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全面分析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农业发展情况1:农业产业结构分析1.1 主要农作物产量及种植结构1.2 畜牧养殖业现状分析1.3 渔业发展概况2:农业现代化进程2.1 农业机械化水平2.2 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2.3 农业信息化发展3:农产品质量安全3.1 农残检测与农药使用情况3.2 农产品质量监管措施3.3 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三、安徽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农村人口与就业分析1.1 农村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1.2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2:农村产业发展2.1 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2.2 农村特色产业培育2.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概况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1 农村道路建设3.2 农村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3 农村电力和通信设施建设四、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1:农业资源约束问题2:农产品市场竞争压力3:农村劳动力外流和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4: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5:农村金融和信用体系建设五、政策建议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2: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3:健全农业保险和信用担保制度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统计数据、相关调研报告、政策文件等。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业生态环境的现代化程度。
2:农机具:指用于在农田中完成各项农业生产活动的机械设备。
3:农残:指在农产品中残留的各种农药及其代谢物。
4:有机农业: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在尊重农田自然法则的前提下,通过有机肥料、有机农药等手段,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生产具备有机食品特征的农产品。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质量,建设优良农业生态环境等,成为了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本文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依靠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方法,把握农业发展方向,协调好自然环境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地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地引导下,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对此,我们通过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如何发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从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丰富内涵的综合概念。
首先,可持续发展以“发展”为主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都与贫困、环境恶化紧密联系。
为解决农业问题,需解决贫困问题,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森林资源保护。
要知道,“发展”是“可持续”的必要前提,而贫困、环境恶化和生态破坏则需要尽量避免。
可持续发展中的“发展”,是在发展模式中同时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的和谐统一的发展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统一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发现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让“发展”与地球生态的承载力相适应。
传统的发展理念与当今可持续发展的区别在于资源的利用率和环境的保护程度不同。
再次,可持续发展还是全球的协调发展和人们全面发展的结合,也是各方面间的利益结合,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在尊重多样性的同时,看清眼前情况与未来趋势,进一步实现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构成,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
农业经济系统是由农业劳动者、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宏观调控者、农用土地、农业技术装备、农业资金、农产品以及各类市场等实体要素和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管理手段、农业经济信息等软性要素以及各类要素之间的关系组成[2]。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内外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关系的开放性人工-自然复合系统,同时具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的特性[3]。
脆弱性是其显著特点,是在包括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以及土地过度开垦、植被破坏、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4]。
两者之间存在着良性耦合条件下的正反馈循环,也存在着非良性耦合条件下的负反馈循环。
在正反馈循环中,农业经济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合理的农业生产能够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又为农业经济系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
在负反馈循环中,现代农业通过大量化肥、农药、机械动力等无机能量的投入,造成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有机质和养分的亏损、系统失衡,又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业资源枯竭,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只有不断促进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正反馈循环,从而推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有序发展。
国家在政策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对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重大目标和具体部署,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提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强化科技动能和制度动能等重点任务。
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决心和力量。
山东省农林牧副渔等各业态齐全,农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位。
在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问题较为突出,有一定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使用强度较大造成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的缺乏、土壤板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碱化加重、水资源减少;过度开垦农田造成森林、草原、湿地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对秸秆、地膜的焚烧、掩埋等不适当处理造成空气污染、土壤污染。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农业分析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一、概述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和有机农业理念的普及,绿色生态农业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从农业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农业面临的问题,并探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农业面临的问题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农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土地质量的下降。
大规模的耕地开垦和过度施肥导致了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此外,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容易引发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经济收入不稳定。
三、绿色生态农业的定义和原则绿色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
它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土壤的健康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绿色生态农业的原则包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生态修复和提高农产品品质。
四、绿色生态农业的核心措施为了实现绿色生态农业的目标,一系列核心措施需要被采取。
首先,推广有机农业,避免使用化肥和农药,采用天然的土壤改良剂和生物防治技术。
其次,建立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效率和节约水资源。
再次,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利用农作物秸秆等农余资源,做好有机肥料和能源的回收利用。
此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追溯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
五、绿色生态农业的示范项目为了推广绿色生态农业,政府可以设立示范项目,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这些示范项目可以包括有机农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科技园区等。
通过示范项目的有效运作,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绿色生态农业,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六、绿色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绿色生态农业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排放对环境的压力,改善土壤质量,减缓土地退化的速度。
同时,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可以为农田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七、绿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积极的。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对作物生长周期和产量的影 响,以及对农田水分状况和灌溉需求的影响。
