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人物篇

合集下载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五篇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五篇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五篇朱彦夫,男,汉族,1933年7月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他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22年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事迹作文素材1朱彦夫,这位参加过_战争的普通伤残士兵,当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劳本上、颐养于荣军院中,平安无险地度过自己的平凡一生。

然而,作为共产党员、革命战士的朱彦夫,却全然没有这样去选择,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坐标在哪里,他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有该多大。

他决心像苏联红军战士保尔柯察金那样,做一名中国的钢铁战士,做一名纯粹的共产党人。

回到家乡去,为生活尚处于贫穷困苦的父老乡亲们早日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出把力这是朱彦夫的理想,这是他的承诺,更是他不二的选择。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从此,四肢全无的他开始了与铁板为伍、与手杖为伴的凄楚而充实的人生跋涉。

25年村支书峥嵘岁月,他不知温暖抚慰了多少贫弱群众;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动写照,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热血;二部自传体小说出炉,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热泪。

央视主持人敬一丹所说的他写字的过程就是一场战斗,每写完一个字就如同一名战士完成了一场战斗啊!,恰如其分地刻画出了这位平凡英雄的生动雕像。

是什么信念、怎样的力量促使朱彦夫如此地顽强不息、战斗不止?我想应当是潜入其心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时刻支撑着他一路前行。

我们学习朱彦夫,就是要学习他身上所永恒具有并固守着的中国人的诚信友善信条、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斗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挠精神,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什么条件下,都要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最高层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牢记心间,把落实群众路线的要求坚持到底,始终叫响我是共产党员的口号,及时发出有困难跟我来的倡导,争做干事创业的急先锋,争当人民群众的好榜样。

中国古代新闻史人物汇总

中国古代新闻史人物汇总

王韬(1828—1897):中国近代报刊政论家。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原名利宾,又名瀚,字懒今。

出身乡塾家庭,自幼苦读经史。

18岁中秀才。

旋因乡试不中,弃八股,转治经世致用之学。

1849年受聘英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上海墨海书馆,协助艾约瑟、伟烈亚力等译西方自然科学等书籍,并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2年返乡省亲时,具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民政长官,多所谋画。

事发后早清政府缉捕,得上海英国领事馆庇护逃亡香港。

自此更名韬,字仲弢,又字紫诠,笔名天南遁叟等。

居香港后,在英华书院协助英传教士理雅各译中国经书为英文,并于1864年主编罗郎也主办的《近事编录》。

1867年冬,应理雅各邀,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了对西学与西方时事政治的了解,改良思想有所发展。

返港后为《华字日报》等报刊撰稿。

他编译的《普法战纪》在该报连载。

1871年与友人集资收购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成立中华印务总局。

1874年和黄胜合作出版《循环日报》,任该报主笔10年。

在任主笔的头两年中,撰写大量政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

其政论文风不拘一格,有所创新。

1879年曾游日本。

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返沪定居。

1885年开设弢园书局。

1886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

继续为《申报》、《万国公报》等报刊撰文。

1897年5月病逝。

著述颇丰。

其中《弢园文录外编》一书所收多为报刊政论,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彭翼仲(1864—1921):中国近代报人。

名诒孙,字翼仲。

江苏苏州人。

出身官宦世家,做过通判一类小官。

长期客居北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期间,在街头当过摊贩,因而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有所了解和同情。

1902年开始报馆生涯,历经坎坷。

一生办过3种报:1902年6月23日创办《启蒙画报》;1904年8月16日创办《京话日报》;同年12月7日创办《中华报》,都在北京出版。

其中以《京话日报》影响最大,是当时北京第一家销数逾万份的报纸。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一代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

