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合集下载

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1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 传播
授课教师:覃哲
第一节 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人类的传播历程 1、口头传播 2、文字传播 3、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依次出现,相互叠加
相互补充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的分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有报纸的国家,也是世 界上最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从盛唐到清 末,中国古代新闻事业持续了近1200年。
2、定本制度——最早的新闻审查度
什么是定本? 定本就是经过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 邸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 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进奏院必 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 增减。
为了加强对邸报的控制,宋真宗咸平二年 (公元999年),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制度, 这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有文献可查的新闻 检查制度。
统一的文字 符号:小篆
(2).秦代主要的文字信息传播形式
诏书 石刻
秦代泰山石刻拓片
汉代的新闻信息传播
简牍 露布 汉代继承了秦的传统,但形式更为完备多
样 汉代的简牍除了记事和报告外,还有很多
公文,不少内容在当时属于新闻信息。 露布:不加封缄公开传布的官方文书,多
用于军事方面。
二、文字传播的出现及其初步发展
1、 从周代到春秋战国,虽然文字早已出现, 但新闻信息的传播的形式仍以口头传播为 主。
2。秦代——把文字作为面向群众的新闻传 播的开端。
(1).以文字广泛传播新闻信息的条件
a、统一的中央政权 b、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 c、统一的文字符号
铸有度衡量条 文的秦代陶权
三、古代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
口头传播形式:诗歌、 民谣
文字传播类:书籍 、 文书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
第一节、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
•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 •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
工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 器时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民进行社交和传 播活动的物证。
• 到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处土横议,战火频仍。 统治者们需要发布政令,通报政情军情,诸子百家 游说四方,宣扬自己的学说和政治主张,这时传播 活动更为频繁。 • 在《墨子》、《吕氏春秋》、《左传》中都有 早期传播活动的记载,新闻传播的政情、军情等方 面情报都是最新的信息。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中所记的“大叔完聚,缮用兵,将袭郑。„„公闻 其期”等,这些可以算做早期的广义的新闻传播。
邸报
我国最古老的报纸,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邸报。 邸报,是我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非某种具体 报纸的名称。
名称起源于“邸”。“邸”是我国古代地 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邸报的 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 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邸报的内容大致 有以下几方面: • 1、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 2、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 3、臣僚的奏、疏 • 4、其他信息。包括一些军事信息。明代始,也出 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 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 竹、帛和“露布”。 •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 简上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 • 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 露布: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帛制在旗子上,书写文字, 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 • 内容虽然大谈国威帝德,但更主要的是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 特点:公开性和时效性都很强,传播面也较广,是报纸诞 生以前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体。

目前为新闻界所承认较可靠的说法是:中国的 报纸开始出现于唐朝。 • 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 奏院状”。 • 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 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资料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资料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二、中国古代报纸的起源(唐代的“报”、“状”)
第二节 官方邸报的发展与最终消亡 一、中国古代官报发行体制变迁 二、中国古代官报名称、报道内容及读者演化
唐代出现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朝报和进奏院状)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1.“报”(朝报) (1)报(朝报) 朝报,唐代朝廷每日在宫门外,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
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是当时中央政府直接公开 发布宫廷新闻的重要形式。 朝报的发布方式大约是,由中书部门发布,京师官员 及驻京进奏官进行抄录,随后转递传阅。 朝报最早出现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当时并无名目,直 到后唐和宋代才称为“朝报”,并沿用至明清。 有关朝报记载最详尽的是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 (851年)。
文字
20:40
口语
零时
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
0 00 23 57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广播 语言 印 刷
::
20:40
费德瑞克·威廉斯:《传播革命》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一、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先秦:口语传播为主 (1)最早的口语传播不晚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青海民和县阳山新石器后期的考古发现:陶制喇叭。 舜(前2255年即位)设“纳言”官职——即所谓“喉舌之官,
(3)文字传播在先秦仅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辅助形式 存在。
原因,一是文字掌握在少数巫师、贵族手中;二是传播 载体(甲骨、金文、岩刻,及春秋时的简)的局限。
(4)先秦信息传播的活跃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其时, 口头传播、人际传播的效果被发挥到了极致。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三节 非法民报 四、非法民报对新闻史的意义 小报作为民报身份出现,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活 动的垄断和朝政国事的封锁,打破了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格 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小报的编发者和刻印者之所以敢于冒治罪的风险,主要动 机在于获利。 小报虽然与朝廷官报一样,以刊载朝廷政事和宫廷消息为 主要内容,但是它敢于刊登一些朝廷不愿公布的事件,甚至 根据民众心愿编造一些于朝廷大员不利的故事,有一定的社 会进步性。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三、古代报纸的出现 春秋?汉代?宋代? 戈公振先生认为“始于汉唐” 邸报始于汉唐 汉朝“邸”的“通奏报”只是“邸报雏形” “邸报”名称自唐始 自汉唐始,“官报遂成为国家之制度”,这种情况直至 清末。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民风、知得失、自 考证也。” 《礼记·王制》:天子每五年出巡一次,所到之处,“命太师陈诗以 观民风”。 《诗经》中的“风” 汉乐府 :乐府诗中的很多民歌来自民间,反映了劳动人民的 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类似于今天的社会新闻。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 二、古代新闻传播的形式: 2、按照传播媒介分: (1)文字:书籍、文书等 (2)语言:游说、讲学、民谣等 (3)实物:烽火、旗帜、锣、鼓、符等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第四节 合法民报 一、合法民报的产生于盛行 产生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 合法民报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环境决定的 《京报》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中国新闻史》第一章

