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 第14章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课件新

基本税 率13%
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除以下列举的外,税 率均为 13%; 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 务和应税服务,除适用低税率范围外。
44
二、流转税
(二)增值税 ★ ★
6.税率——适用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有四档
税率 9%
(1)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包括:
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人本身就是负税人。 如增值税、 消费税等,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即通常所说的 税负转嫁问题。
9
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一)税制要素 ★ ★
(2)扣缴义务人: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 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是机关、社会团 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队、学校和其他单位,或者是个体工 商户、个人合伙经营者和其他自然人。 扣缴义务人既非纯粹意义上的纳税人 ,又非实际负担税款的负 税人,只是负有代为扣税并缴纳税款法定职责的义务人。它的 义务为法定义务。
4
第十四章 税收制度
有新增及调整
5
本章教材结构
税制要素和税 收分类
税制要素 税收分类
第十四章 税 收制度
流转税 所得税
{ 特点 增值税 消费税
特点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
{ 特点 房产税 车船税
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率、计税方法
6
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7
一、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一)税制要素 ★ ★ 税制要素:是指构成一国税收制度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
5.纳税人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 劳务,销售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 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 增值税实行凭专用发票抵扣税款的制度。
财政与金融 第14章

2013-7-13
1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 知晓通货膨胀的概念、测量及分类
□ 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
□ 明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 领会通货膨胀的治理 □ 了解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状况
2
2013-7-13
本章提要
14.1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4.2 通货膨胀的成因
18
2013-7-13
14.3.4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造成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在 通货膨胀条件下,不同居民的收入增长不一致,其所 购买的商品品种、数量不一样,他们在价格上涨中的 损失也不相同。一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和个人会从 中获益,甚至有些投机商会从中牟取暴利。人们在这 次财富或收入的重新分配中,会千方百计地减少或转 移损失,从而会加剧竞争。一些人由于通货膨胀给他 们带来损失或他们在竞争中失败,会产生抱怨以至失 望情绪,产生对政府的不满,从而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在20世纪60年 代曾有过激烈争论。主要观点有促进论,即认为通货 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损害 经济增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 效应也有负效应。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伍斯和马歇尔用因果分析测试 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样本包括19个工业化 国家和3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统计年限为30年。结 果表明在56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2例支持促进派, 有16例支持促退派,有38例支持中性论。
2013-7-13 17
14.3.3通货膨胀对资产结构调整的影响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就是财富分配效应。社会成员 的财富分为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两种形式,同时 也可能有负债,通货膨胀对社会成员的财富分配 效应最终取决于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财富净值的变 化。 对持有实物资产而言,通货膨胀的影响程度要取 决于持有的实物资产在货币形态上的自然升值与 物价总水平上涨是否一致。如果实物资产名义价 格上涨超过物价上涨幅度,则投资者收益水平提 高;反之,则投资者会受到损失。
财政与金融作业4(第十四章-第十八章)

《财政与金融》作业4(第十四章-第十八章)(一)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2.超额准备金3.基础货币4.信托5.遗嘱信托6.保险7.汇票8.期货交易9.期权交易10.通货膨胀11.菲利普斯曲线论12.外汇汇率13.离岸金融业务14.国际收支(二)填空1.中央银行的产生是在和结合的基础上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在通货膨胀严重,但又要鼓励消费时,可以采用的货币政策和的财政政策的组合。
3.根据受益人是委托人自身,还是委托人以外的他人,可将信托分为和。
4.以保险基金来源的不同为标准,可将保险分为和。
5.若以证券偿还期为标准,金融市场可分为资金市场和资金市场两大类。
6.外汇市场有市场和市场之分。
7.需求拉上论侧重过度;成本推动论侧重的增加。
8.拥有的社会成员因通货膨胀而受益;拥有的社会成员因通货膨胀而受损。
9. 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多少本国货币的标价方法。
10. 交易是否平衡,成为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关键,也是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
