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近代史完整版

12一、名词解释1、科举制度: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2、闭关政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闭关并非完全绝断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Treaty of NanJing)又称《江宁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
清政府代表在泊于南京(时称江宁)下关江面的英军旗舰康华丽号(亦皋华丽号)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4、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而日本称日清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5、天京事变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
6、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
内容中主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
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7、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8、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9、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First Opium War)英国经常称第一次英中战争(First Anglo-Chinese War)或“通商战争”,是1840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鸦片战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1840-1912晚清统治时期1、一次变法:戊戌变法(103天,百日维新,代表人物:谭嗣同、康广仁、康君、杨深秀、杨锐、刘光第)2、一次洋务运动:江南制造局,北洋海师,金师同文馆,一次留洋(刘步蟾组织者)代表人物;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3、二次革命:太平天国起义(洪秀全)、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团体:兴中会,政党:同盟会,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府,法规:临时约法)。
4、N个不平等条约1)最早(1840)签订的是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3)索赔最多的《辛丑条约》,4亿5000万两白银,亦称《北京议定书》,八国。
4)开发口岸最多的是《天津条约》,10个口岸。
中英、中法5)割地最多的是1858年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
5、四次侵华战争1)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2)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3)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1、一大会议(1921.7.23 上海)通过的第一个纲领,就原则提出了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加强军队中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2、二次运动1)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2)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3、二次复辟1)袁世凯复辟:袁世凯复辟帝制是1915年12月12日发生,结束于1916年2月25日的一场闹剧。
2)张勋复辟:1917年7月清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十二天的事件,由于此次事件是张勋一手策划,史称张勋复辟。
中国近代史

四、十年内战
南昌起义创建军队 井冈山会师(朱德毛泽东) 秋收起义建立根据地
共产党发展壮大
长征
国民党围剿
西安事变 内战基本结束
一、南昌起义:1927、8、1 (八一建军节由来)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标志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 主要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 二、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井冈山会师:1928 年4月,朱德、毛泽东, 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 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六、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
1949年4月21—23日
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1)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主要原因) (2)广大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
(3)党中央正确的战略战术
(4)国民党发动内战,大失民心;国民党指挥不当
四.新文化运动1915 1、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口号(旗帜):“民主”“科学”的旗帜 4、刊物:陈独秀在上海《新青年》 5、内容后期: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 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 革命 6、性质: 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7、影响: 积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七七事变(全面爆发)
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共产党敌后
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
国民党正面 台儿庄战役
抗 日 胜 利
美国原子弹 世界反法西斯帮助 苏联进军东北
一、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 日军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 炮轰沈阳城,九· 一八事变爆发了。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前期:1840——1919屈辱史:现代化探索\鸦片战争1840-1842 新思潮萌发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器物)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制度)瓜分狂潮19世纪末辛亥革命(制度)八国联军侵华1900 新文化运动(思想)一、战争背景:1、中国自身的衰落:“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衰落。
统治者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闭关锁国。
2、欧美国家发展迅速:19世纪前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为了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它在远东地区主要侵略目标。
中英《南京条约》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协定:英商在华进出口货物的关税,须“秉公议定则例”《南京条约》的影响:1.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中国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性质2.随着社会性质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帝反封建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的两大任务,中国历史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天津条约》增开牛庄、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允许外国人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归属英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背景①内忧外患: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第二次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西方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清政府中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耳闻目睹西洋坚船利炮的威力,深受刺激。
“师夷长技以自强”代表人物:中央:奕訢、文祥;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别称“总署”、“译署”,由奕忻担任总理大臣。
中国近现代史 概念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
这是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2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1919年)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初)。
此时期的历史大事有2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前者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非正义的侵华战争,即中华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而后者是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
完全形成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此时期的主要史实有民族危机加深、洋务运动、资本主义产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戊戌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
什么是近代史

什么是近代史?
近代史通常指的是欧洲历史上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开始,到19世纪中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间的时期。
这个时期大致
从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开始,到18世纪末或19世纪初结束,涵盖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和变革。
近代史的特点包括:
文化和思想的变革:近代史是人类历史上文化和思想变革最为频繁、最为激烈的时期之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和文化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近代史见证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崛起,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绝对君主制度的衰落,政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
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近代史是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时期,工业革命的爆发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经济和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殖民扩张和全球化:近代史见证了欧洲殖民扩张的巅峰和全球化的初期阶段,欧洲列强通过殖民地的开发和贸易扩张,使世界各地的
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总的来说,近代史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特点包括文化和思想的变革、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殖民扩张和全球化等方面的变化,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讲解

