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朝花夕拾狂人日记主要内容

朝花夕拾狂人日记主要内容引言《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其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就是《狂人日记》。
这篇日记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疯狂世界的形象,通过对主人公的思维和感受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批判。
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疯癫与理智的交替故事开始时,主人公从一个精神医院逃出来,他自称为“疯子”,并将自己置身于一个被封建礼教束缚、极度虚伪和愚昧无知的社会中。
他观察到周围人们盲目崇拜权威、追求名利、互相攀比,并因此感到极度厌恶。
然而,在这个虚伪和愚昧的社会中,主人公发现他自己也无法摆脱理智。
他在思想与行动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
他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但同时又意识到自己无法完全脱离这种束缚。
第二部分:对现实的冷嘲热讽主人公开始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冷嘲热讽。
他以一种夸张和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荒谬和愚昧。
他抨击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通过描述妇女被束缚、被剥夺自由的命运,表达了对于女性地位低下的不满。
他还批评了宗教信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控制,以及等级制度导致的社会不公平。
主人公还写到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贪污腐败、官僚主义、文化沉淀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描写和批判,他展示了封建社会中个人权益受到侵犯、社会秩序混乱、民生困苦等现象。
第三部分:自我反思与内心挣扎在观察和批判了封建社会之后,主人公开始反思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
他认识到自己也无法摆脱封建礼教对个人的束缚,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他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试图找到一种真实、自由和纯粹的生活方式。
然而,他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幻想而已。
结尾: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最后,在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冷嘲热讽和自我反思之后,他开始向往一个理想世界。
这个理想世界没有封建礼教、没有虚伪和愚昧,每个人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
主人公渴望摆脱束缚,追求真实与自由。
他希望能够在这个理想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并为之奋斗。
狂人日记用四个词形容总结

狂人日记用四个词形容总结“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9月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文体”诞生了!这部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夕的封建家庭为中心图画,形象地描绘了清末的中国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鲜明的倾向性。
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论是褒是贬,都是鲁迅先生思想的真实写照。
“狂人”的称呼不错,鲁迅先生的文章的确有点狂。
《狂人日记》的确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是: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表现了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
这篇小说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个“狂人”的形象。
这个“狂人”的形象,不仅在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表现“狂人”的“狂”,并通过“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狂人”的内心世界。
与此同时,小说在艺术手法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写出了“狂人”的冷酷和麻木,以及他对旧社会的绝望和憎恨。
小说的语言简洁、准确、洗炼,既有个性,又有特色。
在描写“狂人”的外貌时,作者采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写出了“狂人”的特征。
如写“狂人”的眼睛,就抓住了“狂人”的特点:“两只眼睛都有毛病,直竖着,象夜间的猫头鹰似的。
”写“狂人”的胡须,则抓住了“狂人”的特点:“他的须很打眼,因为他的下巴上还没有胡子。
”在描写“狂人”的动作时,作者则抓住了“狂人”的特点:“他总是想:‘不如早些投河,一死百了。
’”作者还抓住了“狂人”的心理活动:“他又记起了一件事,就是从前的仇敌,曾经拿住他的头发,一直拖到泥里,于是吐了几口唾沫,这才心满意足的走了。
”这些都准确地描写了“狂人”的特点。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在思想上,《狂人日记》表达了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精神。
鲁迅自述,《狂人日记》受到了果戈理同名小说和尼采思想的影响,但却“比果戈里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揭露和批判是多层次逐步展开的:第一个层次是先从外部环境上揭示吃人的普遍性,进而通过狂人的联想,把历史和现实具体的肉体上的吃人,上升到了仁义道德等纲常名教吃人的更深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从家庭内部着眼,来透视封建礼教所依存的基础――家族制度的罪恶。
“大哥”的意象就是家族制度的象征。
“大哥”并不是有意的迫害狂人,但是他所遵奉的礼教制度观念却决定了他必须要按照社会传统的意志来消灭狂人的叛逆意识,所以也参与到了吃人的行列中。
第三个层次,通过狂人的自我反省,把封建纲常名教“吃人”的含义引向了深广:狂人也被纲常名教毒害而成了吃人者。
尤其是狂人所说的“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显然不仅是狂人自身,而且是代指处在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控制之下的“中国人”,作品由此完成了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最深层次的揭露和批判。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
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具体表现为省察历史与现实的理性精神,解剖自我灵魂的自审精神,以及关注生存和发展的忧患意识,远远超出了一般知识分子顾影自怜式的自慰,显示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高度。
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孔乙己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以下是《狂人日记》的主要内容概要:
1. 故事背景:《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现了主人公孔乙己的内心世界。
孔乙己是一个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被人称为疯子、狂人。
2. 主要情节:故事以孔乙己的自述日记形式展开,他描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孔乙己在外表看似懦弱、低贱,却有着敏锐的思想和对社会的深刻认知。
他在日记中揭示了自己对社会不公、人性丑恶的看法,同时也表现了对自我的反省和追求。
3. 主题:《狂人日记》主要探讨了人性、社会现实、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形象,作者鲁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们的冷漠无情,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
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达,对于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阴暗面和人们内心的挣扎具有重要的意义。
狂人日记简介与赏析

