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学校卫生乙肝防控措施

学校卫生乙肝防控措施在学校环境中,乙肝是一种重要的传染病,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学校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卫生乙肝防控措施,以保障校园的健康与安全。
一、加强乙肝知识普及教育学校应该开展乙肝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乙肝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预防方法等内容。
可以通过组织宣讲、发放宣传资料、开展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提高学生和教师对乙肝的认知水平,增强防范意识。
二、建立规范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学校卫生管理制度需要包括乙肝防控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明确责任和行为准则。
学校应设置卫生管理人员,负责监督和协调学校卫生工作,并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
三、加强校园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因此保持学校环境的清洁和消毒非常重要。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清洁消毒工作计划,定期对教室、宿舍、食堂、洗手间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特别是公共区域和共用物品。
四、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学生个人卫生是预防乙肝的关键。
学校应加强学生个人卫生教育,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共用餐具等。
此外,学校应配备充足的肥皂、卫生纸等卫生用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卫生条件。
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学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测量、身体检查等。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患有乙肝等传染病的学生,并采取相应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学生的健康状况,便于做好防控工作。
六、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食堂应建立规范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确保食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符合卫生要求。
此外,学校还应教育学生注意饮食卫生,不食用生冷食物、不购买野味等,减少乙肝病毒的传播风险。
七、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参与防控工作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至关重要。
学校应与家长密切沟通,告知他们乙肝的相关知识和防控措施,并鼓励家庭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温和身体检查。
家长则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学校联系,共同参与防控工作。
肝炎的健康教育

肝炎的健康教育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它可以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其中甲型和乙型肝炎最为常见。
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因此,了解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保护肝脏健康非常重要。
一、肝炎的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甲型和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这两种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婴儿出生后即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而甲型肝炎疫苗则可以在成人时期接种。
2.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与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等可能带有感染性血液的物品。
同时,定期进行血液筛查,避免输血时感染病毒。
3. 安全性行为:性传播是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4. 母婴传播防护: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肝炎病毒筛查,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需要在孩子出生后立即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母婴传播。
5.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二、肝炎的症状和诊断1. 症状:肝炎的症状可能因病毒类型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
2. 诊断:肝炎的诊断通常通过血液检查来确定。
医生会检测肝功能指标、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等,以确定是否感染了肝炎病毒。
三、肝炎的治疗和管理1. 治疗:肝炎的治疗方法因病毒类型和感染程度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
对于慢性肝炎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2. 管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避免饮酒和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对肝脏健康至关重要。
四、肝炎的并发症和预后1. 并发症:肝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控制,可能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肝炎还可能引起其他器官的炎症和损害。
2. 预后:肝炎的预后取决于病毒类型、感染程度和个体差异。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预后。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以及其他体液接触而传播。
本文将讨论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和血友病治疗等。
另外,打耳洞和纹身等装饰性行为也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2.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了乙型肝炎后,可以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因此,孕前进行乙肝筛查和免疫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3. 性接触:通过性行为而导致的性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不安全性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和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都存在乙型肝炎传播的风险。
4. 医疗操作:医疗操作中,如果无法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例如手术、注射以及其他操作时使用未经消毒的仪器等,也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的传播。
5. 共享个人物品:共用个人卫生物品如刮胡刀、牙刷等是一种潜在的传播途径。
因为这些物品可能带有血液或其他体液,并且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消毒,就会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1.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和重要的方法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婴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并遵循完整的免疫程序。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是减少传播细菌、病毒和疾病的关键步骤。
使用肥皂和温水进行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品或药物后。
3. 避免与乙型肝炎患者共享个人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刀具、牙刷、吸管等个人生活物品,以减少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4.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通过性行为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同时,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发生性接触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5. 确保医疗操作安全: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手术室及其他医疗设备符合卫生标准,并提供无菌注射器和针头等重要设施,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病例。
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预防策略

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预防策略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接触、共用针头、母婴传播等途径。
对于从事医疗、卫生保健和实验室工作的人员来说,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的风险较高。
因此,制定有效的职业暴露预防策略至关重要。
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有从事与体液接触的医务人员都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血清学检测,以确保免疫应答。
2. 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可能暴露于乙型肝炎病毒的工作时,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
这包括佩戴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
同时,要确保正确使用和处理这些个人防护装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风险。
3. 规范操作程序制定和遵守规范的操作程序对于预防职业暴露乙型肝炎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正确的操作程序,包括安全采血技术、废弃物处理和消毒程序等。
此外,要定期进行操作程序的审查和更新,以确保其与最新的感染控制指南保持一致。
4. 废弃物管理正确处理和处置医疗废弃物也是预防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将废弃物进行分类和正确封装,并将其交由专门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此外,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废弃物处理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5.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的情况,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这包括立即清洗受污染的皮肤或黏膜,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伤口,并及时就医接受评估和处理。
此外,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职业暴露事件,以便进行后续的监测和干预。
总之,预防职业暴露乙型肝炎需要综合的策略和措施。
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防护意识,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并严格遵守操作程序和废弃物管理规定。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职业暴露乙型肝炎的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
乙肝防治措施

