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发展史的彗星灾变说

合集下载

太阳系中的彗星研究彗星的起源与运动轨迹

太阳系中的彗星研究彗星的起源与运动轨迹

太阳系中的彗星研究彗星的起源与运动轨迹太阳系中的彗星研究:彗星的起源与运动轨迹彗星是天体中最神秘和令人着迷的物体之一。

它们以其美丽而神秘的彗尾而闻名,但这样的彗尾背后隐藏着许多未知。

通过对太阳系中彗星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

本文将探讨彗星的起源以及它们在太阳系中的运动轨迹。

一、彗星的起源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小天体。

它们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太阳系形成时期残留下来的物质。

起初,太阳系的原始物质以尘埃和气体云的形式存在。

当这些物质聚集在一起时,形成了彗星的母体——彗星原。

彗星原是由冰、尘埃和岩石组成的团块,直径通常在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之间。

当彗星原接近太阳时,太阳的辐射会使其中的冰融化,释放出尘埃和气体。

这些物质在太阳的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形成了彗星的大气层和尾巴。

彗星的气体主要由水蒸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氨等组成。

二、彗星的运动轨迹彗星的运动轨迹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

1. 短周期彗星短周期彗星是指绕太阳运行周期较短的彗星,周期通常在数年至数十年之间。

这些彗星被认为来自某些区域的彗星带,如科伯带和奥尔特云。

科伯带位于太阳系外海王星轨道附近,而奥尔特云则位于更远的太阳系外缘。

2. 长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的运行周期通常超过200年,有些甚至需要几千年时间才能绕太阳一周。

这些彗星被认为来自更远的区域,如奥尔特云和星际空间。

当它们接近太阳时,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开始进入我们的太阳系。

彗星的轨道形状也存在差异。

有些彗星的轨道近似椭圆形,而其他彗星的轨道则更为扁平或非对称。

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例如其他行星或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引力。

三、太阳系中的彗星研究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太阳系中的彗星进行观测和研究。

1. 探测器探测近年来,人类向太阳系中的彗星派遣了多个探测器,如鹰击长空和罗塞塔号等。

这些探测器通过接近彗星并进行高分辨率观测,向科学家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地球发展史的灾变说

地球发展史的灾变说

地球发展史的灾变说
赵君亮
【期刊名称】《科学》
【年(卷),期】1992(044)005
【摘要】天体撞击事件对地球发展的历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击中地球时所释放的动能相当1000万亿吨 TNT 炸药爆炸的威力,这足以使地球变得面目全非,并引起生物的大规模灭绝.由通古斯事件引起的思考1908年6月30日,一个天外来的物体以极高的速度闯入地球大气层,于当地时间7时17分到达西伯利亚通古斯河谷上空6公里处时突然爆炸,冲击波把出事地点周围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尽数刮倒,并造成一场大火.许多人看到了极其明亮的火流星的光芒,甚至使白天的太阳黯然失色,直径约1500米的巨大烟柱一直升到离地面20公里的高空。

同时,全世界许多地方,甚至远在美国都记录到一次地震波,而由爆炸引起的空气波动绕地球转了两圈。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赵君亮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83
【相关文献】
1.说说"新灾变时代" [J], 刘兴诗
2."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二——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灾变现象与生态灾变论[J], 叶谦吉
3.“人类纪”新地质时期理论研析之二——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灾变现象与生态灾变论 [J], 叶谦吉;
4.对黄土风成说的异议——浅谈黄土高原灾变论水成说 [J], 李明光
5.科幻电影中的灾变叙事--以《星际穿越》和《流浪地球》为例 [J], 李先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灾变论

地球灾变论

地球灾变论是一种关于地球历史上发生过的大规模灾难的理论,认为地球历史上存在多次大规模的灾难事件,如恐龙灭绝、古生代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等等。

这些事件的发生被认为是由于天体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等自然灾害所导致的。

地球灾变论的支持者认为,这些灾难事件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生命演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恐龙灭绝事件导致了生态系统的重建和生物演化的重大转变,而白垩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则为恐龙灭绝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然而,地球灾变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批评。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灾变论的理论基础不够坚实,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而且一些灾难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地球自然演化过程有关,不一定需要外来因素的介入。

