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对策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作者:汪有文来源:《吉林农业》2018年第22期摘要: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客观因素气候变化、过量的畜牧产业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祁连山原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也是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同时,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之下,也加剧了祁连山地区的环境脆弱性。
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要求,当前祁连山最为关键的任务即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关键词:祁连山;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中图分类号: S8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8.22.090为进一步研究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基于有效工作实践,提出了具体治理措施,希望分析能够提高认识,并进一步促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从而提高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质量。
1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动态化的长期性流程,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改变还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人口数量的改变、自然系统的损坏、社会产业发展不和谐等。
祁连山生态环境显示:涵养水源植被减少,生态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荒漠化明显,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出山径流量祁连山东段减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趋势;气候变暧,生物多样性受损;冰川明显萎缩,雪线逐年上升;水土流失严重,林草地质量下降。
一是自然因素加剧生态环境变化。
自然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越发干燥,从而加剧了祁连山地区中冰川结构的融化速度。
二是历史开发活动与现行政策冲突。
上世纪70 年代后批建的产业发展,其理念与我国目前现行的相关环境保护方法有较大的出入,其往往一味强调经济的发展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破坏。
引起坍塌和水土流失、引发地质灾害,恢复周期长,投入巨大。
三是区域民生与生态承载力矛盾突出。
打破了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甚至有些地方处于严重超载状态。
超载将加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恶性循环。
祁连山环保问题整改措施

祁连山环保问题整改措施祁连山位于中国青海、甘肃、新疆三省区交界处,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屏障”。
祁连山区域自然环境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中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屏障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经济发展的推进,祁连山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威胁,环保问题亟待整改。
本文将探讨祁连山环保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首先,祁连山环保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开发。
由于祁连山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土地资源有限,许多人口稀少的农牧民只能依靠开矿、砍伐森林等破坏性活动来谋生。
这些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加强对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和产业转型。
鼓励他们发展可持续的农业、畜牧业和旅游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计方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其次,祁连山地区的严重污染问题也是环保整改的焦点。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能源开发导致了严重的水、土和大气污染。
首先,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制度。
政府应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并向居民提供相应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公示。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对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等特定区域的限制和保护,确保水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保护方面,祁连山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使其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
为了保护祁连山的生态,首先需要修复和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政府应设置生态修复专项资金,鼓励环保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
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的保护,加强巡逻力度,打击非法砍伐森林等破坏行为。
此外,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最后,要实现祁连山环保问题的整改,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合作。
