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梅山巫傩手诀的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
巫傩舞源流简论_姚岚

一、关于巫、傩舞发生学的解释我国著名的巫、傩史学家林河先生认为巫、傩是一个多元文化概念,即指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复合体。
[1]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文化复合体,虽然林河先生提出巫傩文化多元论不一定完全被学界所认同,但是他的研究为学界提供了一种广阔的研究视野。
湖湘学者孙文辉认为巫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巫傩的狭义是指一种民俗活动,古代先民主要是为了驱除疾病与疫鬼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巫傩的广义是指农业丰收的一种民俗祭祀活动。
[2]巫傩神秘,巫傩同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千古之谜。
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艺术人类学的深入研究,终于揭开了巫傩神秘的面纱。
从先秦古代汉语的语源学语半音学和语义学来理解,巫傩有三种含义:第一,巫傩本义有祛病驱疫的功能。
古时腊月驱除疫鬼仪式,《礼记·月令》说:“季春令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注曰:“仲秋,天子乃难,以达秋气。
季冬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3]冬季送气驱疫,其方式塑造土牛,立于城外,以送寒气。
论者说其与古俗作土龙求雨相似。
“难”与“傩”上古音义相通,大概是指逐疫气时,将狗杀死之后悬挂于四方城门上,以取御疫之意。
《周礼·方相氏》曰:“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4]现代山西汉族巫傩舞以玄衣赤裳,反穿皮袄,颇有汉代方相氏跳巫傩舞的遗风。
这个巫傩舞仪式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巫傩驱鬼逐疫的祭祀场景,给我们描绘了研究巫傩祭祀场景的文化空间。
第二,巫傩是猗傩,柔顺貌。
《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曰:“隰有苌楚,猗傩其枝”。
[5]根据《诗经·小雅·隰桑》记载:“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6]注曰:“盛貌也”。
在先秦古汉语中,“傩”与“难”语音、语义相通,字的结构也相同。
巫、傩研究者认为巫,傩祭祀行为和巫师的步法称之为“禹步”,亦称之为“鸟步”,这种行有节度称之为舞步,是南方楚国少数民族舞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本文研究探讨巫、傩舞步和艺术起源主要内容。
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略论

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略论
伍谚彦
【期刊名称】《创作与评论》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梅山文化是保存于湖南中部的一种古老的原始渔猎文化。
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及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1。
具体而言,梅山地域,大致是指湖南中部以新化、安化为中心向资水流域辐射的雪峰山区。
《宋史·梅山峒蛮传》明确记载了梅山故地:"其地东接潭(今长沙),南接邵(今邵阳),其西则辰(今沅陵),其北则鼎(今常德)、澧,而梅山居其中。
"
【总页数】5页(P104-108)
【作者】伍谚彦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挖掘 [J], 曾逊倪
2.略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即兴性特征 [J], 段会林
3.梅山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舞蹈略论 [J], 伍谚彦;