狂人日记简介与赏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
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
它由13则日记组成,记录了“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集权专制社会的“吃人”本质,表现出彻底反对集权专制社会的战斗精神。
在艺术上运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沈雁冰曾在《读<呐喊>》一文中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狂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
与后来郁达夫的《沉沦》、汪静之的《惠的风》等作品相比,《狂人日记》确实“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没有因此而展开一场文艺论战;但是,《狂人日记》在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开拓现代小说的道路特别是在批判封建礼教的流毒方面,其影响仍然是巨大而深远的。
所以,鲁迅的成功,又在于他对我们民族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确,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他还曾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
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由此可见,作品小序中所谓“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等语,完全可以理解为作者有意摹传统笔记小说作法而写的反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所说的“医家”有更深广的含义,并非狭义的“医生”、“大夫”。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
浅析《狂人日记》的人道主义思想

浅析《狂人日记》的人道主义思想《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通过描述狂人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虚伪、黑暗与无聊。
此外,《狂人日记》还表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本文就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小说中,狂人从一个被众人所压迫的小人物逐渐发展成一位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他透过表象,看到了众人的虚伪、自私和无聊,但他仍然保有一份坚持正义、关爱人类的心声。
在狂人和妻子在家中闲聊时,狂人说,“只是这世界上太荒谬了。
怎样才能唤起一点人的本性,唤起一点人的道德呢?”狂人的这句话,表现了他想要唤起人类本性和道德的愿望。
狂人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疯狂而忘记关心他人,在他搬进新住所时,他为了迎接来访的朋友花费了精力和时间。
狂人对女性也表现出了尊重和关爱。
在小说开始时,狂人所描述的女性都缺乏人性的特性,但是在他开始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后,对于女性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
当狂人的妻子被丈夫所强暴时,狂人不仅感到愤怒,还秉持着尊重女性的原则,在妻子离家出走后,他并没有像大多数男人一样选择抱怨甚至报复,而是保持着一份关爱和热情,一直在严肃地思考如何解决妻子面临的问题,甚至在恶劣的天气中为了邀请自己的妻子回家自己冻得发热。
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狂人日记》还是一部深刻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小说,鲁迅通过狂人的角度,对那些虚伪、愚昧、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在小说结束时,狂人说道,“若我传说的有点意义,它就是请大家注意中国人和现实的关系了。
现实把我打垮了。
再狂的人也不能反抗现实……”这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理念:即使在丑陋和虚伪的现实中,人们也不能放弃对理想和真相的寻求。
在总体上,《狂人日记》体现了鲁迅先生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表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对女性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使得该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鲁迅作品鉴赏:《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