此外,地球灾变论也存在一定的宗教和神秘主义倾向,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总之,地球灾变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它对于我们理解地球历史和生命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需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研究和探讨。

地球的灾变和文明初探

地球的灾变和文明初探

地球的灾变和文明初探打开文本图片集太阳是太阳系唯一的恒星,也是唯一的能源基地。

太阳的寿命约为150亿年,现在,它已度过了50亿年进入中年期,正处于稳定的主序恒星阶段,停留在此阶段的时间大约是100亿年。

太阳上剧烈的热核聚变反应及其产生的全部辐射场、引力场等直接影响着太阳系的大行星及其他所有小天体。

对人类来说,最关注的首先是对地球的影响和作用。

太阳上物理状态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物理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如日震、黑子活动、耀斑、磁暴、太阳风等等,其中的奥秘有待进一步揭开。

现在,专门研究太阳的太阳物理学已悄然兴起。

第一,太阳系的演化研究。

小行星质量很小,不论如何形成,其内部热能早已丧失,它没有能力改变自身的形态和物理特征,因此,它可能保存着太阳系演化早期的大量信息,是宇宙标本物质。

第二,宇航安全或宇航中间停靠站。

穿过小行星带的行星际飞行,要避开小行星的撞击,必须知道它的轨道。

对于有些较大的小行星,可以考虑利用它的宇宙速度做搭载或做中间停靠站之用。

第三,资源价值。

有的小行星富含对人类有用而地球上稀少的矿物,可考虑开采利用或拖回地球使用。

据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小行星1986DA,直径213千米,质量200亿吨,估计含铁100亿吨、镍10亿吨、黄金1万吨、铂10万吨等。

第四,避开撞击地球的可能性。

绝大多数小行星都在小行星带内绕太阳运行,不会和地球相撞。

但有少数轨道特殊的小行星的近日点深入到火星、地球、金星甚至水星轨道内,被称为“近地小行星”。

它们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与地球相撞或因靠近地球而被地球引力拉拽,坠向地球形成撞击事件。

迄今,最负盛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为:第一,6500万年之前,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使生态系统发生重大灾变,导致统治地球生物界长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家族在短期内灭绝。

20世纪90年代,资源卫星探测到墨西哥南部海域有一直径160千米。

180千米的陨星坑,经海底蛙人取样分析,发现铱的含量反常,是曾经遭受小天体撞击的证据之一。

彗星来到地球后发生哪些变化

彗星来到地球后发生哪些变化

彗星来到地球后发生哪些变化——宇宙认识系列讲座作者声明: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

没有想象力,科技就不能进步,想象力与科学是有区别的,想象力只有结果,没有过程,而科学是用过程来证实结果。

笔者历经14年的研究,提出了“物质能量循环理论”,完成了8.2万字的《解读宇宙密码-物质能量循环理论》一书。

该书是在梅勒特大爆炸宇宙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提出来的。

不仅解读了什么是宇宙、宇宙的形成、宇宙的变化运动、彗星的形成等我们至今没有解答的问题,同时也解答了地球上水的来源、地球上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球上生物的起源、生物的进化、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人类的诞生等问题。

该作品不仅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对自然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健康知识丛书。

在作品没有公开发行前,将以宇宙认识、健康知识两个部分内容与广大读者分享。

作品内容,属作者版权所有,未经作者授权,严禁转载、抄袭。

从地球以及其他行星的形成来看,彗星还没有来到地球以前,地球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宇宙中行星基本是相似的。

地表上有此起彼伏山丘外,还有风沙以及稀薄的大气层。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与其他星球有区别的特征。

那么为什么地球上有生命的存在,而其他行星没有生命迹象呢?是因为恒星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地球发生相撞击后,彗星上的水停留在地球的表面上,地球上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后,最终诞生了什么物质。

