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
楚的名词解释

楚的名词解释楚,作为一个名词,具有多重含义和用途。
它既可以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也可以表示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风格。
此外,楚还涉及到音乐、信仰、战争与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逐个解释这些含义,并探讨一些与楚相关的话题。
一、楚国历史与文化楚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其疆域横跨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区。
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闻名于世。
楚国的政治制度相对宽松,注重农业和军事发展,培育了勇敢而自由的民风。
同时,楚国还积极推崇诗歌、音乐和舞蹈等文艺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
二、楚的音乐与舞蹈楚国的音乐与舞蹈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楚人善于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在音乐中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楚乐以其独特而悠扬的旋律和优美的节奏而著称,它充满了热情和豪放的氛围。
舞蹈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的舞蹈形式多种多样,既有激烈而豪放的舞蹈,也有细腻而含蓄的舞蹈,彰显了楚国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精神。
三、楚文化的影响力楚文化不仅仅局限于楚国本土,它的影响力超出了地域的限制。
楚文化与其他中国古代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而充满活力的文化格局。
在汉朝时期,楚文化对诗歌、音乐、绘画和雕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在诗歌领域,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被广泛传颂。
四、楚人的信仰与仪式楚国人民在宗教和信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传统。
楚人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鬼魂和神灵的存在。
他们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这种信仰与仪式的传统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为后来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楚国与战争楚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国家。
楚国经常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和战争,并以其无畏的勇气和战略智慧而著称。
楚国的战争对于后来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楚国的抵抗和牺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力量和制造的物质、精神财宝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力量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学问与设施。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欢迎阅读与保藏。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1楚文化是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汲取了华夏先民所制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殊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进展。
楚文化有“六大支柱”和“五种精神”,揭示楚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楚文化“六大支柱”1、炉火纯青的青铜冶铸;2、绚丽精致的丝织刺绣;3、巧夺天工的木竹漆器;4、义理精深的老庄哲学;5、惊采绝艳的屈骚文学;6、恢诡谲怪的美术乐舞。
楚文化“五种精神”1、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精神;2、追新逐奇的开拓进取精神;3、兼收并蓄的开放融合精神;4、崇武卫疆的强军爱国精神;5、重诺贵和的诚信和谐精神。
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及其精神特质 2在祖国漫漫的长河中,荆楚是中华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
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长至2000多年。
在荆楚中,楚文化讨论是重点,由于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
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进展起来的。
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
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老庄及屈骚。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制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
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骚,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闻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
楚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楚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楚国文化的特点及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
一、楚国文化的特点楚国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多个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还融入了楚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信仰之中。
1. 崇尚勇猛精神:楚国文化鼓励人们勇敢、豪迈、积极向上的精神,崇尚武力与勇敢的行为。
楚国人民尊崇“忠勇”和“破釜沉舟”的精神,在战争中表现出顽强不屈的意志和敢于冒险的勇气。
2. 重视音乐艺术:楚国是音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其文化传统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楚国的音乐风格独特,歌曲多以楚地方言演唱,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 崇尚自然与生命:楚国人民崇尚自然,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
他们尊重生命,崇拜神灵,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深受民众的拥护。
4. 知识与文化的重视:楚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之一,楚文化以书法、绘画、文学和史学等方面的发展而著称。
楚国人民注重教育和知识的普及,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才。
