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灭菌消毒
实验室六大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实验室六大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实验室六大常用消毒灭菌方法目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消毒剂、抗生素)两大类。
1、湿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水蒸气、沸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压力蒸汽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
它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
适合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金属器械、胶塞、蒸馏水、棉塞、纸和某些培养液的灭菌。
分为三种:(1)流通蒸气灭菌法:是指在常压条件下,采用100摄氏度流通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时间通常为30-60分钟。
该法适用于消毒以及不耐高热制剂的灭菌,但不能保证杀灭所有芽孢,是非可靠的灭菌方法。
(2)间歇蒸汽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
方法同流通蒸汽灭菌法,但要重复3次以上,每次间歇是将要灭菌的物体放到37℃孵箱过夜,目的是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
若被灭菌物不耐100℃高温,可将温度降至75℃~80℃,加热延长为30~60分钟,并增加次数。
适用于不耐高热的含糖或牛奶的培养基。
(3)高压蒸汽灭菌法:103.4千帕蒸汽压温度达121.3℃,维持15-20分钟。
2、干热灭菌法是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oC~150oC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达到灭菌目的的一种方法。
主要适用于不便在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且不易被高温损坏的玻璃器皿、金属器械以及不能和蒸汽接触的物品的灭菌。
用此方法灭菌的物品干燥,易于贮存。
酒精灯火焰烧灼灭菌法也是属于干热灭菌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工作时,常须利用工作台面上的酒精灯火焰对金属器具及玻璃器皿口缘进行补充灭菌。
3、射线灭菌法利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的方法。
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
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的破坏作用而使其灭活。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常见的消毒方法,它的原理在于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对物体进行灭菌处理。
在高压蒸汽灭菌法中,通常使用的是饱和蒸汽,即蒸汽中含有最大量的水蒸气。
在灭菌过程中,将物品放入密闭的灭菌室中,然后将室内的压力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一般为2-3个大气压。
随后加热蒸汽,使其温度升高到121℃,在这个温度下持续一定的时间,一般为15-20分钟。
在这个过程中,高温高压的蒸汽将灭菌室中的空气排出并渗入物品中,将杀灭任何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同时,高温高压的蒸汽也会引起细胞内的蛋白质变性和氧化等生物学效应,从而彻底杀死微生物,使其无法再繁殖。
高压蒸汽灭菌法有许多优点,如高效、快速、省时省力等等。
但也有一些缺点,如设备成本较高、单次处理量有限等等。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消毒效果。
- 1 -。
蒸汽灭菌器原理

蒸汽灭菌器原理
1蒸汽灭菌器的基本原理
蒸汽灭菌器是一种常见的消毒设备,其原理基于高温高压的蒸汽作用,能够有效地灭杀病菌和微生物。
2蒸汽压力与温度的相互关系
在蒸汽灭菌器中,水被加热并转化为蒸汽,进而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环境。
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具有相互关系,随着压力的增加,温度也会随之升高。
因此,提高蒸汽的压力可以同时增加其温度,具有更好的灭菌效果。
3蒸汽灭菌器的构成
蒸汽灭菌器由控制系统、蒸汽发生器、蒸汽储存器、蒸汽传输管路、灭菌室以及排出管道等组成。