4.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J], 王欢
5.东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传承路径研究
——评《东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J], 葛宗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

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摘要:舞蹈自带表演特性、艺术特性,以肢体形态为表演基础,呈现或优雅、或豪放、或欢快、或沉缓的舞蹈形象,感染观赏者内心。
作为舞蹈编导,在生活中需深入感知事物,为美好事物赋予舞蹈化特征,进而展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姿。
我国舞蹈文化历史悠久,流传过程中早已融入多种民俗文化,为广大创作者们提供了灵感与素材。
本文以梅山傩戏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其在舞蹈创作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梅山;傩戏;舞蹈创作;应用梅山傩戏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艺术形态,广受当今舞蹈创作者的青睐。
梅山傩戏的存在,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将梅山傩戏积极应用于舞蹈创作,可通过借鉴傩戏优势升华舞蹈内涵及情感,创造更多受欢迎的舞蹈作品,抓住观众眼球,又能进一步传承梅山傩戏,将梅山傩戏发扬光大,为未来的舞蹈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梅山傩戏概述梅山傩戏来源于冷水江市,多用于民间举行祈福、驱邪、求子等傩事活动,有娱乐属性,属当地群众自娱戏剧。
梅山傩戏剧目丰富,现有“扎六娘”“搬开山”等多个剧目。
梅山傩戏演出脚本不规范,多为民间小调。
剧目中的主要角色,多由傩艺师扮演,根据剧情发展,会随时邀请当地观众共同参与演出。
梅山傩戏表演傩面现有开山、判官、土地公婆及歪嘴等九大种类,常会自备法器,按照剧情发展需求还会主动交换道具「1」.梅山傩戏宗教色彩浓厚,常出现于祭祀演出活动中。
然而,在大部分地区都未曾正式建造傩堂,也没有聘请专业的表演罗傩班。
傩戏演出者均为师公、法事等,演出时间也并不受限。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当表演傩戏之前,都会提前一天一夜做法事,这是当地的风俗习惯,也是傩戏演出前独有的仪式感。
二、梅山傩戏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一)服装、面具方面的运用在舞蹈创作中,应用傩戏服装要素,并没有充足案例可以参考。
这就意味着,需要创作者耐心探索,仔细分析傩戏服装要素,对其外在形式要素及内在情感进行细致剖析。
一般来讲,傩戏服装元素的外在形式包含服装款式、服装色彩、服装纹样及服装面料等。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阅读天地0622 1335梅山傩:梅山文化的活化石一、梅山傩的血脉渊源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化的根,大抵在道教。
按此线索,我们则可以这样说:道教的血脉根基,当在巫傩。
与巫共生的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而梅山傩,则是中国傩文化遗产中最为独特而弥足珍贵的一枝奇葩。
作为地域及族群名称的“梅山”一词,首见于《新唐书•邓处讷传》“向瓌召梅山十峒獠断邵州道”的记载。
据《宋史》描述,“梅山”范围“东至潭(长沙,今株洲之醴陵)、南至邵(今邵阳之新宁)、其西则辰(今怀化之沅陵)、北则鼎澧(今常德)”,跨今8市共25个县级行政区。
在古代,生活在这块广袤千里地域的族群,世称“梅山蛮”,其前身为“长沙蛮”、“武陵蛮”和“莫徭”,族源可直追上古“九黎”与“三苗”。
自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中央政府“开梅置县”,将其纳入封建政治版图后,又经上千年风雨磨砺才逐渐汉化。
做为一种地域文化,其特性为介于中原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过渡性、融合性文化。