中国近代史讲解第一阶段:鸦片战争至辛丑条约(1840-1901)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走向了一个悲惨的时期。
185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造成了对社会的极大动荡,太平天国失败后,中国还遭到了八国联军的侵略。
此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国力,采取了改革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派遣留学生去欧洲、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1884年至1895年,中国与法国的战争导致了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第二阶段:戊戌维新至辛亥革命(1895-1911)戊戌维新期间,一批官场革新派推出一系列变革,包括设立新式的海陆军、新学堂以及新的行政机构。
然而,由于改革派和保守派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戊戌维新最终失败。
此后,慈禧太后又重新回到权力中心。
1905年,清政府发起了维新派的党人招考和立宪讨论,但都以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终于在1911年爆发,袁世凯执政,随后曾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利用日本支持之机成立了中华民国,但袁世凯对其进行了背叛。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1911-1937)到了20世纪20年代,国民政府掌权,开始了着重东北问题和统一中国的政策。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接着于1927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等大规模革命行动基本失败,随后中国共产党脱离地下状态,开展进攻性的土地革命。
日本于1931年占领了中国东北,此后中日战争就开始了。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动荡而疆界分明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中国导致灾难性的国际和内部局势,但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革。
这段历籍也为我们的未来指明了需要避免的错误和对我们自身的认识,以及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
中国近代史

——最终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题目: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重点问题: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要打开中
国市场,夺取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中国禁烟运动 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对不 对,为什么? 不对,观点混淆了战争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应该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来分析。必然性就是应该从战前中英两 国情况来分析。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探索的失误 A、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片面突出 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求快,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综 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方针。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使左倾错误泛滥。“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
(3)创建海军——中国军事开始近代化
(4)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
3、评价:
(1)洋务运动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
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洋务运动以甲午海战的失败而告终,这是必然的,因为它以维护
落后的封建制度为目的,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标题)辛亥革命:
严重失误。
C、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发展越来越严重,使党、国家和人民遭
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改革开放
对内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开始──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
门)。
(2)对外开放的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纲要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1)旧的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2)新的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构成比较复杂。
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
另一部分是民族资产阶级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论述)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关系: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①两大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现代化。
②前一个任务是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4、公开抢劫中国财富,肆意破坏中国的文物和古迹,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英、法、美、俄《天津条约》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享有领事裁判权3、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4、把持中国海关5、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3、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论述)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鸦片战争期间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
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他们还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怎么可能不失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加上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诸方面的劣势,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侵略者教训: 第一,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落后必然挨打,妥协必败,这是万古不覆的真理。
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
只有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才能进行现代化建设,才能使国家真已强大起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①性质:《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纲领性文件。
同时也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②评价(1)其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2)但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它所追求是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一种小自耕农心目中的没有商品流通、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所以,这种社会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对封建制度有否定意义,但无建设性意义。
《资政新篇》(1859年颁布)①性质:洪仁玕拟定的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但未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②评价:《资政新篇》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本来方向。
这一致命的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和社会条件。
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简答)1.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第五,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①失败的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
具体原因(根本原因的外在表现):A.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B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C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统治集团内部腐化现象和封建等级制思想的的滋生;D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E.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实质缺乏理性的认识。
②失败的教训: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洋务运动的兴衰(简答)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历史作用:第一,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第三,传播了新知识,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第四,引领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的改变。
失败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具有依赖性。
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简答)第一,要不要变法。
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第三,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论战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简答)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②戊戌维新运动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
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③戊戌维新运动它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在教育方面,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
④戊戌维新运动在移风易俗、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
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和遇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维新派的势力弱小,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军队,更不懂得应当去发动群众。
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其结果只能是失败。
其次,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①戊戌维新的失败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②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③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简答)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①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
②“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1.民族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简答)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其内容: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120多名革命志士在广州举行起义。
事后,收殓殉难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故是役史称“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1911年,反对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路权给帝国主义的运动。
四川省最为激烈,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索。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成立湖北军政府,从此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
清朝灭亡: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封建帝制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
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简答)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五,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简答)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