其中,蒸汽发生器是蒸汽灭菌器的核心部件,能够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环境;蒸汽储存器则能够储存大量的蒸汽,以备不时之需。
4物品消毒的原理
在消毒过程中,被灭菌物品会被置于灭菌室中,然后经过预热、排气、灌水等环节,最终形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病菌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力被彻底破坏,从而达到了消毒的效果。
5蒸汽灭菌器的应用
蒸汽灭菌器广泛应用于医院、制药、食品等行业。
它能够对医疗器械、药品、食品等物品进行高效的消毒处理,达到了可靠、安全、环保的效果。
总之,蒸汽灭菌器是一种常见的消毒设备,通过高温高压的蒸汽环境,能够有效地灭杀病菌和微生物,达到了可靠、安全、环保的消毒效果。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

常用6种灭菌方法有哪些灭菌是指通过一定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物体中的微生物杀灭或去除,以达到无菌状态的过程。
在医疗、食品加工、实验室等领域,灭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6种灭菌方法,包括高温蒸汽灭菌、干热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化学消毒、滤过灭菌和辐射灭菌。
首先,高温蒸汽灭菌是指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耐热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
其原理是高温蒸汽能够迅速渗透物品表面,将微生物迅速杀灭。
在医疗设备灭菌中,高温蒸汽灭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其次,干热灭菌是指利用高温干热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耐热但不耐潮湿的物品,如玻璃器皿、金属器皿等。
其原理是高温干热能够将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达到灭菌的效果。
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干热灭菌对器皿进行消毒。
紫外线辐射灭菌是指利用紫外线的辐射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耐热的物品,如实验室的工作台面、空气中的微生物等。
其原理是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使其失去生殖能力,达到灭菌的效果。
化学消毒是指利用化学药剂对物品进行消毒。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不耐高温、不耐紫外线的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实验室的工作台面等。
常见的化学消毒药剂包括酒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等。
其原理是化学药剂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滤过灭菌是指利用微孔滤膜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液体物品,如药品、培养基等。
其原理是微孔滤膜能够阻隔微生物,使其无法通过,达到灭菌的效果。
在生物制药领域,滤过灭菌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最后,辐射灭菌是指利用辐射对物品进行灭菌。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物品,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某些食品等。
常见的辐射包括γ射线、X射线等。
其原理是辐射能够破坏微生物的DNA结构,达到灭菌的效果。
总的来说,不同的灭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物品和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以确保物品达到无菌状态,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高压蒸汽灭菌锅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锅原理
高压蒸汽灭菌锅是一种常见的灭菌设备,它利用高温高压下的蒸汽来杀灭微生物。
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高压:锅内装有水,通过加热使水蒸发产生蒸汽,同时密封锅盖。
然后利用压缩泵将锅内的空气抽出,形成真空状态。
2. 升温:通过加热传导方式,将锅内水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产生蒸汽。
同时,锅内的压力随温度升高而上升。