03
长期气候变化
长期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业种植结构、生产方式和农业布局,进而影响
农业产量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关键因素。土壤中 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量和比例对作物的 生长和产量有重要影响。
农业经济发展
1 2 3
农业经济定义
农业经济是指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经济形 式,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
农业经济地位
农业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为其他产业提供 原材料和食品,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 有重要意义。
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 经济发展逐渐向高质量、高效益、环保和可持 续方向转变。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 济的智能化转型,提高农业生产 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 级,发展高效、优质、安全的现 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 竞争力。
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引导 和支持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 调发展,加大对绿色农业、循环 农业、生态旅游等领域的扶持力 度。
2023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
目录
•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概述 • 农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 •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优化管理策略 • 研究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01
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概述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也有重要影响。不同作 物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性不同,过酸或过碱的土壤都会 导致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析作者:周其淋来源:《南方农业·下》2023年第11期摘要农村产业融合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安徽省始终将乡村振兴建设作为重点工作,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农民优先发展,并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诸多成效。
但是,目前农村产业融合仍存在短板,制约着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快速推进。
为促进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安徽省建设“农业强省”,在乡村振兴视角下,论述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安徽省当前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总结产业融合存在的制约因素,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包括立足安徽资源禀赋,探索多元融合模式;积极培育经营主体,提升融合带动能力;加快完善保障措施,优化产业融合环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安徽省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ki.1673-890x.2023.22.047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部署。
农村产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发展壮大,而是更多地向二、三产业的融合延伸,通过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
安徽省始终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1]。
因此,本文通过探讨安徽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的基本情况和问题,探索有效的对策建议,为安徽省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参考借鉴。
1 推进产业融合的重要性推进产业融合对于農村发展至关重要。
1)产业融合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2)融合能够促进农业与其他行业的互动与合作,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3)融合能够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乡镇尺度下W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评价

安徽农学通报2024年02期乡村振兴作者简介骆云(1998—),女,贵州贞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乡规划与人居环境研究。
收稿日期2023-10-26乡镇尺度下W 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评价骆云(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401331)摘要为了解W 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现状,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结合耦合模型与系统学思想,采用CRITIC-TOPSIS 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乡镇数据库等数据,以W 县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该地区2021年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水平。
结果表明,以该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均值来看,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处于上升期,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好,空间上相似性和差异性兼具;其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耦合整体处于勉强协调以上阶段,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分散。
关键词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度中图分类号F327;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4)02-0141-04乡村经济社会由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和社会人文等子系统组成[1],这些子系统的结构、比例关系对整个系统的状态和功能至关重要[2]。
乡村是一个兼具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为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须加快乡村内部生态、经济和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融合发展[3]。
因此,揭示乡村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田园城市”构想的提出[4],人们开始意识到应将生态、经济和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去探讨,这就要求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须同步推进生态系统的发展[5]。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CK )很好地解释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各系统之间不应互相排斥,而应互相成就[6]。
随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趋紧,在该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相关学者以三峡库区[7]、国家公园[8]、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9]及生态主体功能区[10]等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特征。
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

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不管是导师还是读者,评判论文的第一感是先审核题目,选题是撰写论文的奠基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论文的优劣。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农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农业生态学论文题目1、《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与当地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探讨2、基于问题导向和区域特色的农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3、植物化感作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4、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研究——以湖南省为例5、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农业生态资本投资机制优化研究6、基于多中心治理与分类补偿的政府与市场机制协调——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新思路7、基于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及面板Tobit模型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实证分析——以陕甘宁青四地区为例8、基于DEA-ESDA的农业生态效率评价及时空分异研究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0、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研究1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省际差异和影响因素——基于1996~2015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12、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13、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哈尼梯田农业生态系统水资源管理14、东北旱作区农业生态系统协同发展与权衡分析15、教学效果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评价探索——以农业生态学教学为例16、设施农业生态环境物理控制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与探索17、中国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18、产业扶贫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以贵州省P县农村“三变”改革实施情况为例19、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创新20、城市化进程区农业生态系统正负服务测算——以长安区为例21、中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