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整理汇编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绪论主要内容:1.中国新闻传播媒介史2. 中国新闻传播业务史3. 中国新闻传播思想4. 中国新闻传播专门5. 中国新闻传播管理6.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1917年姚公鹤的《上海报纸小史》,1918年徐宝璜的《新闻学》,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到目前为止是中国报业最有代表性的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标志着我国新闻进入了近代从时空角度:1.空间型媒介(突破空间障碍)2.时间型媒介(突破时间障碍:石刻书记壁画)3.时空复合型(书简)从使用媒介角度:1.文字媒介2.语言媒介3.实物媒介“新闻”这个词最早现于唐代第二节古代的传播组织1.官僚系统的内部传播:公文、内部情况通报2.官僚系统的公开传播:保甲、社学、书院3.民间组织的公开传播:宗族、乡约、私塾4.民间组织的私密传播:天地会第三节中国古代的报纸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一.产生时间1.周朝说欧美学者认为最早是《春秋》,根据王安石所说2.汉代说《汉书》3.唐代说:孙樵的《读开源杂报》二.运行制度(一)。
唐代进奏院状1.朝政公报(最早的古代报纸形式):传播范围窄,限于京城2.进奏院状:由京城的邸务留后使发给藩镇的节度使,本叫下行官文书,但在唐后期成为上行官文书,也叫地方一级官报,因为藩镇节度使实力扩大。
“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份报纸(二)宋代的邸报和小报1.政府的控制与邸报的发展地方节度使设立了“钤辖诸道都进奏院”,管理地方派到邸的官员,后改为“都进奏院”,并设在大内在宋代后又设立了“新闻信息审查制度”,最早的是“判报”,负责给官员为给事中,到宋真宗时变成定本制度,权力转为枢密院(国防部),到王安石变法后,只由枢密院抽检,到南宋定本制度又恢复。
(定本制度)P13宋代进奏院状相比唐代的进奏院状的变化:①改由政府控制,有了新闻审查②.内容基本定型,并在以后历朝历代也是这几种内容;③朝报的商业化内容: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大臣奏章2.小报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写流行的报纸出现的原因:(1)进奏院官员为了牟取利益(2)政府管理不严(3)内容真实,百姓需求(三)元代在元代,有没有报纸仍存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元代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较之唐宋时期,大为退步,只是在传递方式上有所改进。
2013武大辅修新闻学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笔记整理

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宣传消息舆论采访编辑报人报或报纸、新闻、传播等词汇出现一、先秦至唐代新闻传播活动概述1、口头新闻传播手写新闻传播(因载体不同而分成几个阶段)2、最早报纸的出现1)近代报纸的几个条件:①周期性②机械手段生产③商品性④有别于行业报刊,一般公众感兴趣⑤受众群体为普通购买力大众⑥时效性⑦稳定性2)古代报纸起源的说法①先秦说:三代说、周朝说、春秋说、战国说其中春秋说最为著名,《春秋》为鲁国史书,报纸最早可以书的形式出现。
王安石称其为“断烂朝报”,字褒贬于字里行间。
②汉代说:府报、邸报、邸抄汉代开始出现纸“邸报”大致可以概括中国古代报纸。
③唐代说:实物证明敦煌进奏院报(新闻信)文献证明(孙樵)樵当时未知何等书,徒以为朝廷近所行事。
唐代两级传播示意图(§ 1.1)中枢一级传播(朝报)公报京官进奏官新闻信二级传播地方官长④宋代说:宋代小报:《论禁小报》唯一一种固定报名的刊物:《京报》“定本”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
二、古代官报(从“开元杂报”到清末邸报)1、唐《读开元杂报》(网)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内容"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包括"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僚行大射礼惊天动地安福楼南","某日诸蕃君长请扈从封禅"等等。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不是印刷制品。
唐代两级传播示意图(§ 1.1)2、宋“新闻的自觉”宋代官报的工作程序:(网)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供大家参考!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 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中国古代特别是三国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主要传播工具,主 有用木版的,因此也称为露板,主要用于军事方面,“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 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 朝政简报。
这种找政简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 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 的封建官报。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是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 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
(“敦煌进奏院状”: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 状”)。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 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中央政府直接控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 经过进奏院。
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 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 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中国新闻史笔记

• 内容形式(非此即彼),长时间 • 三千字,四书五经(不需要自己的思想)
3、科举考试制度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
• 士农工商(需为古代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
4、社会舆论对个体的压力
• 跃出框架将受到谴责
第二讲 福音?祸音? 禁令下传教士的潜 入
• 北宋初年,11世纪初期出现 • 非法、非常的面目出现,带有悲剧色彩,“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播差除皆出伪妄” • 内容: • 消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免于审查) • 印刷: • 有些是手抄的,北宋后期专业化商业化程度高之后,印刷复制变多 • 传者: • 一一部分进奏官,朝廷中个别管理和一一部分坊间书肆的主人编发的 • 读者: • 面广。京朝官员,一一般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员,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评价 • 在野的态度,成为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的工具 • 中原动荡,宣传抗金活动、主张抵御外侮的主战派人士,主张求和的主和派人士双方的宣传工具 • 对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当权人物的职责和供给,让统治者十分恼火 • 成为独立的新闻事业!有一一定的商业性质 小报的查禁 • 颁布很多诏旨法令