3. 压力控制:当锅内温度达到设定值时,控制器会使加热器自动停止加热,并打开进气阀,引入一定量的冷却水,以控制锅内压力。
4. 杀菌:在加压状态下,蒸汽的温度会急剧升高,达到灭菌的温度。
高温蒸汽会迅速渗透到微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其细胞膜和核酸,使其失去活力。
5. 均热保持:根据不同的灭菌要求,设定一定的保持时间,让高温蒸汽充分均匀地作用于锅内物品,确保灭菌效果。
6. 冷却:灭菌结束后,打开排放阀释放蒸汽,并通过引入冷却水使锅内温度迅速下降。
然后逐渐恢复大气压力,方可打开锅盖取出灭菌物品。
通过以上步骤,高压蒸汽灭菌锅可以有效地将微生物灭活,确保灭菌效果。
此设备在医疗、食品加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医院消毒灭菌方法

医院消毒灭菌方法:1.压力蒸汽灭菌法2.干热灭菌法3.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法4.环氧乙烷灭菌法医疗机构可以按照灭菌物品的性质选择不同的灭菌方式:对于耐湿、耐热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对于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粉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一.压力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autoclaving)可杀灭包括芽胞在内的所有微生物,是灭菌效果最好、应用最广的灭菌方法。
方法是将需灭菌的物品放在高压锅(autoclave)内,加热时蒸汽不外溢,高压锅内温度随着蒸汽压的增加而升高。
在103.4kPa(1.05kg/cm2)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15~20分钟。
适用于普通培养基、生理盐水、手术器械、玻璃容器及注射器、敷料等物品的灭菌有下排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两大类。
下排式压力蒸汽灭菌器又包括手提式和卧式两种。
(1)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下部有排气孔,灭菌时利用冷热空气的比重差异,借助容器上部的蒸汽压迫使冷空气自底部排气孔排出。
灭菌所需的温度、压力和时间根据灭菌器类型、物品性质、包装大小而有所差别。
当压力在102.97~137.30kPa时,温度可达121~126℃,15~30分钟可达到灭菌目的。
(2)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配有真空泵,在通入蒸汽前先将内部抽成真空,形成负压,以利蒸汽穿透。
在压力105.95kPa时,温度达132℃,4~5min即可灭菌。
二.干热灭菌法简介干热灭菌法是指在干燥环境(如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技术。
一般有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
1. 火焰灭菌法是指用火焰直接烧灼的灭菌方法。
该方法灭菌迅速、可靠、简便,适合于耐火焰材料(如金属、玻璃及瓷器等)物品与用具的灭菌,不适合药品的灭菌。
2. 干热空气灭菌法是指用高温干热空气灭菌的方法。
该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和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热气体穿透的油脂(如油性软膏机制、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的灭菌,不适合橡胶、塑料及大部分药品的灭菌。
5种化学灭菌的方法

5种化学灭菌的方法化学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通过使用化学物质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5种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
1. 高温蒸汽灭菌法高温蒸汽灭菌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灭菌方法。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水蒸气能够快速渗透到微生物的细胞内部,破坏细胞膜结构和酶系统,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
蒸汽灭菌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药品生产等领域。
2. 氧化剂灭菌法氧化剂灭菌法利用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臭氧等)对微生物进行氧化作用,破坏其细胞结构和代谢功能,从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广泛应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等领域。
