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车
中国古代战车

进攻型战车
• 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 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 • 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 手和一名御手。
• 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 手和一名御手。
• 战车对地形条件要求太高,作战队形的灵活性太 差,遇到机动性、环境适应性都更强的步兵、骑 兵就会笨拙地疲于应付。即使击败了敌人,如果 对手退入地形崎岖狭窄的地域,战车兵也无法乘 胜追击,彻底歼灭敌人。所以战车由作战主力渐 渐弱化为辅助力量,汉代以后就基本退出历史舞 台。
• 相比之下,骑兵机动性更强,行动范围极大,灵 便自如性更高。 生命力更强大,一直到近现代还 有应用。
其它类型的古代战车
巢车古代的装甲侦察车
洞屋车 是挖城车
云梯车 不是消防车,是攀城车
活动的壁垒——这些都是阻拦用途的车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代军事常识:战车为什么前期那么火,后来却不见了?

古代军事常识:战车为什么前期那么火,后来却不见了?战车是古代的一种重要武器,曾经盛极一时。
从考古资料可知,从商朝一直到春秋,战车都是军队中的主力突击兵器。
直到战国时期,战车才逐渐被淘汰。
先秦时期的战车都是木制,有一个长方形的车厢,独轴,两个一人来高的大轮子。
前面有一个长长的车辕,用来拴住马匹。
拉车的马一般是四匹,驾驭的难度较高。
车上的乘员一共是三人,正常情况下,中间的一人是御者,也就是驾车的;左边的称为车左,装备有弓箭,负责射击敌人,还配有短剑,用于近距离格斗;右边的称为车右,使用戈、矛等长兵器,用于格斗,而且在遇到险阻的时候,还要负责推车。
战车上备用的武器也有很多,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车战“五兵”,就是战车上都有的武器。
车左虽以弓箭为主要武器,但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肉搏。
车右虽然主要负责格斗,但是也会使用弓箭射击。
除了御者的职责比较固定之外,车左和车右只有大概的职责分工。
如果某一辆战车是指挥车,那么情况又有不同。
指挥车上武器要少一些,但是设置有指挥作战用的金鼓(铜制的铙钹一类乐器),指挥官居于中间位置,负责发布命令,御者就被挤到左边去了,只好偏着身子驾车,车右的职责不变。
战车的基本形制就是这样,而商周春秋时期,战车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比如在一些关键部位用青铜件代替木件,还用青铜板遮护战车的车厢。
有的则把车轴两端的车軎(套在车轴两端的青铜部件,可以阻止车轮脱落)加长,做成矛尖的形状,从而对步兵具有一定的杀伤力。
先秦时期,除了战车以外,还有一种运输辎重的车,被称为“革车”。
革车一般是牛拉,速度慢,也不能上战场。
战车在战国时期虽然落伍,但是却并没有退出战场。
在运送辎重、攻城方面,战车仍在发挥作用。
不过这样的战车已经不是古代那个样子了,倒是更接近于古代的革车。
各种特殊用途的车,在古代军队中数量一直很多。
尤其是明代,随着火药武器的普及,明军发明了很多特种战车,用于搭载形形色色的火药武器。
战国中后期,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出现,取代了战车作为主要突击兵器的地位。
中国古代车兵

中国古代车兵1. 简介中国古代车兵是指中国古代军队中使用战车作为主要作战装备的兵种。
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车兵曾经是主要的作战力量之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车兵的起源、发展以及作战功能等方面对中国古代车兵进行介绍。
2.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车兵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周武王在战争中使用战车,并且获得了较大的战斗胜利。
自此之后,战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军队中重要的作战装备之一。
在战车的初期,它主要是由两轮车和四匹马组成。
战车上放置有战士和弩箭手,战士可以在车上射击敌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车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四轮战车,并在车上加装了更多的防护和攻击武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战车成为了重要的地位象征,也是统治阶级的象征。
贵族和将领常常使用豪华的战车来展示其身份和权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战车的地位逐渐被步兵所取代,战车兵的作战能力逐渐下降,最终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消失。
