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艺之修辞手法教案

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艺之修辞手法教案

高三诗歌鉴赏教案五: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2、了解诗歌鉴赏中修辞手法的命题特点和解题策略3、鉴赏诗歌修辞手法解题和拟题训练二、教学过程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题目作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请你再举一例:诗句题目作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修辞手法。

2.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能力层级为D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

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

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第三,篇章结构。

“修辞手法” 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诗词的修辞教学设计方案

诗词的修辞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并能识别和运用这些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词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诗词之美,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比喻:通过对比喻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比喻的特点和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春风”比喻万物复苏。

2. 拟人:讲解拟人的概念和作用,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小荷”拟人化。

3. 夸张:分析夸张的特点和作用,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夸张手法。

4. 对偶:讲解对偶的规则和作用,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中的对偶手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词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讲解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让学生了解这些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三)实践与应用1.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具有修辞手法的诗词,如比喻、拟人等。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提高创作水平。

(四)总结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如诗词创作、鉴赏等。

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五、教学资源1. 诗词作品:收集具有丰富修辞手法的诗词作品,供学生分析、欣赏。

2. 教学课件:制作PPT,展示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应用实例。

3. 课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为今后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打下坚实基础。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三选修)共3篇《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三选修)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三选修)修辞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文学表达手段,也是诗歌中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高三选修中,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技巧之一。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详细介绍如何教授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够尝试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去鉴赏诗歌,从而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通过相关示例,引出本节课对修辞手法的介绍。

示例:下面这首诗“蝉”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请大家根据这首诗来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蝉的虚弱和不易寿命的。

暑退词枯叶,寒来蝉骨露。

两虞美人尽,空为我长吟。

2. 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鉴赏这首诗,思考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讲解1. 在介绍修辞手法之前,要先介绍修辞手法的概念,还要让学生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察进行了解。

2. 讲解每种修辞手法的概念、作用和运用方式,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进行理解。

三、教学案例“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抒写离别悲伤的诗歌。

作者通过深情的描绘和含蓄的暗示,表达了朋友离别时的心情。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分析,看看这首诗歌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样板分析:古原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1. 诗歌中使用了类比手法来描绘草一年的生存过程,将草的枯荣比喻为人生的感慨,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于离别的不舍。

2. 作者在描绘古道时使用了侵和接的修辞手法,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环境的空旷和荒芜。

3. 诗歌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哀伤情感,同时,在对比中更能凸显离别的伤感。

四、总结归纳1. 课程的收尾工作要透彻总结学生所学的修辞手法,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完整地描述每个修辞手法的运用。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能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韵律、节奏、意象等。

2. 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拟人、夸张等。

3. 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历史、哲学、道德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括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等内容。

2. 教学案例: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哲学、道德等方面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诵,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分析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古代诗歌,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让学生实地了解古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代诗歌,提升对诗歌语言的运用能力。

《诗歌鉴赏之修辞》优秀教案

《诗歌鉴赏之修辞》优秀教案
2、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
难点
学习对比方法




一、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识记下列加横线的字音:
郭橐驼( ) 为观游( ) 名我固当( ) 窥伺效慕( )早实以蕃( )木寿且孳( )其莳若子( )好烦其令( )
勖尔植( ) 缫而绪 )遂而鸡豚( )辍飧饔())




三、自读思考:
1、翻译并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② 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2、讨论此文的写作特:
(1)、文章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2)、文章都用了那些对比?
四、总结(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总结)







五、课堂练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优秀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优秀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考点解析】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双关、互文、反复(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千里莺啼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杜牧)(夸张)解说:对这首诗,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作者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

诗中的“千里”使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江南的广阔和春意盎然。

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歌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比喻、夸张)4、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牧《题乌江》)(反问)解说: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对偶)6、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拟人)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拟人)8、一水护田将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拟人)9、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反复)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反复)解说:“巴山夜雨”重复使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寂寞相思之苦。

1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比喻、夸张、设问)1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设问、比喻、夸张)解说:若要问我有多愁?就像那遍地迷濛的衰草那样多,像满天飘舞的柳絮那样乱,像黄梅时节的细雨连绵不绝。

修辞手法教案

修辞手法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3.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辨认修辞手法并具体解说教学难点:说明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回顾古代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含义: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与道理,来说明或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与道理的一种修辞手法。

表达对象叫本体,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叫喻体, 表示相似的词语叫比喻词。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夸张含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3.对偶含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4.比拟含义: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作用:使物人格化(拟人)或者使人物化(拟物),使描写的人、物更形象生动。

5.排比含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儿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使语言更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6.借代含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分为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特征代替本体三类。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使语言简练、含蓄。

7.设问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作用:开头设问,引入问题,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含义: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9.双关含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语意含蓄,发人深思,语言简练。

二、辨析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一刘禹锡《望洞庭》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修辞手法。

2. 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3.对情感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教学重难】
【考点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是阅读“古代诗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能力层级为D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修辞手法。

涉及的范围一般在《考试大纲》里规定的九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夸张、排比、借代、设问、反问、反复)之内。

第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第三,篇章结构。

“修辞手法”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知识点,所以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学生们普遍热爱语文,对诗词的兴趣非常浓厚,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然而古代诗歌鉴赏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有畏难情绪,因为诗歌的语言凝练,思维又具有跳跃性,所以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理解不到位,答题也不够规范,所以应对学生做必要的鉴赏指导。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诱思探究教学论”,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考虑到高考的要求,重在方法、技巧地点拨和答题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熟练程度的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小试牛刀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学生回答,明确分别使用了对偶、比喻、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自然引入课题,同时明确考查频率最高的几种修辞格。

三、实体演练精讲高考试题(2008四川非延考区,12)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

毛苫三间厦,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做。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⑴从归隐的角度看,这首元散曲些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

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生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主要写向往中的隐逸生活。

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⑵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做赏析。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设计意图)细致分析高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修辞手法怎样考。

评分标准是什么。

2. 总结赏析修辞三步法。

①揭示修辞手法。

②分析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③主旨情感及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总结规律,使学生在做题时有章可循。

三、沙场练兵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
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⑴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⑵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理性认识。

将上面总结的方法运用到实践中。

3.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⑴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①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每答出一种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的,给1分;如答成“排比”,并以前四句为例的,也可给一分)⑵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是动态。

(设计意图)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明确规范答题。

四、小结本课重申答题步骤。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重点,对学生的规范答题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五、课后训练:优化设计教材诗歌鉴赏修辞使用六、板书设计修辞手法①揭示修辞手法。

修辞三步法②分析修辞手法的具体运用(结合句意理解)。

③主旨情感及表达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