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公开课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课件

2、比拟、
6、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岁暮》
3、设问、
作 7、“终岁不闻丝竹声”、“门前冷落鞍马稀”。 8、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业 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1、“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反问、 5、借代、 6、双关、 7、对照、
谢谢大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巨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艰巨: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此诗是诗人晚年旅居夔州时
重九登高后所写。
设置题目:
A.“无边”“不尽”用了夸张手法,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
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地传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4、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诗人是怎样表现农忙气氛的?请简要分析(3 分)。
答:①正侧结合。
②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去”来反应山 村的繁忙;
③另一方面又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 农忙的气氛。
知识回顾:
抒情方式
表
五借+一衬
化;“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两者生 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②排比。同时三句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 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三、考查方式: 1、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分析诗句“xxxx”使用的修辞手法。 3、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4、这首诗/XX联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技能?请结合诗句分析。 5、赏析诗中XX联。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导言1.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与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1.3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二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一——比喻与象征2.1 教学目标理解比喻与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比喻与象征进行诗歌创作2.2 教学内容比喻的种类与作用象征的含义与运用比喻与象征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2.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三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二——拟人与托物言志3.1 教学目标理解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进行诗歌创作3.2 教学内容拟人的手法与效果托物言志的技巧与运用拟人与托物言志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3.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四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三——对比与排比4.1 教学目标理解对比与排比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对比与排比进行诗歌创作4.2 教学内容对比的运用与效果排比的种类与特点对比与排比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4.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五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四——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5.1 教学目标理解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进行诗歌创作5.2 教学内容寓情于景的手法与效果借景抒情的技巧与运用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5.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六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五——叙事与抒情6.1 教学目标理解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结合方式学会在诗歌中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6.2 教学内容叙事与抒情的相互关系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技巧与运用叙事与抒情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6.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七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六——用典与引用7.1 教学目标理解用典与引用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用典与引用进行诗歌创作7.2 教学内容用典的种类与作用引用的手法与运用用典与引用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7.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八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七——叠词与反复8.1 教学目标理解叠词与反复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叠词与反复进行诗歌创作叠词的运用与效果反复的手法与特点叠词与反复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8.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九章: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八——节奏与韵律9.1 教学目标理解节奏与韵律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节奏与韵律进行诗歌创作9.2 教学内容节奏的种类与运用韵律的特点与效果节奏与韵律在诗歌中的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9.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章:诗歌鉴赏的综合实践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与创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水平10.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实践方法诗歌创作的步骤与技巧诗歌鉴赏与创作的案例分析10.3 教学方法指导与实践创作与分享讨论与点评10.4 教学评估创作练习作品展示与点评第十一章:诗歌鉴赏的语境分析1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语境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语境分析进行诗歌鉴赏11.2 教学内容诗歌语境的种类与特点语境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语境分析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1.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二章:诗歌鉴赏的风格与流派12.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风格与流派的基本概念学会区分不同风格与流派的诗歌12.2 教学内容诗歌风格的种类与特点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常见诗歌风格与流派的案例分析12.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三章:诗歌鉴赏的主题与情感13.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的关系学会分析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表达13.2 教学内容诗歌主题的种类与内涵诗歌情感的体现与解读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的案例分析13.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四章:诗歌鉴赏的修辞手法14.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修辞手法的概念与作用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鉴赏14.2 教学内容常见诗歌修辞手法的种类与特点修辞手法的运用与效果修辞手法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案例14.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第十五章: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15.1 教学目标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批评水平15.2 教学内容诗歌鉴赏的评价标准与方法诗歌鉴赏的要点与技巧诗歌鉴赏综合评价的案例分析15.3 教学方法讲解与示范分析与讨论实践与练习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练习与点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诗歌的基本概念与特点2.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艺术特色3. 比喻与象征的运用4. 拟人与托物言志的手法5. 对比与排比的效果6. 寓情于景与借景抒情的结合7. 叙事与抒情的融合8. 用典与引用的应用9. 叠词与反复的运用10.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11. 诗歌语境的分析12. 诗歌风格与流派的识别13. 诗歌主题与情感的解读14. 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15.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难点:1. 诗歌表达技巧的深入理解和运用2. 诗歌语境、风格、主题、修辞手法的综合分析3. 诗歌鉴赏的综合评价,包括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批评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提升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专题9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诗歌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优秀精品实用公开课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