3. 作战功能中国古代车兵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战功能,以下是其主要的作战功能:3.1. 攻击力战车上可以搭载多个战士,他们可以在车上站立并使用长矛、剑等武器攻击敌人。
战车的高度可以使战士在战场上具备更好的视野和攻击优势,有效地对敌人造成伤害。
3.2. 防御力战车的结构坚固,可以提供一定的防御能力。
战车上的铁甲或木甲可以有效地保护战士免受敌方攻击。
此外,战车的速度也使其能够很快逃离战场,提高了战车兵的生存能力。
3.3. 机动性战车可以由马匹拉动,具有较快的移动速度。
在战场上,战车可以快速调动,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
这种机动性使战车兵在战斗中具备更大的灵活性。
4. 结束语中国古代车兵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战作用。
战车在作战中具备较强的攻击力、防御力和机动性,因此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成为了主要的作战力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战车的地位逐渐被步兵所取代,最终在中国古代军队中消失。
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车兵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战争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款战车比西方晚了700年?从文物角度谈中国战车的起源

同款战车比西方晚了700年?从文物角度谈中国战车的起源对于战车这种在春秋时代的标志性武器,大家并不陌生,“万乘之躯”、“千乘之国”等成语至今仍在使用。
可以说,战车几乎是中国先秦时代战争的象征,那么最早的战车又从何而来呢?中国的古籍记载关于战车比较早,《周易》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黄帝号轩辕氏,显然和车的制作有关。
《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禹时奚仲驾马,仲又作车,更广其制也”。
那么根据记载应该是黄帝发明了车,大禹时代的奚仲又改进了车。
那么中国使用车的历史应该推前到4000多年的夏禹时代。
很多中国学者也持这个观点。
但是《周易》成书于周代,《古史考》则更晚,是三国时代蜀汉的谯周所编撰,就是那个劝刘婵投降邓艾的谯周。
这些书成书时代都远远晚于书中追溯的夏禹时代,所以书中观点只能参考而因谨慎采信。
考古学是门严肃的科学,必须有出土文物作为支撑才能采信。
▲《说文解字》记载战车是夏代的奚仲所创,但是《说文解字》是东汉学者许慎所著,成书于公元121年,距离夏代已经晚了两千多年,证据缺乏出土文物佐证世界范围内,最早的可靠战车考古发现,在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最早开始使用畜力揽车。
在今天的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的乌尔王陵中出土的乌尔军旗上,就有战车的形象。
这种战车有四个实心的轮子,轮子没有辐条由两片木板拼成。
揽车使用的是四匹野驴,有驭手和携带长矛的战士,车体蒙上兽皮作为保护。
战车应该有的要素,乌尔战车已经都具备了,这在4600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技术。
▲乌尔军旗上战车形象,四头野驴牵引的4轮车,此军旗经过修复,现藏大英博物馆▲乌尔军旗上战车的复原图,实心的轮子还比较原始,四轮转向也比较困难▲属于苏美尔人的米尼坦战士和战车,3400年前已经有了双马架双轮战车,亚述、赫梯、埃及甚至古希腊的战车都受到了他的影响我们现在所熟悉有辐条的双轮战车,最早的实物在1982年俄国乌拉尔地区的克里沃伊湖墓葬里有实物出土,为公元前2026年左右的战车,属于安德罗诺沃夫文化的乌拉尔分支金沙达文化。
中国古代战车

中国古代战车中国古代战车Zhongguo gudai zhanche China’s ancient chariot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
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
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
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
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
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3套兵器。
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輈),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商朝战车结构图)。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