发现于康熙53年即1714年的严禁盗伐林木的 布告
题壁
每到驿亭先下马 循墙绕柱觅君诗
曹雪芹题壁诗
苏东坡《题西林壁》
第二节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类型
•从唐朝开元年间到19世纪20年代为古代报纸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约有1100年的时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从鼎 盛到衰落的变迁,古代报纸既是这段历史的产物,又真 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的变迁。
• 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后 人称为春秋笔法,如“郑伯克 段于鄢”。 • 王安石诋《春秋》:“断烂朝 报”
• 布告:皇帝诏书和各级政 府颁布的行政法令,在固 定地点悬挂或张贴 • 露布:以流动的方式“露 而宣布”战争军事消息, 以帛或木板做载体 • 《封氏闻见录》:捷书之别
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 诸竿上,谓之露布。盖自汉已 来有其名。所以名露布者,谓 不封检,露而宣布,欲四方速 知,亦谓之露版。
(一)历史沿革 产生与北宋末年、盛行于 南宋、隐现于明清 (二)产生原因
1、社会矛盾激化 2、文 化发达 3、科技发展
(三)主要特征 1、有一支专业队伍 2、 具有商品性格 3、在一定程度 上反应民意
3、合法民报 (1)明代民间手抄报
明代中叶以后,在官方邸报发展的基础之上,首都北 京等地出现了民间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西方报业“三段论”
• 在西方报业的发展进程上,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线索:新 闻信(news-letter)——新闻书(news-book)——新 闻纸(news-paper)。 • 西方报业的最早形态是新闻信,时间大致在文艺复兴时 期。新闻信兴起之后一百多年,才有了新闻书,又称小 册子,欧洲最早的一批小册子出现在17世纪初,它的内 容与形式都同中国古代的邸报相差无几。新闻书盛行了 一百多年,才出现所谓的新闻纸即报纸,西方的第一份 新闻纸是1665年创刊的《牛津公报》。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产生(1873-1898)1、《彙报》2、《述报》3、《循环日报》4、王韬(98论)5、《万国公报》6、《中外纪闻》7、《强学报》9、梁启超(99传论)10、《知新报》(00新名)11、《湘学报》12、《湘报》(90名)13、《国闻报》(02传名)14、唐才常15、严复16、《官书局报》17、时务文体(96名、03论)18、《弢圆文录外编》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899-1919)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檄移》篇
中国新闻传播起源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新闻传播的成长阶段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的传播媒介——露布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架车南伐,显宗为右军府长吏,征虏将 军统军。军次赫阳,萧鸾戌主成公期遣其军主胡松、高法援等,并引蛮贼来击 军营。显宗亲率拒战,遂斩援首。显宗至新野,高祖召曰:‘卿破贼斩帅,殊 益军势,朕方攻坚城,何为不作露布也?’显宗曰:‘臣顷闻镇南将军王肃, 获贼二三,驴马数匹,皆为露布。臣在东观,私哂每之。近虽仰凭灵威,得催 丑虏,兵寡力弱,擒斩不多。脱复高曳长谦,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恶弥甚, 臣所以敛毫卷帛,解而上已’”。
中国新闻传播起源的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新闻传播的成长阶段
4、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 主要的信息传播载体——竹简和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纸张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最经济、最方便的手段,使人类思想的知识模式产 生了变革。
——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汉代造纸图。(a)原料的切、踩和浸洗
汉代造纸图。 (b)蒸煮、舂捣和纤维与水的混合
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远古的人们结 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有了信息,需要互相沟通, 因此也就有了传播活动。
交流与传播依然是 我们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
第一阶段:新闻传播的萌芽阶段
我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人际新闻信息传播活动。
海蚶壳
陶制喇叭筒
考古证明,人类早就知道利用工具,扩大自己的声音,以达到广为传播的目的.
五、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业的文化背景:
原始性、官方垄断性、专制性、非商业性、单一性、循 环性
• 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 • 古代时期:唐、宋、元、明、清 • 近代时期:1815年的清中叶、鸦片战争后、清末、民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古代报纸产生的新闻传播活动1.远古时代:手势、语言、符号……2.殷商时期:殷墟甲骨卜辞3.春秋战国:情报信和“悬书”4.汉:颁发诏书二、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敦煌进奏院状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份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都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地的。