鲁迅作品鉴赏:《狂人日记》的思想与艺术简介《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部作品,由著名作家鲁迅创作于1918年。
它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自认为是“疯子”的主人公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抗争。
本文将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来鉴赏《狂人日记》。
一、思想篇1.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揭示出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如社会不平等、封建习俗、教育制度等。
这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精神。
2.关注个体命运:作品呈现了一个被逼至绝境而产生反抗意识的主人公,使读者对个体命运引起共鸣。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内心世界和斗争历程,传达出对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
3.引发读者自省:“疯子”只是作者暴露问题与抨击社会的一种方式,触动读者思考自己在类似环境中的处境与行为。
通过阅读《狂人日记》,人们可以反思社会公正、道德操守等价值观念。
二、艺术篇1.独特的叙事视角:作品选用第一人称视角将故事展示于读者眼前,使其更加生动真实。
这种直接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他的困惑和挣扎。
2.精湛的描写技巧:鲁迅以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及其周围人物,使之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
同时运用夸张和讽刺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反讽效果。
3.崭新的文学风格:《狂人日记》以近乎口语化的风格进行叙述,并引入了大量白话诗、谚语等口头语言元素,呈现出一种与传统文言小说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
这种新颖、大胆而深具真实感的写作方式对当时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狂人日记》是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皆具有重要价值。
它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思与揭示,以及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手法,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处境和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同时,《狂人日记》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
1、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
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
人人“吃人”也“被人吃”。
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救救孩子”的呼声。
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
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
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1、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
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人日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鲁迅曾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因成此篇。
"也就是说,《狂人日记》表现的是家族制度和封建旧礼教吃人的主题。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
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
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A\狂人非狂?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
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
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
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
“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
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
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具体表现为:(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
(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
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
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
(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
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
(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
(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
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
(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
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
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
他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
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为象征留下的空间。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
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
作品中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读者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
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像个狂人,而关键词句的对应联想又可以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籽棉层次,构思新颖。
(4)采用对照手法。
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抒情,具有很深的内涵。
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
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
同时,它不是采用传统的写实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反映中国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中人物塑造《狂人日记》中有几个前台人物,几个背景人物,几个做衬景的人物,和一个中性人物(完全没有戏的人物)。
“陈老五”是个中性人物,虽然屡屡出场,但完全没有性格与面孔,也没有任何戏,功能如同一件道具。
“古久”先生是背景人物,屡被题及,却从来没有露过面,“母亲”也是一样。
赵贵翁虽然也很重要,但只露了唯一一面。
狼子村的佃户、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全是作衬景的,对他们的人物完全没有描写。
前台人物主要是大哥和两个医生。
我们说过,那第二个医生的安排不算成功,塑造也不很完整。
倒是那第一个医生,那个姓何的老头子很有意思。
他“慢慢走来……满眼凶光……只是低头向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张开鬼眼睛说,‘不要乱想。
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通过说他是医生,是老头,戴眼镜,走路、做事慢慢的,话很和气,却很有内在的权威,呼唤出人们心中从日常生活得来的,对这类的人的印象与偏见,来补充一切对“何医生”描写中省略的东西。
笔墨异常简练,却活灵活现,可谓出神入画。
这再一次表现了作者文笔的老练。
全篇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大哥”。
作者对大哥的身材、面孔、穿装等等一律省略,但是,我们眼前还是浮现出了一个高大、权威、严厉、偶尔露出一点儿和蔼、假慈祥,一旦被触及痛处又尴尬窘迫、恼羞成怒的传统中国家长的形象。
这个效果除去大哥的言谈和很少的几个姿势、表情,最主要是通过把大哥定义成“家长”来实现的。
作者又在呼唤我们头脑中的成见,来替他填充文字笔墨,可谓狡猾之至,老练至之。
是中国现代小说初期难得的精彩之作!2、《阿Q正传》1)阿Q的诞生(见doc文档陈漱渝《阿Q的诞生》)2)阿Q的形象A.一个被压抑的小人物B.阿Q的精神自救策略:阿Q采用一种滑稽可笑的标准,以自我价值观念为评判标准,构造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凡是不符合他的习惯与“品味”的都是不应该、不正确的。
现实当中他无可奈何的处于权利的“边缘”地带,几次向权力“中心”地带滑进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在一次次的碰壁之后,阿Q改变了策略,他的不满与反抗意识退化到内心深处,他别有创意的找到了宣泄不满的途径,从精神上夸大自己、贬低别人,实施对那些嘲笑自己、欺凌自己的强势群体的报复,以实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赖以自救的生存哲学,是他对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件有效法宝。
C.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
纵观阿Q的成长历程,是一段漫长的心灵之旅,恶劣的生存环境逼迫他养成某些消极适应性,使他能够在困厄中制造出一些快意,这构成阿Q苟活人世的防御机制。
比如他的善于"遗忘",善于"否认"、"置换"和"幻想",善于在梦境中寻求解脱等。
阿Q曾参与了一场赌博,可赢的钱却遭了抢,还稀里糊涂的挨了顿打,他用力地打了自己两个嘴巴。
通过自虐,释放了内心的焦虑情绪,重获平衡,先前的不快彻底遗忘了。
和自己及其藐视的“王胡”打了一仗,却没有取胜,又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着实地打了一下,却因为看到对面走来的小尼姑,就将自己的“屈辱”自然的迁怒、“置换”到小尼姑的身上,从而获得了新生。
这些幼稚的防御机制有效的帮助阿Q及时摆脱了痛苦。
如果没有这些防御机制的保护,阿Q真是生不如死,说不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早就自杀了。
然而,防御机制是一把双刃剑,使阿Q偷安一时,也使阿Q习惯性地歪曲现实,逃避现实。
D.阿Q的"自我"、"本我"与"超我"阿Q有“男女之大防”之类的严正思想,他对自己是有所要求和限制的,作“正人”的愿望使阿Q谨守训诫,就要牺牲或压制富有激情、真实的“本我”,而“本我”象潜藏的暗流一样的时刻寻找突破,意欲从“超我”的限制中突围出去。
“超我”对“本我”的限制越强,“本我”反抗的力量越强;而在“本我”抗击力量滋长的同时,“超我”也会加大限制的力度。
阿Q的行为表现极其极端,显得激切和无来由,实际上正是潜意识中的"本我”与有着崇高目标的“超我”之间的对抗日趋紧张的结果。
阿Q不但想当"正人",还有想当"完人"的梦想。
他甚至要求一种"完美"、"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他极力想在天地间、至少也是在未庄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可惜他体质上的弱点,尤其是头皮上的癞疮疤使他不能完美。
他用心良苦的膨大着自我,否认那些威胁到自我“光辉”形象的不足之处,以筑起精神堤防,抗御外来的随时可能的对他自我的掩埋。
压抑与反压抑的斗争始终支配着阿Q,使他在紧张的对持中实现着自我强化,在精神层面建构虚设的堡垒,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