纪念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建所60周年22、气候变暖对西北雨养农业及农业生态影响研究进展23、基于DEA-SBM模型的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生态效率评价24、辽宁省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25、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分位数回归26、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协同性研究——以安塞县为例27、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回顾与展望——献给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8、人文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庆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成立60周年29、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30、基于DEA模型的绿色农业生态补偿绩效评价研究——以西安市蓝田县某村落整治项目为例31、湿地型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奉贤区“态生活”农业生态园为例32、农业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3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34、低碳视角下农业生态补偿的激励有效性35、基于MOLA方法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分区研究——以神农架林区为例36、河南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37、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时空特征及改善路径研究38、中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综合评价与系统诊断39、《农业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40、数学在农业、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浅析41、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生态学导向型、营养敏感型农业保障粮食与营养安全42、农业生态学的开拓与大学使命的担当——骆世明教授访谈录43、蒲松龄《农桑经》中的农业生态学思想44、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45、农业院校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46、农业生态学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47、《农业生态学》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创新48、《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49、注重课堂互动和过程考核的农业生态学教学模式探索50、试论高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与《农作学》的关系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1、内蒙古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综合效益评价2、广西蚕业经济管理研究3、我国渔业发展供求分析及趋势研究4、基于沼气资源开发的西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5、城市环境下银杏蒸腾耗水特性及其调节机制6、湖南省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7、甘肃省正宁县烤烟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8、农村饮用水取水模式及其保障措施研究9、机翼形量水槽标准化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10、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提高自净能力的应用研究11、渔业权视角下舟山沿岸渔场管理改革研究12、橡胶园砖红壤中氮、磷、钾一经济管理学院地表径流流失特征初步研究13、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环境经济分析14、国有森工企业资本运营研究15、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16、油松侧柏元宝枫蒸腾耗水的空穴栓塞和水容调节机制17、河北林业科技型企业建设与发展研究18、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督体系研究19、森林资源产权市场建设研究20、中国近海生物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研究21、吉林省国有林区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研究22、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政府间合作管理模式构建研究23、定南县林业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4、帽儿山林场林地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25、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合作机制研究26、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27、我国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28、我国渔业品牌价值评估及提升研究29、虹吸式波涌管灌试验系统研究30、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31、黑龙江省林业市场化与民营资本投资机制研究32、小麦质量等级标准的比较研究33、广西水牛奶科技产业发展研究34、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农田系统运行效益研究35、旱作小麦产量形成及其对不同覆盖与耕作措施的响应36、中国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模式案例研究37、基于遥感和GIS的棉花面积提取和产量估测研究38、新时期中国农村反贫困政策研究39、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方性法规立法研究40、林业绿色供应链的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研究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21、农地流转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需求及约束研究--基于陕西杨凌农业示范区的调查分析22、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农户出资意愿影响因素研究23、城镇化进程中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的新动向与对策建议---以江苏省为例24、外部价值链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指标分析25、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26、心理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以湖南省为例27、周口市川汇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现状分析与评价28、范县现代林业建设总体布局及重点工程29、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效及后续发展探讨30、林业种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1、肥东县农业机械年检现状及对策32、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研究--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武功古镇为例33、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重庆市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创新34、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35、福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6、甘孜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37、建湖县高作镇大成家庭农场发展经验38、经济新常态下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宿迁市农村电商的调查分析39、航空摄影在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中的应用探讨40、南陵县特色水果与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发展优势41、南郑县茶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做法及建议42、秀山县农村耕地撂荒现状及对策43、黑龙江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44、基于资源保护理论和生态类比的干旱灾害应对分析45、基于城市总规的基本农田空间优化调整研究46、农民农地转出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47、农业机械化、非农就业与农民的承包地退出意愿48、农地产权变迁呈现出结构细分特征的原因分析49、农村产权抵押物变现的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50、我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5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金融创新研究--福建屏南小额信贷促进会个案分析52、农民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对石台县现代生态茶产业化发展的思考54、西藏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55、贺州市八步区油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56、宁夏葡萄产业发展现状与开展确权的重要性分析57、临沂市蒙山区中幼林抚育经营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58、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建议59、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收入增长探析60、葫芦岛市设施创新农业发展成效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C$c oX@&o_pr2 #$)&'(VX@&o_p[2V ¡¢£¤¥¦'(\] V§¨L_p©\]ª«@22¦V ¡P¬®]¤¥_p 2¦¯°'
*+,-./
?/@³AóCBô+
?,+
=D !"#È
!. "#
uEFG/PH2I2PHc
!# c
!# FG, J³PHD2K7
K#¬'
0123%01456789:;
$','$ ®]wxst
deLF $$c$,c$!cc$% yMFz{|DEjkÐ_p³c &$c&,c&!cc&' yMF z{|DEmn./Ð_p³c §ó>
IJKLM 1.!52 .$2 .' NOPQM *NÃO!$5*P)2 Q2 3453R6S2 TUV WX78F2 78UYç=>ß,-
8+9:;<' =:>?;@ABCDE;F:/>G9 RSTUM 34§Z[\],78^_OHI1.!(4*5.)*+,-Z[\¨`^_O1.!(JKJ#!')*+,-Za
y e2 ;¡=¢£¤¥¦2 §f¨©ª«=¬®2¯«=¬® P°±²³´=>®/2=>?@µ¶·¸¹Bº»¼½¾PAB¿À/2345 ÁDÂÃÄÅÆ2 ÇÈÉÊËÌ2 ÍÎZP=>y52 ÏÐÑQoÒjÓÔÕ ,+5 È/2 Ö×jt2 ØÙP=>FQUV =>ÚÛ¡ÜÝR=>FQÀSÞcßàáâãw 345P=>FG01äåæçè¨Pé\2 =>FG01Pêëìí=>?@ PCD2 áîïðñòÊÄ9:;<345=>?@ABCDE=>FG01óôEH I2 JK;<LMNOP=>FQR=>FG01PSTUV2 õN¨Pö÷/
7^_O"#!,LIMLN0!)