4 ___ ____________ ___
西北通讯
西北通讯 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被人们称 为“西北通讯”,真实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 红军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绚丽的散文, 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 通讯的新文体。 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 多样的手法,结构变化多样。有时以游程为线谈沿途见闻,如《从 瑞金到陕北》;有时就某个问题和事件谋篇布局,如《红军之分裂 》;有时将旅途印象串连成篇,道出记者的亲身见闻和真情实感, 如《陕北之行》。他的旅行通讯还调动各种写作手段,将叙述、描 写、议论、抒情熔于一炉,把事件、人物和背景有机地编织在一起 ,文章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甚至在采访方式上,也学着游记作 家的方法,把采访、游览同做人、做学问联系起来。范长江全面汲 取了游记散文的精华,使其旅行通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热烈豪放,热烈中也有冷峻,豪放中含有细巧 。 范长江的《西北通讯》之所以具有不衰的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 是范长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使得《西北通讯》中历史典故、地 理沿革、诗词歌赋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因此也就被广泛 传播,为新闻工作者所喜爱。
7
___ ____________ ___
(三)、 勇于创新,开创了旅行通讯文体 ,集战地通 讯之大成 1、范长江的传世之作——《中国的西北角》 和《塞上行》,被人们称为“西北通讯”,真实 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记载了红军 长征的情况,既是优秀的新闻作品,又是一篇篇 绚丽的散文,不仅具有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具 有独特的创新,开创了中国旅行通讯的新文体。 2、范长江的西北旅行通讯,写法上借用了 游记散文的自由疏放、灵活多样的手法,结构变 化多样。 3、范长江不仅是旅行通讯的开创者,更是 中国战地通讯的集大成者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大全5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大全5篇

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大全5篇樊锦诗她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研究工作,代表作品有《敦煌石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同志先进事迹(一)“我时常想,是什么让我的老前辈们坚守大漠深处,以毕生心血守护着敦煌文物?是因为敦煌太有魅力了,完全融入到了他们的灵魂和血液中,从而激发出了为之奉献的使命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近日入选“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她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社记者采访。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

长达1600多年时间里,古人用智慧营造了一座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

樊锦诗自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工作,用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守护敦煌文物,让莫高窟“老”去得更慢些。

樊锦诗最初到敦煌,主要是从事石窟考古工作,特别是要做莫高窟考古报告。

现在虽已退休,编撰考古报告依然是她生活的重心和牵挂。

她表示,编撰石窟考古报告工程浩大,既要解决石窟测绘等技术难题,也要做好报告体例、编排的整体规划。

经过多年钻研,融汇了多学科研究成果和技术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于2011年问世。

她介绍,通过现代科技的运用,报告得以准确呈现石窟各项测量数据,并表现洞窟结构、彩塑和壁画原件、原塑和原绘及重修、重塑和重绘的细节、遗迹空间和时代关系及制作工艺等。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考古报告将石窟资料永久保存下来,就像24史一样。

如果有一天洞窟坍塌毁坏,这将是复原的重要依据。

”樊锦诗说,考古报告也将推动敦煌石窟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无论是艺术、文物保护、人文学科等领域,都可以从中获取详实的资料”。

她透露,考古报告第二卷将于不久后出版。

根据规划,整个考古报告要出一百卷,“这是几辈子的事情”。

上世纪,一句流传甚广的“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海外”刺痛国人的心。

樊锦诗认为,在一代代学者推动下,现而今敦煌学的研究重阵和高地都在中国。

黄远生——精选推荐

黄远生——精选推荐

(1)生平及新闻经历:黄远生(1885—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

早年就读于南浔公学,曾祖父黄凤楼是道光年间进士,在安徽做过知县、同知。

三个叔伯父均为举人,父亲黄儒藻也是秀才出身,并在宁波办过洋务。

黄远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发蒙时期广涉经史子集,家里还特地请了一位外籍女教师教他学习英语。

他十四岁(1899)时考秀才未中。

十五岁(1900)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他只得变卖田产,作为生活费和进入浙江南浔公学读书的学费,假期则寄居在亲戚家。

十八岁(1903)时,他参加德化县试,考中秀才,同年秋中举人,为江西省第七名。

次年他参加了清朝的最后一次会试,高中进士。

同榜中进士的有沈钧儒、叶恭绰等知名人士。

这是中国最后一批进士,而黄远生是其中最年轻的,当时还不满二十岁。

但他弃官不做,留学日本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回国被清政府任命为邮传部员外郎兼参议厅行走和编译局纂修官。

公事之余他还从事报业活动,经常为京、沪报刊撰写国际时事评述。

此时李盛铎以北洋五大臣之一赴西欧考察宪政归国,他对黄远生说:“西洋方面那些熟悉近代史和国际情况的,大都是报馆撰述人员,你如果干这一行,将来一定是位名记者。

”他本来就厌倦官场,深恨清朝的腐败,于是接受了李盛铎的建议,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辞去官职,专门从事新闻工作。