环保整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利益相关方,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祁连山东段退化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

通 过 长 期 的 捌 查 发现 ,导致 祁
连I I 1 水源 涵 养 林 退 化 的 生 物 火 害 j 三 要 柯 微 生 物 危 : 、虫 害 以 及 鼠 害 。
远高丁 1 9 9 3年 至 2 0 0 5年期 间 ( 每 年 退缩 8米) 的退 缩速 度 ,是 2 ( ) 世 纪9 0 年 代 的两倍 。冰川 急剧 退 缩最 直 接 的影响是造 成 山区岩石 裸露 ,
之 后 ,祁连 山 冰 川 呈 现 加 速 融 化 退 缩 的情况 。以老 虎沟 1 2号 冰 川 为
例 ,位丁祁连 山西部的老虎沟 冰川
是 祁连 山最 大 的 I 【 I 谷冰 川 ,2 0 0 5 年
至今 .1 0年 问退 缩 了 1 6 0米 , 均 每年 . i 』 = ! 缩 1 6米 ,冰 川退 缩 的速 度 远
害较 重 的有 落n 。 桔 悄病 ( 技 梢 )、
、
祁 连 山东 段 退 化 水 源 涵 养
发 了一系列诸 如 山体滑坡 、崩塌 、
泥 石 流 等 火 害 。伞 新 世 期 间 ,祁 连 i J J 地 区受 气 候 冷 暖 波 动 诱 发 n 勺 地 质 灾 害 直接 或 间接 地 导 致 陔 区域 部 分
荒 漠 化加 剧 ,从 而 影 响 局 地 的 降 水 减 少 ,从 而 影 响 祁 连 山 水 源 澜 养 林
虫害 凋 显示 ,肯海 云杉嫩梢和针
叶 长 期 受 云 杉 梢 斑 螟 、松 点 卷 娥 、 异 色 卷 娥 危 害 ,枝 F韧 皮 部 长 期 受
病 ;对杜鹃危害较重的有青海杜鹃
食 ,虫 害 株 率 达 1 0 0 %;祁 连 圆 柏 种 实 长期 受 大 痣 小蜂 取 食 危 害 ,叶 受 蚜 、蚧 、蝽 类 、象 甲 、尺 蛾 、毒 蛾 以 及 祁连 小 爪螨 取 食 危 害 ;华 北
浅析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意义及发展对策

坡 , 阴坡 , 多集 中在 中上 坡 。灌 木 树 种 19种 , 半 且 8
草 木 16 0 6种 , 物 及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 各 种 动 物 动 有
20余 种 。林 区 内交 通 便 利 , 事 农 、 、 副 人 员 0 从 牧 工 活动频 繁 , 其是 开 矿 、 药 、 畜践 踏 及 无 节制 的 尤 挖 牲
( 甘肃祁连 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东大河 自然保护站 , 甘肃 永 昌 77 0 ) 3 20 摘 要: 祁连 山水源涵养林 的保护和建设 , 对改善永昌县的生态 环境十分重要 , 是实 施西 部开发战略 的基 础工作 , 是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 三北 四期” 工程建设的 主要 内容 , 是一项功在当代 、 荫及子孙 的社 会公 益性 事业。要把保 护和建 设祁连 山水源涵养林作 为一项 巨大的系统工程 , 进行综合治理 , 继续 坚持“ 要 以管护为主 , 积极 造林 、 山育林 、 封 综合 培育 、 不断扩大森林面积 , 提高水源涵养效能” 的经营方针 , 一步加大 资源管护 的行政执 法力度 , 范执 法程序 , 进 规 使 资源管护逐步走 向法制化、 规范化 、 程序化轨道 。 关键词 : 水源涵养林 ; 发展 ; 建设 ; 对策
3 。6 。祁连 山地 属 典 型 大 陆 性 气 候 , 候 在 水平 93 气
变革 , 是 个充满 希望 、 这 机遇 与挑战 的过程 。就祁 连
山水源 涵养林 而 言 , 如何 发 展 才 能适 应 西 部大 开 发
的历史 要求 , 才能 推 进林 业 六 大 生态 工 程 和本 地 区
代后期 , 成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 自然保护区, 同时也
被 划分 为 国际生 物多样 性保 护重点 区域 。六 大林业
浅论祁连山北麓张撖段生态保护与治理现状及对策

雪 融水 和 广袤 丰裕 的森林 草原 涵 养孕 育 了 5 6条 内陆 河, 汇集 而 成 的石 羊河 、 黑河 、 疏勒 河 三大 水 系而今 养
管护网络 , 先后成立祁连山森林防火 、 湿地生态保 护 协调领导小组 , 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 院 , 成立 湿地 管理 局 , 在 祁连 山 区设立 国有 林 场 ( 植被 保 护站 )
9个 , 林 区派 出所 ( 森林 公 安 分 局 ) l 0个 , 参 与 管 护 的 人员 达 8 0 0多 人 ,占到祁 连 山资 源管 护 力 量 的 6 0 % 以上 ,市县 区财 政 每年 支 出 5 0 0 0多 万元 用 于祁 连 山 生态 保护 。 ( 二) 林业 生 态工 程深 入 实施 。认 真贯 彻 落实 “ 以 管护 为主 , 积 极 造林 , 封 山育 林 , 因地 制 宜 进 行 抚 育 ,
视和社会各界 的广泛关注。张掖市委 、 市政府认真贯 彻 中央和省委 、 省政府指示精神 , 把祁连 山生态保 护
建设 纳 入 地方 经 济社 会可 持续 发 展 的战 略规 划 , 加 强
长、 林场场长 、 林业站长为框架的“ 六长” 责任制 , 落实
工作责任 , 强化 防火措施 , 切实抓好重点火险区综合 治理 , 努力提高综合
落实《 森林法》 、 《 森林防火条例》 、 《 野生动物保护法》 、 《 自然保护区条例》 等法律法规 , 提高全 民依法保护森
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现状与对策

护 区, 颁布实施( (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 自然保护 区管理条例》 , 组织实
二是建立祁连 山生态保护效益补偿机制。 将祁连 山生态 区纳入
由国家主导进行生态等各种效益补偿试验 施荒 山造林 、 封山育林 、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 天然林保护及生态 公 国家重 点生态建设序列 , 示范 , 从政策、 机制、 资金等各个方面 , 研究探讨对森林 、 草原、 湿地 、 益林管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 2 0 1 2 年l 2 月, 由甘、 青两省共 同组织 冻土 、 冰 川的修复与保护和矿产资源开发等进 行生态补偿 。 通过补 编制 的祁连 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 保护 与综合治理规划获 国务 院 逐步将部分农牧 民转为生 态管 护人员 , 并鼓励 批复 , 2 0 1 3 年启动实施 , 为有效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 , 改善生态环境 偿和其他扶持措施 , 和支持其他农牧 民发展低耗 、 高效 、 优质 农牧业生产 。 同时 , 扶持 绿 起到积极的作用 , 同时加大保护区执法力度 , 推广和应用科学技术 ,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 转变生产方式, 增加经济收 提 高保 护管理水平 , 保护和治理初见成效 , 森林植被和野生动物资 洲效应区生态移 民, 入 , 确保 移得 下、 稳得住 、 能致富 。 从根本上促使祁连 山发展模式发 源有了恢复性增 长, 初步遏制了祁连山生态 加速 恶化 的势 头。