),
!"#$$%&'()$*+
, !" -
./0123456789:;<=>?#$%&'(@8AB>CDE34FG2ABHIJ KFLM2ABHNO #IP$QRSTUVWXABJ >CYQZ[2\]^_AB HN'(`abc defghiDEjklDEmn./Yo_pc qrP$stFLu vwxc RKyz{|DEjklDEmn./a}~5: i>?'
-./0 1 2
(*+,-./01,-2 345 *+6 "'(!##)
: ; 789:;<345=>?@ABCDE=>FG01HI2 JK;<LMNO P=>FQR=>FG01PSTUV)%WXST=>?@YZE=>FG01YZ[\] ^_Y2 `abcdefghi "##*+"#!, j345=>?@YZR=>FG01YZb cdeklmnBopq-%r "##* jst345=>?@R=>FG01uc[\]^v wxyzfP{|2 p}~ "##* jP #-!$ #-&# Cx "#!, jP #-(( #-(,-%=>?@R =>FG01YZre xde P2 bcdef~ #-&* Cx ./01/2=>FG01i=>?@CDPma2 T345=>FG0 12 =>Q>hR|/ <=> =>?@ =>FG01 bcde ?@ABC 3&1&/1 DEFGH 4
"#!$%! #" " !!!"#"$ "#!$
!"#$$%#$%&'()
%&'()*; 0)12"(31/4 56*/'(*+ -71")7"8
#$%&' !##!% '"!(("#!$)#!% ##(!% !#
* &' + * ! , 9&+$&'%%6&$!
&'()*+,-)*./0123456789
%
(?$+5 *#)!). )6$
?!+
'
+?&+7 -#,.,. ,8$
?"+
<=Dc /?$+È 0?&+uEFGDEjk_pDEmn./_p®]wx¬O -#)È -#,
!!"
ÓÔlwÕ Öר'()*|'(./01X3}~ÙÚ_`
26
#$%&'()*+,-'(./01+,23456789 %&786:;<=>? @A="#$%9 BCD# &E !"' F #$' G#&HIJKAL MNOPQ!R-S$RTU:;VW(
DEjkDEmn./yYo±²2_p NL2³´µ¶FG>·o_
pWXFLMuv'(¸b de¢]¹{|DEjkºDEmn./2~»¼ ©½
¾^e¿ÀÁ2Â:Ã#$*+,$&c qrÄÅÆÇµÈ ÉVpʵ>C³ËÌÍÎJ ¶F
Ϲ{|DEjkDEmn./oÐ_p2³Ñ_'(ÎÒDEÓÔ¬È ,TÔE
øù2 i´îú®P78ûó=>?@üýþEÿáâï!6!+17" #$=> ?@áâ6&+*7" =>%/&'®E(ß60+(7" =>./®65+$7)=>FG01®6!.+!!7à U%-29' *+,a ý-pq.iDÂÃÄÅ/60=>?@üýþ1234 5ímn786!17 678WXST 0 ¼Z9]^2 ïð#$:Ã;<Ç=>?@ P#$áâ6!&7 =|i345>?Ç@AB=>%/&'mneCEpq[\6!'7 DE78345=>./FGiHI>CQP#$JK6!*7 L£M²iÃÕ=>FG
Õ Ö×È DEØW¬ÕDEÓÔ¬Ö¬È DÙÚÛÜÝÈ ÚÛÞßÔLÈ Dàr
áLÈ DEâãÓäåÈ DæçèEéêëìFÀÔíÀ * o³yDEjkwx¸
ÐO ÎÒÚÛîï0ðÈ DErñÓLÈ Dòóôõö0ðÖ×È ñ÷øùú0ðÈ
ñûÓûüLÈ ýæþÿ!È "#0ðÈ Dò2D$%rLÈ Dr&Á'(%rLÈ M
)%rL $- o³yDEmn./wx¸Ð'(*+,->.o³/P0ËÌ´L1
M2c 32yÏ45.³S6º#7892'
:;³<=y>
!. "#
/
!"#0!# !# 1!#
?/@³Aó:Bô+
?$+
C;³<=y>
!.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