二、楚国文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楚国文化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政治影响:楚国以其强大的实力和特殊的文化,对其他国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楚国的勇猛精神和豪放风格,激发了其他国家民众的爱国热情,推动了战国时期的政治发展。
2. 经济影响:楚国位于长江流域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繁荣的经济。
楚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使得楚国的经济活力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商贾和人才涌入楚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
3. 社会影响:楚国文化注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人文关怀和社会理念影响了整个华夏地区,在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和人民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文化影响:楚国的音乐艺术、文学、史学等独特文化形式对战国时期的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楚文化

楚文化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一、文化起源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二、历史渊源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湖北的历史文化典故

湖北的历史文化典故湖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文化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
一、楚文化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楚墓,其中最著名的是襄王墓和太子墓。
襄王墓是楚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楚文化的丰碑”。
太子墓则是楚文化的又一代表,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楚文化的瑰宝”。
二、三国文化三国文化是湖北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国时期,蜀汉、魏国和东吴三个政权在湖北境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是荆州城,它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城池,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地点之一。
此外,还有三国时期的名将关羽,他的故事被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汉文化汉文化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汉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汉阳陵,它是中国古代墓葬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墓葬,被誉为“汉文化的瑰宝”。
此外,还有汉江文化,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江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汉江大桥,它是中国现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一。
四、文学艺术湖北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
其中最著名的是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此外,还有湖北曲艺,它是中国曲艺的重要流派之一,被誉为“中国曲艺的代表之一”。
总之,湖北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它的历史文化典故丰富多彩,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楚文化

楚文化楚文化是始于春秋早期的一种区域文化,它糅合了中原商文化的末流和楚蛮文化的余绪,春秋中期即已标新立异,成为与中原周文化并驾齐驱的唯心华夏文化的表率。
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起的湘楚文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湘楚文化是湘文化与楚文化结合的产物,它们是延续中原文化的一种承袭与补充,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构成中国璀灿文明史的最基本的要件。
湘楚文化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教育、民俗民风等五个方面。
湘楚文化与荆楚文化、巴楚文化一样,同属楚文化的重要支脉,因承传了楚文化的主旨并形成于辽阔富饶的三湘大地而得名。
《史记·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
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
”由此可见,楚族的先祖出自黄帝系统,属于中原华夏族的一支。
《左转》襄公26年说“楚失华夏”,屈原《离骚》称:“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也可表明楚的先祖本为华夏系,而别封于蛮夷之地。
事实上,华夏族的血统,既包括夏人、殷人和周人,也融合了当时部分少数民族的血统。
据史书记载,在先秦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原始的兼并战争及其他因素,使成千上万的部落,包括夷、狄、蛮部落,逐渐融合为一整体。
《史记·封禅书》:“黄帝时有万诸侯。
”《墨子·非攻》:“古者天子始封诸侯也,万有余。
”《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周逸书?世俘解》说,武王克商,“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九,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这便是先秦时期诸侯兼并的历史。
由于战争而加速了部落的融合,也由于部落的一统融合才促成了华夏族的出现。
熊绎受封之后,部族南迁至楚蛮之地,其时楚国“土不过同”(方百里为同,方千里为圻)。
由熊绎五传至熊渠,楚人已“甚得江汉间民和”,即与当地土著民族融为一体。
楚文化

620 张艳蕾、尚雨、王裕、刘 欣、吕香云、褚杨杨
目录
01 楚 文 化 介 绍 02 03 楚 文 化 之 音 乐
04 楚 文 化 之 文 学 及 代 表 人 物
楚 文 化 之 美 术
2015-4-26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 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 总称,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 中原地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 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 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 向前发展楚文化。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 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河南省 东南部、江苏、浙江和安徽的北 部为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 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 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 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2015-4-26