因沙洲在今敦煌,这两份进奏院状又曾经长期被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故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为清末我国敦煌出土文物,原件现在分别存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三、宋代的邸报和小报1.邸报(90、98)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没有报头,无固定格式。

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内容包括皇帝诏旨、皇帝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等。

读者对象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邸报在唐代均为手抄,由上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人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一书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宋代最早出现“邸报”一词,并开始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了中央官报的性质。

新闻理论笔记讲义小报“小报”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民办报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始于北宋,盛于南宋。

发行人是邸吏、使臣、政府机关中的中下级官员、书店主人。

内容主要是皇帝诏令、奏章、官员任免消息等,但多为尚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连续发行,传播范围广,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屡禁不止。

小报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报纸由封建官报统一天下局面的终结,是民间办报史的开端。

小报自宋代产生后,直到清代,一直是民众获得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但其内容仍没有超出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是邸报的一种补充。

四、定本制度(99)定本制度是宋真宗咸平二年,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而制定的对报纸的审查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
1新闻事业:一种有规模的、有系统的社会活动。

由专业人士通过新闻机构与媒介,运用新闻手段(如报刊、图片、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及时、真实、公开地反映自然和社会的变动。

2新闻事业史,就是新闻事业基于社会需要,历史演变的事实。

3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是指从中国古代报刊出现到近代报刊产生之前的新闻事业。

4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也有“邸钞”、“朝报”、“阁钞”、“杂报”、“条报”、“除目”、“状”、“报状”、“京报”等别称。

第一节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早期传播方式
口头传播;符号传播;烽烟和旗鼓;木铎;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以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是殷墟甲骨卜辞;情报信和“悬书”
二、古代早期传播载体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帛即绢绸;露布
1、先秦时依赖口头形式
2、汉代开始以书面形式传播新闻(汉武帝晋封萧庆是中国历史上以诏书形式向
民众发布官方新闻的最早记录。

)
3、汉代没有专用于新闻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我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
1、新闻一词最早出现于初唐“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新闻多说战争功)
2、唐人的著作中,至今还没有发现“邸报”字样。

“邸报”是宋人对当时的“进
奏院状报”等古代报纸的称呼。

3、唐代报纸的特点:
不具备中央统一官报的性质;唐代报纸一开始就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传播工具;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形式
4、我国早期报纸的形态
内容:皇帝的活动、皇帝的诏旨、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等等朝廷的政事活动。

发行:这些报状是不定期地由首都向地方传发的,它的主要读者是各地的藩镇长官。

版式:这些报状无报头、无固定名称,有的称为“进奏院状”,有的称为“邸吏状”,有的称为“报状”或“状报”等等。

不分栏,只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纪录。

新闻来源:它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他们所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

