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译写式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红楼梦》英译本翻译策略分析——以霍克斯译本第一回为例

152《名家名作》·翻译一、 引言目的论理论是弗米尔于1978年在其《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首先提出,是功能翻译理论最核心的理论。
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来决定。
译者需要使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来达到目的语文本要达到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过程需要遵守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信原则,而目的原则为最高原则。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文备众体”的最优秀文学经典。
自清乾隆中叶成书以来,备受学者与读者关注。
嘉庆末年《京都竹枝词》中有言:“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红楼梦》自出版以后,很快有多种译本问世并传至海外。
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即为英国著名汉学家霍克斯所译,1974年由英国企鹅出版有限公司陆续出版。
另一个全译本为中国的杨宪益夫妇所译,1978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这些不同译本对推动《红楼梦》走出去,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并欣赏这部经典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就以霍克斯译本的第一回为例,从诗歌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探讨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让西方读者理解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色和艺术价值。
二、诗歌层面诗歌在《红楼梦》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些诗歌或阐发主旨,或描述人物命运,或描述书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因此,译者为了译入语读者接受的方便和有效,除了做跨语言的转换之外,还为目标语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和大量注释,在客观上极大地消除了西方读者在跨语言和跨文化方面造成的诸多障碍,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头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Found unfit to repair the azure sky,Long years a foolish and mortal man was I.My life in both worlds on this stone is writ,Pray who will copy out and publish it?此为小说开篇第一首诗。
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

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
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
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是不同的,霍克斯通过翻译体现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张扬,维护了解构理论;杨宪益夫妇则实践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抑制,消解了解构理论,维护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
作者:张曼 ZHANG Man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200083 刊名:四川外语学院学报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6 22(4) 分类号:H059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英译本的知识脉络' > 主体性主体间性它是我是。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奥斯丁和伍尔夫看英国女权主义思潮的演变2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3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4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5 从迈克尔杰克逊看美国梦6 从《阿Q正传》译本看民族文化的可译性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8 论简爱的性格特征9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10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1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2 从民族文化心理差异角度看功能对等论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13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Education14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15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16 莎士比亚的悲剧对当代女性的影响17 Pragmatic Study on the Humor Effect in The Big Bang Theory18 英汉颜色词语的内涵差异及翻译19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的三中译本----各译作对原作忠实度的对比评析20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21 An Analysis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In Pride and Prejudice22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23 试析《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成长主题24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25 完美女性与准则英雄—论《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26 论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篇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以《高级英语》第二册为例27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28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29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30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31 关联理论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应用32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33 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主要人物性格3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35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3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傲慢与偏见》翻译中的体现37 An Analysis of Middlem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38 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39 中英广告的文化差异及翻译40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41 美国“寂静五十年代”的骚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分析42 唯美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解析王尔德的矛盾性43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44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45 中西文化中女性家庭价值观之对比研究46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47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48 英汉称谓语中的文化差异49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与劣势50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5152 从寂寞到超然—索尔•贝娄的《赫索格》中书信体的内心独白53 从植物词看英汉文化差异54 软文中的隐喻研究55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56 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57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58 Hawthorne’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in The Scarlet Letter59 从节日习俗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以春节和圣诞节为例60 沃尔特·惠特曼及其诗歌研究61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62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63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64 英汉新词形成因素研究6566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67 文化图式理论视角下汉英动植物联想意义比较68 解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69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70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71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形象的解构与重建72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73 论《围城》中的语码转换74 影响中国高中英语课堂中任务型教学实践的因素75 论《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7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77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78 从象征手法浅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爵士时代的特征79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80 英语新闻标题的语言特点及翻译81 论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82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征83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84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85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86 浅析信息时代的汉语新词语英译策略87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88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89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90 从北京奥运会简析宝洁营销策略91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92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看商业广告的英汉翻译93 克里斯加德纳的成功之路——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评析9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95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96 浅谈中西体态语的差异97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方法98 简爱女性意识分析99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100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of Elizabeth Bennet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01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102 高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研究综述103 广告翻译104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误译的研究105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106 从里奇的礼貌原则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107 The Tragedy of Emma In Madame Bovary108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109 视角转换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中汉译的应用110 On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Oval Portrait11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112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113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114 试析《飘》中女主人公斯佳丽的传统意识115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116 耐克公司Ps营销策略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启示117 语用学理论在经贸英语口译中的应用118 中英文化差异对成语翻译的影响119 永不凋落的玫瑰—从女性主义分析《红字》中的海斯特120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121 《都柏林人》——一座城市的精神瘫痪122 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23 浅析《时间机器》的反宗教主义124 《诗经》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125 《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伦理困境126 论《简爱》对《灰姑娘》的继承与颠覆127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128 关于农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意力的调查研究129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130 暗喻的英汉对比翻译131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132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比较133 论《紫色》中的性别暴力134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135 从中英语言中的幽默表达看中西方思维差异136 进退维艰的女性—《儿子与情人》的女性主义分析137 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138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139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140 文化背景下英文电影名称的中译141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14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143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4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纯真年代》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不同爱情观145 法律语言浅析146 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147 命运与性格--浅论《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148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149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150 浅析英语专业学生在听力理解中的策略运用151 英语课堂中的非传统学习策略152 An Analysis of Self-reliance in Little Women153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15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esy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155 全身反应法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英之辅EF语言培训为例156157 从self(自身)相关词看中国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人主义158 论《威尼斯商人》中的宗教思想影响159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160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161 从电影《七宗罪》看‘七宗罪’与基督教传统的关系16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163 对《宠儿》中黑奴母亲塞丝形象的探讨164 译者的身份165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166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互译167 女性主义视角下《白象似的群山》与《莳萝泡菜》中男性形象的对比研究168 王尔德童话中的毁灭与拯救169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170 Analyzing Holden's Character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71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172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173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17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7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176 英语听力自主学习方法探究177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178 Sister Carrie:a Girl with Ascending but Unfulfilled Desires179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与腐朽的宗教180 从习语翻译看文化空缺181 从人文主义角度解读《失乐园》中撒旦的形象182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183 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184 托尼•莫里森小说的家庭关系185 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Love Affair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Butterfly Lovers and Romeo and Juliet186 浅析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187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188 从功能理论角度分析电影《点球成金》字幕翻译189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190 论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在美国》19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192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193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194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19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196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197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Oxymoron in Advertising198 中英颜色词的比较199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中委婉语的翻译策略研究200 生与死的抗争——《厄舍古厦的倒塌》主题解读。
译者的主体性对译本的影响——《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