1912年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记者生涯。

其后编辑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月刊,并担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报》和《小亚细亚》的特约记者,还常在《东方杂志》、《论衡》杂志、《国名公报》上发表文章。

黄远生正是从事新闻工作只有三四年的光景,但他以深厚的中西学基础、高超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成为民初新闻记者的巨臂,被誉为“报界之奇才”,与刘少少、徐彬彬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

袁世凯称帝期间,袁氏想借重他在舆论界得声望,聘他担任御用报纸《亚细亚日报》上海版总攥述。

邓小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11篇)

邓小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11篇)

邓小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11篇)邓小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精选篇1)邓小岚1943年生于河北阜平县易家庄村,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退休前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

2004年起,邓小岚开始在阜平县马兰村义务支教,为村里的孩子义务教授音乐课程。

她把每年一半的时间放在马兰村,18年来从未间断。

今年2月,马兰村所在的阜平县城南庄镇的44个孩子组成的“马兰花合唱团”登上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舞台,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圣歌》,邓小岚的感人事迹由此再一次广为流传。

从北京到太行山深处河北阜平县的马兰村,自驾车需要4小时左右的时间。

而在十几年前通往阜平的高速公路尚未开通的时候,早晨8点从北京出发,一路换乘火车、大巴,抵达马兰村时往往已经傍晚时分了。

这条路,77岁的邓小岚已经走了17年。

北京来的邓奶奶给大山里的孩子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孩子们的童年也因为音乐变得绚丽多彩。

邓奶奶对教育的这份热爱、这份坚守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礼,我深深地被她崇高的人生追求、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吸引着、感染着、震撼着,她不愧是我们的楷模、我们的榜样。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以她为榜样,努力做到:要有无私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人格的魅力和渊博的学识。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培养教育学生,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

为学、为人、为师,都要高度集中;平凡、平淡、平常,都要务实创新。

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找一个理由为她喝彩,在平常的日子里、在平凡的小事中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鼓励与温暖,及时送给她一缕“爱的阳光”,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赞扬中快乐的成长。

从邓奶奶身上,我重新领悟了“人民教师”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人民教师”就是一种责任,一种乐于奉献、勇于承担的精神,如同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将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向她学习,以热心对待事业,以爱心对待学生,以真心对待家长,以诚心对待同事,以虚心对待荣誉,做让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放心的教师。

新闻全才邵飘萍

新闻全才邵飘萍
新闻全才邵飘萍
邵飘萍,革命烈 士,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著 名报人,杰出的新闻战士; 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 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一; 是中国新闻理论、新闻教 育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人称“新闻全才”。
一,生平

邵飘萍(1886年—1926),原名新成,后改名振
青,字飘萍。祖籍东阳市(南马镇大联紫溪村)父亲邵
提出两条记者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一是要有正当之
理由,即在道德行为或目的上应是高尚的;二是事
后一定要给当事人解释清楚原委,否则将会授人以
话柄,有作伪、说谎、假扮之嫌。

“查心意”——

即对被采访者心理的把握。邵飘萍非常善于
捕捉被采访者的心理特征,顺应受访者的心理状态,
达到使访问顺利进行的目的。

如中国参加一战的消息采访段祺瑞
“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
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
质的人。1926年他被张作霖杀害了。”

1923年由徐宝璜创办了的平民大学新闻系,
邵飘萍应邀教授新闻采访。

后来邵飘萍又在政法大学、民国大学等几所
学校创办新闻学教育,主要教授采访学。

邵飘萍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自己的采访经验来授

1925年由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他加入了中
国共产党。1926年北京发生“三·一八” 惨案,飘
萍在《京报》上发表声讨言论,被军阀张作霖杀害。
1928年北京新闻界为邵飘萍补开了追悼会。1949 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示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986年邵飘萍诞辰100周年、殉难60周年之际,
二、新闻生涯
露袁世凯的罪行,而且不露痕迹,让袁世凯无可奈何。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事迹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事迹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航天追梦人事迹7篇感动中国航天追梦人事迹篇12021年5月15日清晨,“天问一号”平稳成功着陆火星。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从那一刻,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此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仍有一位女调度员保持平稳的语速,准确而坚定地发出一条条指令。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沉稳冷静的女孩就是“天问一号”北京总调度。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还不到三十岁的女孩,却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40年来第一位女性总调度。