彗星的组成虽然主要是水、气体为主,但是它本身质量以及运动的速度撞击地球后,对地球的破坏性是很大的,其主要是使地球地壳发生了破裂,形成了地壳上的断裂带。

当彗星来到地球后,地球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原始地球的形状地球、月球、卫星以及太阳系里其他的七大行星、宇宙里的行星的形成过程原理是一致的,都是由微粒子物质团形成的。

当地球形成分子物质行星的时候,开始形成的分子物质是以粉末状在地球表面空间里以悬浮存在的,在地球引力、向心力的作用下,开始慢慢的向地表开始沉积。

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机制分析

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机制分析

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机制分析彗星,是夜空中的美丽而神秘存在。

它带着美妙的光芒、长长的尾巴,像一颗从宇宙深处飞来的明星。

然而,彗星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以来都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机制,解读这些神秘天体的背后之谜。

1. 彗星的起源彗星起源于太阳系形成的过程。

太阳系由一团巨大的星际气体云坍缩形成,而彗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残留物。

当星际云坍缩形成太阳和行星时,其中的部分云杂质被排除到外围区域。

这些被排除的云杂质逐渐聚集形成彗星云。

2. 彗星云的演化彗星云是彗星的孕育之地,在其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为彗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彗星云主要由冰冻物质和尘埃组成,其中包括水、氨、甲烷等化合物。

这些物质在彗星云的低温条件下相互碰撞,形成了更复杂的有机分子。

3. 彗星的运动轨迹彗星的运动轨迹是其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大多数彗星存在于某个轨道上,这些轨道通常是椭圆或抛物线。

彗星绕太阳运行,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也就是近日点处,它们会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导致彗星表面冰冻物质融化而形成尾巴。

而在远离太阳的地方,这些物质则会重新冷冻。

4. 彗星的周期性一些彗星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即固定时间间隔内返回太阳附近。

这与彗星的轨道有关,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受到太阳的引力影响,轨道被改变,使彗星的运行路径发生变化。

这些周期性彗星的研究为科学家们了解太阳系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彗星对太阳系的影响彗星对太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彗星的碰撞可能会引发巨大的爆炸,给太阳系中的行星或其他天体带来巨大破坏。

其次,彗星带来的冰冻物质可能含有有机分子等生命的基础成分,提供了生命起源的可能性。

因此,研究彗星对太阳系的影响对于理解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起源和进化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彗星的起源和演化机制是天文学家们长期以来的关注重点。

它们作为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残留下来的物质,通过彗星云中的化学反应逐渐形成。

彗星的运动轨迹、周期性以及对太阳系的影响都是值得研究的方面。

《灭绝的恐龙》阅读答案

《灭绝的恐龙》阅读答案

《灭绝的恐龙》阅读答案①世界各地发现的恐龙化石,描绘了一幅6500万年前恐龙这种巨大的爬行动物统治地球的图景,然而,全盛期的恐龙突然神秘地灭绝了。

②关于恐龙突然灭绝的原因,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

有的说。

是因为恐龙的食物由蕨类植物变成了被子植物,导致恐龙中毒;有的说是因为全球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等等,但目前看来,有一种假说逐渐被人们所接受,那就是“灾变说”,即地球突然遭到天外高速飞来的一颗陨石或彗星的撞击。

撞击本身并没有杀死多少恐龙,恐怖的是撞击以后带来全球气候变化:撞击溅起的粉尘冲天而起,一直飞上十几公里高的空中,然后慢慢地弥漫开来,充满天空,阻挡了太阳的光线,大地一片黑暗,地球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地球成了一个冰雪球。

陆地上植物和海洋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停止了,导致了食物链崩溃。

即使“天外来客”撞向海洋。

结果也相差无几,无非是粉尘换成了水蒸汽③恐龙及其他物种就是这样灭绝的。

④如果说这恐怖的一幕险些在地球上重演,或人类险些像恐龙一样成了灭绝的物种,也许有人会认为是危言耸听,其实不然,“核大战”就能做到这一点:冷战期间,人类数次同“核大战”擦肩而过。

⑤也许,人类能够避免“核大战”,避免恐龙悲剧的重演,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有人及时指出了这一点。

⑥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的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卡尔萨根。

