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类型学
第四章类型学

第四章类型学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类型学:1、“类型学”中的“类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题材类型、主题类型、人物形象类型、故事情节类型、体裁样式类型、作品结构类型。
它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相合。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第一节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二、被认为是德国“历史诗学”奠基人之一的w·舍勒尔,曾赞扬m·霍甫特的“类型学”观照,认为霍甫特关于荷马史诗和《尼伯龙根之歌》的平行研究,为比较文学开了先河。
三、俄罗斯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就是从“类型学相似”的视角探讨诸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把文学史看成是处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不同艺术形式的更替。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四、维·普洛普在其《童话形态学》(1928)、《童话的历史根基》(1946)里,运用了维谢洛夫斯基所预示的“类型学”比较方法。
米·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诗学》(1929)与《弗朗斯·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及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一文中,把历史上十分遥远的、外表上看来似乎毫不相干的文学现象(诸如16世纪文学中的怪诞形象与不同时代的狂欢文化与笑文化)加以比较,考察作为诗学类型的“怪诞”、“狂欢”与“笑”,显示出“类型学”比较的活力。
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五、维·日尔蒙斯基在1936年发表的题为《比较文艺学与文学影响问题》中提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把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生成的类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尽管这些现象相互间并无直接的关系。
”批评那些把比较文学局限在“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而倡导“无历史接触的”“类型学研究”。
在1958年的第四届国际斯拉夫学大会上,日尔蒙斯基指出,文学的比较研究包含历史发生学与历史类型学两大方面,历史发生学比较旨在确立那些建立在文化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产生的影响与借用现象,历史类型学比较则旨在发现没有这类影响与借用但内在地相似的现象。
相关类属学习名词解释

相关类属学习名词解释
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中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于认知结构中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观念中,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的学习。
它可分为两种形式的学习——派生和相关。
派生类属学习——要学习的新概念或命题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
当观念中,新观念只对原有观念起支持或证实作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结果新观念获得意义,而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不发生实质性变化。
其模式如图所示:
例如,若学生通过一般直角三角形(a1)、锐角三角形(a2)、钝角三角形(a3)和等边三角形(a4)的学习,已知这些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A)。
要学习的新观念是“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这一新的命题被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学生理解了新命题。
新命题对原有的观念只起证实作用,完全可以从原有的观念中派生出来。
相关类属学习——要学习的新概念或命题被整合到认知结构的
适当观念中,新旧观念相互作用,其结果新观念获得意义,而原有观念被扩充、精确分化、修改或限制。
与派生类属学习不同,虽然新旧观念之间仍有类属关系。
但新观念不能单纯从原有观念中派生出来。
其模式如图所示:
例如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学习,知道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u),以及最初出现几何图形高的概念(x)。
以后又学习三角形高(v)和立方体高(w)的概念。
每次学习,有关高的概念(x)都发生质的变化。
假定现在新学习的概念是圆锥体的高(y),则新概念(y)与原有概念(x)只有相属关系,前者不能从后者派生出来。
这样的类属作用多次进行,将导致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

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读杨庆堃先生《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有感柏宇航时至今日,中元节,终于把杨庆堃先生的大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与其历史因素之研究》细细地读完了。
与此书结缘,还是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大学同学刘欢是读宗教学的,此书为必读经典书目,导师要求他们每人一本。
由于,她本校图书馆没有收藏此书,故来师大找我复印,室友斌哥告知,此书确为研究宗教学或是社会学的经典,不妨多复印两本。
拿着复印本大致看了一些,当时就被其书中第二章“家庭整合中的宗教”中细致入微的描写所折服,之所以有此感触,主要在于书中的描写和分析与我的经验高度重合,让我有一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后来,偶然机会买的07年上海人民出版的原版,在后来,看到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便又再买了一本【书影在最后】。
二书均被藏之书柜。
如今,打扫书柜,见之二书,便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一口气,将之读完。
心中无限满足之感不觉外溢,遂为之记。
诚如金耀基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可以成为现代经典的华丽的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更被著名的宗教研究大师欧大年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是不少社会学学者研究宗教的重要参考书。
在书中,杨庆堃先生直言:“本书试图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形式来实现的?”针对上述问题,杨先生通过解读大量的地方志、田野和文献资料,深刻探讨了中国宗教的有无、中国宗教的特征及类型等问题,澄清了中国宗教的现状、形态、结构地位、宗教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关于宗教有无的问题,或是说,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他认为,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修正宗教的定义。
“从一个宽泛的视角看,宗教会被看成一个连续统一体,从类似于终极性、有情感特质的无神论信仰,到有终极价值、完全由超自然实体的象征和崇拜与组织模式来支撑的有神信仰。
组合学习和归属学习