7、明朝:统编天下书及查禁坏书
• 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但对官员邪路机密重事于人者,“斩”;特别重视抄传一一环节。天启以后各 朝,禁止抄传政治机密、军事机密、与皇帝和大权大臣观点相悖的稿件等。
• 用了整理典籍《永乐大典》
8、清朝:统编天下书及铲除危险作品
•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什么汉学在清朝兴起? • 对提塘和民间报房发报活动控制严密,禁发不实报道、禁发未经批发的奏章、禁探听写录科抄以
邸报与清王朝共命运 • 沿袭明朝官报的发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清代邸报基本上和清王朝共命运共始终。直到
《中国新闻史》笔记整理

第一讲: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一.近代报纸的几个条件:1.定期2.商品:付费者不论阶级或特殊兴趣都可购买。
3.专业:刊登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区别于宗教或商业性质的出版物。
4.复制手段。
5.相对及时。
6.具有稳定性。
7.无门槛:对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受众有吸引力。
二.古代报纸起源的说法1.先秦说:三代说、周朝说、春秋说(最具代表性——宋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战国说2.汉代说:府报、邸报3.唐代说:进奏院状、两级传播:中枢→京官、进奏官(邸报)→(新闻纸)地方首长4.宋代说:宋代小报:《论禁小报》。
唯一一种固定报名的刊物:《京报》三.古代新闻传播特征:1.官报占据垄断地位。
2.民报、官报同质化3.无言论板块第二讲:近代新闻媒体的输入与近代新闻报业的确立一.时空关系开阜:珠三角与长三角、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1860s前后:两条线路向腹地推进。
①沿海北上至京津②沿长江至武汉三镇1890s前后:除少部分偏远地区,85%被近代报刊、出版物覆盖。
二.在外华人办报总体情况1.人员构成:①传教士:天主教(唐宋)新教(19世纪)《查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马六甲(第一份中文报)②政客(外交官)《蜜蜂华报》1822澳门(第一份外文报刊)③商人《广州记录报》1827——以上三种人合流:很多外国人是基督徒,投资捐款、政客操纵2.传教士办报活动:(都是新教)报名出版地点创、止时间创办人语种特点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六甲1815马礼逊、米怜、梁发中中国第一份近代中文报、教会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广州1833郭立士普鲁士教士中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万国公报※上海(《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广学会治下《万国公报》)1868(1874-1883停刊)林乐知普鲁士教士书中记录※3.上海成为近代商业性报纸出版基地①比较上广港较之广州:上海行政级别低,易于接受新思想;依托长三角经济基础和江浙粮仓;移民社会是陌生人的社区需要中介——广州离香港太近是最大的劣势较之香港:香港更早、数量更多香港第一份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1853马礼逊教会中月刊香港第一份中文报上海第一份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1857伟烈亚力英传教士中月刊教会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②《北华捷报》到《上海新报》第一份商业报:奚安门1856创办《北华捷报》母报→子报:《上海新报》(上海第一份近代中文报,注意是报纸不是报刊,第一份报刊是六合丛谈)《字林西报》(2002年前一直是存在最久的报纸)③《申报》申报上海1872 美查中(近代中国三大报:《申报》、《新闻报》、《大公报》)版面构成:A言论板块:选题真是具体,具有策论色彩,开创“头版头条”(《上海新报》大而空)B新闻板块:采访力量、报道观念有闻必录风闻言事(传统观念),社会新闻本地新闻为主(《上海新报》长于国际新闻)(杨月楼案)C副刊板块:概不取值(《上海新报》要收费)意义:吸引了大量文人,使得这一新生事物被精英阶层所接受D定价:明显的价格优势——击败了《上海新报》,赢得十年稳定发展时间后来出现对手由国际新闻优势的《字林沪报》和《新闻报》小结:十年左右出的一张名报、中国化过程中行程产业三.国人早期办报尝试1.由注意到利用:译报《参考消息》、澳门新闻纸(外文报刊关于华人内容的翻译)→大参考(没几个读者)→澳门日报(只有一个读者:光绪)2.由协办到自办(先给人打工再自办):梁发(戈公振说中国近代从事报业第一人,中国第一个新教传教士)、沈毓桂、陈言3.最早一批:昭文新报(第一份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江报(与申报作对,挂洋旗现象的开端)、羊城采实新录、新报(上海准官报)4.最成功的一份:王韬《循环日报》——成功的商业性报纸,重政论林语堂190年称之为“中国记者之父”。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三四章笔记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1)始于禁烟时期的林则徐的译报活动,组织人员,主要是为了了解和应对敌情;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有一定认识,但是并没有办报的实践;(2)太平天国时期,洪仁�\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买“新闻篇”等主张;参照的西方的报业模式,但在当时缺乏客观实施的条件(3)随着维新变法思潮的萌芽和兴起,创办近代报刊成为限禁知识分子的广泛要求。
王韬和郑观应最具代表性,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爱国情怀,强烈希望报纸能够成为推动社会改革使国家走向富强的舆论工具,并有一定民主表达。
2,简述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王韬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他发表的《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见性于中土》等文章中论述了一下几个重要问题① 论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
“办报立言”发展成为我国早期国人自办报刊的主要传统之一。
② 论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
报纸可以成为博采舆论工具;报纸可以宣扬君王恩德,朝廷政令,增进民众和上层的联络,消除隔阂,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提出可以办外文报纸,开展对外宣传;报纸可以“通外情于内”。
王涛十分强调介绍西方的国政民情,师其所长,避其所短。
③论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 论述了报纸的文风,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开启政论式文体风格⑤论述了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
王涛的办报主张,不失为出类拔萃的远见卓识,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
