于唐宋诗词中的部分经典篇目向学生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古代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从具体案例中欣赏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四首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要点;3.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1.诗集《古代诗歌选》;2.PPT或黑板;3.相关诗歌的注解和翻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一张古代诗歌的图片或播放古代诗歌的音频,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将四首古代诗歌的标题展示给学生,并简要介绍每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解释每首诗歌的主题和要点。

三、分组朗读(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朗读其中一首诗歌。

2.每个小组朗读结束后,先自评,再相互评价。

四、理解和讨论(15分钟)1.指导学生对每首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2.展示相关诗歌的翻译和注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五、创作和展示(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四首诗歌的主题和要点,创作一篇自己的小诗或小故事。

2.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价和讨论。

六、总结(5分钟)1.复习每首诗歌的内容和要点;2.总结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七、拓展练习(10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背诵并写一篇读后感;2.鼓励学生多参与古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通过分组朗读、创作和展示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在理解和讨论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 学会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 听、读、赏、说结合,能朗读《宋词三百首》其中10首词,并能对古诗文进行基本的赏析和运用。

二、教学内容1.古代诗歌的特点和类型。

2.古诗文的基本鉴赏方法。

3.《宋词三百首》中的词曲赏析。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1)初探古代诗歌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别欣赏鲜明的文学艺术和审美特色的古代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让学生在简单的了解中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古代诗歌的分类老师讲解古代诗歌的分类,如“五言绝句”、“七律”、“七言绝句”等等,并结合具体材料进行讲解。

2.展开环节(1)古诗歌鉴赏基本方法老师将介绍古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包括它的音韵、形式、词汇、结构、意象、主题等要素。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某些古代诗歌进行简单的鉴赏。

(2)学习《宋词三百首》学生将阅读《宋词三百首》其中的10首词,并经过反复朗读和理解,理解它的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

3.巩固环节(1)词曲赏析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鉴赏古代诗歌《钗头凤》和《水调歌头》,学生理解其背景、作者及其思想,并进行对比研究,领会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2)表演展示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词,并用语言、音乐、舞蹈等多种方式进行表演展示,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精神风貌。

四、教学总结本次教学聚焦于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简单了解中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从而更好的领悟和探究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全面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处理,以便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本次古代诗歌的鉴赏和学习,学生们对于古代诗歌的分类、基本鉴赏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意蕴和感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学生们还通过学习《宋词三百首》和进行词曲赏析,领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2. 能够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

2. 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3. 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

三、教学重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类和用法。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四、教学难点:1. 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准确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材料,包括诗人和作品介绍、诗歌全文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学习。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兴趣,并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二、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教师介绍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即诗人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2. 教师讲解各种表达技巧的分类,例如意象、象征、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三、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举例说明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并结合具体诗歌进行分析。

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和记录。

四、分析具体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进行鉴赏(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具体的诗歌,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表达技巧。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作业,例如分析一首诗歌中的表达技巧,并写出一篇短文进行鉴赏。

六、教学过程: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表达技巧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各种表达技巧的用法和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诗歌鉴赏1.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什么是诗歌?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1.2 理解诗歌鉴赏的意义:诗歌鉴赏的作用和价值。

1.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阅读、感悟、分析、评价。

第二章:古代诗歌的形象特点2.1 了解古代诗歌的形象:什么是诗歌形象?诗歌形象的种类。

2.2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的特点:形象性与象征性。

2.3 掌握古代诗歌形象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第三章:古代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3.1 感悟古代诗歌形象:如何感知诗歌形象的美?3.2 分析古代诗歌形象: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的意义和作用?3.3 评价古代诗歌形象:如何评价诗歌形象的优劣?第四章:古代诗歌中的自然形象4.1 了解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特点:自然景观、季节变化等。

4.2 分析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意义:表达情感、描绘意境等。

4.3 鉴赏古代诗歌中自然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5.1 了解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人物描写、性格刻画等。

5.2 分析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等。

5.3 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古代诗歌中的事物形象6.1 了解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特点:日常用品、器物、动植物等。

6.2 分析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意义:寓意象征、托物言志等。

6.3 鉴赏古代诗歌中事物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抽象形象7.1 了解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特点:情感、理念、哲理等。