霍译和畅译风格截然不同, 但都得到了广泛好评。 周珏良这样 评价 :霍译本以文雅见长 ,杨译本 以忠实原著见长…如果能同时 “ 阅读这两个译本 .无法阅读原作的人也能理解这本 书的真实面貌 ” ( 良 19 : N 周珏 94 5 3
… …
关 键 词 : 者主 体性 : 梦 译 红楼 中图 分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码 : I 7 2 A 文 章 编号 :6 32 1 (0 20 -0 4- 17 - 1 12 1)50 2 -2 0
1 . 3泽者 的 动机 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没有目的。翻译是一种动机 艮 的跨文 强 化活动。 军 珊 栅 直接决定了作品的选择和翻译身 。 潞 梁启超翻译
的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9 1 世纪末期, 梁 启超认为翻译是一种振兴国家 的途径 。他认为中国最需要关于西 方法律 , 政治, 历史 , 教育和商业等等的作品翻译来改革中国当时
“ 在汉语中象征“ 龙” 帝王”“ ,权利” “ ,繁荣”而在英语文化中 , 象征“ 邪恶” 是贬义的。所以霍克斯省译了“ 只保留了“ . 龙” 凤”汉语 中的“ 和英语 中的“ 并不完全对等 , 凤” 风” 但都指传说中的神鸟, 表 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
()你倒 也 三从 四德 的 , 这 贤惠也 太过 了! ( 4 3“ 只是 ”第 7回1 Q i d l f il sb i i n iu, rnt o ?・ ut amoe o wf y u m s o adv te ae yu ・ e e sn r ・ (a gp 3 1 Y n , 12)
文 学评 论
译 者 的主 体性 对译本 的影响
— —
《 红楼 梦》 两个英译本的对 比
《红楼梦》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