3. 消毒剂灭菌法消毒剂灭菌法是利用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进行灭菌。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酒精、氯化物、酚类化合物等。
这些消毒剂能够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蛋白质和核酸等结构,从而杀死微生物。
消毒剂灭菌法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加工等领域。
4. 辐射灭菌法辐射灭菌法利用辐射能对微生物进行灭菌。
常用的辐射源包括紫外线、γ射线和电子束。
辐射能能够破坏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杀死微生物。
辐射灭菌法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器械、食品保鲜等领域。
5. 膜过滤灭菌法膜过滤灭菌法是利用微孔膜对微生物进行灭菌。
微孔膜可以过滤掉微生物,从而达到灭菌的效果。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速,广泛应用于制药、饮料等领域。
总结起来,化学灭菌是一种常用的灭菌方法,能够有效地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高温蒸汽灭菌、氧化剂灭菌、消毒剂灭菌、辐射灭菌和膜过滤灭菌是常见的化学灭菌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合,选择合适的化学灭菌方法可以确保杀灭微生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消毒供应中心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方法介绍

消毒供应中心高温高压蒸汽灭菌灭菌方法介绍湿热灭菌法是指用饱和蒸汽、过热水或流通蒸汽进行灭菌的方法。
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质变性或凝固,所以该法的灭菌效率比干热灭菌法高,是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湿热灭菌法可分为:煮沸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流通蒸汽灭菌法、间歇蒸汽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优越得多,因而使用更为广泛,效果更为可靠。
湿热杀菌作用强,主要是因为水分有利于蛋白质凝固,水分越多,凝固蛋白质所需温度越低。
蛋白质含水率在25%时,凝固蛋白质所需温度仅为8(ΓC,而不含水的蛋白质需在170。
C才能凝固。
另外,湿热的穿透性比干热强,因为水或蒸汽传导热能的效率比空气高;其次,蒸汽中含有大量潜伏热,冷凝时即可将其放出使物体迅速加热。
所以,用湿热灭菌不仅能缩短时间,而且降低了温度随着压力蒸汽灭菌的发展,目前最普及、最有效的压力蒸汽灭菌为脉动预真空饱和蒸汽灭菌。
压力蒸汽灭菌法的应用已有100多年历史,因其是将蒸汽输入到专用灭菌器内并处于很高的压力之下,所以可使蒸汽穿透力增强、温度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杀菌效果。
到目前为止,尚无任何一种灭菌方法能完全代替压力蒸汽灭菌方法。
压力蒸汽杀菌的基本要素是作用时间、作用温度及蒸汽质量等。
饱和蒸汽必须满足干燥(含湿气V10%)和纯净(含不可冷凝气体V3∙5%)、不可过热。
压力蒸汽之所以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主要是蒸汽处于一定压力之下和冷凝成水时体积缩小至原体积的1/1673,使其能迅速穿透到物品内部;另外,蒸汽冷凝成水时能释放潜伏热。
常压下把Ig水从0℃加热到100。
C需消耗418.68J热能,而再把Ig的100。
C水继续加热成蒸汽则需要消耗225Oj热能,这种用温度计测不出的热能称作潜伏热。
这种潜伏热在蒸汽接触冷的物体时冷凝成水时就释放热量传递给物体,使物体温度迅速升高。
其主要优点是无毒、无害、无污染,投资少,效果可靠;缺点是不适合不耐高温物品的灭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EAM STERILIZATION VALIDATION(TRAINING)蒸汽消毒验证ANDY LAW大纲蒸汽灭菌基本原理蒸汽灭菌术语灭菌程序设计/蒸汽消毒验证生物指示剂验证/参数放行1234灭菌原理⏹在热力灭菌中,当温度超过细胞最佳生理活动的温度范围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细胞代谢减缓,细胞的生殖及繁殖最终停止。
每种细胞的生理活动的温度均有一上限,一旦温度超过它的上限,起生命作用的蛋白质、酶及核酸会被永久性破坏,从而导致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死亡。
⏹绝大多数生长态菌在80~100度下即可被迅速杀灭。