在谷满谷 《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 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 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 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支策据梧 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 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 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 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 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 捉衿见肘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十年不制衣, 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衿,同“襟”。谓整一整衣襟 就露出了肘子。后以“捉衿见肘”形容衣衫褴褛。引申为顾 此失彼,处境困难。
庄子
战国时期,楚国文学成就辉煌,主要 表现在散文与诗歌。由于散文以《庄 子》为代表,诗歌以屈原《离骚》及 其他作品为代表。 楚国散文的泰斗是庄周,诗歌的泰斗 是屈原。《庄子》一出,散文便成为 一门艺术。庄文的想象、境界、韵味、 章法、句式、文采,无一不奇。《史 记》称赞庄周“其言汪洋自恣以适 己”;鲁迅称赞庄周“其文则汪洋辟 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 先也”。 庄子作为一位博学的哲学家,不仅哲 学、政治思想丰富多彩,而且文学艺 术思想也很突出,甚至涉及到关于文 学艺术的创作规律。
楚文化

楚文化
1.特征
一种是努力工作和自我完善的进取精神。
二是追求新奇事物的创新精神,即开拓进取,不断探索。
第三是折衷主义的开放精神,即将北方和南方融为一体,并包括所有河流。
第四是崇尚军队,热爱祖国的爱国精神。
2.概念分析
楚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南部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汉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祖先最初居住在黄河流域(河南省新郑)的中原。
迁往南方后,他们将先进的中华文明因素带入楚国,并在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冀周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了楚文化。
目前,湖北大部分地区和豫西南地区是早期楚文化的中心。
河南东南,江苏,浙江和安徽北部是晚楚文化的中心。
春秋中期以后,湖南和江西成为楚文化的重镇。
贵州云南,云南和广东等地的某些地区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3.地位
楚文化继承了商周的许多文化特征,其灿烂的文化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别具一格,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的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都是在当时独特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其根源的追寻必须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4.楚文化装饰纹样的视觉特征
楚文化的纹饰里,最重要的要算是凤纹了。
因为楚国尊凤贬龙贱虎,所以在很多物件里都会凤踩虎或者啄龙的图样。
同样在各种装饰里,凤的重复排列图样也很多。
然后在楚文化的装饰中多以曲线造型或者制纹,这也是楚国很多物体器型与中原文化的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文化楚文化为东周时期中国南方的一支高度发达且风格独特的区域文化。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楚文化,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它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达到了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
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历史渊源源于中原楚族源于中原,与中原华夏集团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文明的主源应是中原文明。
从地理位置而言,楚的先民长期与华夏先民居住、交往,楚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
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被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
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
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
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熊绎受封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
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文明时代。
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
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49]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
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
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
文化面貌由于在西周早中期,楚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响下发展,因而,楚人统治区内的文化面貌接近于中原姬周文明的风格,是时,楚文明虽处于襁褓中,但其个性特征开始孕育。
西周早期,随着楚人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的开始,楚人有了进一步与外围蛮夷文化接触的机会,华夏文明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继承华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时,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改造。
楚文明就在这种既坚持主源又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初步兴起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春秋初年。
也正是在一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中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迅速发展楚武王熊通即位后开始谋求向外发展,“辟在荆山”这一狭小的区域也不能满足楚人的发展要求,楚文王迁都位于今荆州纪南城的郢,自此至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师攻陷郢都止,是为楚文明的成熟定型期。
这一时期的楚国在巩固后方的基础上逐步吞并了江汉地区、南阳盆地及淮河上中游地区的数十个文化因素各有特点的国家,其地入楚境,民为楚人。
在这一系列并国扩境的过程中,楚人根据形式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实力条件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处理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灭其国,绝其祀,县其土而有其民,在这一过程中,楚人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将其逐步纳入楚民族的共同体,民族融合进程加快。