由于地处偏僻,环境封闭,经济类型原始、粗放,使之相对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南方原始族群传承的渔猎、稻作及巫傩等原生态文化元素和历代中原、东南各地移民所带入的相对先进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一种本土为主、多元共存的独特文化形态,是南方巫官文化与北方史官文化互融共变演化期的活化石。
梅山傩,则正是原始神秘的梅山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非物质化的活化石。
冷水江地处“梅山峒蛮”区的核心,东边的枫神山是梅山先民心目中的圣地祖山,中部土主山则是“梅山峒主”苏甘的居住地。
做为“梅山蛮峒”最后的峒主,苏甘的生卒年代,当在北宋英、神、哲、徽4朝,即公元1030年至1110年间。
此时的“峒蛮”,其社会结构尚处于部族酋长制、军事民主制向封建地主制的过渡期,苏甘则是集政治首领、军事统帅和大巫师三位一体的大人物。
梅山傩戏的艺术特点

2012.02学教育57佛看到了狱中的岳飞脚戴铁镣,肩扛枷锁,依然忧国忧民、坐卧不安的焦虑之态。
在演奏该段中,应控制力度、音色,触弦不要随意,应多采用靠弦法,应强调一点,左手揉弦不要密、重,应自然,在延续音时值的基础上,达到以韵补声的音色效果。
注意上下滑音、按放弦的速度及力度准确。
整段演奏是不能越弹越慢,抒发感情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B 段:间奏7+B (44-87)为B 乐段。
乐曲进入慢板段落,旋律比较伤感,和声饱满协和。
在钢琴舒缓、柔和的伴奏下的独奏,描写了曾有过和平宁静的大好江山。
岳飞在平静的思恋与他一起厮杀战场的将士们。
边疆战事急,乐曲突然转入节奏急促的旋律演奏中,古筝的双手快速点弹,描绘了抗战英雄岳飞率领三军将士,为保卫江山社稷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
C 段:间奏6+C (94-196)为C 乐段。
快板部分,是描写战争场面,在健如马蹄声由远而近的伴奏音型中,古筝以均匀的四个十六分音符为主,用双手点指的手法演奏出主题的旋律。
这里右手中指每拍第一个为音的扫弦,与以往的双抹相比,在力度上要集中,音色要厚重。
将抗战英雄岳飞辉煌的战斗生涯,长驱直入的豪情壮志,对祖国山河的深厚思恋,对敌人与奸臣的深痛欲绝的经历描写得淋漓尽致、有声有色。
正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C 段在一段激烈上行模进音演奏后,用古筝快速摇指和双手快速点弹的演奏将古曲《满江红》音乐主题思想展开、衍变,时急时缓的旋律进行。
在演奏双手点指时要清晰,每个音要有颗粒感,保持右手协调,大臂手腕避免紧张,以免影响速度,右手要松弛,十六分音符要均匀。
分指演奏的过渡句,力度,速度要保持,分指演奏手法的关键在于弹某一个音时,另一手指应提早准备下一音的位置上,才能连贯、均匀,这里手腕不要跳,出现不宜太深,做到低抬快落。
再现主题时,摇指音色要亮,指甲尽量靠岳山处弹奏,情绪要高昂。
在本部分结尾处的双手八度交换进行,音要整齐、有力。
巫·武·舞、1——浅析梅山民间舞蹈文化特征与社会功能

正 统 主 流 社 会 认 可 的 儒 道 佛 三 教 之 外 ,梅 山 民 间存
中 出现很 多 问题 , 应 对 这 些 问 题 我 们 应 该 及 时 快 速 地 做 出 反 应 并 调 整 。 当全 体 学 生 对 某 一 个 动 作 理 解 错 误 , 反 复 讲
解 之后依 然 不能 完成 动作 时 ,不要 再继 续讲 解 这个 动作 , 换 另一组 动作 , 等 待下 ~节课 时将 未完 成 的动作 重 新分 解 讲 解 。某一 个学 生不 能完成 新 动作 的学 习 , 不 要呵 斥或 视
教学 组合 编排 要 由易到难 、 由慢到 快 、 循 序渐 进 , 以单
一
动 律 组 合 开 始 慢 慢 向 综 合 组 合 过 度 ,按 照 学 生 学 习进 度 产 , 梅 山 文化是 一种 古老 而 不失 活力 的地 域 文化 , 是 荆 湘
推进组 合 。 低年级 的班级课 程主要 以单一组 合 为主 , 是 什 么 组 合 就 以 训 练 什 么 动 作 为 目的 。 有 些 老 师在 编 排 组 合 时 求 新 求异 , 明 明是单一 的“ 跳踢 步组 合 ” 没 见 几 次 跳 踢 步 就 出
古梅 山 , 即 今 湖 南 中部 雪 峰 山 麓 中 北 段 、 资 江 中 下 游
至 洞庭 湖平原 , 东 起长 沙 、 南至 邵 阳 、 西 至沅 陵 、 北 至 常 德
一
不 要颠 簸 , 移 动 要 轻 松 自 如 。 切 勿 将 动 作 要 求 一 次 性 全 部
浅析如何将宗教文化中的舞蹈元素引入高校舞蹈教育--以湖湘宗教文化“梅山巫傩”为例

浅析如何将宗教文化中的舞蹈元素引入高校舞蹈教育--以湖湘宗教文化“梅山巫傩”为例关于"文化"一词,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
