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生态保护项目实施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作者:汪有文来源:《吉林农业》2018年第22期摘要: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客观因素气候变化、过量的畜牧产业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祁连山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也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同时,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之下,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的环境脆弱性。
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当前祁连山最为关键的任务即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祁连山;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8.22.090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实践,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希望分析能够提高认识,并进一步促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从而提高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质量。
1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化的长期性流程,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数量的改变、自然系统的损坏、社会产业发展不和谐等。
祁连山生态环境显示:涵养水源植被减少,生态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荒漠化明显,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出山径流量祁连山东段减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趋势;气候变暧,生物多样性受损;冰川明显萎缩,雪线逐年上升;水土流失严重,林草地质量下降。
一是自然因素加剧生态环境变化。
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越发干燥,从而加剧了祁连山地区中冰川结构的融化速度。
二是历史开发活动与现行政策冲突。
上世纪70 年代后批建的产业发展,其理念与我国目前现行的相关环境保护方法有较大的出入,其往往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破坏。
引起坍塌和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恢复周期长,投入巨大。
三是区域民生与生态承载力矛盾突出。
打破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甚至有些地方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超载将加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加大实施生态公益林项目,保护与恢复祁连山生态环境

2 祁连 山生 态保 护建 设 情 况
首 先 , 林 防火 工 作 成 效 显 著 。该 县 上 下 始 终 护
坚持 “ 防为主 ” 预 的方 针 , 森林 防火 作 为 林业 可持 把
速度 为 0 3 % , .2 沙尘 暴 次数 、 度 、 频 强度 呈 逐 年 增加
之势 。按 目前 速 度 预 计 , 2 1 到 0 0年 , 线会 上 升 到 雪
摘
要 : 于肃 南裕 固族 自治县 的 祁 连 山是 甘 肃 河 西 走 廊 三 大 内陆 河 的 发 源地 , 态 区位 极 为 重 要 。 生 态 公 益 林 位 生
保 护 、 设 和 发 展 一 直 是 我 国 生 态 建设 的 焦 点 问题 , 态 公 益 补 偿 制 度 目前 尚存 在 一 些 值 得 关 注 的 问题 。 通 过 对 建 生 肃 南县 生 态公 益 林 现 状 和 管 理 存 在 的 问题 , 出发 展 对 策 , 提 完善 公 益 林 的 管理 体 制 机 制 , 目的 是 更 好 的保 护 与 恢 复
内陆河 ( 羊河 、 石 黑河 、 勒河 ) 系 、 流 河 ( 河 ) 疏 水 外 黄 水 系 和青 海 湖 水 系 组 成 , 径 流 量 达 到 16亿 i , 总 1 n 涵 盖 了西北 3省 ( 2 区) 4个 县 ( 、 ) 市 区 。
到 2 % , 13天然 原 始 森林 发 生 过 病 虫 害 , 连 5 约 / 祁 山生 态 环境 总体 上表 现 出 了退 化 、 恶化趋 势 , 天然植
祁连 山 生 态 环 境 。 荫及 子 孙后 代 。
关 键 词 : 态公 益 林 ; 状 ; 护 对 策 生 现 保 中 图分 类 号 :3 7 2 F 0 . 文献标识码 : A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与对策

护 区, 颁布实施( (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管理条例》 , 组织实
二是建立祁连 山生态保护效益补偿机制。 将祁连 山生态 区纳入
由国家主导进行生态等各种效益补偿试验 施荒 山造林 、 封山育林 、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 天然林保护及生态 公 国家重 点生态建设序列 , 示范 , 从政策、 机制、 资金等各个方面 , 研究探讨对森林 、 草原、 湿地 、 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 2 0 1 2 年l 2 月, 由甘、 青两省共 同组织 冻土 、 冰 川的修复与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进 行生态补偿 。 通过补 编制 的祁连 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 保护 与综合治理规划获 国务 院 逐步将部分农牧 民转为生 态管 护人员 , 并鼓励 批复 , 2 0 1 3 年启动实施 , 为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 , 改善生态环境 偿和其他扶持措施 , 和支持其他农牧 民发展低耗 、 高效 、 优质 农牧业生产 。 同时 , 扶持 绿 起到积极的作用 , 同时加大保护区执法力度 , 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 ,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 转变生产方式, 增加经济收 提 高保 护管理水平 , 保护和治理初见成效 , 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 洲效应区生态移 民, 入 , 确保 移得 下、 稳得住 、 能致富 。 从根本上促使祁连 山发展模式发 源有了恢复性增 长, 初步遏制了祁连山生态 加速 恶化 的势 头。
水 文、 森林、 草原 、 地质等方面 的监测分别 由不同部门开 连接着甘、 青, 蒙、 新、 宁, 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 山区气候 、 展 , 没有形成统一 有效的监测 网络 , 加之监测项 目不 全、 监测点分 种, 阻挡 了库姆塔格 、 柴达木盆地 、 巴 丹 吉林 沙漠 的南侵 , 从外形到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获批立项

