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荒播绿17年 绿化家园声名扬——记福建省尤溪县八旬老汉林上昌

合集下载

林上昌:垦荒播绿十八载绿化家园美名扬

林上昌:垦荒播绿十八载绿化家园美名扬

林上昌:垦荒播绿十八载绿化家园美名扬
林盛
【期刊名称】《国土绿化》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在福建省尤溪县梅仙镇,提起18年来坚持垦荒播绿的老科技工作者、老共产党员林上昌,人们赞不绝口。

为填补“闽中绿色翠帷”珍稀树木空白,扭转尤溪县马尾松、杉木“两棵树”当家的局面,他创新造林方式,不再采用炼山后植树造林的旧方式,自投资金种植要等到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成材的珍稀楠木,在矿区荒山创建了福建首个楠木园,闯出了一条科学造林新路。

【总页数】1页(P25)
【作者】林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垦荒播绿17年绿化家园声名扬——记福建省尤溪县八旬老汉林上昌 [J], 林盛
2.大美甘州播绿前行——张掖市甘州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纪实 [J], 陈建平
3.林上昌扮靓家园的播绿人 [J], 林盛;朱融;林晔
4.劳模父亲言传身教女儿女婿回乡播绿——国土绿化突出贡献人物杨裕忠拓荒播绿后继有人 [J], 阮金华
5.绿满花城美丽家园——广东省广州市建设绿化城市纪实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家三代林业梦一家四日守绿色

一家三代林业梦一家四日守绿色

一家三代林业梦一家四日守绿色作者:余琼珊来源:《浙江林业》 2018年第1期淳安千岛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走进这里,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绿的世界,这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为了淳安的这抹绿色,我家三代林业人60余年以山为家、与苦为伴,坚守着,奉献着,见证了林业的发展,为这一份绿色事业留下了辛勤的足迹。

1956年“林一代”国家利益至上我的外公,浪洞大队副大队长,兼任大坞口生产队长,守山护林一辈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起早贪黑忙生产,毫无私心。

打枝、造材、抬木头、开荒、抚育、采伐,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在那代人看来“一切都是为了国家”。

在5年的油桐生产试点工作中,一柄斧子,一把锄头,一顶草帽,一个水壶,一套洗得发白的布衣就是“林一代”上山下山的缩影。

闯出新路只为绿,说来容易,做则难。

浪洞地处山区,那个年代,没有路,举目是山,抬腿是坡,为了节约往返时间,外公干脆在荒山上搭起了临时茅屋,一住就是十几天,直到没有粮食,才下山回家补给。

从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何爷爷的回忆录中了解到,当时林业局派驻干部下乡指导工作,何爷爷刚好被安排住在外公家,一个月下来,何爷爷甚至不认识这位东家的样子,因为天蒙蒙亮外公就上山了,那时何爷爷还没起床,经过一天劳作,外公早早就睡下了,何爷爷才开完会回家,就这样,两人始终没有见到面。

直到后来的一次会议中,何爷爷透过那忽明忽暗的煤油灯终于看清了外公的样子,高高瘦瘦的身形,笑起来好憨厚。

外公虽说是个副大队长,但大队里的事情比谁都上心。

大队里平坦的地方并不多,好的地基少之又少。

一次,两个村民就因抢夺同一块造房地基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队里出面调解过多次,两家都不相让,各说各理。

最后,外公瞒着外婆把已经批下的新地基让出去给其中一户,这才解决了矛盾。

因为这件事,外婆念叨了整整一年,外公每次都是憨憨一笑。

外公所在的生产队,茶叶生产是全县先进集体,林业生产也是全省先进集体,油桐生产还荣获国家林业部颁发的全国先进集体称号,外公本人更是荣获华东地区林业劳动模范。

现实版《山海情》比凌教授更“专家”的林占熺父女

现实版《山海情》比凌教授更“专家”的林占熺父女

28
封面报道
COVER REPORT
展菌 草 治 理 流 动 沙丘试 验 点 并 获得 成 功。此后又持 续在黄河流域和各地开展 菌草治理荒漠化、石漠化、防沙固沙、改 良盐碱地、治理砒砂岩、治理洪积扇、修 复矿山、滨海防风的研究与示范,为黄河 流 域 和 世 界大 江 大 河的菌 草生 态 治 理 和 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经验。
26
封面报道
COVER REPORT
县工作,每到一处最先关心农业,关心农 民 的 生 活。后来 他 被 调 到 三 明 真 菌 研 究 所工作了5 年,又调 回母 校 福 建 农学 院 。 有次他到闽西革命老区长汀、上杭等县调 研,看到一些贫困山区农民家徒四壁,用 蓑 衣 当棉 被,房屋 破 漏 就 用 谷席 挡 风 遮 雨,望着山上无森林、地下无矿产资源的 这片红色土地,他陷入了沉思。熟悉食用 菌栽培技术的他,一心想着如果能用山上 的野草替代林木栽培食用菌,使野草变山 珍,那么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科技创新与品牌