乙肝防治措施
背景介绍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乙肝的防治措施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乙肝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生物制品,可提供长期免疫保护。
婴儿出生后早期接种乙肝疫苗,并严格按照接种计划进行接种,是防治乙肝的基础。
宣传教育
开展乙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了解,是防治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加强社会对乙肝的关
注,增加人们对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掌握,促进形成良好的生活惯和行为方式。
健康教育和咨询
提供乙肝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乙肝,并提供针对个人情况的预防和控制建议。
通过健康教育和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乙肝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乙肝的防治工作。
乙肝病例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乙肝病例监测和管理制度,对于及时了解疫情、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对乙肝病例的监测和管理,可以减少乙肝的传播风险,提高乙肝的控制效果。
结论
乙肝防治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乙肝的传播、缓解乙肝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接种、宣传教育、健康教育和咨询以及乙肝病例的
监测和管理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将有效提高乙肝的防治效果,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 注:本文所提到的措施仅供参考,请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乙肝防治方案,并在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与分析

在 意外 接 触 HB V感 染者 的血 液 和 体 液后, 可按 照以下 方 法处 理 。 血清 学检 测 : 应立 即检 测HB A 抗 一 s L sg HB A T等 , 在 3 并
采 用描 述 流 行病 学 方 法 , 用 乙型 病 采
毒性 肝 炎的 预防 控制 措施 与 分析 。
料库。 12 方 法 .
反应 为 接 种 部 位 局 部 疼 痛 红 肿 少 数 有 发
可给 予加 强免 疫 。
热 对 疫 苗 中任 何 1 成分 过敏 者 可 出现 过 2 2 意 外暴露 HB 后 的预 防 种 . V 敏 反应 பைடு நூலகம் 敏 反应 发生率 极 低 。 过 2 1 5 免疫 效果 评价 .. 评价 疫苗 的
护。 2 1 8 加强 免疫 接 种 H p 后 有 .. eB
施 。 据 这 一情 况我 院 对于 2 0年 至 2 1 且 第 l《 与第 3 次 的 间隔 要在 4 月以 而抗 一HB 抗 体 出现 , 根 06 00 齐次 剂 个 s 可认 为 儿童 受 到 保 年 对 乙 型 病 毒性 肝 炎 采 用 了 预防 控 制 措 上 , 部 位 为上 臂外侧 三 角肌 中部 。 接种
医 学检 验
乙型 病毒性 肝炎 的预 防控 制措施 与分析
钟 吉波 ( 植县 人 民医 院 桑 湖南 张家 界 47 0 ) 20 0
【 摘要】目的 探讨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 制措 施与分析。 法 采用 方 描述流行 病学方法, 用乙型病毒 性肝炎的预防控 刳措施 采
与分析。 结果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控制措施后, 0年_21年乙肝的年均发病率为3. /0 , 2 6 -0 0  ̄ 0 36 17 与刚进行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 2 Y 时的发病率 ( ./ 0 ) , 5 8 1 f ̄ J T o 2 。 61 7 T降 4. % 结论 我院通过 对乙型病毒性 肝炎的预防控削措施取得 了 8 显著效果, 值得推 广。
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

