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类说明文,讲述了科学家在研究恐龙化石的过程中,发现恐龙中的一小部分可能具有飞行的能力,进而提出了恐龙可能是鸟类的祖先的假设。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本文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同时也需要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普类文章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科学概念和术语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感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朗读和感悟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恐龙和鸟类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2.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和术语的理解,以及朗读和感悟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朗读感悟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恐龙和鸟类有什么共同之处?进而引出课文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跟随视频朗读课文。

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让孩子认识恐龙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让孩子认识恐龙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注:本文为文章,仅供参考。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让孩子认识恐龙的外貌和生活习性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外貌特征及习性,掌握恐龙的基本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恐龙的分类及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

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图解说明、试验探究。

五、教学内容1.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课堂周围植物和动物的外貌特征,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2.学习恐龙分类介绍恐龙的分类,分为蜥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和角龙类恐龙。

3.学习恐龙的生活习性介绍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行为习惯、繁殖方式等。

4.了解飞龙类恐龙介绍飞龙类恐龙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如翼展大,可以飞翔,适应于捕猎和逃避掠食者。

5.探究恐龙的骨骼让学生分组进行恐龙骨骼拼接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恐龙骨骼的结构和各部位的功能。

6.巩固与拓展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学习热爱恐龙的同学,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恐龙文物并进行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学生做恐龙骨骼拼接的实践活动,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及对恐龙骨骼结构的理解。

2.通过相关视频和文物展示等探究恐龙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掌握学生对于恐龙分类和生活习性的基本认识。

七、教学过程1.引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准备一些关于恐龙和现代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生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学习恐龙分类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解说明,让学生了解蜥脚类恐龙、鸟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和角龙类恐龙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学习恐龙的生活习性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如食性、行为习惯、繁殖方式等。

4.了解飞龙类恐龙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飞龙类恐龙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如翼展大,可以飞翔,适应于捕猎和逃避掠食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培养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语言的准确生动。

2.引导学生复述恐龙的演化过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恐龙和鸟类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解释和练习。

三、深入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2.学生讨论并复述恐龙的演化过程,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恐龙为什么会演化成鸟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恐龙向鸟类演化的科学意义。

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更多关于恐龙和鸟类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英文版)Teaching Objectives1.Knowledge and Skills:•Master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and understand the content of the lesson.•Gain knowledge of the evolution of dinosaurs into birds, and cultivate imagination.2.Process and Methods:•Feel the accuracy and vividness of the language through reading and discussion.•Guid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inosaurs and cultivate oral expression ability.3.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cientific exploration and cultivate a scientific spirit.Teaching Focus and Difficulties•Focus: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inosaurs into birds.•Difficulty: Appreciating the accuracy of the author's word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in the text.Teaching ProcessI.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Lesson1.Show pictures of dinosaurs and bird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2.Ask questions: Wha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dinosaurs and birds? Introduce thetopic.II. Overall Perception1.Students read the text freely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meaning.2.The teacher guides students to identify new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explaining and practicing them.III. Deep Exploration1.The teacher guides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in sections and understand theevolution process of dinosaurs into birds.2.Students discuss and retell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dinosaurs, with the teacherproviding guidance and feedback.IV. Extension and Application1.The teacher guides students to think: Why did dinosaurs evolve into birds? Whatinsights does this give us?2.Students conduct group discussions and share their views and ideas.V. Summary and Enhancement1.The teacher summarizes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emphasizing the scientificsignificance of the evolution of dinosaurs into birds.2.Assign homework: Ask students to research more about dinosaurs and birds at homeand prepare for sharing in the next class.。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生命的奇迹:飞向蓝天的恐龙》。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恐龙与鸟类的关系,飞行原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以及我国在恐龙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掌握飞行原理,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飞行原理。

教学重点: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我国在恐龙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恐龙模型,鸟类标本。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恐龙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

(2)播放恐龙与鸟类飞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介绍恐龙与鸟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2)讲解飞行原理,让学生明白恐龙如何演变成鸟类。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以及飞行原理。

(2)制作恐龙与鸟类演化图:学生利用剪刀、胶水等学具,制作恐龙与鸟类演化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恐龙与鸟类关系的选择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列举恐龙与鸟类的共同特征。