25
林占 :用技术点“草”成金
林占 LINZHANXI
2 0 2 1年 春节 临 近,林占熺 教 授在 南 方小 年那 天 才从乡下 的 扶 贫 基 地 回 到 实 验 室,本刊 记者得以有 机会 进行了一场 “云采访”。
视 频 中的 林 教 授 温和 可亲,尽管 7 8 岁高龄,但他对与科研相关的时间节点和 一系列数据厘得清清楚楚,甚至让笔者忘 却了我们隔着北京到福州的距离,仿若林
达后,因当地十分落后,加上种族大屠杀 之 后民 众 普 遍 戒 心 很 重,所 以 困 难可 想 而知,即便如此,仍然实现了当地3500多 户贫民收入翻一番。
以草为媒,菌草走出国门,成为和平 友 好 的“ 植物 大 使”。19 9 7年之 后,菌 草 技 术创 新 在 国 内 外 受 到 广泛 关 注,在 巴 布亚 新几 内 亚、南 非 、卢 旺 达、巴西、马 来西亚、斐济、泰国等13个国家建立起示 范 培训 和产业 发 展 基 地 。在巴 布亚 新几

陈宝铃,一心做好“农垦人”

陈宝铃,一心做好“农垦人”

陈宝铃,一心做好“农垦人”文/孙海燕2017年12月的一天,在福安市松罗乡的原始次生林里,一位年逾花甲的男子仔细搜寻着什么。

突然,他眼前一亮,终于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宝贝——野生茶。

他兴奋不已,捧着茶树叶爱不释手。

为了寻找野生茶,他已经在山里转了3个多月。

更让他欣喜若狂的是,这回发现的不是一两株,而是面积约五六亩的一大片野生茶树种群。

这位男子叫陈宝铃,农艺师、高级评茶师。

他16岁参加工作,44年来研制出香毫、奇香、白玉兔、针须、富春银毫和富春大龙针等多种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他当了20年的高坂茶场场长,披荆斩棘,筑路开山,荒山变茶园,草棚变高楼,带领茶场工人由贫穷走向富裕。

如今已退休的他,创办了福安市农垦农业有限公司,坚守农垦精神,一心要做好“农垦人”品牌。

一定要对得起农垦人今年61岁的陈宝铃,和农垦结缘45年了。

他的爷爷是革命烈士,生前曾任渡头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被国民党杀害了;他的父亲曾流落街头。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找到他的父亲并给安排了工作。

陈宝铃16岁那年,进入福安县农业局茶叶组,开始了茶叶生产栽培、采茶制茶工作。

他经常驻场开展工作,从此和农垦结了缘。

陈宝铃话里话外总离不开“农垦人”几个字,嘴里说着农垦人,脑子里装着农垦人,心里爱着农垦人。

陈宝铃为什么对农垦人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还要从20年前说起。

1998年陈宝铃接任高坂茶场场长后,他发现农场茶叶经过多年耕种,品质越来越差,要想提高茶叶品质,必须改良茶叶品种。

于是,他筹集了一大笔资金,购买来一批精品茶苗,又开垦出了百十亩的茶园,打算栽种新品种茶苗。

人算不如天算。

茶苗刚运到本地,就得到低温寒流预警通知,三日内将有一场霜冻。

也就是说,茶苗必须在一两天内栽种完成,若完不成,这批茶苗将会死掉。

这可是大伙儿的血汗钱啊!另外,错过了最佳栽种时间,意味着改良茶叶品种计划将要泡汤,茶场将背负更重的债务。

陈宝铃心急如焚,将手下的人全部调来栽种茶苗。

可时间不等人,按照这速度,还会有一大半的茶园栽不上苗。

育苗绿化致富的“土专家”——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尤溪县农村妇女邱新妹

育苗绿化致富的“土专家”——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尤溪县农村妇女邱新妹

育苗绿化致富的“土专家”——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
尤溪县农村妇女邱新妹
林盛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2(000)009
【摘要】在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验区的重点县、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
县的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每当提起农村妇女邱新妹,在山区育苗绿化的业内叫响了名号,乡亲们无不赞誉她是“尤溪县农村妇女育苗绿化致富的土专家”。