其中,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的文化现象,也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宗教宗教是被人们所熟知的一种信仰文化,但同时也是一种很复杂的意识形态。
当前在国内提起宗教,总会让人们联想到佛教的庙宇,佛堂,香炉等一系列与宗教相关的物件,但其实宗教最开始是一种精神属性,指人们相信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万事万物,从而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一个经典的论断: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从构成形态来说是"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2]就艺术层面而言,宗教具有如下两点艺术特性:①宗教具有特别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②宗教是主体对客体偶像的崇拜,主体能从中得到教诲,陶冶情操,规范行为,也符合艺术的教化特性[3]。
二、宗教与舞蹈原始族群的舞蹈与原始宗教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说明原始人在漫长的生存和进化过程中让舞蹈成为了他们表达宗教信仰,抒发宗教情感的一种媒介。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舞蹈是一种祭典形式。
"恩格斯也曾指出"舞蹈尤其为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构成部分。
"[4]这一说法,有效地说明了原始舞蹈与原始宗教之间的联系。
原始的宗教活动在举行仪式时,多伴有歌舞,这也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宗教的产生及其演绎形式对舞蹈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舞蹈如果脱离了宗教元素的渗透,那么舞蹈也将失去灵魂,其中以民族民间舞蹈最为典型,当前很多地区的民族民间舞在内容及其表演形式上都脱胎于当地宗教的存在形式。
梅山傩舞

梅山傩舞一、梅山傩舞文化发掘的意义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大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
她起源于人类的童蒙时期,周初被纳入国礼的范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也是当代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抢救项目。
“梅山峒”地名,始见于《宋史》:“梅山蛮峒,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
而梅山居其中……熙宁五年……遂檄谕开梅山……乃筑武阳、关硖二城。
诏以山地置新化县,并二城隶邵州。
自是,鼎、澧可南至邵。
”“梅山”即今湖南中部,沅、湘与洞庭、南岭之间的雪峰山区,古为蚩尤九黎、三苗部落聚居地,西周时期先楚族群南渗并逐渐与土著融汇,秦汉时形成盲地,唐宋时仍“不与中国通。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梅山被开化置县,南宋时开始迁入小股中原和江西移民,明初开始从江西大规模移民,导致明中叶湘中“四十八寨苗蛮起事”,又与明王朝对抗长达80余年。
经明、清两代长期“设苗防”、“禁苗俗”、“明祀典”、“兴汉教”,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外地汉文化区、又有别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非常独特的傩文化事相,学术界称之为“梅山傩”,是湖南多民族融合进程之中保留的一颗古老的“活化石”。
而梅山傩舞是湖湘文化园地中一支独特的奇葩。
当下,“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乃至世界正方兴未艾,研究方式层出不穷且多种多样,科研成果纷纷,蔚为大观。
但举目四望,范畴与成果多立足于“傩文化”的总体价值、整体观念的宏观研究,具体说来,即是与“傩文化”相关的“傩礼(仪)、”“傩戏”的研究相对领先,而对“傩舞”的研究则相对滞后,更不用说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突破了。