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
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音wei4,车轴头)长13.5厘米,总长度达53.5厘米(图2西周战车复原图)。
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8~10厘米之间。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
关于古代战车的文案

关于古代战车的文案
古代战车是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装备,它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对古代战车的一些描述和介绍:
1. 构造和组成:古代战车通常由两匹马拉动,车轮上装有铁制的车轴和车轮,车上有三个座位,分别是驭手、弓箭手和长矛手。
战车的结构和设计都非常精细,能够适应不同的战斗需求。
2. 战争中的应用:古代战车在战争中起着重要的攻击和防御作用。
在进攻时,战车能够快速地冲向敌方阵地,用弓箭和长矛攻击敌人,同时也能掩护步兵的进攻。
在防御时,战车能够阻挡敌军的进攻,为其他部队争取时间进行防御部署。
3. 礼仪和仪式:古代战车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作用,还具有礼仪和仪式上的意义。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出征仪式、阅兵仪式等,战车都被作为重要的展示和表演项目。
4. 象征和意义:古代战车也具有象征和意义。
在古代文化中,战车通常被视为力量和威严的象征,代表着战争和胜利。
在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用战车来比喻皇帝和权贵的例子,显示他们的强大和威严。
总之,古代战车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装备,它在战争、礼仪、象征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古代战车的了解和探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古代三大凶猛战车,简直就是进攻的神器

古代三大凶猛战车,简直就是进攻的神器
本文导读:
虎车。
宋代一种战车,独轮,车架为平板,木制,把手以弓形横梁相连。
平板车上卧一虎形,以三道绳索固定车上,虎形以皮革制成,外粘绒毛,形象逼真。
虎腹中空,内置强弩,五支强弩箭自虎口伸出,虎尾为发射机关,拽动虎尾,五支弩箭一齐发射。
虎腹藏弩箭三十支,可连续发射六次。
车前两端各置一枪头,极为锋利。
此车为冲锋车,列于阵前,每个士兵推一辆,数十百辆一字并行,如猛虎下山冲撞敌阵,千弩齐发,威力无比。
火龙卷地飞车。
明代一种战车,此车见于《火龙神器阵法》:“用坚木为车,下设双轮,使不倚侧,刻为虎豺狮象之形。
腹藏火器二十四件,火从诸兽口中喷出,神火、毒火、法火、飞火、烈火、烂火,火器一一次第发出。
”这种车为双轮,由四名士兵轮流推动,车前有尖刀,上涂剧毒。
冲阵时,数十百辆一字并行,神弹、神箭、神枪、神火、毒火、法火、烂火、烈火、神沙一并发出,千弹横飞,火蛇乱窜,可瞬间将敌人击烂烧焦,非常恐怖。
铁汁神车。
明代一种战车,为守城兵器,见于《火龙神器阵》:“用坚木造车,下用四轮,以便推转。
载以冶炉,溶
以铁汁,剖竹为槽,涂以泥浆,晒极干。
如贼撞车等物攻城,随推神车以铁汁倾于城下,如万道火星,四散迸击,虽厚木层革,遇之无不穿透。
用此车五十辆,足抵精兵十万,且力不疲而功莫大焉。
”这种战车最为厉害,五十辆抵精兵十万,铁汁浇到敌人身上,瞬间将敌化为白骨,恐怖异常!。
关于古代战车的文案(一)

关于古代战车的文案(一)
古代战车的文案
1. 引言
古代战车是一种重要的战争利器,它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古代战车的起源、种类和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2. 古代战车的起源
•古代战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即商代晚期。
•最早的古代战车被用于驾驭,例如龙车、羊车等。
3. 古代战车的种类
古代战车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 重型战车:它们的车体较大、装甲较厚,搭载多名士兵和武器。
- 轻型战车:它们的车体较小、机动
性强,用于快速进攻和打击。
- 四轮战车:它们有四个轮子,适用于
平原作战。
- 六轮战车:它们有六个轮子,适用于山地和不平坦地形
的战斗。
4. 古代战车的特点
•移动速度快:古代战车利用马匹的力量,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在战场上移动,具有出其不意的优势。
•威慑力强:古代战车通常搭载有弓箭、长矛等武器,具备强大的攻击力和威慑力,能够有效地打击敌人。
•保护士兵:战车的装甲和结构可以为搭载的士兵提供相对较好的保护,增加他们在战斗中的生存能力。
•具备机动性:古代战车的设计考虑到了机动性,使得它们能够在战场上自由移动,迅速转向,适应不同战斗环境。