水 文、 森林、 草原 、 地质等方面 的监测分别 由不同部门开 连接着甘、 青, 蒙、 新、 宁, 涵养了宝贵的水资源, 孕育了丰富的生物物 山区气候 、 展 , 没有形成统一 有效的监测 网络 , 加之监测项 目不 全、 监测点分 种, 阻挡 了库姆塔格 、 柴达木盆地 、 巴 丹 吉林 沙漠 的南侵 , 从外形到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编者按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陆河流域核心水源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长期以来,其生态保护与治理一直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高度关注。
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在此之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依靠自身科研优势和长期研究积累,应国家和地方之所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及时向甘肃省委呈送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并获省长重要批示。
现将该建议主要观点整理如下,以期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和决策咨询作用。
1 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现状冰雪及多年冻土消退明显。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祁连山冰川总体处于物质亏损状态,普遍退缩减薄。
有证据表明,近50多年以来,祁连山冰川面积减少超过20%,冻土分布范围的减少速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冰雪及多年冻土消退明显水源涵养力下降。
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后,大量人工采伐活动被禁,自然林得到了有效保护,人工林也出现密度过大、林冠郁闭度高,深层土壤旱化现象加剧,从而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水源涵养力下降超载过牧造成草地严重退化。
祁连山保护区草地退化成因既有环境因素,也存在人为因素,但人为活动占主导作用。
特别是祁连山东段温性草原区处于农牧交错带,受人类干扰因素较大,草地开垦率较高,同时过牧还为鼠类的侵入创造了条件。
超载过牧造成草地严重退化山区水资源管理困难复杂。
祁连山区近几十年来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加之其特殊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等,造成山径流变化复杂,因此人为调控山区水资源的困难很大。
山区水资源管理困难复杂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受人为活动与自然环境变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野生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导致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活动范围逐步缩小,数量也明显减少。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对策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对策刘菊梅(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祁连自然保护站733000)摘要:随着当前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更加注重对林木资源的保护,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本文中,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经营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林分结构不合理性进行改善,能够根据实地调查,采用生态学的策略,对水源涵养林生态进行恢复,建立保护机制,加强相关恢复技术的推广,促进祁连山生态环境功能能够优化。
关键词: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策略;可持续经营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9)18-0229-010引言众所周知,祁连山是我国西北地区非常著名的山脉,处在两大高原的交汇地区,自然环境独特,主要以青海云杉林、灌木林等林型为主。
其中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我们对其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出对策,能够使祁连山涵养林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分析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加大对水源涵养林保护宣传力度,开展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促进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效果提升,促进生态环境的功能恢复。
1祁连山水源林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在整个西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能够使得河西走廊的荒漠绿洲获得生存的基本条件。
首先,它能够对水源进行储存,对水源进行调动,将一些地下水和冰雪融水通过森林进行调节,供应到其他的地区[1]。
其次,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通过对降水的节流减弱、净流作用,能够减轻对其根系的侵蚀,对河川径流进行有效的调节,避免洪水灾害的发生,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2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2.1保护现状在对当前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一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出现失调现象,整体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的速度。