然而,“傩舞”作为“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早期表现形态,的确具有相当重要的发掘意义与研究价值。
二、梅山傩舞文化资源的意义“梅山傩”的主要载体是梅山巫师(俗称师公),也有部分民间“正一派”火居道士为抢生意而兼行巫傩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5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由于以往认识的片面与浅薄,加上地域、历史、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些文化遗产几近湮没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甚至遭到鄙视与遗忘,如属于巫祀文化的梅山巫傩手诀就面临这样的状况。
“梅山”是一个地名,据《宋史》的记载,一般指的是今天湖南湘、资、沅水中段的雪峰山山区。
而这一地域所孕育的文化—梅山文化,作为中国南方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祖源文化,与楚文化紧密关联。
尤其是深藏在梅山腹地、承载着湖湘文化印记的梅山巫傩手诀,更与古代楚巫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本文将对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进行探析。
一、 梅山巫傩手诀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体现梅山蛮,“旧不与中国通”[1],曾是被称作过“莫徭”的瑶人的居所。
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原文化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不断南下,特别是在宋代之后,江苏、安徽等省区的移民开始向湖南迁徙,在这种迁入与迁出的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区域的瑶人逐渐离开了梅山。
纵然今天的梅山已经没有旧时瑶人的身影,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他们的梅山信仰及民俗文化特征在今天的遗存。
今天,梅山猎人的狩猎巫术名称还常常用到“梅山”二字,他们的信仰俗称“梅山教”。
“梅山教”是一种“多神信仰”,以师公的信仰为主体,师公是“梅山教”的主要代表门派。
“梅山教”是一种附加有浓厚巫术色彩的传统艺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宗教。
“而其附加的巫术行为,在具体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极大的随意性、非规范性,正是‘梅山教’不是‘宗教’而是民俗行为的特征与区分依据之一。
”[2]20梅山巫傩手诀正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 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著名符号学家赵毅衡说:“符号是一个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3]7。
符号是人与世界相联结的一种观念性的东西。
梅山巫傩师公们通过运用十指的分合交握形成各种手部“语汇”来与神灵进行沟通。
一方面,师公们在实施手诀的过程中对复杂多变的手势赋予隐喻与象征的功能,希望这些手部语言能产生“神力魔法”;另一方面,就手诀的外观形态而言,巫傩师公们同时赋予它们独特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梅山巫傩手诀所具有的功能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神、人、鬼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周冰在《巫 · 舞 · 八卦》一书中指出:“巫舞的手势就是在巫师举行祈祷祭祀仪式时,作为人与神、神与鬼、鬼与人相互沟通的媒介,传达信息的外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和意愿的一种图像标志。
”[4]49同样,梅山巫傩手诀也主要运用于巫傩事这一语言环境中。
它是神、人、鬼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