5. 结论
古代战车作为古代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具备出色的攻击力、保护
力和机动性,为战场上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了解古代战车的起源、种类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的发展和战争
武器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战车
中国古代战车
Zhongguo gudai zhanche China’s ancient chariot
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用于攻守的车辆。
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并载运辎重。
一般文献中习惯将攻车称为战车,或称兵车、革车、武车、轻车和长毂。
夏朝已有战车和小规模的车战。
从商经西周至春秋,战车一直是军队的主要装备,车战是主要作战方式。
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在《考工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述。
193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车马坑中,首次出土一辆商朝战车。
坑中南端并排着器具、马骨,车内外分布着3套兵器。
从出土于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古墓中的战车可以看出,商周时期战车的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独辕(輈),两轮,长毂;横宽竖短的长方形车厢(舆),车厢门开在后方;车辕后端压置在车厢与车轴之间,辕尾稍露出厢后,辕前端横置车衡,衡上缚两轭用以驾马(图1商朝战车结构图)。
商朝战车轮径较大,约在 130~140厘米之间,春秋时期缩小为124厘米左右;辐条18~24根;车厢宽度一般在130~160厘米之间(山东省胶县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厢宽达 164厘米),进深80~100厘米。
由于轮径大,车厢宽而进深短,而且又是单辕,为了加大稳定性及保护舆侧不被敌车迫近,战车的车毂一般均远比民用车的车毂长。
如西庵出土的西周战车,车毂长40厘米,轴头铜軎(音wei4,車軸頭)长13.5厘米,总长度达 53.5厘米(图2西周战车复原图)。
根据对有关出土车辆主要部位尺寸的测定和比较可知,商周时期战车结构的变化是:轨宽逐渐减小,车辕逐渐缩短,而轮上辐条的数目则逐渐增多。
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战车的速度和灵活性。
战车为木质结构,一般在重要部位装有青铜件,通称车器,用以加固和装饰。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采用长型軎饰,其长度为17厘米左右;西周以后则通行短型軎饰,其长度在8~10厘米之间。
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1件矛状车軎,通长37.5厘米,它不仅用于保护和装饰轴头,而且也是带有攻击性质的装置。
车轴是战车驰骋时急剧转动的关键部件,为防损坏,战国时期已开始在轴毂之间装置铁锏,以减少轴毂的摩擦。
据河南省洛阳市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实物可知,铁锏为半筒形瓦状,每轮4块,均以铁钉固定在轴杆上。
枒饰是包在车轮辋上的铜片,纵断面呈U形,固定在轮辋上的接缝处。
轮辋为双层结构,每层均由两个半圆形木圈拼成,里外两面的接缝错开,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轮辋有4个接缝处,用4个枒饰加以紧固。
战车每车驾2匹或4匹马。
4匹驾马中间的2匹称“两服”,用缚在衡上的轭驾在车辕两侧。
左右的2匹称“两骖”,以皮条系在车前。
合称为“驷”。
马具有铜制的马衔和马笼嘴,这是御马的关键用具。
马体亦有铜饰,主要有马镳、当庐、马冠、月题、马脊背饰、马鞍饰、环、铃等。
战车每车载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只随身佩带卫体兵器短剑。
这种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车马坑中,3名甲士分布两处,车后2人,舆侧1人;3套兵器,第一套华贵精美,余两套仅为一般的铜质,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兵器的品种也明显地有射御之分。
据《左传》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西周和春秋时期的乘法也与此相同。
此外,还有4人共乘之法,称为“驷乘”,但这是临时搭载性质,并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随身佩持的兵器外,车上还备有若干有柄格斗兵器。