同时,这一范围内各种经济、文化因素相继融入楚系,从而为楚文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因素和有利基础。
洗礼融合实物资料表明,独具特色的楚文明是在西周以来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础上,历经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的洗礼,通过融合、吸收被吞并的众多周王室同姓、异姓封国及其它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因素加以综合、提炼并经过创造而成,正是在此时,楚文明以非凡的气势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篱,取得了质的飞跃,从而完成了自己由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进而使楚文明在各方面的发展逐步定型。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楚借秦力击败吴人,后昭王迁都于鄢(今湖北宜城),后又返郢,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止,是为楚文明的繁荣鼎盛期。
这一时期楚国历史虽然有起有伏,但楚国的发展未受到大的打击,而是连续不断直至达到最繁盛、最光辉的顶点。
其政治体制方面有断断续续的改革,旧的县由大化小,并已在全境范围内普遍设立,边境设郡,官职爵秩已经相当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
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楚文明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
楚文明一如冲出峡谷的江河,以奔腾万里之势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飞速发展,表现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致盛极一时。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社会生产蓬勃发展,政治局势迅速改观。
到战国早中期,楚国在北面与中原诸国争雄,时有进退;西北、西南分别防御秦与巴蜀而主要是来自秦的威胁,以秦岭、巫山山脉相阻隔,并分别设立了汉中、黔中、巫郡等;东面是楚国发展相对比较顺利的方向,其军队多次出入齐鲁国境,并直至海滨,但战争频繁,建设难以连续持久;南面主要是“蛮夷”之帮,楚人沿洞庭湖两侧南进,直到五岭,这一区域基本没有大的战争,政局稳定,楚文明也得以持续发展。
鼎盛期的楚文化遗存就主要在江汉平原及楚国南部的今湖南境内发现,并向楚全境辐射。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因白起拔郢而迁都陈城,习称陈郢,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寿春城,习称寿郢,直至楚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是为楚文明的滞缓衰退期。
这一时期楚国基本处于动荡之中,尽管有相对的稳定,也是十分短暂的。
楚国政治腐败,思想保守,经济上又因国土的沦丧受到了惨重的打击,楚文明也丢掉了赖以发展和昌盛的坚实基础。
楚国历史已成颓势,楚文明也随之凋敝,偶有出色成就,也是昙花一现。
融入汉文明当然,楚文明并未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在楚国被秦国灭亡后,楚文明也被秦文明所接受、改造,在楚人亡秦的过程中,楚文明得以部分恢复,随着西汉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建立,楚文明融入更广泛、更深入的汉文明之中。
而且,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在对其它文明产生影响,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响的影子。
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古文明才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二千年。
楚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历经孕育兴起期、成熟定型期、繁荣鼎盛期、滞缓衰退期四个阶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孕育兴起期社会形态由于这一时期的前大半段楚国主要处于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其经济形态原始,文化也十分落后,楚文明尚无明确的发展成就可谈。
到晚期楚文明才逐步兴起,并有了初步的发展成就。
因缺少较多的实物资料印证,我们也只能了解局部。
此时虽未发现城垣遗址及大型礼仪建筑,但已发掘了少量的村落遗址,如离丹阳不远的湖北襄樊真武山遗址、宜城郭家岗遗址等,其房屋建造比较简单,既有半地穴式建筑,又有地面建筑,有单间,也有连间,土坯墙,有柱洞,地表经烧烤过。
墓葬建筑也比较简单,均为竖穴土坑式,规模不大,无任何附属设施,随葬品也不多。
青铜冶铸和手工业青铜冶铸业开始初露锋芒,铸造器类主要为小件兵器,其它还有少量礼器,如传世的楚公逆镈、楚公钟等。
整个青铜器发现数量不多,形制、纹饰一如中原,铸造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不仅不如中原,甚至连南方的扬越也不如。
制陶业为主要的手工业,陶器的制作同样比较简陋,器类不多见,装饰纹样也比较简洁。
从传世的楚公逆镈、楚公、钟看,楚文字已经形成,但发现不多,看来,文字的应用还不是很广。
其它方面的成就均不突出。
此时的楚文明恰如一只雏凤正破壳而出。
文化性质从文化性质来看,这一时期的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成熟定型期发展扩张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楚人不再担心来自中原周王室的威胁,可以从容地发展自己。
楚人进入江汉平原后,由于逐步向外扩张,文化面貌因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上楚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独创精神,楚文明得以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其发展成就也初步地显现了出来。
建筑楚文明的建筑成就集中地反映在楚郢都的建设上,其选址和布局思想已趋成熟,宫城已独立分区,并有较完善的防御设施,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垣和瞭望台。
宫殿建筑的台榭特点已经形成,台峻高,榭空灵,著名的章华台即筑建于此时,建筑材料以土、木、石为主,并开始使用铜制构件。
楚宫已开始设置地室。
墓葬建筑在春秋中期以前基本沿袭周王室的一套礼制,从春秋中期开始逐渐形成楚国的礼制。
仍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大中型墓发现较少,墓四壁较直,少量带有壁龛。
农业楚人在广泛吸收和综合利用南北农业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了筑陂灌田的水利工程,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思陂就是我国亘古以来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
楚此时在南进过程中占领了铜料主要来源的湖北铜绿山古铜矿,矿井建设得到了初步发展,井、巷及炼炉建设已趋成熟,也有较完整的排水系统,选矿、冶铸技术已比较先进。
青铜冶铸青铜冶铸业除了掌握熟练的冶炼技术外,铸造技术已日趋成熟。
楚人此时能博采众家之长,将扬越的冶炼技术和中原的铸造技术结合起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全面掌握并推广了分铸焊合技术,并且独创了失蜡法和漏铅法铸造工艺,从而使自己的铸造工艺超过中原表现出了第一流的铸造工艺水平。
此时青铜器的种类大为增加,但几乎全是贵族日常生活用器,往往带有曾经使用过的痕迹,在器物形制和装饰上也不再是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自己的风格,与中原同类器物相比已有不少变化,并开始出现独特的器物,装饰纹样大部分是中原常见纹样,但在表现形式、组合关系和装饰手法等方面有不少中原罕见的特点,其装饰中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运用广泛而娴熟,同时铜礼器的镶嵌技术已开始运用,这些特点将中原铜礼器远远地抛在了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