他的贡献概括为:为我国政论报纸首开先河,主张变法图强,为以后“文人办报”、“文人论政”起到了先导作用;革新了晚清文风,开创了报章文体,用浅显的文章议论时政,直抒胸己见,为后来报章文体的盛行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倡导国人办报,主张不但中央办报,各省也要办报,要办中文报,也要办英文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最详细版 被这个就行了

4、定本制度:是一种为了加强“邸报”传报活动的管理,使有关限制传报的禁令得到贯彻而设立的制度。规定: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它是中国第一次建立审报体制。定一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
10、京报:是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的通称。其基本内容是宫门抄、皇帝喻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京报的稿件是从宫廷有关部门抄出来 ,滑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二、简述题
1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为“邸报”,还有“状”、“报”、“朝报”
民间报房:是一种在明代兴起,由民间创办的以赢利为目的并公开活动的独立行业。
7、旗报:是一种将文字写在旗帜上,大旗招展,引人注目的传播方式。
8、牌报:是将文字写在牌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传观,或固定围观的新闻宣传方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9、揭贴:是一种传单,可张贴、传闻,内容多为檄文、政策性的声明与公告等。
3、敦煌进奏院状:一种和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1)没有报头,开编和结尾部分还保留着官文书的痕迹;(2)发报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3)所有的信息,都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的大事,特别是和他们的地区有关的大事。(进奏院状的基本内容是谕旨、奏折、官方动态等)。(宋代的报纸审查制度)
时代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它直接面向大众,能取得现场实效。汉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王朝更多地将其用于发布军事捷报,把最新消息写在木板或丝帛上,高高悬起以吸引读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一)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事业第一节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传播渊源二.早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1.非文字形式:口头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大铃)2.文字:利益(西周)甲骨文、金器、刻石3.竹、露布第二节古代报纸的诞生和唐代进奏院状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手抄新闻——开元杂报一.唐代的进奏院和进奏院状1.古代报纸起源的几种说法。
周朝说、汉朝说、东晋说二.孙樵和开元杂报三.敦煌的进奏院状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一.邸报的出现和有关邸报的制度。
宋太宗设都进奏院正式发行邸报。
快件:急脚递,摆铺“定本”制度: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
二.民间小报的诞生与发展意义: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2.冲破封建王朝对新闻体制的专制。
第四节:元明两代的新闻事业。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明代邸报的发行日刊,小册传播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2.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急选报:中国最早的印刷报纸(现存)4.起义农民的新闻传播活动竹筹、揭帖、旗报、排报第五节清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一. 清代官方新闻转播制度1.发行渠道:通政使司——六科——提塘(收受)(发抄)(抄传发行)2.清代提塘分京塘和省塘3.官报的内容:官门抄:朝廷的动态消息。
上谕:臣僚章奏:4.提塘报房:雍正5.小报(小抄):非法报纸(被禁)清何遇恩、邵南山二. 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
民间报房出现在乾隆中叶以后的事,以“公慎堂”为最早,聚兴,公兴两家开业最早,创于咸丰年间。
三. 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四. 古代报纸没落的原因主观: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而采取压制政策。
客观:满足不了人民对报纸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需要新的突破。
*总结: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的基本特点17.封建官报占据封建报纸的主导地位。
27.第二章近代新闻事业的传入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背景二.《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8.5 马六甲米怜,马礼逊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和各国概况。
宣传手法:1向中国读者较早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介绍各国概况。
2重视研究读者对象心理,用儒学3为中国报纸文体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简短、通俗、生动4提出要照顾各种类型读者的主张。
《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1《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8.1郭士立广州办报宗旨报刊内容业务文体四.《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现。
1822.9巴波沙《依经杂说》被中国查禁的第一个近代报刊《孖剌报》1857~1941 中国最早的日报。
1863《晚邮报》《香港航运报》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
《香港天主教记录报》(2)《澳门报》(《澳门钞报》)《帝国澳门人》《真爱国者》《澳门政府公报》等葡文报刊。
(4)《澳门杂文编》在澳门创办的第一份英文报刊。
创办人:马礼逊1828年。
2.广州的外文报刊:(1)《广州记录报》(1827.11.8出版)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
创办人:马地臣主编:伍德(美)1833年,出版副刊《广州行情周报》(2)其他的外文周刊:《广州杂志》《广州周报》《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等。
一. 英文报刊的率先发展1.《香港公报》香港第一份报刊,第一份英文报刊。
1841.5.1马儒翰2.其他著名的英文报刊《中国之友》(1842)《德臣报》(1845~1974)中国领土上出版时间最长的英国报纸。