⏹而在细菌中,需氧菌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厌氧菌中的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则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这些细菌的细胞能产生内源性孢子(芽孢)或胞间休眠体,一旦形成这种状态,它们对热、干燥及化学消毒剂的耐受性增强。
要想杀灭这类芽孢,使之下降一个数量级(对数单位),干热灭菌的温度必须达到100~170℃,湿热灭菌的温度在80~134℃之间。
在热力灭菌中,水对杀灭细菌芽孢起着重要作用,与水相关的灭菌方式只有两种:湿热和干热。
湿热灭菌:指湿度达到相对饱和,即RH为100%时的灭菌。
导致细胞内的关键性蛋白质和酶发生热变性和凝固。
湿度对该破坏过程起促进作用。
干热灭菌:相对湿度低于100%条件下的灭菌统称为干热灭菌。
使微生物氧化而不是变性。
试验数据表明,温度在90~125度,相对湿度在20%~50%时,细菌芽孢较难杀灭,当相对湿度高于50%或低于20%时,则较易杀灭,这对选择灭菌条件具有指导意义。
在热力灭菌机理:组成细胞的蛋白质分子的功能取决于他的特殊结构,在一定高温条件下受热时,蛋白质分子内氢键发生断裂影响分子空间结构的重排,从而导致微生物的死亡。
耐热孢子的破坏取决于在水分条件下孢子的水合作用以及核酸和蛋白质的变性。
因此,蒸汽灭菌中使用饱和蒸汽是至关重要的。
饱和蒸汽的穿透性比干热空气及过热蒸汽的穿透性要强得多。
蒸汽冷凝时放出的潜热(2.27kj/g)传给被灭菌品,使之升温使被灭菌品所带的微生物尤其是表面微生物发生水合作用,从而加速了它们的死亡。
影响灭菌效果的参数相对湿度物理/化学条件:对芽孢有损伤作用的物理因素以及对芽孢有抑制作用的化学品等,它们均会影响芽孢的耐热性。
曝热时间蒸汽灭菌相关标准欧盟标准:EN554国际标准:ISO17665-1:2003(取代原ISO11134标准) 国家标准:GB8599 GB8600灭菌工艺参数灭菌工艺有关参数及相关性D 值Z 值F0值SAL 值L微生物耐热参数(D值):是指在特定灭菌条件下,使微生物数量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或杀90%所需要的时间(分钟)Nt-灭菌后微生物残存量N0-灭菌前微生物含量D值越大,该温度下微生物的耐热性就越强,在灭菌中就越难杀灭。
对某一种微生物而言,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D值随灭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灭菌温度升高时,微生物杀灭90%所需的时间就短。
Nt-灭菌后微生物残存量N0-灭菌前微生物含量Z 值温度系(Z值):使D值变化一个对数单位(或90%)灭菌温度需升高或下降的度数。
在湿热灭菌条件下Z值通常取10℃。
F0值:标准灭菌时间(用于湿热灭菌),系灭菌过程赋予待灭菌物品在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分钟)。
灭菌率(L):指的是在某一温度T下灭菌1min所获得的标准灭菌时间。
L=10^(T-121)/Z=F0/Ft温度低于100度时,灭菌率L低得几乎可以不计,随着温度上升,L值变大。
在超过121度时,L值随温度上升急剧增加。
F0 在灭菌程序设计及验证中的应用(1) 灭菌程序F0 的计算在理想状态下,即假设灭菌过程中升温和降温能在瞬间完成,灭菌温度恒定不变,标准状态下,F0=D121×lgQ然而,一个产品的灭菌周期实际上总有3 个阶段:升温,保温和冷却。
也就是说灭菌过程不可能始终在恒定温度下完成。
根据L=10(T-121)/Z ,可以获得不同温度T 下的灭菌率L,并把图3-17 的温度时间曲线转换成灭菌率—灭菌时间曲线。
例:蒸汽灭菌中,5%葡萄糖药液灭菌温度达100℃(药液温度)时9:00,以后以每分钟上升3℃的速度升温。
9:07 时温度达121℃,保温至9:17,之后以每分钟平均下降3℃的速度均匀地降至100℃。
已知Z=10℃求产品在此灭菌过程中获得的标准灭菌总值。
解:列表3-61,查附录的Z=10℃栏下数据,并填入L 项内,然后按式(3-14)计算。
保温阶段F0’=1×10=10min升温阶段F0''=0.008×1+0.016×1+⋯+0.501×l=ΔtΣL=1×0.997=0.997冷却阶段的计算同升温阶段F'''=0.997因此,产品灭菌全过程获得的标准灭菌时间F0=F0’+ F0''+ F0'''=11.994min从理论上说,无菌产品应当是没有任何微生物污染的产品。
然而,一旦将无菌定义为绝对无微生物污染,那么,这种绝对的标准就无法用试验来认定或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从而使标准架空,以致无法在工业界建立起可以应用的技术标准,因为技术标准的确立必须具备3个必要条件:科学性、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无菌检查不是也不可能拿一个批的产品百分之百地检查。
这样,含有少量微生物污染产品的批也有可能通过无菌检查。
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3 个结论。
(1)无菌检查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取样数小时,这种局限性尤其突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批中染菌为10%,取样数为4,通过无菌检查的概率为66%,即使把取样数增加到20,则通过无菌检查的概率也只有降低到12%,即几乎每作10 批无菌检查,仍有l 批可误判为合格。