梅山巫傩师公在“掐诀”的过程中通过手部形成的特有形象标志与运动轨迹来传达信息,如表明身份、验证论梅山巫傩手诀的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龚 倩 伍彦谚【内容摘要】 本文对梅山巫傩手诀的功能特征及其与楚巫舞的关系进行探析,提出以下观点:梅山巫傩手诀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梅山信仰与民俗文化特征的体现,它隐藏着人类历史中有关南楚文化根脉的文化记忆。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梅山巫傩手诀具有其特有的功能,是神、人、鬼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
主要特征为: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影响的形态;以模拟、象征与隐喻等方式结构的“有意味的形式”;精巧奇异的动作连接方式;等等。
梅山文化是中国南方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祖源文化,与楚文化紧密关联,尤其是深藏在梅山腹地、承载着湖湘文化印记的梅山巫傩手诀,作为一种手指舞蹈,与古代楚巫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 梅山文化;巫傩手诀;楚巫舞资格、说明事由等。
梅山巫傩师公进入“坛场”进行法事时,便会由人的角色变身成为祖先神灵附体的“神”的角色。
在这个“亦人亦神”的状态里,师公手部掐诀动作变幻莫测、形象生动,造型或如飞禽走兽,或如各种机关,或如排兵布阵……对于巫傩师公的每道手诀的认识也需要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考察,并不好轻易辨认。
(二)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影响的形态梅山巫傩手诀的形成除了建立在梅山土著文化的基础上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宋代以前,历代统治者想用武力来征服梅山,但都没有获得成功。
历史上的梅山地区环境恶劣、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致使“梅山蛮”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加上“梅山蛮”民风强悍,不服统治王朝管教,语言侏离怪异,很难理解,更加重了其与世外的隔绝。
也正是因为封闭环境的庇护,梅山人才创造了极具特色的梅山文化。
“宋神宗熙宁年间,通过王安石的改革,国力增强,宋王朝决意开疆拓土,解决南蛮之患。
”[5]因此,自宋代开梅山之后,中原正统儒家文化及道教、佛教文化大量侵入,它们对梅山土著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形成了梅山土著文化与道教、佛教等“外来文化”交互影响的局面。
梅山巫傩师公的手诀也被打上了这一文化烙印:梅山巫傩手诀中的绝大部分手诀是属于梅山师公所独有,但也有一小部分手诀来源于道教、佛教,或受到了道教、佛教的影响而形成。
以湖南省新化县现存最大的傩事、秦国荣傩坛的《还都猖大愿》中的手诀为例,表示圣洁的莲花手诀、表示仪仗的莲花宝盖诀就具有佛教色彩;表示道教龙虎山、阁皂山、茅山的三山诀就具有道教的色彩。
李新吾、李怀荪等梅山文化研究学者说:“其中迎请三清、六帝的三排座、双排座等诀,应该是来源于道教;而莲花、宝相之类,其佛教色彩也是毋庸置疑的。
”[2]4梅山土著文化与中原正统儒家文化以及道教、佛教文化的交互影响使梅山巫傩手诀的文化内涵更具包容性。
(三)以模拟、象征与隐喻等方式结构的“有意味的形式”对象征符号的研究是解读古老文化事象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环。
赵毅衡说:“在人类社会中,每一种实用物,或有使用目的的行为,都可能带上符号意义”[3]27。
索绪尔把符号视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能指可以是“符号载体”“符号文本”,是符号可感知的部分。
所指就是能指所指出的东西,是“意义”“对象”“解释”等。
梅山巫傩手诀作为一种符号,包含有“能指”与“所指”两方面。
首先,梅山巫傩手诀用对动作符号的模拟、象征等方式表达了特有的文化事象。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用表象性符号表达某种抽象而神秘的观念,如图腾、仪式、巫术等符号的制作活动就是对客体对象的抽象表达。