11. 项目是反映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
12.运输、保险、银行、旅游等引起的货币收支等称为收支。
(三)单顶选择1.( )是指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采用的措施和手段。
A.货币政策 B.货币政策目标C.货币政策工具D.货币政策的依据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与货币政策目标相关性体现在( )的逆经济循环方面o A.货币供应量B.超额准备金C.利率(市场利率) D.基础货币3.保险基金完全通过保险人收取投保人的保险费而组织起来,这类保险叫做( )。
A.保证保险B.责任保险C.商业性保险D.政策性保险4.非营业信托,也叫做( )。
A.商事信托 B.民事信托C.设定信托D.法定信托5.投资者购买债券后,到债券期满为止的收益率,称为( )。
A.票面利率B.本期收益率C.持有期收益率D.到期收益率6.( )是在买进或卖出即期外汇的同时,卖出或买入远期外汇,以避免汇率风险。
《财政与金融》电子教案

《财政与金融》-电子教案第一章:财政概述1.1 财政的定义与职能1.2 财政体系与财政部门1.3 财政政策与经济稳定1.4 财政收入与支出第二章:税收原理2.1 税收与税制2.2 税收原则与分类2.3 税收负担与效率2.4 税收政策与经济调控第三章:财政预算与债务3.1 财政预算体系与编制3.2 财政预算执行与监督3.3 政府债务与财政风险3.4 财政赤字与债务管理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4.1 金融体系概述4.2 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4.3 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4.4 金融市场调控与风险管理第五章: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5.1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5.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效应5.3 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5.4 我国货币政策实践与探索第六章:财政支出管理6.1 财政支出概述6.2 财政支出分类与结构6.3 财政支出规模与增长6.4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与评价第七章:税收政策与税收筹划7.1 税收政策目标与工具7.2 税收优惠政策与实践7.3 税收筹划原理与方法7.4 税收政策与企业税收筹划案例分析第八章:金融市场运行与管理8.1 金融市场结构与功能8.2 金融市场利率与汇率8.3 金融市场调控政策与实践8.4 金融市场风险识别与防范第九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9.1 中央银行职能与组织结构9.2 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9.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效应9.4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践与探索第十章:金融风险与管理10.1 金融风险类型与识别10.2 金融风险衡量与评估10.3 金融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10.4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十一章:财政预算法11.1 财政预算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11.2 财政预算编制与审批程序11.3 财政预算执行与监督机制11.4 财政预算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第十二章: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12.1 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内容12.2 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进展12.3 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的关系及协调12.4 国内外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案例分析第十三章:国际财政与金融关系13.1 国际财政关系的理论与实践13.2 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13.3 国际金融组织与协调机制13.4 国际财政与金融合作与发展趋势第十四章:政府债务管理14.1 政府债务的定义与分类14.2 政府债务规模与风险控制14.3 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与政策14.4 我国政府债务管理实践与探索第十五章: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15.1 金融创新的动因与类型15.2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15.3 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15.4 金融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财政与金融》这一主题的教案内容,涵盖了财政概述、税收原理、财政预算与债务、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财政支出管理、税收政策与税收筹划、金融市场运行与管理、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金融风险与管理、财政预算法、财政与金融体制改革、国际财政与金融关系、政府债务管理、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等十五个章节。
财政与金融(第3版)9787302429661

第三节 国有资产收入
三、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首先是要维护国家所 有者的权益,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增加财政收入。其次是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整 体质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促 进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三章 税收
• 第一节
税收概述 • 第二节 税收制度 • 第三节 流转税 • 第四节 所得税
第二节 政府收费收入
三、对政府收费的评价 ⒈ 政府收费有助于促使非居民付费 ⒉ 政府收费有助于激励政府提供优质服务 ⒊ 政府收费有助于提供稳定的收入
第三节 国有资产收入