7.2 分析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意义:传达诗人情感、表达深刻哲理等。

7.3 鉴赏古代诗歌中抽象形象的案例分析。

第八章:古代诗歌形象与诗歌意境8.1 了解古代诗歌形象与诗歌意境的关系:形象是意境的基础,意境是形象的升华。

8.2 分析古代诗歌意境的特点:朦胧美、深远美、创意美等。

8.3 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实战训练9.1 选择古代诗歌样本,进行形象鉴赏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篇一: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一教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一送别诗鉴赏教学目标:1 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分析送别诗的思想情感2 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

教学重点:分析送别诗表达情感的的方法及艺术手法,解答同类型的高考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新激趣。

学生竞赛背诵自己读过的送别诗。

教师导入:多情自古伤离别,聚散离合总是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送别诗。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李白提到姓名的赠别诗就有400多首。

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展示问题,自主学习。

思考:读以下五首耳熟能详的送别诗,概括送别诗的基本特点。

《赠汪伦》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三探究讨论,总结送别诗特点。

要求:分组讨论从以下五个角度总结送别诗特点(1)形式标志:(2)常见意象:(3)基本情感:(4)感情色彩:(5)艺术手法: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四成果展示1 学生交流,总结送别诗特点。

2 学生代表演板3 教师点评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借助潭水直抒胸臆,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表现,诗人将眼前景物与友人情谊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以水深比情深,联想自然巧妙,比喻生动贴切,化抽象的、无形的感情为优美的具体可感的形象。

桃花潭水已有千尺之深,尚且不及,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有多深,是用了夸张的写法。

表达了他和友人间的深情厚谊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虽是一场深情的离别,没有黯然销魂的离别。

相反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 天下谁人不识君。

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漫天的黄云。

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

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悲壮的气氛渗透字里行间,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

后两句却具有气吞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反衬手法,以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诗歌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寂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以冰心以告慰友人,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五教师总结(一)送别诗特点: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2 常见意象: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古道、渡口、阳关等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等自然物象:杨柳、萋萋春草、秋月、夕阳,孤舟(兰舟)、流水、远山、浊酒等3.基本情感: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 常见艺术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意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修辞 :比喻夸张拟人(二)鉴赏方法总结古人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为了达到抒情明志的目的,诗人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意象,选用一定的方法,来表达情感。

因此,鉴赏送别诗:先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识别诗歌运用的手法,来分析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即送别诗鉴赏三步曲一抓意象二明手法三析情感六小试牛刀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离愁。

借景抒情。

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 抒发离别愁绪。

直抒胸意。

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七.高考链接2010江苏卷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

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4分)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第二课时专项鉴赏训练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衬;哀景衬壮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首句选取的景物是漂泊不定的杨花和叫声凄婉哀愁的子规,暗含了因友人王昌龄左迁偏远之地的忧伤之情。

2、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将自己心中的愁思寄托给明月,满含深情的明月照耀友人,一直陪伴他到偏远的夜郎。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和思念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

班马:离群之马。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用“青山” “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青山秀水的送别图景。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1、景物:“猿啼” 、“暮江”、“孤舟” 。

情:“客散”、“伤心” 、“逐臣更远”。

2、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朋友美好的祝愿,感情豪放激昂,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篇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鉴赏诗歌形象一、感性认识诗歌的形象“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例1、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例2:蝉虞世南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矮: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请分析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这首诗的首句写的是蝉的形态与习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尊贵”与“清廉”的特点统一在“垂矮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

次句写蝉的远传之声。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分析之后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之上的蝉的形态、习性、鸣声的(自然属性)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说理-寓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例3:点绛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人来,袜躔金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请分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天真纯洁、活泼娇媚、感情丰富(含羞躲避)而矜持的少女形象。

首句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神态,展示了她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见人来,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展示了少女想见又怕见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从动作行为、神态、心理等方面对抒情主人公作了细致描写。

作业:阅读《名师领航》1、练习:p43的“名师精讲”的6道例题。

2、看书:p58的“诗歌意象附表”。

二、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1、抓意象诗歌的形象主要表现为意象或意境,它或者是物,或者是人,或者是完整的场景,更多的时候是把物和人、景和情融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