鉴赏诗歌表示技巧
1/35
4.鉴赏诗歌修辞手法
2/35
鉴赏诗歌修辞手法
诗词中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 夸大、对偶、排比、重复、对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顶 真等。
修辞手法考查普通分两部分,即识别修辞格和阐释表示效果。 常见需要熟练掌握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大、借代、双关、 对比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考查,普通要求结合详细内容作对应 详细分析,而不能只就共性作用说说而已。
5/35
修辞手法(主要17种)
比喻 通感 反问 顶真 互文
夸大 排比 设问 叠词
拟人 重复 双关 用典
对偶 借代 对比 列锦
6/35
修诗 辞歌 手中 法惯
用
1、比喻;2、比拟; 3、借代;4、夸大; 5、对偶;6.设问; 7、反问;8、双关; 9、互文;10、反复。
7/35
1、比喻:生动形象、化虚为实
20/35
4.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 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 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 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 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 • 例(1)取瓮中之鳖待擒这一点说明敌人当初处境,二者有相同点, 能给人详细
形象感受,这是比喻。
• 例(2)从树外形特点联想到样子外貌、气质特征,二者有相同点,也属比喻。 • 例(3)“月亮”、“星星”本是无生物,并无“露面”、“惊散”这么特征,现
以生物特征描写它们.只是为了让其情态逼真,跃然纸上,这是比拟。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2016)ppt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 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 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析】 诗中以“杜康”代酒。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第一步:明手法 潭面无风镜未磨。 第二步:阐运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第三步:释效果 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 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 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 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赏,主要是 拟人。 拟人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 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 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 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 弃疾); 再如“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 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 ,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 又如“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 照《如梦令》)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 本是无情的“草木” 写得 能“知”能“斗”,有 “才思”高下之分;柳絮、 榆荚虽乏色少香,却不藏 拙,也来凑热闹,显得十 分可爱。形象地描绘出百 花争妍,似乎要将春留住 的情景。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夸张
为了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突出事物 的某个特征,作者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 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的描述。
广东诗歌鉴赏(修辞手法)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古诗词体现技巧
1.体现方式
论述、描写、议论、抒情
比喻、比拟、对偶、对比
2.修辞措施
夸张、用典、双关、互文 借代、设问、反问、叠字、
通感、反复等。
写景手法
远近高下观察角度旳变化 色彩旳描绘、白描、细节
描写、工笔
3.体现手法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正面 侧面
抒情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用典
1.体现更有文采,含蓄而典雅。 2.有利于体现感情。
【套路】
某诗句利用用典旳修辞手法,利用( ) 旳典故,体现(诗歌含义 ),体现了诗 人( )旳情感。
赏析双关在下面这首诗中旳妙处。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春 思 【赏析】
李白
燕草如碧丝, 诗题中旳“春” 秦桑低绿枝。 既指自然界旳春天, 当君怀归日, 又喻指青年男女之间 是妾断肠时。 旳爱情;“丝” 春风不相识, (思)、“枝”(知) 何事入罗帏? 属谐音双关,传达出
分析下面诗句利用旳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利用夸张。愁生白发,诗人写白发竟有 “三千丈”,突出愁思旳深重。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王维《终南山》
用夸张手法。写太乙山高可耸天,远 可近海,极言山之高远。
【作用】
1.突出对象特点。 2.有利于体现情感。
【套路】
某诗句利用夸张,写出(诗句内容), 突出了某物( )旳特点,体现了诗人 ( )旳情感。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 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
简析红颜色句子旳艺术效果。
诗歌鉴赏之修辞手法 ppt课件

8、互文
旧体诗歌因受字数的限制,或从音节、对仗等 方面考虑,常把一个完整的意思拆开分置。读 时必须前后互为补充,或互相拼合。如: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 (白居易《琵琶行》)。 ③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 南逢李龟年》)
9、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 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 ①一气呵成,节奏鲜明;②突出强调,长 于抒情;③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 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近试献张水部①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②。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①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 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②舅姑: 公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首诗写冰凉的月光,写月下似雪的沙 地,给人的感觉是冷酷的,没有半点暖意。这些环 境描写、气氛制造,都是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 夜征人尽望乡”服务的。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乐景衬哀情。 (1)以动衬静。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如: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
之间的离愁别恨。诗人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 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 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自然而然地形 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 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 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 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了。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

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1、培育学生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解答古典诗歌鉴赏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阅读诗歌的重要环节,抓住关键词句读懂诗歌。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的题型选择恰当的答题角度。
教学方法与思路:1、从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归纳所要复习的重点;2、掌握阅读和解题的具体方法;3、实例训练,形成能力。
教学内容:一、知识梳理(一)诗歌形象: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以下类型1、人物形象:诗人形象,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例:《寻隐者不遇》中有隐者(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和寻隐者(诗人)的形象。
2、蕴含某种思想或品质的物例:虞世南的《蝉》,蝉的形象就蕴含了“不需外界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品质。
塑造这类形象的诗歌往往是托物言志。
3、景物古诗中的景有乐景和哀景。
以写景为主的这类诗歌往往是借景抒情。
(二)诗歌语言1、诗歌语言结构特点:(1)叠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个叠词除了产生音韵效果外还分别写出了落叶纷飞秋天景象和江水涛涛的壮阔景象。
