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文化学》

合集下载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纹饰,文章之义。

其引申义则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

化,又即变化,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给文化下一个准确或精确的定义,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文化这个概念的解读,人类也一直众说不一。

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它涵括智慧群族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是群族基于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

是群族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

具体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其中中国文化烙印着民族与时代的特点,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的儒学思想。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导师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导师介绍

电影学著名导师李少白,男,1931年生,安徽省太和县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1951年开始发表影评,1957年成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专职电影理论研究人员。

1963年与人合作完成出版《中国电影发展史》。

1973年调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主持创建电影研究所和电影电视研究室;创办《电影文化》(《当代电影》前身)杂志和《影视文化》丛刊;首建研究生部电影系,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电影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

其教材和学术著作,1991年结集为《电影历史及理论》出版。

其后的学术著作有《影心探赜》、《影史榷略》等。

另有旧体诗词选集《灵府轨迹》问世。

还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第一、二、三届初审会成员,首批通讯评议成员等。

贾磊磊,男, 1955年生,北京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博士。

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影视艺术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国际亚洲电影研究会会员。

2002 年任中国电影华表奖评委;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合办的“灿烂的中华文明”网站《中国电影艺术》主编。

《当代中国电影发展史》主编之一。

著有《电影语言学导论》、《武之舞 -- 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银幕上的意义--电影的观赏与阐释》、《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像的传播》。

丁亚平,男,1961年5月生,研究员。

先后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硕士研究生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电影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博士学位,是国内培养的首届电影学博士。

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传记文学》杂志社社长、主编等职。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同时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电影学类型片剧作研究方向考研导师介绍

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电影学类型片剧作研究方向考研导师介绍

导师介绍
赵小青 女,1957年4月12日生于南京。电影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1981考入云南 大学夜大中文系,198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调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文宣部任编辑。1992 -1994年分别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专业硕士课程班进修各一年。 199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影视专业硕士学位,199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证书,并留院影 视所中国电影研究室工作。2000年在职攻读电影学博士学位,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证书。 多年来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都市影视》、《电影新作》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万 字。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三十年代电影批评、东方银幕女性形象研究。并参加国家重点科研项 目《新中国电影艺术史》,承担其中“惊险样式电影”部分写作。另外,还参加《大百科全书 •电影卷》的修订改版,担任副主编。自2002年研究目标主要转向电视电影,并于2007年进行 广电部社科研究项目《中国电视电影十年1999-2009》一书的写作。
导师介绍
丁亚平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电影专业博士 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 会员、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中宣部阅评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1995年9月至 2005年8月任职于文化艺术出版社,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曾任《传记文学》杂志社主编、社长。经文 化部特批,先后于1993年、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为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 家。曾先后承担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年度项目和重点项目,获批并完成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 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主持完成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项术文章400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 《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 代电影史》(两卷本)等,共计15部。其专著《中国电影史》先后被译为俄文版、英文版在俄罗斯、美 国出版。另有专著《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在台湾出版。多次应邀赴香 港大学、香港电影资料馆讲学,曾赴美国、德国、丹麦、卢森堡、日本、韩国访问并进行学术研讨活动。 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十余次。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1. 引言艺术文化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文化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

它旨在探索艺术和文化的本质、发展、影响以及与社会、历史、心理等领域的关系。

通过对艺术和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创造力、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

2. 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艺术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是一种表达和传达文化的方式,而文化则为艺术提供了土壤和背景。

艺术通过各种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传达了人类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

同时,文化也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 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创造力,也是社会的反映和塑造者。

艺术作品可以激发社会的思考和讨论,引发社会变革和进步。

同时,社会也对艺术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都会塑造艺术的形态和内容。

4. 艺术与历史艺术与历史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思想。

同时,历史也为艺术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背景。

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和思考。

5. 艺术与心理艺术与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

艺术作品可以触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引起共鸣和思考。

艺术也被用作一种治疗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调整情绪、探索内心世界。

同时,艺术也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情感表达和心理需求。

6. 艺术与教育艺术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观念和表达能力。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艺术形式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同时,艺术也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

7. 艺术与跨文化交流艺术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艺术作品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通过视觉、听觉等方式传达信息和情感。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

深描20世纪中国“艺术文化学” Post By:2005-12-25 0:23:00刘悦笛艺术文化学,就是关于艺术文化的理论,它是由文化学对艺术学的介入而形成的。

艺术文化学致力于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属于艺术学的分支学科,而不是文化学的分支。