也许恐龙灭绝原因的研究和假说启发了卡尔萨根,还有他十分熟悉的行星知识帮助了他,1983年他和他的几位同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核冬天》。

这篇文章向人们描绘了如果爆发核战争,核爆炸引起的烟尘将遮蔽太阳的光芒,地球将进入数周或数月的黑暗之中,地球表面温度大约会下降到平均―25℃左右,绿色消失,江河封冻。

卡尔萨根十分熟悉九大行星之一的火星,他用火星来比拟“核冬天”:火星因为经常性的尘暴,整个星球被沙尘所环绕,粉尘阻挡了大阳的辐射,使火星变成一个―40℃左右的冰冷世界,一片荒芜凄凉的景象。

卡尔萨根告诫政治家,如果爆发“核战争”,地球就将成为第二个“火星”,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将在地球上消失。

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

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

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彗星之谜:揭示彗星的起源和命运彗星,作为宇宙中的一种小天体,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天文学界的谜团。

它们的出现与消失似乎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疑问,例如:它们从哪里来?它们的去向又是什么?本文将探索彗星的起源和命运,以期揭示这个神秘的宇宙现象。

一、彗星的起源彗星起源的一个主要理论是“云雾塔模型”。

据该模型认为,彗星起源于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一个巨大云雾塔,称为“原始太阳系云”。

这个巨大的云雾塔由气体、尘埃和冰组成,形成于约46亿年前。

在形成过程中,云雾塔中的尘埃和冰逐渐聚集,并逐渐形成了彗星的核心,即彗核。

彗核主要由冰和尘埃组成,如水冰、二氧化碳冰和甲醇冰等。

这些冰围绕着彗核,形成了彗星的头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彗头”。

二、彗星的命运彗星的命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静止阶段和活动阶段。

1. 静止阶段当彗星远离太阳时,它们处于静止阶段。

在这个阶段,彗核冰冷而稳定,尘埃和冰没有明显的流动。

彗星的轨道也较为稳定,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2. 活动阶段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们进入活动阶段。

这是因为,随着太阳的炽热光辐射,彗核中的冰开始融化,并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尘埃。

这些气体和尘埃围绕着彗核形成彗尾,使彗星看起来像一个辉煌的尾巴。

彗尾通常分为两部分:气体尾和尘埃尾。

气体尾主要由离子组成,呈蓝色或绿色,而尘埃尾主要由尘埃组成,呈白色或黄色。

彗尾的形状和长度取决于彗星接近太阳的距离和相对速度。

三、对彗星的研究与观测为了更好地研究彗星并揭示其起源和命运,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观测和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工具。

1. 星表观测通过对彗星的轨道和亮度进行观测,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彗星运动的规律以及它们的轨道参数。

这些观测需要借助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数据处理技术。

2. 探测器测量科学家们还通过向彗星发射探测器来近距离观测并收集数据。

例如,欧洲航天局的“罗塞塔”号探测器于2014年成功降落在彗星67P上,并获取了丰富的彗星表面和物质组成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发展史的彗星灾变说
英国爱丁堡皇家天文台的两位天文学家克拉勃和内皮尔曾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他们认为地球也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与宇宙空间的尘埃和流星雨相遇一次,从而引起巨大规模的严重灾变事件,对地球的发展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阿波罗型小行星及分子云的影响
17世纪初,随着望远镜的问世,伽里略第一次发现了浩瀚的银河系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

到两百年前,威廉·赫歇耳证实了银河系是一个巨大的扁平圆盘状恒星集团,而太阳则是其中的一员。

本世纪初天文学家们进一步认识到包括太阳在内的绝大部分恒星都在绕着银河系中心的巨大轨道上运行,而恒星之间发生相互碰撞甚至接近的机会都是极为罕见的。

除了恒星之外,在银河系内还存在着一些暗星云,它们是气体和尘埃的混合体。

最近的暗星云离我们约500光年,直径为65光年。

虽然他们比恒星大得多,但却极为稀薄。

因而从赫歇耳年代以来,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当太阳带着它的家庭在银河系里漫游时,根本不用担心与恒星或星云碰上,即使碰上星云也没有关系。