同时,由于西北生态较为脆弱,生态环境系统失调使得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功能逐渐丧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祁连山北麓生态安全屏障保护治理对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委党校于生林二0一四年五月【摘要】祁连山北坡是河西走廊内陆河水源涵养区,是我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是西部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祁连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山区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速,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开展生态保护与治理对策研究,对于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祁连山北坡;生态退化;生态保护;对策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备受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甘肃省也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省,构筑国家生态屏障,“首要任务是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立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大市”,明确界定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一、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位于世界层脊——青藏高原的北部边缘。
如果说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屋脊的“脊”,那么祁连山脉就是其“檐”,被誉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在保障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安全方面举足轻重。
根据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西藏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中的解释: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对相邻环境或大尺度环境具有保护性作用,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服务。
一定区域的生态系统一般就是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也包含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这些系统在空间上呈现多层次的结构和有序化的格局,不但与其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相和谐,能够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物质与环境服务,并对相邻环境及更大尺度环境的安全起着保障的作用,具有这种作用的生态屏障称之为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雪山冰川、草原森林连同所涵养的绿洲共同构成了中国西部重要的祁连山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在地理学上的屏障作用为: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形成了青藏高原的北缘,隔断了大陆季风,造就了华夏大地东南湿润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的气候格局;生态学上的屏障作用为:祁连山横跨甘青两省,总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
中、西段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有大小冰川2859条,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冰储量为800多亿立方米,生成了内陆河、外流河(黄河)和青海湖三大水系,总径流量达到116亿立方米,涵盖了西北3省(区)24个县(市、区)。
内陆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涵盖河西五市及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北部,累计长度1940公里,年平均径流量达到74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
流域内网状分布的农牧交错带,稳住了巴丹吉林、腾格里等大沙漠,阻断了中西亚与我国西部大沙漠的融合串联,避免了沙漠的东移、南下,守护着炎黄子孙的栖息之所,成为了一条横跨三省(区)的西部绿色生态长城,无论气候如何演替、流域如何消长、多少西域古国如何泯灭在黄沙之中,而生态安全屏障凭借系统巨大的生态缓冲容量,发挥超群的修复功能,应对生态危机,护佑河西仍至华夏文明。
历史上,祁连山曾是草原肥美辽阔,物产丰盛,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其雨水充沛,冰川积雪丰富,是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众河不尽之源,被誉为河西起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和甘肃、内蒙古地区的生态源区;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冰川雪山逐年消融,雪线上升,森林、灌丛退化,草地大规模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山区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质量减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山区冰川萎缩、植被与湿地系统遭到破坏,水源涵养能力急剧减退,导致下游地区河道断流,干旱加剧,草地退化沙化加速,灾害性天气频发,严重制约着甘肃、内蒙古省(区)工农业生产乃至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我国是个缺水大国,尤其甘肃省缺水更为严重,近年来,石羊河、黑河和疏勒问的连续断流已经对中下游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但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安定,也影响到了甘肃省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证明,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流域的文明得到保护、延伸和发展,就是因为有稳定的生命源,有祁连山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和水源供应,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
二、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问题1 .气温不断升高,冰川显著萎缩根据祁连山区1960-2009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年均气温在50年间累计上升了1.67℃,年际变化率为0.033 4℃/a,气候明显变暖;50年间年降水量累计增加29mm,年际变化率为0.570 2 mm/a,降水量微弱增加。