第36卷第3期2020年2月Vol.36 No . 3Feb. 2020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获批立项本刊讯: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 专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科技部批复 立项,拟获拨中央财政经费2064万,项目执行期为2019年12月至2022年11月。
该项目由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 究所)牵头承担&项目将重点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的 分布格局,揭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 响;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性、脆弱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资源供给功能、生态 治理效果,提出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识别关键生态环境问题, 构建极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诱发生态变化的预警方法和技术;研发 生态环境监控的关键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控体系,形成示范 区;集成自然保护区评估、预警及监控、管理技术体系,提出有效管理办法。
经过三年的实施,该项目预期将构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环境变化 数据库1个,制定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估技术体系1套,提交 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和监督管理咨询报告2份,编制祁连山自然保护 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预警与监控技术标准8-10项,研发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 态环境模拟预测技术1项,生态环境变化预警技术2项,生态环境变化监测技术 3-5项,构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评估、预警与监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1个等多项 科技成果,将为加强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加快建立科学有效的祁连山国家公园 体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估、预警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为“十三 五”期间我省第二个定向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编者按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陆河流域核心水源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长期以来,其生态保护与治理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高度关注。
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依靠自身科研优势和长期研究积累,应国家和地方之所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向甘肃省委呈送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并获省长重要批示。
现将该建议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期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和决策咨询作用。
1 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冰雪及多年冻土消退明显。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祁连山冰川总体处于物质亏损状态,普遍退缩减薄。
有证据表明,近50多年以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超过20%,冻土分布范围的减少速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冰雪及多年冻土消退明显水源涵养力下降。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大量人工采伐活动被禁,自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人工林也出现密度过大、林冠郁闭度高,深层土壤旱化现象加剧,从而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水源涵养力下降超载过牧造成草地严重退化。
祁连山保护区草地退化成因既有环境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但人为活动占主导作用。
特别是祁连山东段温性草原区处于农牧交错带,受人类干扰因素较大,草地开垦率较高,同时过牧还为鼠类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超载过牧造成草地严重退化山区水资源管理困难复杂。
祁连山区近几十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加之其特殊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等,造成山径流变化复杂,因此人为调控山区水资源的困难很大。
山区水资源管理困难复杂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受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变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活动范围逐步缩小,数量也明显减少。
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12.16•【字号】张政办发〔2015〕198号•【施行日期】2015.1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张政办发〔2015〕198号甘州区、山丹县、民乐县、肃南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有关单位:《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已经2015年12月10日市政府第7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5年12月16日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为进一步强化地方、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切实做好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张掖段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建立张掖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一、主要职责联席会议在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整改实施方案》要求开展工作。
(一)贯彻落实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和省市党委、政府关于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二)研究审议张掖范围内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主要工作计划和阶段性目标,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三)协调解决张掖范围内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中涉及多个部门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促进地方、部门间加强沟通协作和配合,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规范和强化各成员单位的履职行为;(四)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预防和打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祁连山生态安全;(五)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成员单位市政府主要领导兼任联席会议召集人,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兼任副召集人,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市督查考核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林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工信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畜牧局、市旅游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气象局,甘州区、山丹县、肃南县、民乐县政府,中农发山丹马场,省森林公安局祁连山分局主要负责人为联席会议成员。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问题与对策

2024年第4期现代园艺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升级和生态系统的快速退化,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多国关注的焦点[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代际公平的重要举措[4]。
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各地区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5-6]。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自然景观[7],但受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干扰、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面临诸多困境。
本研究将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探讨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路径。
1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中的问题分析1.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祁连山脉冰川消融退缩加快,内陆河年径流量波动增大,保护区内的自然湿地保护压力增大,绿洲防护林也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其次,近年来,保护区范围内降水量减少,林内湿度降低,进而引发水资源短缺、植被减少等问题;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影响保护区内的物种分布和繁殖,破坏林内的生物多样性,如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许多高山植被正在逐渐消失,植物多样性有所降低;此外,气候变化还会增加祁连山地区泥石流、山体滑坡、土壤荒漠化等地质灾害的威胁,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2人类活动影响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人类活动的限制较大,人为干扰较少(尤其是核心区),但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连续性,周边的人类活动也会对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尤其是缓冲区)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周边的经济活动过度频繁和旅游资源的无序利用导致了保护区内的生态退化,如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无序探矿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对森林的破坏等,都对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日期】2019.01.14•【字号】•【施行日期】2019.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招标投标正文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青海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招标投标活动,保证《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涉及青海省的全部建设内容的顺利实施和各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等有关法规,结合本工程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工程的招标投标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州)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各自所辖《规划》实施中工程的招标投标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招标、投标第四条《规划》实施中涉及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4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二)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同一项目中可以合并进行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合同估算价合计达到前款规定标准的,必须招标。
第五条《规划》涉及的工程(项目)在建设期内的监理由省级或市(州)级行业主管部门依法依规统一进行国内公开招标,择优选定;省级行业部门负责实施的项目,监理单位由本部门依照规定公开招标,择优选定。
第六条项目法人作为工程(项目)的招标人,负责组织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招标工作。
项目招标人必须将项目招标事项及时与市(州)行业主管部门衔接,由市(州)行业主管部门对招标方案进行审查后执行招投标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