尽管每天有数以千吨计的陨星物质从天而降,落到地球上来,但它们大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无须担心。

然而近代的一些重要发现也许会使这种"安全感"发生动摇。

首先,射电天文观测发现,上面提到的暗星云只不过是一些质量很大、温度甚低的星云集合体的极小部分。

它们集中在银道面内一些有相当厚度的环状区内;因此不发光,所以光学观测便发现不了。

太阳大约每经过1~2亿年的时间就会接近或穿过其最密集部分,在那儿星云个数多达5000个,而质量约为太阳的50万倍。

它们是银河系内最大的天体,但是在几年前人们却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其次的发现得归功于对太阳系内行星和卫星上的陨星坑的研究,以及用大视场望远镜所进行的小行星探索工作。

现在人们已知道,地球受到阿波罗型小行星撞击的机会要比以前所认识到的多得多。

这类小行星的直径为1公里左右,它们中间最大的一些大部分看来并不来自小行星带,而更可能是某些甚长周期(106年)彗星演化的最终产物。

这类彗星的轨道是很扁的椭圆,当它们进入太阳系内圈时就有可能被捕获,轨道变得很小,周期也缩短到一年左右。

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把这两项发现联系起来。

分子云的质量十分巨大,因此当太阳系通过它时会受到云的引力作用,使行星有脱离太阳的趋向,即所谓潮汐效应。

不过由于行星距离太阳要比距离分子云近得多,太阳的引力效应起支配作用,行星系统是不会因此而瓦解的。

但是彗星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们离太阳要比最远的行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远上100倍。

数以十亿计的彗星位于奥尔特云内,距太阳0.8光年左右。

因而每当太阳与星云接近时,云的引力会对这些彗星产生很大的影响。

计算表明一次接近时可能把奥尔特云的25~90%扫到星际空间去。

通常认为奥尔特云是在大约45亿年前从原始太阳系中分离出去的。

那么由于每1~2亿年太阳经过星云密集区一次,当时的原始奥尔特云必然被破坏得很厉害,目前存在的应是原始奥尔特云历经劫数后的残余物。

然而事实是,长周期彗星仍然不断地从这种极不稳定的区域中跑出来,因此今天所看到的奥尔特
云是"不久前"为太阳所俘获的。

被俘获的新的奥尔特云又从何而来呢?唯一的来源看来只能是分子云本身。

可以证明,如果分子云质量(大部分为重元素)的百分之几以彗星形式出现,那么象奥尔特云那样大尺度的彗星族就可以在太阳与分子云第一次接近时就为太阳所俘获。

在大体上平衡的情况下,彗星族的流通是频繁而又剧烈的,每当太阳通过银河系旋臂时,这种俘获事件就会有规则地发生。

这时行星际空间就存在大批彗星,而地球上就会出现受阿波罗型小行星轰击的事件。

早在分子云发现之前,人们就认为彗星的发源地——奥尔特云是在大约45亿年前从太阳系的原始行星系统中分离出来的,而上述彗星起源理论则同这种概念截然不同。

这儿似乎有一个困难,即分子云密度相当低,近乎真空,而大彗星的核则可达100公里。

那么彗星又怎样从星际云中成长起来呢?这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彗星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太阳系这个我们最熟悉的行星系统来说,许多证据表明构成原始陨星物质的结构是具有耐熔颗粒的杂乱矿脉,其周围是挥发性物质,而从炽热的星际介质冷却到分子云温度过程中凝聚而成的正是这种东西。

行星际尘埃可能就是由这种物质失去外层挥发物后组成的,它们也许正是彗星的碎片,这样,就同上述理论联系起来了。

很可能在恒星从旋臂区产生的过程中彗星是一种中间产物。

彗星或小行星的袭击对地球的影响
当地球受到彗星或小行星袭击时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以往的事实,最有名的当推1908年6月30日早晨发生在苏联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通古斯地区的一次大爆炸,即所谓通古斯事件。