一、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 从资产归属角度界定国有资产,指的是属 于国家所有的全部财产以及各种自然资源 财富。从管理范围(或内容)界定国有资产是 指国家或依据法律,或基于权力行使,或 由于预算内或预算外支出,或由于接受馈 赠,或由于资产收益,取得应属于国有的 财产。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 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调节企业 的收入水平即利润水平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公平分配。 • 政府运用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目的,就是 调节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成公平 合理的分布状态。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 体平衡 (二)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 通过财政收支,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使 之大体平衡(即合理化)是财政稳定职能的 另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节 财政概述
3.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 (1)形成完整的体系 (2)以货币方式体现 (3)多样性 (4)是宏观调控手段
第一节 财政概述
4.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1)兼顾各方利益 (2)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 (3)具有两重性
财政与金融章节目录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中间业务
(四)表外业务
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
第三节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然性
二、中央银行的性质
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四、中央银行的业务
(一)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二)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三)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第一十三章货币政策
1、消费的非竞争性
2、受益的非排他性
3、效应的非可分割性
二、一个典型的事例:馒头与供暖
第二节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人物品:需求分析
一、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二、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第三节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一、MSB=MSC:公共物品同样适用
二、一个数字的例子
第四节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打车者
第二章外部效应
第一节外部效应:分类与事例
二、正外部效应
三、负外部效应
第二节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二、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第三节外部效应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
一、外部效应内在化
二、矫正性的税收
三、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第三章公共物品
第一节纯粹的公共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三大特征
一、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二、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打车者的出现
三、公共财政: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混合物品
一、拥挤性的公共物品
二、价格排他的公共物品
第四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功能分类
1、经济建设支出;2、社会文教支出;3、国防支出;4、行政管理支出;
《财政与金融》课后习题答案(朱明zhubob

一、名词解释1.财政P22.财政职能P53.资源配置职能P64.收入分配职能P75.经济稳定职能P8二、填空题1.历史,经济。
2.经济,社会。
3.征税。
4.政治权力。
5.国家公债,国家预算6.税收收入,专卖收入,债务收入7.国家8.剩余产品9.货币10.公共需要11.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三、单项选择题1.B2.B3.B4.A5.B6.A四、多项选择题1.ACE2.ABCDE3.ADE4.ABDE五、判断并改错1.错。
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
2.错。
封建社会财政范畴得到延伸,产生了国家公债和国家预算。
3.对。
4.错。
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财货。
5.错。
财政既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也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6.错。
市场经济中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不能够自动出现。
六、问答题1.P42.P63.P74.P8 主讲:朱明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国家经济师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技能专业教师一、名词解释1.国债P432.国债规模P453.市场利率国债P474.保值国债P475.公募法P496.承受法P497.出卖法P49 8.偿债基金P51二、填空题1.有偿2.国内债务,国外债务3.货币国债,实物国债,折实国债4.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5.固定利率国债,市场利率国债,保值国债6.强制国债,爱国国债,自由国债7.可转让国债,不可转让国债8.平价发行,折价发行,溢价发行9.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0.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1.国库券12.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给量13.按期分次支付法,到期一次支付法14.一级市场,二级市场15.实施国债的发行和偿还,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三、单项选择题1.C2.A3.C4.D5.C四、多项选择题1.CDE2.ACDE3.ABCDE4.ABCDE5.BCDE五、判断并改错1.错。
折实国债与自然经济有密切关系。
2.错。
保值国债的利率是随市场物价变动幅度而浮动的。
《财政与金融》14章课后习题答案朱明zhubob

主讲:朱明
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国家经济师
高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
高级技能专业教师