组合学习和归属学习根据将要学习的新内容与学习者已经知道的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奥苏伯尔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类:(1)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抽象概括程度低于原有知识)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前者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
(新学习的知识内容完全被包含于原有的知识内容结构当中)通过派生类属,不仅可使新概念或命题获得意义,而且可使原有概念或命题得到充实或证实。
例如,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在来学习“鲸”这种动物,就可通过派生类属学习来进行。
当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二者仅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相关类属学习。
(新学习的知识部分从属于原有认知观念)此时,新知识需对原有的认知结构作部分调整或重新组合,是原有观念的扩充、深化、限定或精确化的产物。
例如,学生原来知道挂国旗是一种爱国行为,现在保护能源是一种爱国行为。
(2)上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抽象概括程度高于原有知识)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例如,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属于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例如,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知识学习】重温教学计划

重温教学计划学期己过大半,现将学期初拟定的教学计划上传。
旨在提醒我们要有整体意识,要牢牢地把握本册目标要求,坚持走好“轻负优质”之路。
学期教学设计计划全册教材分析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5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40篇。
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思路。
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走遍千山万水、以诚待人、大自然的启示、战争与和平、热爱生命、田园生活、执著的追求、故事长廊。
其中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和第六单元“田园生活”还安排有综合性学习内容,使专题的学习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2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记”两栏。
“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
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
表(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200个,以供复习总结之用。
素质发展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上位学与下位学举例

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含程度更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的学习,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简介:学习是一种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归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假定,认知结构本身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的水平方面,倾向于按照层次组织。
新的命题或概念的意义的出现,最典型的反映是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归属关系。
即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归属关系,又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归属学习的同化过程便称为下位学习。
这种归属过程多次进行,就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因而也就不断分化与精确化。
如先学习词“油”,再学习“汽油、柴油、菜子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学生就会更清楚“油”的意义。
归属学习的效率由原认知结构中的观念的形成过程和巩固程度决定。
简介:学习是一种由概念和命题构成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归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假定,认知结构本身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的水平方面,倾向于按照层次组织。
新的命题或概念的意义的出现,最典型的反映是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种归属关系。
即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和概括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归属关系,又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归属学习的同化过程便称为下位学习。
这种归属过程多次进行,就导致知识不断产生新的层次,因而也就不断分化与精确化。
如先学习词“油”,再学习“汽油、柴油、菜子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学生就会更清楚“油”的意义。
奥苏伯尔对有意义学习分类的内容。

奥苏伯尔对有意义学习分类的内容。
奥苏伯尔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把有意义学习分为三大类:
(1)符号学习符号学习,也称代表性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
其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儿童的词汇学习是将词汇的音、形、义联系起来。
此时儿童对词汇的记忆具有机械性,以后随着词汇量的增大,意义性将不断增强。
(2)概念学习概念学习,是用某种符号概括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它以符号学习为前提,又为命题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它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
掌握概念就是掌握区别于它类事物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命题学习,就是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意义,通过句子来理解各个概念的含义及其结构关系。
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潜在意义的新命题的学习,总是在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了实质性的和非任意的联系以后,学习者才获得命题的心理意义。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如何区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

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如何区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一、首先,我们要能区分上位学习和下位学习:1.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
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者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出了一种上位关系。
2.下位学习:下位学习也称类属学习。
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3.巧记:从上述概念发现,两者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非常不好记。
那就需要我们考生动用多种记忆方式,利用已有经验,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它们记住。
上位,大家可以很形象地在头脑中想象从下到上的过程。
下面肯定是概括和包容程度比较低的,上面站得高,看得远,因此概括和包容程度比较高。
所以上位的过程就是学习的新知识比原有知识的范围要大,包含面更广。
同样,下位就是从上到下,记忆时和上位一样。
这样记形象生动又准确无误,不会轻易忘记和混淆。
二、下位学习又包括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我们也要能够清楚区分:1.派生类属: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
2.相关类属:新内容纳入可以拓展、修饰或者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精确化。
3.区分:首先二者都属于下位学习,简单地理解它们的区别就是派生类属是可以直接派生出来的。
比如先学习“鸟”的概念,再学习“杜鹃鸟”,杜鹃鸟可以直接从鸟的分类中派生出来。
而相关类属不能直接派生出来,可以让学生对之前的概念更加精确。
比如同样还是先学习了“鸟”的概念,再学习“企鹅”。
很多同学认为企鹅怎么会是鸟呢,企鹅又不会飞,好像也没有羽毛等。
但实际上企鹅确实是鸟类,这就是相关类属,可以使学生对鸟的理解更加准确,其实会不会飞并不是决定是不是鸟的最关键特征。
通过上述的讲解,希望同学们对上位学习、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有一个更清晰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