这是由于,艺术文化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文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以艺术现象来印证一般的文化理论,而在于对“作为艺术的文化”与“作为文化的艺术”的特殊规律的把握。

艺术文化学的先驱,有论者认为包括法国的丹纳,他的名著《艺术哲学》(1865)视艺术为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的文化结晶。

对英美国家而言,阿诺德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1869)所倡导的文化批评更为重要,中经英国“伯明翰学派”的兴起,“文化研究”在当代美学和文艺学领域已成为显学。

艺术文化学,在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亦得以成熟发展。

美学家卡冈在《美学与系统方法》中,明确将“艺术文化”作为整体的社会文化的子系统进行研究,认定艺术文化具有不同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部结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鲍列夫也认为艺术文化具有特殊的“符号体系”。

无论怎样,艺术文化学对中国人而言都是外来物。

而20世纪中国的艺术文化学研究,在前半世纪受到丹纳以及欧洲传统的艺术社会学的影响甚大,后半世纪前期则与前苏联的艺术社会学模式非常接近,直至世纪末期的欧美的文化研究又成为学者们竞相效仿的对象。

这样,我们就以1949年为限,大致将中国艺术文化学的发展分为两大阶段:一、前半世纪:非学科性的共生在20世纪的前半叶,作为学科的艺术文化学在欧美和苏联都尚未成熟,中国的艺术文化学的初步建设也就具有了一种“非学科性”探索的特质。

虽然艺术文化学的学科并没有得以系统的构建起来,但是关于艺术文化的思想却是非常丰富的,这为后来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

在20世纪前50年的时间里,也可以大致区分出三个时段:1900年至1919年(初生期),1920年至1939年(兴盛期),1940年至1949年(落潮期)。

艺术文化学

艺术文化学
• 艺术作品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与解读, 可以了解文化传承的历史与特点
• 文化传统:艺术作品传承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展示了民族文化 的独特魅力
• 文化交流:艺术作品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拓宽了文化的传 播途径与受众群体
• 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推动了文 化的创新与发展
• 艺术作品是社会背景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历史、文化、政 治等方面的问题
• 社会历史:艺术作品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记录了历史 事件与人物
• 文化艺术:艺术作品传承了文化传统,展示了艺术风格与技巧 的发展历程
• 政治因素:艺术作品反映了政治斗争、社会矛盾,表达了艺术 家的政治观点与立场
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承的联系
艺术文化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跨学科研究: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艺术的综合性问题,推动艺术文化学的发 展与创新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现象,探讨艺术文化学的新课题 • 数字化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手段,研究艺术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与传承问题,拓 展艺术文化学的研究领域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
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是艺术家表达 情感、观念、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 审美价值:艺术作品通过形式、内容、 技巧等方面展示了美的表现与体验 • 社会意义:艺术作品关注社会现实、 反映人类情感、探讨存在主义等问题, 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之间的 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 审美方面:都追求美的表现、情感的体验、精神的寄托 • 创作方面:都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创造力、技巧的运用 • 欣赏方面:都注重作品的内涵、形式、风格的统一

艺术文化学名词解释

艺术文化学名词解释

艺术文化学名词解释艺术文化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与文化之间互相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艺术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和艺术理论等多个方面,研究艺术作为文化表达形式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以及艺术对社会、历史和政治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艺术文化学名词解释:1. 艺术:广义上指人类创造和表达情感、思想和美的活动,狭义上特指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和文学等。

2. 文化:人类集体生活的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产物,包括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艺术作品等。

3. 创作: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创作出艺术作品的过程,包括构思、设计、筹备和实施等阶段。

4. 表演:艺术家将自己的创作作品展示给观众,通过行为、声音、形象等形式传达艺术的意义和情感。

5. 批评: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包括审美评价、文化解读、历史背景研究等方面。

6. 理论:对艺术和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和解释的学说、观点和理念。

7. 社会背景: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因素。

8. 历史背景:艺术作品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时代风貌和文化遗产等背景。

9. 政治影响: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和反映。

10. 社会影响: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社会观念、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和推动。

11. 观念:在艺术文化学中,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看法、理解和认识,包括艺术的目的、功能和意义等。

12. 美学:美学是研究艺术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审美标准和艺术创作的原则。

13. 文化遗产:指人类历史上留下来的具有文化、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各种遗产,如建筑、文物、艺术品等。

14. 传统艺术:指代一种以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方式进行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形式,体现了某一文化或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15. 跨文化交流: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包括艺术的跨文化传播、艺术家的跨文化合作等。

16. 大众文化:以流行文化、大众娱乐和大众媒体为基础,广泛传播于社会大众之间的文化形式,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