(2)解释飞行原理。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飞向蓝天的恐龙》2. 主要内容:恐龙与鸟类的关系飞行原理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我国在恐龙研究领域的重要发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关系。

解释飞行原理。

2. 答案:恐龙与鸟类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特征,如羽毛、骨骼结构等。

飞行原理主要依靠翼的升力、推力和重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恐龙与鸟类关系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对飞行原理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教学设计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06《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堂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童话,讲述了一位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化石,揭示了恐龙是鸟类祖先的事实。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科普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本文插图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想象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理解科学家通过研究恐龙化石揭示恐龙是鸟类祖先的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含有恐龙、鸟类图片及课文内容的课件。

2.视频:准备关于恐龙与鸟类的科普视频。

3.课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恐龙和鸟类的关系。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恐龙是如何变成鸟类的。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观看关于恐龙与鸟类的科普视频,进一步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023教学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课是一篇介绍恐龙的科普文章。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恐龙的外形、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如何飞向蓝天的历程。

通过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 提取课文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插图2. 恐龙模型或图片3. 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吗?它们曾经是地球上的霸主,但现在已经灭绝了。

那么,恐龙有没有可能再次飞向蓝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恐龙飞向蓝天的课文。

2. 出示课题,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教师引导:课文中提到了哪些恐龙?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3.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恐龙的特点,如:体形庞大、有羽毛、善于奔跑等。

4. 教师提问: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

5. 教师总结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如:体形逐渐减小、羽毛逐渐增多、前肢逐渐演化成翅膀等。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教师引导: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恐龙的神奇和伟大?2.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 教师总结:恐龙的演化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它们最终飞向了蓝天,成为了鸟类。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2023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6《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2023教学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介绍了恐龙如何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的科学知识。

本课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感受科学的魅力,同时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提高信息提取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恐龙与鸟类之间的演化关系。

2. 阅读科普文章,提取关键信息,进行逻辑推理。

教具学具准备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视频资料。

2. 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卡片:辅助学生学习和记忆生字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恐龙和鸟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它们之间关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总结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互动环节:通过问答、角色扮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培养责任感。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

可包括以下部分:1. 课题:《飞向蓝天的恐龙》2. 生字词:翼、嘴、覆、凶猛等。

3. 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关键信息。

4. 课文结构:引子、正文、结尾。

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科普书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3. 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编写自己的科普短文,分享给同学。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02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恐龙。

2.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里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种庞然大物却与鸟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去看看吧。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3.师:读着这个课题,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惊讶)是啊,这么庞大的恐龙怎么能飞上蓝天呢?(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生:(读课题回答)或许是恐龙变成鸟飞起来了。

师:是这样吗?“飞向蓝天的恐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恐龙是怎么飞上蓝天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想想生字新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

2.交流初读成果。

(1)检查生字读音,指导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隧道膨大头颅开辟形态①引导读准字音。

②书写生字:隧、膨、辟、翼。

“隧”:注意笔顺,整体宜写紧凑。

“”字左收右放,平捺注意轻重,收笔干脆。

“膨”:三部分写窄长。

中部下面的“”横画书写时注意穿插,并写成提画。

右部三撇保持重心平稳,最后一撇应写长一些。

“辟”:左窄右宽。

撇画弧度把握好,先竖再撇,“辛”部三横分长短,中横稍长,与左部成穿插之势。

“翼”:注意上部两个“习”字没有钩,“田”写小些,下部“共”稍放,最后横长些以承托上部。

(2)检查词语的朗读。

①出示词语:凶猛笨重迟钝师:这些词语在课文里都是形容恐龙的。

你能不能通过朗读让我们体会到恐龙的样子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试一试。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了一只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正在行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方法的意见与建议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了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为证实这一假说,我国科学家在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如何让这篇科普文章明明白白地属于语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我们首先从课程内容的确认入手。

一.千淘万漉:语文课程内容的确认
《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再加上本文所写的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恐龙,如果在课堂中纠结于课文内容,任由学生发挥,一不小心就会上成科学课。

然,如以感受古生物学家的执著与艰辛为抓手,则又会有品德课的嫌疑。

那么如何避免为她人做“嫁衣裳”,真真切切地服务于语文,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呢?我们结合文本本身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做了如下思考:
首先,从语言及表达角度考虑审视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准确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比如: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根据这一假说,一些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

