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

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

(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革命派的办报思想:

(1)为革命而办报,十分重视报纸在政治斗争中的作用;这是与改良派的根本区别。

(2)十分注重报刊形成、影响舆论的功能。

(3)不讳言报纸的党派性。

(4)讳言报纸的阶级性,宣扬报纸的国民性。

辛亥革命前后报刊业务的发展:

(1)新闻报道方面。我国近代早期报刊,多以政论为主,新闻不受重视;辛亥革命时期各报对新闻都很重视。

(2)报纸编排方面。这一时期对开报纸越来越多,且大多用白报纸两面印刷。

(3)新闻评论方面,时事短评的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新闻评论形式的一项重大发展;文前按、文中按、编后等现代报纸常用形式也在这一时期普遍采用。

(4)副刊得到确立。

(5)新闻图画和新闻摄影。

(6)发行与广告方面。

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务的改进,形成了现代报纸的雏形,为“五四”以后报刊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五四运动前后的报业(1915—1920前后)

这一时期重要报人、记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周恩来。

四大副刊:1、北京《晨报》副刊《晨报副镌》,孙伏园主持;2、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邵力子主持;

3、北京《京报》副刊,孙伏园主持;

4、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报刊业务的改革和新闻教育的出现:

(1)副刊的重大改革:四大副刊。

(2)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应用:1898年《无锡白话报》是最早的白话报刊。

(3)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开展:1919年12月,《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胡政之到法国采访巴黎和会,使采访该会的唯一中国记者。瞿秋白的俄国之旅,留下《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4)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发端。邵飘萍倡议,蔡元培支持;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邵飘萍任导师。徐宝璜的《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

第五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和大革命时期的报刊(1921—1927)

第六阶段:十年内战期间的报刊业(1927—1937)

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邹韬奋、史量才、斯诺、范长江

第七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的报业(1937—1945)

这一时期重要的报人、记者:夏衍、郭沫若、陆定一、邓拓

*新华社的发展历程

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在江西瑞金建立——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后停止对外广播——1935年11月在陕北恢复文字广播,由任质斌主持——1936年先后由向仲华、廖承志负责——1937年1月改名为新华通讯社,社长由博古兼任——1939年与《新中华报》分立,由向仲华任社长——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在陕北进行抗日宣传——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随中共中央转移到陕北瓦窑堡继续工作——1947年4月第二次转移,大部分人员随廖承志社长转移至河北涉县(太行地区),接管太行临时总社的工作,小部分人员随范长江,和中共中央一起转战陕北,出色完成宣传任务——1948年3月中央到达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6月新华社三股力量在平山会合——1948年第三大战役打响,新华社各总分社迅速及时进行了报道——1949年3月25日迁至北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人民新闻事业初步建立,成为集中统一的全国性通讯社,担当起国内报道、对外报道和国际报道等多项报道宣传任务,规模不断扩大——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期间,配合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报道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重要事件——1952—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确立了自己“消息总汇”的重要机构和功能,加强对记者新闻写作的培训,改进技术设备,配合中央和政府中心工作进行了大量报道宣传;经济报道多、力度大,尤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大型工程、先进人物的报道非常有影响;政治报道主要有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共八大的报道;国际报道主要宣传了万隆会议;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宣传“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同时也在学习苏联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教条主义错误——1956年全国新闻改革中确立了要成为世界性大通讯社的目标;在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方面,制定了12年发展规划;在国内报道方面,注重提高报道质量,提高工作效率——1957—1961年为反右、大跃进进行了错误宣传——1961年开始进行调整,修正了原规划中高指标的部分,使其计划更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经过调整后发展较快,尤其是对外报道——文革中的错误宣传、沦为四人帮的工具——文革结束,参与了新闻界的拨乱反正工作、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80年代积极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报道,恢复了优良的传统作风,更加注重批评报道和舆论监督——80年代后期积极参与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伴随党的中心工作,进入深化改革新时期;在新闻报道宣传方面,重大事件报道有声有色,日常报道坚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作风,注重服务功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在事业建设方面,发挥新闻通讯社自身优势,努力提高报道质量;深度报道、系列报道成为重要的报道形式;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更加注重对记者作风的要求;技术设备等方面也有较大改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历程

1937年“七七事变”后开始计划筹办——1940年中共中央成立广播委员会,周恩来任主席——1940年12月30日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始播音,时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3年因器材故障停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恢复播音——抗战胜利后进一步发展,在收复区东北各地建立广播电台、接管并重建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初具规模——抗战胜利至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延安台一方面宣传中共团结、民主、和平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与美帝国主义沆瀣一气发动内战,企图建立独裁统治的真面目,号召人民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坚持报道解放区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情况,让广大国统区人民和国民党官兵了解解放区、共产党。宣传卓有成效,一些国民党官兵投诚。同时,还加强了业务建设,将口头广播组扩大为语言广播部,颁布《语言广播部暂行工作细则》,对人民广播的作用、任务、内容、方式、新闻来源等多方面进行了规定,初步掌握了广播传播规律——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1947年3月14日延安台随中央迁至陕北瓦窑堡继续播音,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同年3月底开始第二次转移,迁至河北涉县(太行地区)继续播音——在太行期间,加强了政治宣传和军事宣传,开办了《对国民党军广播》,注重从政治上瓦解分化敌军,积极支援国统区人民民主爱国运动,支持“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宣传卓有成效——在1947年冬至1948年春的解放区土改中出现“左”倾错误,及时得到了纠正——1948年5月进行了第三次转移,随中央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1948年冬三大战役打响后积极进行了配合宣传——三大战役结束后,着重揭露国民党玩弄的“和平”手腕,号召人民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建立真正的和平统一的新中国——1949年3月详尽报道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平山期间在广播建设和宣传业务上有了改进:首先明确了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毛、刘的谈话),为以后广播由农村转入城市作了充分准备;其次加强了新闻工作干部的培训;第三加强了对广播的管理;最后制定了有关广播的政策——1949年3月迁至北平,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具有中央台的职能,并已形成以北平台为核心的人民广播网——同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北平台进行了播报,各地广播电台转播——同年6月3日广播管理处成立,北平台脱离新华社领导,成为独立的新闻宣传机构——1949年10月一日开国大典,北京台进行实况广播,各地广播电台转播,这是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全国实况广播。

第八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946—1949)

一、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

1、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中心的转移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抢先在收复区扩展新闻事业,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虽国民党政府“还都”,从重庆返回南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