《财政与金融》第十四章课后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策职能P194
2.管理职能P195
3.服务职能P195
4.货币政策P202
5.货币政策目标P202
6.货币政策工具P204
7.公开市场业务P205 8.货币政策中介目标P207 9.超额准备金P207 10.基础货币P208
11.货币政策传导P209
二、填空题
1.发行、银行、政府
2.最高权力、内部职能
3.资金来源
4.间接购买
5.对外、对内
6.稳定币值、发展经济
7.降低、提高
8.扩张、增加
9.紧的、松
三、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B
四、多项选择题
1. ACE
2.ABDE
3.ACDE
4.ADE
5.BCDE
五、判断并改错
1.错误。
“商业银行存款”改为“流通中的货币”。
2.错误。
“提高”改为“降低”。
3.错误。
“降低”改为“提高”。
六、问答题
1.P194
2.P1201
3.P203
4.P204
5.P207
6.P2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4 通货膨胀的治理
14.5 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状况
2013-7-13
3
14.1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4.1.1什么是通货膨胀
一般把通货膨胀表述为: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超过流通 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 象。
14.1.2通货膨胀的测量
目前,通货膨胀并没有单独的量测法,因通货膨胀值取 决于物价指数中各特定物品之价格比重,以及受测经济区 域的范围。
第14章 通货膨胀
2013-7-13
1
[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
□ 知晓通货膨胀的概念、测量及分类
□ 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
□ 明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 领会通货膨胀的治理 □ 了解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状况
2
2013-7-13
本章提要
14.1 通货膨胀的定义与衡量
14.2 通货膨胀的成因
2013-7-13
4
通用的量测法包括:
生活指数(CLI, cost of living index)以cpi估计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producer price indexes) 批发物价指数(WPI, wholesale price index) 商品价格指数(commodity price index)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8
2013-7-13
3.结构型通货膨胀 这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发生 结构性变化,相应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4.体制型通货膨胀
体制型通货膨胀是指某些国家在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 通货膨胀。由于一国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产权关系不明析,企业 不具备破产和兼并机制,企业投资效益很差,企业即使处于半停 产或停产状况,工资也得照发,这样,势必造成总供给的极度萎 缩和总需求的过度膨胀,而需求的过度积累,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13
2013-7-13
1.通货膨胀促进论
2.通货膨胀促退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一定时期 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 经济增长。这种观点又被称 为通货膨胀无害论或通货膨 胀有益论。持这种观点的代 表有: 凯恩斯(J. M. keynes) 美国新古典综合学派 刘易斯(W. A. Lewis)、泰 勒(Lance Taylor) 等 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等
7
2013-7-13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成本的提 高而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就称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 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分为两种类型:①工资推动 型通货膨胀;②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理论 解释上是有区别的,前者着重于从社会需求角度,后 者则着重于社会供给方面。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这 两种通货膨胀又往往是相互交叉的。成本推动往往以 社会需求扩张为先导,需求膨胀直接促使物价水平上 涨和产品成本提高;成本提高又转化为下一轮的成本 推动。
2013-7-13 10
3.成本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中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国民收 入分配格局的转变。价格体制改革后,一些重要的原材料价格 上涨,使得经营成本提高。以上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企 业经营成本增大,但又不能自我消化,必然会以抬高价格的方 式转移出去。在需求膨胀的形势下,商品销售看旺,即所谓 “萝卜多了不洗泥”,成本推动仍可能带动物价水平上涨.当然, 成本推动反过来又会刺激需求膨胀。 4.结构失调 结构失调在中国表现为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双失调。生产 结构失调是中国长期以来都没能解决的老问题,一部分长线产 品长期供过于求,而一部分短线产品市场需求过旺。对国民经 济发展起长远影响作用的基础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部 门,而加工工业等已处于过剩状态。经济结构的失调引发了通 货膨胀的产生。
2013-7-13
16
14.3.2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与财产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社会不同集团的人有不同的影响,它会使 一些人从中受益,也会使一些人由此受害。具体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收入者受益,工资收入者受害。 (2)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获益,而中小厂商可能受损。 (3)对不同的工资收入者影响不一样。 (4)对债权人不利,对债务人有利。 (5)通货膨胀对政府有利,对公众不利。 (6)不同居民户所拥有财产与负债比例不同,通货膨 胀对财产分配的效应也就不同。
输入型通货膨胀指一个国家长期的大量的外贸顺差形成外汇储备 过多,引起国内货币投放过多而形成的通货膨胀。
5.输入型通货膨胀
2013-7-13
9