日前,由尤溪县妇联推荐,农村妇女邱新妹被全国妇联、全国妇女“双学双比”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了“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和“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受到了表彰。

【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林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7.1
【相关文献】
1.书写绿色诗篇的女能人--记第四届"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
手刘菊梅2.带领众人致富的土专家——记福建省三明市十大育苗绿化女状元邱新
妹3.仡山绿化女状元——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国秋4.
村民致富的领头人——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姜风清5.村民致富的领头人——记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姜风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让千万农民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

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让千万农民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

影。

电视剧《山海情》中的凌教授,是福建来闽宁村教村民种蘑菇的专家。

他凭着一腔热情、一份情怀,真正融入到这片土地,帮群众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他执著、可爱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而他的原型就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福建省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林占熺。

他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

来,林占熺一直活跃在菌草研发和推广一线,帮助数以千万计的农民种菇脱贫,在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面也作出巨大贡献。

同时他奔赴多个发展中国家,菌草生产技术在全球已推广106个国家与地区。

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一等功、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称号。

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破解世界级难题在中国现代农业科技领域,有几位专家深刻改变了多数农民的命运。

其中一位,便是“菌草之父”林占熺。

作为电视剧《山海情》里凌教授的原型,林占熺逐步为人们所知。

“扶贫扶出一个领域,扶贫扶出一个产业,扶贫扶出一个学科。

这就是我的扶贫之世界“菌草之父”林占熺:让千万农民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富有※文/恒利22的贫穷。

国内外绝大多数食用菌是用林木栽培:先砍树做菌棒,然后将菌种播在菌棒上。

林占熺在考察中发现,当地群众砍伐森林资源栽培香菇,不仅造成水土流失,还加剧了贫穷,这深深刺痛了林占熺的心。

考察结束,他作出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辞去行政职务,专心寻找林木栽培香菇替代方案。

林占熺突发奇想,能否用草来取代树木栽培菌类。

然而,这在全球都没有先例,这可是个世界级难题。

没有参考资料,没有前人实践,没有仪器设备,只有一腔热情的林占熺就这样走上了探索之路。

当时林占熺把目光投向一种叫“芒萁”的野草。

芒萁在闽西此后的3年,林占熺前后奔走:没有实验场所,他向学校工程队借来5万元钱建实验室;没有菌种接种针,就把家里自行车拆了,将辐条磨光来代替;没有粉碎机,借用学校农场的饲料粉碎机,把野草芒培养基……经过1000多个日夜的奋战,1986年秋,第一朵用芒萁培育出来的香菇,在试验瓶里破土绽放。

扶贫状元林占熺 让千千万万农民富起来

扶贫状元林占熺 让千千万万农民富起来

发展方向迈进,由此开创了“菌草 业投资带动生态建设,形成以菌草
学”这门新型学科,催生了“菌草 为核心的产业体系。
业”这一新型产业。
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农民为中
在林占熺的办公室里,挂着两 心、以农户为导向,这位年近八旬
张“作战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 的老“科技特派员”逐渐形成了自
一张是世界地图,地图上满满地标 己的技术扶贫观:把扶贫技术的门
贫困生活刻骨铭心。早在小学读书 所,二缺科研资金,三少设备资料,
的时候,他就知道米丘林把苹果北 林占熺就贷款 5 万元建起了第一个
移而使农民获得收获的故事。他希 实验室,开始了艰难的研究历程。
1986 年 10 月,林占熺的野草栽培 食用菌技术终于面世。这项食用菌 生产新技术很快受到社会的重视, 连续获得国际国内发明大奖。是用 这项技术去办公司挣大钱,还是把 技术推广到农村去,帮助农民脱贫 致富?林占熺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当时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曾对我 说,‘虽然你的这项技术能让自己 成为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但这不是 真富有;只有让千千万万的农民都 富裕起来,你才是真正的富有’。 我永远记住了这句话。”林占熺说。
用草种菇、用草养牧、用草发 电、用草治沙……视草如命的林占 熺,把自己的一个个梦想变为现实。 三十多年如一日,凭借着坚韧不拔 的毅力和耕耘奉献的精神,简朴的 他终于迎来今日的菌草青青,成为 “真正最富有的人”。
图 | 新华国际
悠 久 深 厚 的“ 农 民 情 结”, 让林占熺永远站在农民的立场,瞄 准脱贫攻坚最短板之处。为了扶贫 攻坚,他跋山涉水,在全国 500 多 个贫困县来回奔波劳累,几次差点 付出生命的代价。“数十年的扶贫 路,他失去一位亲人,断掉两条肋 骨,让三代人受累,遭遇四次生命 危险。”人们这样总结林占熺的扶 贫历程。