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探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
首先介绍了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然后分析了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接着讨论了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以及护理人员乙型肝炎的防护措施。
对乙型肝炎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也进行了具体说明。
结论部分指出了强化护理人员乙型肝炎的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暴露预防措施的宣传和培训、建立健全的职业暴露事件处理机制的重要性。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对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关键词】关键词: 乙型肝炎、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护措施、预防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处理、意识强化、宣传、培训、处理机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据统计,全球约有3.4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每年有数百万人因乙型肝炎相关疾病而死亡。
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接触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血液和体液,因此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风险较高。
乙型肝炎职业暴露对护理人员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不仅影响其工作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患病甚至死亡。
了解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以及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至关重要。
通过研究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和护理人员的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风险,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为提高护理人员对乙型肝炎的防护意识和工作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乙型肝炎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领域的重要群体,他们可能面临着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风险。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护理人员乙型肝炎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保障其健康和安全。
通过系统梳理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可以更好地指导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操作,降低其感染疾病的风险。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概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本指南旨在提供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方案。
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手段,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接种。
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直接接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其他体液。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避免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4. 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避免通过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诊断和监测1.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通过血液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2. 肝功能检查: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肝功能是否受损。
3. 肝脏成像检查:如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等,评估肝脏病变情况。
治疗方法1. 抗病毒治疗: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程度和肝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肝保护治疗:通过维持肝功能、减轻炎症和纤维化等措施,保护肝脏功能。
3. 肝癌筛查和治疗: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建议1. 饮食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饮酒和高脂肪食物。
2. 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保持健康。
3. 避免药物滥用: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依赖药物。
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
2. 避免传播:患者应采取措施避免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给他人。
3. 定期随访: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肝功能。
结论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需要综合预防、诊断、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通过接种疫苗、避免感染源接触、安全性行为等预防措施,以及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肝癌筛查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随访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防治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分析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我国患病率比较高的传染病之一,是由乙
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以造成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严重的破坏患者的肝功能,
还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
还可以发生慢性乙型肝炎
或是携带病毒,造成传播。
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生,降低患病率,本文总结了乙肝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期为防控乙肝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控制;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患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之一,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该
病在我国的流行比较广泛,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均带来了比较沉重的负担。
全世界感染过乙
型病毒者约6.9亿人,约3.5亿人为乙肝病毒携带者。
研究显示,我国长期携带HBV者有1.2亿,约2000万人患有慢性乙肝,新发病120万人/年,约有28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我国在肝炎和肝病方面花费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亿元。
我国卫生部2005-2015年
乙肝防治规划中明确的要求:至2015年<10岁的儿童HBSAg携带率要降至1%以下;全人群
携带率<7%,对于全人群HBSAg携带率已经<7%的省份,进一步降低1.0-1.5个百分点。
因此,我国的乙肝防控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笔者通过分析乙肝病原学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提出乙
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现报告如下:
1乙肝病原学
HBV作为嗜肝DNA病毒科的一种病毒,呈球形,具有不完全双链病毒。
HBV的唯一宿主
是人类。
完整的HBV病毒颗粒直径约为42nm,由核心颗粒和蛋白质包膜组成。
病毒复制所
必需DNA聚合酶与HBV DNA关系密切,均被壳蛋白包绕。
核壳体由核酸与壳体构成,也是
病毒的核心颗粒。
HBV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较强,在30-32℃的环境中存活>6个月,-20℃的
环境中存活15年。
经过20min的121℃高压、1h的100℃干烤、煮沸10min的情况下可被
灭活。
环氧乙烷、含氯制剂、戊二醛、碘伏及过氧乙酸等也有效灭活HBV。
2乙肝患者的临床表现
2.1急性乙肝乙肝的平均潜伏期约为4个月,患者感染HBV后,主要临床表现有食欲差、乏力、恶心、厌油、呕吐、腹胀及腹泻,或伴有发热(<38.5℃)、黄疸等;体格检查可发现
患者的肝脏触痛或叩痛,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血清胆红素也同时升高。
2.2慢性乙肝患者有HBSAg阳性史或患有乙肝超过6个月的患者,HBV DNA和(或)HBSAg仍为阳性者称为乙肝慢性感染。
患者常无比较明显的临床表现,有的是在体检时发现的。
临床上将慢性HBV感染分为四类: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携带者以及隐匿性慢性
乙肝。
3 预防与控制措施
3.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
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对所有的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时间分别为0、1个月及6个月。
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未按程序进行接种,也应该在后期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补种。
对
于HBSAg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采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对于在意外的情况下,接触HBV感
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如有接种乙肝疫苗史,且已知抗-HBs水平超过10mIU/mL者,可不进
行处理;如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抗-HBs水平在10 mIU/mL以下或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IU,并同时按照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3.2切断传播途径 HBV在人体外能够存活7天,在人体内,HBV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还
存在于唾液、肠道、胆道、骨髓、胰腺、精液、肾脏以及尿液之中,传播途径比较多。
乙肝
病毒主要经过血液和其它体液进行传播,还可以由HBV阳性的母亲分娩时通过垂直传播的途
径传染给新生儿;另外,与慢性感染者的接触、医务工作者、HBV携带者的性伴侣、共用被
污染针头的吸毒者也可以通过水平传播的途径进行传播。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强了对献血者
的HBS筛查,通过输血或血液制品传播导致感染者已经比较少见。
自从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
免疫的实施后,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率也明显的降低。
反而医源性传播、性传播以及肠道外
的传播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据WHO报告,约有32%的患者是由于不安全注射引起的。
3.3加强高风险人群的防控措施具有多个性伴侣、诊断为一种性传播疾病者、同性恋者、与乙肝感染者有过性接触者、吸毒者、与慢性乙肝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家庭人员、母亲为乙
肝患者的婴儿、来自HBV高发流行地区的婴幼儿、卫生和公共安全工作者以及血液透析的患
者都可称为高风险人群。
要对上述人群重点加强防控措施,减少他们的感染率。
可以提倡安
全性行为(比如使用安全套);劝吸毒人员戒毒或不要共用药物及针头、注射器等;家庭中
有慢性乙肝患者、卫生保健及公共安全工作人员要及时接种疫苗;怀孕的妇女要常规检查HBSAg,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要及时接种HBIG和乙肝疫苗;加强职业防护和自我
保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戴上手套后再接触患者
的血液、体液以及分泌物,防止医源性传播的发生。
3.4加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管理对于餐饮、美容等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要加强监督和
管理,定期检查身体,杜绝肝功能异常的人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减少乙肝传播。
3.5加强乙肝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工作应大力做好乙肝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的
乙肝防治知识效率,动员全社会成员参加到乙肝的防治工作中,宣传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和
意义,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率,减少乙肝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刘群仙.乙型肝炎的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8(a):145.
[2]冷会勇,徐玉萍,李连赞.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提高国民健康水平[J].医学综述,2007,13(8):592-594.
[3]许林,周亚东,许益云.浅谈乙肝的预防与控制问题[J].健康之路,2014,13(8):197-198.
[4]王群.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科学治疗与预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26(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