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据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揣摩、体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是语文课程内容。

其次,课文在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时,叙述思路清晰,具有很强的条理性。

这又是文本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是,我们认为,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课文内容,不是语文课程内容,引领学生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语文课程内容。

也就是说,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手段、是凭借,借助这个“凭借”,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才是目的所在。

再次,不管作者是否承认,每篇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寄托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就本文而言,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古生物学家从事研究的执著、艰辛便是。

比如: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点睛之笔。


不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不是语文课程内容,而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描写表现出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是语文课程内容。

最后,从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考虑,经过分析,我们认为“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也是语文课程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研制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恐龙、凶猛、鸽子、欣
喜若狂、形态各异、轻盈、敏捷”等词语。

2. 通过朗读,批注,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3. 推想课文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
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艰辛。

4. 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感受其叙述的条理性,激发
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深厚兴趣。

二.千方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课堂再现
我们认为,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力图展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在于有多少新奇,要从“有效”角度审视教学策略的选择正确与否。

生字词教学是每篇课文的必需内容,此文就不再涉及。

1.朗读、批注: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

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

通过观察朗读的外在表现,如:停顿的位置、重音的处理、语速的快慢,能够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

批注则是思维的外化,是将自己的思维成果付诸笔端的过程,展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通过批注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这里要求学生就文本中的一个词展开批注,领会其用词的准确与生动,感受用词的精妙,养成“一词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阅读习惯。

【课堂再现】
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请同学们反反复复地读一读这句话,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句话有几个词非缺不可,缺了他,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哪几个词?
生:“一支”和“漫长的”。

师:为什么?
生:如果少了“一支”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插话:不是“好像”,的的确确“就是”)结合课文的第4
自然段,我知道,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只恐龙变成了鸟儿。

而漫长的表示经历过的时间很长,不是一朝一夕就变成了鸟儿的。

师:据老师调查相关资料发现,从恐龙演化成鸟儿,整整经历了9500万年的时间。

真可谓是——生:漫长的时间。

师:(对发言的同学说)那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吗?
生:读(在读的时候,将“一支”和“漫长”做重音处理。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在中生代时期——(生读)
师:你看,“一支”能缺吗?(不能)“漫长”能缺吗?(不能)可见作者的用词准确呀!(板书:用词准确。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找,你能找到类似不可或缺的词语吗?找到后,圈起来好好体会一下。

学生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着重围绕“很可能”“应该”“大约”“有羽毛印痕”“其中”等词进行批注、交流、讨论、朗读。

(此处过程略)
2.推想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的。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是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阅读”部分第3条的要求。

古生物学家们为验证这一假说,为寻找一块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一代又一代的生物学家历经140多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直到20世纪末期,才在我国辽西发现了这样的化石,科学家们欣喜若狂,真可谓是“点睛之笔”。

这样科学精神,就可以借助“点睛之笔”和“欣喜若狂”进行理解,体会。

【课堂再现】
课件出示:
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

(1)、什么是欣喜若狂?
(2)、为什么会那么欣喜若狂呢?体会古生物学家们艰辛的探索之路。

课件出示: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什么是点睛之笔?启发:如果你是一位古生物学家,如果要证明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最为关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说点睛之笔呢?
3.填空、复述:感受文本叙述的条理性。

通过填空形式的练习,提取信息,梳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形成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复述,降低复述的难度。

复述不但能促进并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要点的理解或记忆(当然,就语文教学而言,这不是重点),发展学生的阅读力,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连贯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堂再现】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并试着完成大屏幕上的表格。

(课件呈现)
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

如果能脱离课文,离开刚才填写好的练习纸,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那你就更厉害了。

谁愿意先来试一试。

生:地球上出现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最终学会了主动飞行。

(该生思路清晰、讲得非常有条理。


师:课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按照猜想的思路将其演化过程写具体的。

(板书:叙述有条理)
4.开展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本文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固然教授科学知识不是语文课堂的“业务”,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也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落实这一项课程内容时,我向学生推荐同名的三集纪录片《飞向蓝天的恐龙》和本文作者的同名科普讲座《飞向蓝天的恐龙》,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