分析《简爱》中女主角的身体所引起的文化问题——艺术文化学论文

分析《简爱》中女主角的身体所引起的文化问题——艺术文化学论文

分析《简爱》中女主角的身体所引起的文化问题《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了解夏洛蒂·勃朗特的读者一定会说《简爱》是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它讲述了一个从小变成孤儿,具有坚强与自卑双重性格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简爱身材矮小,身份低微。

她没有美丽的外表,优雅的气质,也没有显赫的身世,幸福的家庭,从小就寄人篱下,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

舅母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与毒打……也许正是由于这些,才塑造了简爱坚强却又自卑的双重性格。

她既有真善美和富有强烈叛逆特征的坚强的一面,同时又有着缺乏自信,时时感到自卑,并且追求爱情的同时保有陈旧而保守的传统婚姻观的一面。

她的非凡的理解力和过人的学识,还有她的天生的真诚和善良,使她整个身体散发出神圣和美丽的光芒,给接触过她的每个人都留下了好印象。

这也使我们产生了对简爱的身体所引起的文化问题的思考。

身体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产物。

人们对身体的审美,对身体美的塑造,都是文化使然,折射出人类文明进化的光芒。

人类在探索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关注与研究人自身。

在人们所追求倾慕的一切美的事物中,首先关注的是人们自身的身体的美丽。

人的身体是艺术的恒久题材。

在古希腊雕塑美学中,人体被视为力与美的典范,成为塑造神的形象的模型,被赋予完美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在古人对于“身体”精神性的迷恋中,气韵风骨的追求贯穿了人像绘画的传统。

人的身体是给他人留下印象的直观体现。

因此,帅哥美女总是能够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外表看起来更加美好一些。

当然,如果仅仅被身体的外在美所吸引则无疑是肤浅的。

简爱矮小,贫寒,长得又不美,但却直爽,单纯,倔强,自尊自立,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这种性格特征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打动了多少读者的心。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长相平庸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文化学》题目: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学院:林学院专业:年级: 2011 级学号:学生姓名:2013 年11 月22 日艺术与文化的关系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艺术设计风格,总是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与时代的需求发生共鸣,产生新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设计形态,同样也会成为未来的传统,并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变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物质要素(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精神要素(包括先秦哲人的“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表现形式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等,共同作用并影响着环境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长期以来,艺术与美学合流,把艺术的本质看做美的,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艺术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人们的行为准则。

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

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

然而以往的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往往是单独成书,让人难以看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艺术是一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

一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

首先,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同时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并受到制约和影响。

传统的艺术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人类审美文化的研究;有些所谓的艺术著作,总离不开人类审美文化的探讨。

在一些哲学家的心目中,所谓的美学,本质上就是“艺术哲学”对艺术的揭示和说明,是美学家千百年来关心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当然艺术哲学并不能包过所有的美学问题,但历史上的这种状况说明艺术与美学的关系式多么密切。

后现代时代有人反对艺术与美的关联,把艺术置于世俗的,大众的,随机的,肉体的观念下,企图解构古希腊以来艺术头上神圣的“美的”光环,但是艺术与人文的关系仍然是理论家关注的。

中国艺术学在其学科的进程中,不能不遭遇与审美文化的关系。

分析其关联与相异之处,是我们建立艺术学科所必须的。

什么是艺术?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它包括艺术、文学、科学、教育,笼统的来说文化的意思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其实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类到艺术,艺术的概念非常宽泛,例如几何作为一种数学科目也可以归类到其中。

人是一种艺术的动物,艺术的创作与人的生命共在。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艺术。

艺术研究应该研究生命,了解了生命的存在,才可以了解什么是艺术。

生命首先是一种存在状态,存在着便是生活着。

生命首先是一个生物的存在,生物的存在遵循快乐原则,烦快乐的就是没得,所有的美学家几乎无人反对审美中的愉快就基于此。

人的存在就是身心一体的,艺术的身体性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又是有社会性的,除个体生命的快感之外,还应有社会性的快感,为了集体的,种族的生存而带来的快乐,这边有了艺术的文化原型。

生命是一种能量的交换,靠有机物来生存,这就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由此劳动本身便构成没。

劳动创造带来的肌肉的快乐,收获的喜悦都是一种审美体验与文化的积淀。

艺术和人的文化一样古老,在远古人类就开始艺术创造了,但那时的艺术还不是今天我们使用的这个词所包涵的意义,只是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艺术在艺术概念的演绎中才获得它的意义,具有了独特的理论价值。

