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合集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句子赏析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句子赏析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句子赏析《登上地球之巅》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同学们怎么做好它的句子赏析呢?店铺整理了《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句子赏析,希望大家有所收获!《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句子赏析叙事有详有略:文章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写征服“第二台阶”时,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叙写,因为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这样就写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勇气和成果。

文章还详细地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自然环境描写: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74张PPT)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课件(74张PPT)
难——虚弱、寒冷、黑夜、缺氧;
b.他的身上体现着登山英雄们的精神风 貌——意志、毅力、团结、牺牲等; c.使事件叙述有详有略,用典型事件来表 现人物; d.他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你觉得 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王连满对于三名队员 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 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本文写了年轻的中国登山队 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 上珠穆朗玛峰巅的壮举,生动地 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 程。
⑵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队员 们先后遇到了哪些特别的困难?
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在体 力衰弱的情形下,承受着寒冷、 黑夜和缺氧对生命的严峻考验, 完成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壮举。
命 1.寒冷 的 ——“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 极 这 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 大三 2.黑夜 威者 ——“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胁 都 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山上山。 构 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 成 对 耀” 生
3.缺氧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
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
《时代的回声》等。
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
屈 银 华
贡 珠穆朗玛峰风光 布 ( 藏 )
王 富 洲
屈银华 王富洲 在峰顶展示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 贡 布 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
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 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 超人当时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 接地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 《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 自这篇通讯。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变得非常()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

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花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文中空白处选词应是()。

A.外形高大大胆果断B.轮廓低矮果断大胆C.轮廓低矮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2.选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析文中两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显示攀登珠峰最艰难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表现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他们想了些什么?请写一段心理描写,模拟他们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3.阅读鉴赏1.【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变得非常()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花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

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花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1.文中空白处选词应是()。

A.外形高大大胆果断B.轮廓低矮果断大胆C.轮廓低矮大胆果断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2.选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析文中两段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显示攀登珠峰最艰难的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障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选文表现出运动员怎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他们想了些什么?请写一段心理描写,模拟他们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该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上地球之巅阅读答案篇1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6、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上面文字的主要内容。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各有什么表达作用?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8、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6、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在缺氧的情况下,终了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创举。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赏析《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顿,只带最少最必需的装备,诸如冰镐、登山鞋、毛线衣、夹克衫、短裤、衬衣、绒衣、护耳、围巾、毛巾、手套、袜子以及防寒帽、冰锥、雪锥、望远镜、油画笔、日记本、照相机等。

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样的装备显得异常简陋,但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登上顶峰!越向上攀登,山路越险峻,空气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

但是这四位登山队员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了垂死欲睡的魔影。

他们喝着雪水,吃着黑黝黝的生米团,八天八夜还没有离开海拔8500米的登山出发点。

凶恶的夜风像狼嗥似的在珠穆朗玛峰顶附近呼啸不已。

黑暗中,无数荧荧繁星,像撒落在天幕上的颗颗明珠。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果断而毅然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登上地球之巅课文原文及知识点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北京时间上午9时30分,年轻的登山队员——运动健将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背着高山背包,扶着冰镐,开始向珠穆朗玛顶峰最后的380米高度冲击。

其他队员们撤回到8100米的营地,养精蓄锐,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为突击顶峰的队员提供各种支援。

现在,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这四位优秀的中国登山队员在一根红色的结组绳的牵引下,齐心协力,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

为了尽可能减轻背上的负担,他们一两一两地计算,抛弃了一切暂时不用的物品,只携带氧气筒、防寒睡袋、铅笔、日记本、电影摄影机和登山队委托他们带到顶峰的一面五星红旗、一尊高约20厘米的毛泽东半身石膏像。

即使如此,他们前进的速度也是非常慢的。

因为从5月17日上山以来,他们已经经历了一个星期的艰苦行军,体力消耗巨大。

突击顶峰的队员们走了大约两个钟头,才上升了约 70米。

这时,“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突击队员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

在前面开路的屈银华,一连滑倒好几次。

他头晕眼花,腰酸背痛,两腿千斤重,但他仍咬着牙坚持前进。

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歪,便扑通一下跌落到原来的地方。

刘连满一连爬了四次,跌落四次,累得他全身像散了架一样。

大家不得不停下来想办法。

这时,刘连满突然想起自己在哈尔滨当消防队员期间,采用“人梯”的办法成功地翻过高墙的经历。

他毅然蹲到岩壁前,让别人踩在他的肩膀上,然后慢慢地站起来,让别人的双手能抓住岩壁顶端的支撑点攀登上去。

在这样的高度上,做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身体都有严重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
教研组语文组年级组七年级备课组长主备人备课成员
课题23.登上地球之巅
教学目标1 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同学概括课文的能力。

2 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
3 学习探险队员表示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高尚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

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
1、展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同学说说自身对这座山峰所了
解的情况以和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
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
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胜利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
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
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
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胜利后,郭超人以最快的
速度写生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
一起来感受登山胜利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
知课文。

抓住主要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四名登山队员冲刺珠穆朗玛峰的经过。

重点写了登山队员征
服“第二台阶”及队员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
事迹。

2、整体感知:
⑴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沛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
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
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
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
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
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
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
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
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身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
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格斗在前进的道路
备注
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识别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繁重了,行动更加缓慢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造。

⑵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景句仿写
1合作探究:
(1)体会“团结协作”的情操美
明确: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2)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明确: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3)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明确: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2、景句仿写:
⑴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绚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⑵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绚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
⑴同学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示人物性格。

⑵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⑴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⑵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高尚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干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
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2、拓展延伸:
假如你胜利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