第三节宋代的邸报和小报
一、宋代邸报的改革
(一)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对官报的控制
2、取消各路、州、郡在京设的进奏院,设立钤辖诸道都进奏院。

(由中书、门下、尚书中的门下省领导)
3、加强编审,凡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均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编审。

4、中央政府中枢部门统一发报。

(二)、管理上——邸报的审查制度。

“定本”制度
所谓“定本”,指的是进奏院要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经审查通过的样本为“定本”。

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

(三),内容上
(1)皇帝的诏书、命令
(2)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室的动态
(3)官吏的升黜、任免、赏罚之类的消息,数量最多
(4)臣僚的章奏疏表,篇幅最大
(5)战报
(6)刑罚
(7)封建王朝的法令、公报
二、邸报的印刷
唐代报纸均为手抄,宋代邸报是否印刷,没有明确直接的记载。

三、简单的比较
首先,发行。

唐朝:进奏院发行
宋朝:“定本”制度由中央向地方统一发行
第二,读者。

唐朝:少数藩镇长官
宋朝:逐渐扩展到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第三,信息量,时效性。

宋比唐大、快
第四,宋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第五、宋代的报纸有可能是印刷。

四、宋代的小报与官方对“小报”的查禁:
1、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新闻与报纸的首次记载
2 小报的特点:P12
a小报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b小报是一种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的不定期发行的非官方报纸;
c 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政府部门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专门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

d小报的读者范围很广。

e小报有手写的,也有印刷的。

3 小报的内容:
a 朝廷动态报道,
b 官吏任免消息,
c 皇帝谕旨召令,
d 各种时事政治材料
4、小报内容上的特点:
a 信息比较灵通,新闻的时效性较强。

b 所发表的多数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

c 失实报道比较多。

5、小报受到欢迎的原因:
a它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官报所不载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

b它打破了封建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

6、关于小报:宋代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自一家之手,而是人们对当时这一类型非官方报纸的通称。

7、官方对小报的查禁: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新闻事业的控制
第四节明清的官报和京报
一,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元代没有单独发行的官报。

2,元代的民间新闻传播媒体——小本:
(1)概念:小本是元代出现并在民间流行的以朝廷政事消息为主要内容的非官方报纸。

(2)元代的小本很可能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3)小本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禁绝
二、明代的邸报抄传制度
(一)明代邸报的发布和抄传活动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二)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
1、常见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
2、主要内容:皇帝谕旨、皇帝起居、皇家消息、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军事信息、社会新闻、鼎甲单等
3、主要特点:基本每日发行、印刷与抄传并存、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三)、民间报房和抄报行的诞生与发展
1 出现:北京等地。

2 传播手段:手抄为主,少量印刷。

3 性质:仍然为封建的经济基础服务。

三、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清代的官方新闻传播制度
1 发行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2 内容:宫门抄;上谕;臣僚章奏
3 别称:邸抄、阁抄、科抄、京报、朝报
4 特点:
a内容来自六科的上谕和章奏;
b每日发报;
c复制手段多样化;
d读者主要是上大夫知识分子
(二)清代的提塘报房及其出版的小报:
1 发行机构:提塘报房
2 内容:诏旨、章奏、宫门抄、提塘报房工作者自行采集的消息。

3 官方对提塘小报的查禁:
原因:
a小报先于部文到达地方,使获罪官员得以逃避处罚。

b报道了失实消息。

c刊发了未经六科发抄的章奏。

(三)清代的民间报房和京报:
1 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2 京报的内容:宫门抄、上谕、章奏(偶尔包括文选单、武选单等内容)
3 内容特点:全部来自内阁科抄,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言论。

4 京报的读者: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后期:一般民众)
5,《京报》的发行:一般一日一出,有两日刊或多日刊。

6 京报的本质:官报的补充,为封建经济基础服务
(四)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与“辕门抄”:
1 清代的地方新闻事业:省塘(翻抄京报)、地方民间报房。

2 辕门抄:是一种以报道地方官场消息为主的私营报纸。

3 地方小报:随时出版,报道地方突发性的重大新闻
五、明清《京报》的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