(2) 批产品的染菌率越低,根据无菌检查的结果来判定批的无菌,其风险就越大。
一个批中有30%的染菌率而取样数为2 时,通过无菌检查的概率尚只有49%。
当染菌率下降到5%时,若取样数仍为2,则误判合格的概率上升到90.25%,即5%产品染菌的批,每作10 批无菌检查,竟有9 批可误判为无菌检查合格。
(3) 同一个污染水平条件下,增加无菌检查的取样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无菌检查的可信度。
无菌检查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努力探索确保产品无菌可靠性的途径。
SAL值什么是最终灭菌产品无菌的标准?从以下国外药典的摘录,可以清楚地看出,污染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是国际公认的标准,它意指灭菌后产品达到的无菌状态。
(1)欧洲药典1997 年版无菌保证水平(SAL)系指一项灭菌工艺赋予产品无菌保证的程度。
一项灭菌工艺的无菌保证水平用该灭菌批中非无菌品的概率来表示,如SAL 为10-6,系指在一百万瓶最终灭菌产品中活菌的数量不超过一个。
(2) USP24 版<1211>药品的灭菌及无菌保证提到当用灭菌柜对无菌产品或关键性设备进行最终灭菌时,通常要求灭菌工艺赋予产品的无菌保证值达到10-6,即在一百万个已灭菌品中活菌的数量不得超过一个。
问题:百万分之一概念误解?灭菌程序设计设计灭菌程序例:已知某品种适宜的灭菌温度为116~117℃,设从该产品中分离出来的污染菌的D121不超过lmin,Z=10℃,如果升温和冷却阶段的F0 可以忽略,求达到F0=8 所需的灭菌时间。
解:L116=0.316,L117=0.398 并分别代人L=F0/FT即达到F0=8 所需的灭菌时间分别为116℃ 25min117℃ 20min评估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例:某产品湿热灭菌中,已知F0=4min,灭菌前药液的含耐热孢子的量为20 个/ 100ml,成品为500ml 瓶装,相应的D121℃=0.4min,求灭菌后该种微生物存活概率。
解:将已知数据代人lgP=lgN-F0/D121℃lg(20CFU/100ml×500m1)-4/0.4=2-10=-8所以P=10-8即灭菌工艺为该批产品提供的无菌保证值为8,微生物存活概率为亿分之一。
灭菌程序设计计算产品灭菌所需的最低F0值例:某成品为500ml 瓶装注射剂,从日常菌检资料查得药液在生产时被嗜热脂肪杆菌B.S.污染,药液孢子污染水平在每100m1 140 个,现测得B.S.在成品中的D121℃=1.5min,求达到无菌保证值6 所需的最低F0。
解:将已知数据代人lgP=lgN0-F0/D121℃lgl0-6=lg(40 个/100ml×500m1)-F0/1.5F0/1.5=lg200+6 所以F0=8.3×1.5=12.5min即标准灭菌值不得低于12.5min。
实现无菌要求的标准手段热稳定性产品(过度杀灭)过度杀灭是指能使D 值不小于1.0min 的耐热微生物(常指嗜热脂肪芽孢杆菌)至少下降12 个对数单位的灭菌工艺。
按此计算,过度杀灭的F0 应不低于12。
国内外药典所定的121℃ 15min 灭菌程序,也属过度杀灭程序。
热稳定好的产品以及物品,如包装材料和生产设备等的灭菌,可以采用过度杀灭工艺。
热敏感性产品残存概率灭菌程序适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的产品,其F0 的常见值为8min。
准确地说,对这类产品的灭菌工艺而言,灭菌前产品的污染水平及其耐热性是灭菌终点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生产全过程应当将防止产品被耐热菌污染放在首位,而不是依赖最终灭菌去消除污染从这一观念出发,这类产品有的在无菌条件下灌装,然后再作最终灭菌;有的则在非无菌条件下灌装后灭菌,在后一种情况下,日常生产中应对微生物污染采取极为严格的监控措施以达到灭菌完全的目标。
灭菌程序的效力测定生物学手段↗用特定的生物指示剂作为标准微生物制剂↗数据直接反映灭菌效果↗有时可取代物理手段的不足(如探头无法放入安瓿瓶)↗局限性:较难进行统计学分析物理/数学手段↗用灭菌值作为评价标准↗精确测定热分布和热穿透状况↗便于准确计算不同灭菌条件下的灭菌效果↗测量数据便于统计学分析灭菌工艺验证确认(IQ、OQ)↗灭菌设备的运行符合设计要求验证(PQ)↗产品灭菌程序的有效性和重现性评估↗灭菌时产品可能发生的变化给灭菌效果带来的影响灭菌工艺验证-IQ、OQ检查设备构造、控制/检测系统、运行系统、安全系统及所有的零部件均与采购要求相同控制/监测仪表的校验,包括程序控制器、温度、压力和时间控制设备,以及计时器、记录测量仪等;试车-空载热分布试验↗温度探头10-20支,探头精度±0.5℃↗需有探头与室内原探头并列放臵↗检测报警和安全系统的可靠性↗真空系统的可靠性(产生的效率,维持的时间等)↗灭菌温度下,各点间最大温差≤2℃,同一点的最大温差±1 ℃↗重复试验至少三次以证明重复性每种装载方式下的热穿透试验将传感器均匀放臵在产品及腔室内,以确定灭菌相应装载方式下的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