“菌草之父”林占熺感动中国事迹(5篇)

“菌草之父”林占熺感动中国事迹(5篇)

“菌草之父”林占熺感动中国事迹(5篇)“菌草之父”林占熺感动中国事迹精选篇1“菌草技术走向世界,我印象最深的是援外第一站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

”林占熺说,20多年前,那里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部落经济状态,如何让他们掌握菌草这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一大难题。

“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把技术本土化、简便化,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获得成功。

他们为了庆祝菌草技术示范成功,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现场会。

”林占熺还介绍说:“为了记住来自中国的帮助,一位部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改叫‘菌草’,而且特地登报公布。

此后,从南太到非洲、拉美,许多人通过种菌草、种菇,摆脱了贫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林占熺透露,到目前为止,已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了菌草技术骨干一万两千多人,培养菌草留学生24人。

他们把菌草技术翻译成18种文字在各地传播。

2017年,菌草技术被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列为重点项目,正在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菌草之父”林占熺感动中国事迹精选篇2从1988年开始,菌草技术先后被福建省列为科技兴农项目,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一次,林占熺去尤溪县推广菌草技术的路上出了车祸,虽然断了两根肋骨,但他只在医院住了两天,就带伤出现在扶贫工作现场。

1997年,林占熺和学生背着六箱菌草种,从福建直奔宁夏西海固。

那一次,现任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林兴生见识了林占熺老师如何因陋就简,让技术尽量简便化和本土化,让当地老乡“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

“当时我们到农户家里,看见有很多废弃的窑洞,林老师马上发现窑洞冬暖夏凉,只要稍加改造,种菇甚至比别的地方更有优势。

所以,当地百姓把它叫成‘摇钱洞’或者‘窑洞经济’。

”销售遇到难题时,林占熺甚至带着团队,用双腿为种植户带货。

“多的时候,我带着31位同志从农历正月十五过完后到宁夏开始筹备销售,一直到老百姓把菇卖完才回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业部门掌握 的绿化苗培育技术 ,以乡土树
记福 建省 尤 溪 县 八 旬 老汉 林 上 昌
口 文 / 盛 林
在 华 东铅锌 第 一大矿 区 的福建 省 尤溪
近 日,笔者 驱车到 了位 于梅 仙镇 半 山
县梅仙镇 ,说起年近八旬垦荒播绿1年 的老 村的林上昌家 中。发现 身体健硕 、性格开朗 7 共产党 员,有人说他是大傻瓜 ,因为他不享 的林上昌老人 ,正利用有利天气 ,每天起 早
受人生却 自投资金种植了要等到数十年甚至 摸黑上山,精心抚育 自己营造 的杉木林和楠 上百年后才能成材的珍稀楠木 。不过也有人 木林,科 学培育乡土树种杉木苗和珍贵树种
说他有远见 ,广大干部群众对他赞不绝 口,
说他 为填补有着 “ 闽中绿色翠帷 ”之美称 的
楠木苗。 梅仙 镇 是华 东铅锌 第 一大矿 区 。 1 9 95

日,在矿 区创建 了福建 首个楠木园,成 了 造 林 。
“ 建楠木大王 ”,也成为尤溪县农村 以实 福
林 上 昌老 人说 : “ 植树 造林 是造 福 子
际行动绿化家 园 的一个典 型 。在2 1 年7 0 1 月 孙后 代 的大 好事 ,我 要 让矿 区荒 山披 上 绿 建党9 周年之际 ,他被评为尤溪县优秀共产 装 。 ”他 不顾 自己年 迈 ,凭着 自己多年 在 O 党 员,并受到了表彰 。
尤溪珍稀树木之空 白,扭转尤溪珍稀数种 马 年 ,林上 昌退休 回家后 ,发现 因开采矿石、 尾松、杉木 “ 两棵树”当家的局面 ,闯出了 堆放矿渣等 ,使得矿区植被遭 到了不 同程度

条新路 。
的破 坏 ,荒 山荒 地 增 多 。于 是 ,他租 赁 承
林 上 昌植树 造林 、荒 山播 绿 ,1 年如 包 、 自投资金,开始在矿区垦荒植树 ,播绿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