最近有人认为这次爆炸是由一次彗星撞击地球引起,而这颗彗星又可能是业已瓦解的恩克彗星的一部分。

计算表明,如果彗星碎片总质量为350万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0.003克,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和30°的入射角进入地球大气层,那就可以引起通古斯事件那样规模的爆炸。

但太阳穿过或接近分子云时又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结构呢?如果前述理论成立,那么每经过一亿年左右,即有大批彗星天体进入太阳系的范围,其中最大的彗核直径超过10公里,撞击速度可达每秒30公里。

要是有这么一颗彗星到达地球,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首先,彗星进入地球大气层内就会引起巨大的冲击波,可以一下子杀死半个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这时,空气温度上升到500℃左右。

因落地撞击引起的阵风,在离撞击点2000公里处的风速仍可达每小时2500公里。

结果,整个地球上空将会覆盖一层厚厚的尘埃幕布,太阳光线无法穿过它到达地面。

这层尘埃云将会延续好几个月。

另一方面,这颗巨大火流星中的一氧化氮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因而在尘埃云最终沉息下来之后,地球表面就会直接受到太阳的紫外光照射,其强度是致命的。

此外,撞击时会引起全球性大地震,由此导致的陆地起伏一般可达10米。

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是海洋,所以彗星击中海洋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一些,其后果同样是极其严重的。

首先,溅落中心区部分可能产生高度达几公里的巨浪,即使在离中心区1000公里处,大浪的高度还可以到达500米。

涛涛巨浪最终将进入大陆架并冲上陆地。

这时,地核中的内部流动情况受到强烈的干扰,并影响到地球磁场,而这种磁场扰动时,就可能同各类生命的大批死亡联系在一起。

另一方面,原来支配大陆漂移的是一种缓慢的、带粘滞性的推进式运动。

在彗星的猛烈撞击下,这种运动便会受到极大的干扰,结果引起板块运动。


壳上会出现10~100公里宽的大裂缝,造山运动十分剧烈,同时引起普遍性的火山爆发,地球最后变得面目全非;一旦重新平息下来之时,其生物学和地球物理学环境已与撞击发生之前大不相同了。

根据上述理论可以作出一项预言,那就是从银河系的时间尺度来看,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应该是间歇性的。

不仅如此,地球上生命的大规模消亡应该与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大规模火山爆发同时发生,而且应当发生在磁场受干扰的时期之内。

实际上不少史实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比如:恐龙的灭亡在时间上与地质史上最大规模火山爆发开始时期相一致,而且在这之前约500万年出现了延续时间长达2000万年的地磁扰乱。

在二迭纪~三迭纪间的生物大规模绝灭期内,有96%的海洋生物突然死亡,它同样也发生在一场地磁场扰乱期内。

这些是不能用偶尔一次彗星对地球的撞击所能解释的,而正好同上面有关彗星对地球大规模轰击的概念相一致。

美国加州大学最近的研究又从另一侧面证实了上述理论的预见:进行这项研究的小组人员在意大利约6500万年前的沉积层中发现了稀有元素铱的含量高得出奇,后来又在地球上其它几十个地方发现了同样的现象。

要知道,铱在地球上含量极少,可是在小行星中含量却很高,因而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在那个时期发生过一次阿波罗型小行星轰击地球的大灾变,而恐龙的突然、迅速的消灭也正好发生在那段时间。

从另一个方面把时间拉近一点来看,目前在阿波罗型小行星轨道上的行星际尘埃、火流星活动以及流星群都是十分丰富的。

这些说明了在过去的几千年内地球的上空是极其活跃的。

大约在4~5千年前有一颗大彗星在穿过地球轨道时瓦解了,而我们今天所观测到的陨星之类的天体只不过是过去年代那些更大彗星碎片的遗迹而已。

科学发展将是无止境的。

无须在今天为几千年后可能遭到的来自天外的袭击、或者几千万年后可能发生超大规模彗星陨落事件而去杞人忧天。

毫无疑问,从自然界中诞生发展起来的人类,终将会在世代交替的无穷过程中找到征服自然的途径。

而在这一过程中地球发展史的彗星灾变说也会最终得到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