《孖剌报》(1857~1941)中国最早的日报。
3.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香港出版的外文报刊。
《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1863)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香港天主教记录报》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月刊。
《士蔑西报》以敢言著称。
二. 中文报刊的产生1.《遐迩其玲》创刊于1853.8 麦都恩1855年,出版副刊《布告篇》开创我国中文报刊广告收费之先河。
2.《香港船头货价纸》(《孖剌报》中文版)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3.《香港新闻》1861.8.10德臣报馆《中外新闻七月报》《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因为抄录的都是进奏院公开发布的官文书,所以又称它为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10、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北宋(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内容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诏报的样本,进奏官们遗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由门下后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这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11、朝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
因为朝报是面向市民公开发售。
(在宋代)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3、小报还有一批专门的采访人员,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14、元代取消了进奏院,也没有中央级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到此中断,元代官方新闻的发布也倒退到汉唐时代的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只是传递上更加迅速。
《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笔记,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新闻传播活动的产生:1、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
2、新石器时代,新闻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青海民和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喇叭筒,是我国最早的面向大众的传播工具。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和初期发展1、从周代到春秋战国,新闻传播仍然主要靠口头,不过峰火报警在传递军事信息上发挥了特殊作用。
2、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播是从秦代开始的。
秦代向全国发布新闻的传媒是皇帝的诏书。
3、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朝廷也是以诏书形式向地方发布官方新闻,还有更加明显的宣传目的。
4、“新闻”一词最早见于初唐,一位名叫孙处玄的官员。
(第一个用新闻一词的人)5、为什么新兴传媒产生于唐代:因为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繁荣的朝代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
唐代产生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封建官报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朝报”唐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中说在襄樊得到的简明朝政公报,并称”开元杂报”,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6、朝报:是唐代朝廷发布的公告,它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最重要的形式。
7、进奏院状:是唐代新兴传播媒介。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进奏官除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绝密消息。
这种报告是进奏官只上呈给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阅读的半官方情报,带有”新闻信”性质,人称”进奏院状”。
8、除了朝报和进奏院状外,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还有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9、宋代邸报: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进奏官便成了国家的工作人员。
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进奏官抄报的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因为抄录的都是进奏院公开发布的官文书,所以又称它为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10、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北宋(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抄发的内容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抄报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诏报的样本,进奏官们遗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由门下后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定本”制度: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这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11、朝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
因为朝报是面向市民公开发售。
(在宋代)12、小报: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屡禁不止。
是进奏官在编发合法官报的同时,又把”命令未行,差除未定”的材料另外抄录,编写非法新闻对外传播,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13、小报还有一批专门的采访人员,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14、元代取消了进奏院,也没有中央级的封建官报,邸报制度到此中断,元代官方新闻的发布也倒退到汉唐时代的诏书和一般官文书的形式,只是传递上更加迅速。
15、明王朝建立后,恢复了宋代诏令章奏传报和官报制度,这使具有中央政府公报性质原始形态的报纸——邸报在元代一度中断后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