(2)倒装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正常语序应该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但原诗是写晚上赶路,一抬头看见星星,接着头上淋到雨,所以最先进入他视觉的星星,而后感觉到的是雨滴,然后看见群山。
(3)意象名词的罗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通过九个意象名词的排列,使描写的景物像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诗歌语言的内容(1)意象语言:写景、物等的语言。
(2)情感语言:流露出诗人情绪、情感的语言——悲、孤、独、愁、强、不堪等等。
(3)特定称谓的语言:多指典故、前人诗句。
3、诗歌语言的风格平淡朴素工整华丽委婉含蓄质朴真率清新自然雄奇奔放苍凉慷慨沉郁顿挫(三)诗歌内容大体概括为:1、风景诗2、咏物诗3、田园诗4、送别诗5、思乡(羁旅)诗6、怀古诗7、伤春(叹年华易逝)诗8、悲秋诗9、边塞诗10、讽刺诗11、爱情诗(四)诗歌的思想感情1、忧国忧民2、建功报国3、思乡怀人4、超尘脱俗5、感时伤事6、怀古讽今(五)诗歌的艺术手法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诗歌中多采纳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记叙多简要概括。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下片利用了比方修辞手法,用“一川烟 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来 比方作者愁思。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 无限愁思。这样写,化抽象为详细,形象 生动,新奇别致,富故意境,有力地抒发 了词人无限愁思。
第37页
昭君怨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琼榭。两地不同栽,普通开。 问: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少女以五件不也许出现事为誓, 表示了对爱情热烈忠贞和无所顾忌追 求,人物形象鲜明,情感真挚而强烈。
第9页
(五)对偶
作用: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洁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第10页
▪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 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 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 使诗意境显得辽阔深远,“萧萧”落 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 万千。更主要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 韶华易逝,壮志难酬苦痛。
第35页
▪ 青玉案 宋·贺铸
▪ 凌波但是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 词中下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 时雨!” 甚是为人称道,试简明分析词人 在这里利用修辞手法。
▪ ②诗人主要是使用拟人手法,把柳条、藤蔓和黄 莺拟人化来表示这种依依难舍之情。在诗人眼中, 柳条、藤蔓和黄莺都含有些人情感,对他拜别也 是依依不舍。
第31页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入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示了作者如何 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典
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用典
对比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 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 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例如: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 居大厦。 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 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互文
因遵守格律、受字数限制而节省笔墨的表 达方法,解释理解时必须前后结合。
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主 人下马客在船”。
对句互文: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第一句运用的手法
烟、月互文见义,(明手法)烟雾与月 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解析)(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 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凄凉冷 寂的淡雅水月图。)(作用效果)
析其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
XX这一修辞手法的?
提问变体
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表现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有何效果? 3、某一处或某一联妙在何处?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比喻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反复、设问\借代
展示评价
答案 : 鹧鸪天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明
确手法) 辛弃疾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
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结合诗句分析) 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手法的作用)
双关
指对于某些词句的意思可以作多种理解,多种意 思并存,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东边日出西 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答:步骤一:借代,用典。 步骤二: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如,
“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 步骤三:借代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
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 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课堂小结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一是找标志 二是分析意象特点
⑶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⑷ ⑸安 岁能岁摧金眉河折复腰玉事关权,贵朝,朝使马我策不与得刀开环心。借颜代?反问
⑹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夸张/比喻
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互文
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
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双关
⑽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
诗歌鉴赏之
修辞手法鉴赏
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 2 、熟悉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作用。 以及答题步骤。(重点) 3、学习解答修辞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难点)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反问、夸张、 对偶、排比、设问、反复、 借代、对比、双关、互文、 通感、用典
常见设问
1、这首诗某联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
谐音双关:“春蚕到死丝方尽” (思) 语义双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 而求索”(地上的路、人生之路、政治之 路、事业之路)
七步诗(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谈谈这首诗中的双关
“同根生”既是指豆与豆萁是同根生,又 是指曹植与曹丕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 曹植借此来表达对曹丕不顾兄弟之情,手 足相残的行径的强烈愤慨和控诉。
合作交流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①鹧鸪天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 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 幌子。 问题:最后两句辛弃疾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 什么样的感情?
通感
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 法叫“通感”。
①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
表达效果:感觉互换,化抽象为具体,让读 者更好地理解;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 的联想;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 术美。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
(详解析)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
地传达出诗人感情。(谈效果、表感情)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作者是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 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
答:采用拟人的手法(步骤一)。 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
主客移位(步骤二)。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
恋之情(步骤三)。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 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 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 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从修辞角度举出两种并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