梅山巫傩手诀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事象具有多种功能与象征意味,其每一个手势的动作形态构成其“能指”,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名称,从而表达出其“所指”。
以新化县洋溪镇官渡村广阐宫傩坛师公秦国荣示范的《还都猖大愿》为例(表1),从表意的功能上区分,“大致可分为陈述、模拟、祈使、威胁等4项;陈述中又可分自陈与描述两类。
”[2]4如自陈类的手诀有表明自己身份的大金刀、小金刀等,多用象形的造型方式来呈现。
大金刀诀与小金刀诀表示身份和法力,“常用于斩邪、除煞、安奉、开天门、开路、封禁等项。
”[2]53用于请神的描述类手诀有祖师、七祖等诀。
在梅山巫傩师公手诀中,表示模拟的手诀占大多数,有拟器物的诀如车诀、桥诀等;拟灵兽诀如“龙、狮、象、马等诀,则表示供傩神乘坐的坐骑。
”[2]4表祈使的有开天门、拨云雾等诀;表威胁的有虎、猫、金光掌等诀。
再以新化县新冷界村段氏傩坛师公段荣华示范的在《跄太公》仪式中请神时的手诀为例(表2),如主师公请神时用的鹤诀(图1)、城隍土地诀(图2)等也都具有较强的模拟与象征特征,用对动作符号的模拟、象征等方式来表达特有的文化事象。
表1 新化县洋溪镇官渡村上梅广阐宫傩坛《还都猖大愿》手诀分类举例表①手诀名称分 类所 指大金刀陈述类表示身份和法力,常用于斩邪、除煞、安奉、开天门、开路、封禁等项。
小金刀陈述类表示身份和法力,常用于斩邪、除煞、安奉、开天门、开路、封禁等项。
车诀模拟类拟器物的诀,表示迎送神圣的车驾。
船诀模拟类表示驾船遣送瘟疫。
马诀模拟类拟灵兽的诀,表示供傩神乘坐的坐骑。
开天门诀祈使类表示打开天门迎送神圣。
拨云雾诀祈使类表示动作,用于迎送神圣。
虎诀威胁类表示傩神猖将坐骑,用于坛场守卫,表威慑。
金光掌诀威胁类表示放射金光。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6667表2 新化县新冷界村段氏傩坛《跄太公》手诀分类举例表②手诀名称分类所 指七猖诀陈述类表示身份和法力,常用于斩邪、除煞、安奉、开天门、开路、封禁等项。
五郎诀陈述类表示身份和法力,人神沟通时互认身份的诀。
掐诀的人表示自己是张五郎的后代,特请猖宾来镇邪,有召请猖兵的意思。
船诀模拟类拟器物的诀,表示驾船迎送祖先、神圣。
城隍土地诀祈使类恭请土地神的意思,表示打开天门迎送神圣。
金光掌诀威胁类代表蚩尤身上的兵器,表威慑。
在模拟、象征的基础上,较多用一种隐喻的表达来作用于“整体语意场”。
如车诀的动作形态—“双手掌心相对,4手指左上右下相交,拇指相替顺时针方向磨轴划圈”[2]29,构成其能指,这是外在形态上对驾车行驶的模拟;而其隐喻的所指是迎送神圣的车驾。
如收邪诀的动作形态—“右手成剑诀,于祖师诀右上方向右下方连续做削状”[2]50,构成其能指;其隐喻的所指是拘禁、镇压妖、邪、鬼、怪、煞等凶物。
可以说,梅山巫傩手诀中手势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的多种事象都通过象征、模拟等手势的运用来表达,以隐喻的方式表达其“所指”,也即其特有的诀旨含义,从而也作用于整体语意场的营造。
(四)精巧奇异的动作连接方式除了象征性极强的动作形态符号之外,梅山巫傩手诀中的各手势动作之间的连接也有它的一套独特“语法”方式,呈现出特定的动作力效。
梅山巫傩师公们的双手十分灵巧,他们通过十指的勾、按、 、撇、绕、扣、掏、拧、转、挑、翻、弹等方式来进行各个造型动作之间的连接,形成精巧、奇异、复杂的各种图案与运动路线。
其动作连接时而舒畅圆润,时而劲道突变,时而刚劲顿挫,时而缭绕藤缠,时而勇猛威慑……其浓厚的神秘色彩与巍然的气势会让观看者完全沉浸在梅山巫傩师公手诀的整体语意场中,从而心生敬畏。
三、 梅山巫傩手诀与楚巫舞的关系(一)梅山巫傩手诀是南楚根脉的文化记忆楚国曾是中国历史上两周时期的南方大国。
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巫术文化是楚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历史书卷或文学作品中有楚地盛行巫术的相关记载与描述。
先秦时期,当中原封建伦理思想产生并日趋完善的时候,楚国则仍然处在人鬼混杂、信鬼好祀的状态。
当时“信巫鬼、重淫祀”的风气不仅在楚国民间流行,而且在楚国统治阶级上层也同样很盛行,如我们所熟知的《九歌》就是由爱国诗人屈原根据民间祭祀神乐歌创作或加工而成的。
唐、宋以后,楚巫主要在民间流传,各地州县志上的资料就有对当时各地巫术活动的相关记载,如《新化 · 礼俗志》就有对当时梅山区域巫术仪式及仪式中巫舞形态的描述与记载[4]24。
在楚亡后的2 000多年中,楚裔们无论流落至何方,巫辞中有关“楚国”的光荣记忆一直给予他们入图1 鹤诀③图2 城隍土地诀④其次,梅山巫傩手诀动作符号的隐喻表达作用于“整体语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