艺术只是人类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他任何动物,都不能创造出哪怕最粗糙的艺术。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套用一句最流行的公式说“人是艺术的动物”。

人对美的最初感觉,便是从对自然的惊异感中发展出来的。

原始文化便是这种集美、丑、怪于一体的审美现象。

人具有自我监控意识,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进行自我的反思,人在进入一定历史阶段后,就开始对自身的艺术创造进行思索了。

但迄今为止,艺术的领域仍然像美的领域一样,充满了种种困惑。

古希腊人把艺术与语言都归于模仿的范畴之下,希腊人普遍信仰的是“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席勒·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有一些人想从人的意识或心理动力上来规定艺术,于是艺术就成了“白日梦”,“艺术即幻想”,是“性意识的变相满足”或是“集体无意识的自然流露”;有人认为“艺术既经验,他们企图从使用主义出发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天然联系。

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由艺术客观构成的复杂性所引起的,;艺术的多层次性,多面性没有被历史上的理论家们所认清,他们或把艺术归为认识论的,归为意识形态的,或把艺术归为心灵的、情感的,或把艺术归为审美的、创造的,或归为符号的、象征的、日常生活的等。

艺术的领域广阔,类别各异,使历史上各种关于艺术的理论都能解释艺术的某一方面,但又相对存在不足。

人类的概念需要清晰明了就,但事实往往复杂多变,建立理论需要抽象,艺术的丰富性和原则的单一性之间构成了艺术和艺术理论之间的矛盾。

那么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把艺术的本质特征看成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表现。

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人类精神自由的表现和认识,就使我们产生了美和艺术。

艺术是人的精神自由的形象的符号或形式化。

劳动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导致物质生产和精神产生以及人们交际的各种形式从原始的混沌的人类生活活动中划分出来并获得独立的存在。

不同于科学,语言和其他旨在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专门化的社会活动形式,艺术作为完整的社会审美文化组成部分,它培养个人和集体的情感发展和经验积累,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以及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对社会文化起到整合的作业,为此它要吸收人类悠久的智慧和具体的社会历史意义,意向和理想。

艺术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

艺术参与了人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模式的创造,艺术也只有在人类文化的系统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说明。

艺术的精神根源是幻想性的,幻想对人类来说极其重要,在幻想中人可以实现一切,以摆脱人的不幸。

因为人要死,人才幻想永生;因为人是孤独的,所以才幻想永恒的爱情;因为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于是人幻想死后的天国;因为人是痛苦的,所以才幻想追求着幸福;因为人是懦弱的,所以才幻想成为英雄。

幻想不仅在梦中存在,它也存在于觉者之中;幻想不仅是精神病患者的表征,也是心里健康者的心灵状态。

幻想中产生理想,幻想中制造艺术,而艺术又是文化的精髓,于是文化也在这样一个不断地幻想中产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而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文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可以表达美的行为或事物,皆属艺术。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塑造人。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爱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的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诗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优秀文化为人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和艺术互相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通常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

与此同时,一个时代的文化也会影响到那个时候的艺术,文化和艺术互相影响,一个时代的艺术发展,通常和那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艺术起到了‘文化自然意识’的作用,可知艺术和文化的关系是表现和被表现的关系,归属和被归属的关系。

就是说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

首先,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同时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只是整个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并受到制约和影响(中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造型设计全是用的中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制作的),文化提高对艺术一个境界与认识、表达方式、看待方式、理解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太多的文化,那么所谓的“艺术”只是一个画匠就是街边上的画大广告的画匠,他们技术很厉害的但是由于没有文化只能做这种工作,如果有文化,那么就会有思想,有内涵,就会看待事物以及表达事物,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理解事物,那么作品风格会很多,很丰富。

从精神层面上来讲,艺术是文化的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

所以说,艺术与文化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中国古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举世瞩目的珍贵文化遗产。

早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国的两幅帛画,就以其生动的气韵,简洁的笔墨,流畅的线条,表达出完美的意境,确立了中国绘画艺术以线条造型的民族风格形式,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发展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

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

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此一时期的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的艺术特点,其技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隋,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绘画艺术综合了前代的风格,为唐代的大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子虔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的最终形成,其影响深远。

唐五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了新纪元,五代时期,花鸟画从人物山水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人物、花鸟等各类,均得到了极大发展,题材广泛,名家辈出,成就卓越,对后代影响至大。

宋代承继前朝,全面发展了各画种,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中期出现了以水墨写意为主体的文人画,讲求诗书画统一,注重笔墨情趣,是富有生命力的画派新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