据《考工记·庐人》记载,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称“车之五兵”,这些兵器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西周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是较早的一个车字,可以看出舆上高插兵器的形状。
但是在实际出土的战车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种却往往不象记载的这样齐全。
国君所乘的战车称为“戎车”,其形制与一般战车基本相同。
春秋中期以后,军队中出现了专职将帅,国君已经不必亲登战车指挥作战,因此戎车便失去其作为国君专乘的意义,而成为将帅的指挥车。
每乘战车除车上的3名甲士以外,还隶属有固定数目的徒兵(春秋时期称为步卒,战国时期称为卒)。
这些徒兵和每乘战车编在一起,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便构成当时军队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称为一乘。
这一情况反映出当时的军队以战车为中心的编制特点。
商周时期的战车,是中国奴隶社会军事技术装备的集中代表,当时所使用的畜力驾挽的双轮战车,增强了军队的机动性;车上甲士的青铜兵器装备,发挥了当时兵器的最大威力;车上还配备有旗鼓铎铙,用以保证军队的通信联络和战斗指挥。
作战时,甲士站在车上,徒兵跟在车下,而当一方车阵被击溃之后,胜负便成定局。
所以当时的战争,主要就是战车之间的战斗。
在车战的起始阶段,使用战车的数量较少。
据《吕氏春秋》记载,夏朝末年,商汤与夏人战于戉邑,仅使用了战车70乘。
商末,在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达到一次动用 300乘的规模。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兼并战争的加剧,战车数量有了明显增加。
到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如晋国和楚国,拥有战车的数量已达4000乘以上。
到春秋战国之交,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拥有大量步兵的新型军队开始组成。
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
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
但是,这一作战方式的演变过程是极其缓慢的,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战车数量仍相当可观,大规模的车战仍然时有发生,如《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
但这时的战车已不再担负主要的作战任务,车战也不再是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
秦朝战车的乘法和使用情况,可以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兵得到准确反映。
尽管出土时木质车体已经朽毁,但从陶质的战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战车仍然是前驾4马,甲士3人,战车的形制也没有很大变化。
秦汉之交,汉将樊哙曾以轻车和骑兵攻破雍南;汝阴侯夏侯婴善用战车,曾 4次以战车突击立功;车骑将军灌婴曾以车骑追击项羽至东城。
说明在汉初的战争中,战车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
大约到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前87),汉王朝的军队为了与匈奴进行持续的战争,发展了大量骑兵部队,此后,战车在战场上便逐渐消失。
1、巢车
巢车古代的装甲侦察车,用于窥伺城中动静,带有可以升降的牛皮车厢,估计是在唐代出现的。
2、冲车
冲车是诸葛亮攻击陈仓的武器,也是历代进行攻城的时候使用的重要战车,在陈仓,被郝昭用链球式磨盘所破。
3、春秋战车
春秋战车是中国古代的正式战车,成员包括一个使用长兵器的武士,一名射手和一名御手。
4、洞屋车
洞屋车:用于攻城的战车,侯景曾经用它和它的改进型尖头木驴攻克健康,上面抗矢石,下面可以挖掘破城。
5、虎车
虎车是守城使用的战车,蒙有皮甲,适合巷战,可以作为活动工事。
火箭车是明军野战使用的防卫车辆,一般放在军队前方使用。
7、炮车
炮车是明代的佛朗机炮车是最早的后膛武器之一,其炮弹使用弹仓,可以迅速更换,射速比清代大炮快多了。
偏箱车:戚继光对抗北方游牧民族军队的战车,一侧的装甲可以作为初步的掩体。
9、塞门车
塞门车:守城的武器,一旦城门被撞开,这就是活动的城门。
10、云梯车
云梯车:云梯可不是一般电影上那样一个简单的梯子,它带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多种专用攀城工具。
11、正箱车
正箱车:三面带有装甲,可以用于推出去进攻了。
12、流马
流马:源自诸葛亮的运输车,根据推测绘制。
13. 塞门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