14.2.2中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过几次较大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也 日趋复杂化。 1.投资膨胀 投资膨胀是长期来困扰中国经济的一个难题。所以会出现这 样的问题,一是投资体制不健全,投资缺乏约束机制,致使企 业、单位和地方热衷于争投资项目,却忽视投资效果;二是长 期形成一种资金供给制,对于各种投资需求,财政和银行部门 常处于不得不支持的被动地位,为投资膨胀开绿灯。 2.消费膨胀 投资的膨胀意味着消费的膨胀,因为投资资金的40%左右会转 化为对消费品的需求。因此,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是并存的, 它们共同构成对社会总需求的压力,从而带动和加剧通货膨胀。
5
2013-7-13
14.1.3通货膨胀的分类
通货膨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不同种类: (1)按表现形式可将通货膨胀分为公开性通货膨胀、 隐蔽性通货膨胀和抑制性通货膨胀。 (2)按物价上涨速度可将通货膨胀分为爬行通货膨 胀、急速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3)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 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体制 型通货膨胀等。 (4)按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可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 和不平衡的通货膨胀。 (5)按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可将通货膨胀 分为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和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2013-7-13
19
14.3.5通货膨胀与失业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A. w. Phillips)根据 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动的有 关统计资料,得出了一条两者有交替依存关系的经验曲 线,称之为“菲利浦斯曲线”(the Phillips curve)。后 来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新古典综合派主要代表萨缪尔 森又用美国的资料进行研究,并把菲利浦斯曲线改变为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变动的替代依存关系。他们认为, 货币工资率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引起价格上涨, 从而引起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工资率提高是引起通货膨 胀的原因。 菲利浦斯曲线被西方经济学家看作进行总需求管理的有 用工具。根据菲利浦斯曲线所表明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 率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政府可以适当采取不同的政策 措施。
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的 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 上涨。 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总供给为既定的 条件下,如果投资的增加引起总供给同等规模的增加,物价水平 可能不变;如果总供给不能以同等规模增加,物价水平上升缓慢; 如果丝毫不能引起总供给的增加,需求的拉动将完全反映到物价 水平上。
18Leabharlann 2013-7-1314.3.4通货膨胀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造成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在 通货膨胀条件下,不同居民的收入增长不一致,其所 购买的商品品种、数量不一样,他们在价格上涨中的 损失也不相同。一些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和个人会从 中获益,甚至有些投机商会从中牟取暴利。人们在这 次财富或收入的重新分配中,会千方百计地减少或转 移损失,从而会加剧竞争。一些人由于通货膨胀给他 们带来损失或他们在竞争中失败,会产生抱怨以至失 望情绪,产生对政府的不满,从而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22
2013-7-13
1.实行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 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主要由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构成。紧 缩性货币政策包括: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 2.管制工资和物价 -冻结工资和物价, -限制工资和物价上涨的幅度 3.收入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是将收入水平同物价水平的变动直接挂钩, 从而抵消通货膨胀影响的政策。 4.币制改革 这通常是在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采取的措施。其做法 是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并制定一些保证新币稳定的措施。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西方经济学界在20世纪60年 代曾有过激烈争论。主要观点有促进论,即认为通货 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损害 经济增长;中性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有正 效应也有负效应。 1986年,美国经济学家伍斯和马歇尔用因果分析测试 法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样本包括19个工业化 国家和3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统计年限为30年。结 果表明在56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2例支持促进派, 有16例支持促退派,有38例支持中性论。
2013-7-13
14
3.通货膨胀中性论
通货膨胀中性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对产出、经济增 长和分配等既无正面效用,也无负面效用,通货 膨胀的影响是中性的。这种观点的持有者主要有 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费希尔(Stanley Fisher) 等人。他们认为由于人们可以做出合理的预期, 在短期内,通货膨胀会对产量和经济增长产生影 响,但是在长期内,人们会对物价上涨做出合理 的行为调整,通货膨胀各种效应的作用就会相互 抵消,从而对经济的影响是中性的。
20
2013-7-13
图14-1 菲利普斯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