1992年,鲍硕出生于北京丰台的一个普通家庭。

父亲是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是首钢的一位普通工人。

上学后,每当别人问起她将来的理想是什么,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回道:“成为一名航天人。

”时光如梭,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鲍硕心中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丝毫未变,并为此发奋学习。

除了学习,她找不到第二条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道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XX年,十八岁的鲍硕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理工大学,并选择了一个令很多人陌生的专业:信息对抗技术专业。

学校是好学校,专业更是强专业。

众所周知,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校”之一,实力相当雄厚。

因在各个行业与各个层面曾培养了大批领袖人才与优秀的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

鲍硕选择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对外人来说极其陌生,但绝不能小觑。

全国只有十所学校设此专业。

前三名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而此专业在北京理工又称得上“王牌专业”。

鲍硕之所以选择此专业,还是源于那个一路执着的理想。

这次,她向理想跨了一大步。

她并没有为此丝毫放慢脚步,因为后面的路更坎坷,更艰难。

个人兴趣、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时时刻刻督促着她努力向前。

她曾回忆道:“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王越院士的课,老先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深深影响着我,引导着我为热爱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

”毕业后,鲍硕成功进入航天系统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新闻史人物篇第一章报业开端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1807年由伦敦布道会派出。

他先在广州、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

两人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

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第二章戊戌时期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

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经验,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唐才常P95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与谭嗣同合称“浏阳二杰”。

1897年到长沙,成为南学会的骨干,并主编《湘学新报》,发表大量文章,宣传“天下非一人之天下”的资产阶级民权思想,鼓吹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戊戌政变后亡命日本,后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幼年受到严格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曾在英国海军大学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天津水师学堂任教,后升至改校总办。

甲午海战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连续发表文章猛烈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在思想界有较大反响。

后在维新派办报热潮下,创办《国闻报》,大力鼓吹变法维新。

提出报纸的功能在于“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而后者尤为重要。

后来思想渐趋保守,潜心于翻译工作。

他反对辛亥革命,拥护复辟帝制,也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三章辛亥革命时期郑贯公(96论)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

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章太炎(96论)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志士。

1906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于右任(96论)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1909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1910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中兴日报》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黄远生(01新传名)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邵漂萍(01新传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胡政之P1711889—1949,1907年自费留学日本,回国后任上海《大共和国报》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到报界关注。

1916年后任《大公报》总编辑,曾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等重大新闻,蜚声于时。

1918年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是采访改会的唯一中国记者。

后在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接着又任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成为报界名人。

张季鸾P1721888—1941,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开始走上“言论救国”的道路。

1913年受命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轩然大波,并因此被捕。

后担任新记公司《大公报》总编辑,在新闻界享有盛名。

成舍我P209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

湖南人,曾在上海《民国日报》任助理编辑,在北京《益世报》任编辑、总编辑。

1924年4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他重视报纸的特色,晚报标榜主张公正,消息准确;日报则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画报先以时事照片为主,后以美术作品为主。

还重视经营管理,吧印刷、发行、广告等工作组织得井井有条。

第四章五四运动时期陈独秀:《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

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

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

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

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

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

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

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瞿秋白五四时期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

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

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

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第五章大革命时期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

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恽代英1895—1931,江苏武进人,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

“五四”后在武汉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赴上海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

他和萧楚女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既洋溢这革命热情,又有理论分析,深入浅出,亲切感人,深受读者欢迎。

1926年赴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兼中共党团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

1928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编《红旗》。

1930年5月被捕,1931年在南京被杀害。

萧楚女1897—1927,湖北汉阳人。

1920年参加利群书社,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赴上海,任《中国青年》编辑,主笔《新刊批评》专栏,发表许多文章,热情地鼓励青年要有“入世宏愿”,勇于变革现实。

1926年赴广州,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

1927年在广州反革命大屠杀中被害。

他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的醒狮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戈公振是一位有革新思想的新闻工作者、大学教授和卓有成就的新闻学专家。

曾先后在上海《时报》《申报》任职,与邹韬奋创办《生活日报》,先后兼任南方大学、复旦大学等学校新闻学教授。

他的专著有《中国报学史》《新闻学》等,其中《中国报学史》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报学史》写于1925-1926,1927年出版。

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

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P246第六章十年内战时期李求实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赴苏联学习,1926年主编《少年先锋》,1927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1929年任《上海报》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