气温升高导致冰川退缩显著,祁连山北坡的石羊河、黑河、北大河、疏勒河、党河、哈尔腾河6个内流区和大通河流域的冰川总面积在1956~2006年间缩减了308.1 km2,缩减率为17.7%。
祁连山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终年积雪,有冰川2000多座,每年融化的72.6亿方米水,成为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源头,灌溉着70多万公顷良田,使河西地区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然而,近20多年来,祁连山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米至6.5米的速度上升,且积雪面积明显减少。
据中科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结果显示,冰川的平均退缩速度东部为16.8米/年,中部为3.3米/年,西部为2·2米/年。
据省水文局观测,祁连山冰川大部分处于退缩状态,通过对七一冰川进行雷达测厚发现,与1984年对该冰川冻土的厚度测量结果比较,发现近23年该冰川总体平均减薄了19.6m,而且在末端区域减薄程度最大超过了5Om。
预计面积在2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型冰川将在2050年前基木消亡。
由于水源减少,近十年来,河西走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加上北方强冷空气南下引起的"狭管效应",北临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和沙地、河西走廊绿洲以及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强度最大的沙尘暴源头。
千里河西走廊,古为“丝绸之路”要道,今为“亚欧大陆桥”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祁连山冰川存亡关系河西走廊安危,如果祁连山冰川不保,必将危及河西走廊人民的生存。
由于缺水,祁连山相当一部分前山区的低矮灌木植被正在消亡,随之而来的是荒漠化。
在此背景下,沙尘暴正在向山区逼近。
沙尘暴在河西早已屡见不鲜,而且每次大的沙尘暴都会向祁连山蔓延。
沙尘暴之所以步步向祁连山紧逼,除了祁连山外围戈壁的风沙太多外,祁连山自身也正遭受荒漠化的成胁。
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前山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据2004年荒漠化监测表明,祁连山保护区前山区荒漠化面积达到62·8万公顷,其中重度面积7.7万公顷,极重度面积2.5万公顷。
由于祁连山高山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退化,使得出山径流明显减少。
2.河道干涸,水源匮乏由于流域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造成补给水量减少,中下游水源逐渐枯竭,水文状况日益恶化。
祁连山系前山地带部分大小河流由于缺水造成流程缩短,逐渐演变成河岸植被稀疏河道,沉沙乱石,形成旱则涸、涝则泛,山洪爆发,淹没田禾,自然灾害频发,人畜遭灾严重。
1956一1976年祁连山出水年径流量由解放初期的78•55亿立方米下降为现在的65.8亿立方米,减少了16•2%,泉水由24•05亿立方米下降为19•84亿立方米,减少17•8%。
水源的减少,除大气环流是决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涵养水源功能被削弱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出山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导致下游凹地天然植被枯死,沙漠化趋势加剧,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河西地区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671,14万公顷,较1999年增加59•24万公顷。
伴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扩展,河西走廊的干旱、大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祁连山保护区管理局的资料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内蒙古自治区与甘肃省之间因黑河分水问题屡次发生纷争。
黑河中下游的金塔、高台、额济纳旗也常因黑河争水而发生纠纷,额济纳绿洲萎缩,居延诲干涸,不得不于2001年开始由国务院批准实施 "西水东调"工程及黑河调水工程。
甘肃省内部用水矛盾亦十分突出,每年5至6月的"卡脖子旱"期间,黑河中游地区水事纠纷时常发生。
1993年至1999年,仅张掖市、临译县、高台县就发生水事纠纷152起、水事案件123起,其中多起是因抢水而破坏水利1程的恶性案件。
3. 森林质量下降,草地退化严重祁连山区森林,历史上因战争等曾数度人为焚烧,建国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过度放牧、无限度采伐林木,森林质量处于严重退化状态。
肃南县境内林地面积建国初期为200万亩,到1980年减少到167万亩,减少16.5%,林带下限由1900米退缩至2300米,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22.4%减少到现在的14.4%。
如今森林主要分布在深山偏远地带,在浅山区森林已完全消失。
祁连山灌木生长下线比上世纪50年代上移约60米,由于人为破坏和牲畜的践踏,30%的灌木林已经草原化,灌木盖度和高度分别下降了35%和20%。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垦草伐林、种植农田的行动有3次,第一次1958年至1962年,在“大跃进”年代,全国掀起大炼钢铁,大搞粮食生产运动,致使大量灌木林被伐,优良典型草地开垦成为农田。
(1949年,肃南县耕地面积186.lhm2,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时间,滥垦草地10000hm2,是1949年的54.5倍);第二次,即“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号召下,肆意垦草种粮,(从1973年至1976年的4年时间,开荒草地933hm2,但由于违背自然规律,开垦土地无水灌溉,靠天吃饭,两次开垦的大部分草地面积随即撂荒,原有的自然植被至今不能得到恢复)。
第三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滥垦草地的现象仍燃存在,同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伐木、挖药、采矿等人为破坏活动频繁,造戒祁连山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肃南县2008年退化草地面积达到120.8万hm2,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85%,退化草地面积较1983年增加了49.6万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