《红楼梦》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作者:王婧锦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04期摘要: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版本中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相较而言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对《红楼梦》这两种英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赏析,分别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来揭示两种译本的差异以及两种译本分别使用了异化和归化的翻译方法的原因及效果。
以此得出结论:一部好的译作,应在语言层面上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而在文化层面上应保留原作的文化背景即运用异化的策略。
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红楼梦》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21-02一、概述《红楼梦》又称《石头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是18世纪诞生于中国清王朝统治时期的一部史诗性巨作,也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的内容博大精深。
书中的诗词、建筑、饮食、宗教、典故、服饰等无不显示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翻译之难,可想而知。
现在流行的两个英文全译本都是合作翻译的结果。
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红楼梦》(A Dream of Red Mansion)(以下简称杨译)和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es)和约翰·敏福德(John Minford)合译的《石头记》(The Story of the Stone)(以下简称霍译)。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的译者杨宪益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与妻子戴乃迭共同翻译了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
杨氏夫妇以“忠实、清新”为风格,认为“翻译作品可以多一点异国情调,因为翻译毕竟是翻译”。
因此,他们采用从原文出发的翻译原则,以原文为中心,为了忠于原文保留原文在目标读者眼中的异国情调,此即翻译理论中所说异化策略。
而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主要译者戴维·霍克斯是当代的英国汉学家。
阐释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霍克斯版《红楼梦》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释
过
程
中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霍克斯版《 楼梦》 红 的译 者 主 体 性 的发 挥
樊 辉
( 江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北 荆 州 长 湖
摘 要 :译 者 主 体 作 用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传 统 的 翻 译 理 论 往 往 忽 略 了译 者 这 一 翻 译 活动 中 最 积极 的 因素 本 文 借 助 乔
个 步 骤 , 分 析 霍 克 斯 版 的 英译 本 《 在 红楼 梦》 基 础 上 , 注和 的 关 考 察 了翻译 过程 中译 者 主 体性 的体 现 。 关键 词 : 阐释 过 程 译 者主 体 性 霍 克 斯 版 《 红楼 梦》
1引 言 .
纵 观 中 西 翻译 史 , 多 数 译 者 长 期 以 来 都 奉 行 一 条 原 则 , 大 那 就 是 在 翻译 过 程 中 不要 掺 人 自 己 的主 观 因 素 这 条 原 则 的 形 成 是 基 于 如下 认 识 : 有 保 持 客 观 . 能 保 持 正 确 的 理 解 与 只 才 再 表 达 。 是 一种 典 型 的 客 观 主义 翻译 论 。 是 原 作 与 译 作 的 这 于 关 系一 直 处 于失 衡 状 态 。 作 成 了神 圣不 可 侵 犯 的 崇 拜 对 象 , 原 译 者 则 成 为 不 敢 越 雷 池 的 被 动 接 受 者 。现 代 翻译 研 究 逐 步 从 传 统 的 、注 重 原 则 和 技 巧 的方 法 研 究 转 向把 翻 译 视 为 文化 现 象 的译 文 研 究 。 贝尔 曼 指 出 . 者 的 翻译 动 机 、 译 目的 . 所 译 翻 他 采 取 的 翻 译 立 场 , 所 指 定 的 翻 译 方 案 , 及 他 所 是 用 的翻 译 他 以 方 法 使 译 者 成 为 翻 译 中最 积 极 的 因 素 , 的态 度 、 法 和立 场 他 方 经 选 择 、 旦 确 立 , 者 也 就 为 自己定 了 位 , 译 出 的 “ 一 一 译 他 每 个 字 都 成 为 了一 种 誓 言 ” ( 钧 ,0 3 9 。 许 20 :) 《 楼 梦 》 我 国文 学 艺 术 百 花 园 中 的 一 朵 奇 葩 , 我 国 红 是 是 古 典 小 说 发 展 的 最 高 峰 。对 《 楼 梦 》 研 究 已经 成 为 一 门专 红 的 门 的 学 问— — 红 学 。 目前 , 红 楼 梦 》有 两 部 比较 成 功 的英 译 《 本 : 个 是 杨 宪 益 、 乃 迭 夫 妇 ( 下 简 称 杨 ) ra 一 戴 以 的A D em o f R dMa so s 另 一 个 则 是 大 卫 ・ 克 斯 ( a i H w e ) 约 e n in , 霍 D v aks和 d 翰 ・ 福德 (onM nod ( 下简 称 霍 ) h So o te tn 。 闵 Jh ifr)以 的T e tr fh oe y S 这 两 个 译 本 都 传 达 了原 作 的基 本 思 想 ,堪 称 文 学 翻 译 的上 乘 之 作 。本 文 拟 在 分 析 霍 克 斯 版 的 《 楼 梦 》 本 的基 础 上 , 红 译 指 出 翻 译 过 程 中从 译 本 的 选 择 , 译 目的 及 翻 译 策 略 的 确 定 到 翻 对 作 品 的 阐 释 、 言 层 面 上 的 艺 术 再 创 造 . 是 译 者 主 体 性 语 都 的发挥 。 2 阐释 学视 域 中 的译 者 主 体 的 回归 . 在 解 释哲 学 的 视 域 下 , 理解 成 为 一 种 存 在 关 系 , 义 的生 意
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探析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翻译

用, 我 国著名古典长篇小说《 红楼梦》 是中国传统文化各方 面的真实 写照 , 霍克斯 的《 红楼梦 》 英译 本 中对 于各种 文化 意象
的翻译不仅展示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也突显 了译者 主体性 的重要性 。
关键词 : 译 者 主体 性 : 霍 克 斯英 译 ; 文 化 翻 译 中图 分 类 号 : H 3 1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3 — 2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4 ) 1 6 — 0 0 3 7 — 0 4
作者简介 : 胡静文 ( 1 9 8 9 一) , 女, 安徽蚌埠人 , 西北大学外 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 事翻译 理论研究。
在传 统 翻译研 究 中 . 译 者 被认 为是 次 要 的 “ 文 化搬 运工 ” 或“ 翻译 机器 ” 。随 着 翻译 学 不 断 发 展 ,
越来 越 多 的人 关 注 译 者 主 体 性 。译 者 是 翻 译 的主 外 国读 者得 以观 瞻这 部文学 巨著 的文 学 、 美学 和 文 体, 也是 翻译 活动 的重要 参与 者 。尽 管存 在许 多 障 化 特色 。 碍, 但在 实 际翻译 活 动 中 , 译 者 依 旧可 以在 一 定 范 在 这篇 论文 中 , 笔 者 主要从 三 个方 面 分 析霍 译 围内进行 自主创 造 。现 代 阐释 学 家 马 丁 ・ 海 德 格 本 在 《 红楼 梦》的文 化 翻译 过 程 中 , 译 者 主体 性 的
茅盾认 为 : “ 翻译 者 和作 家一样 , 也 应 当从 生 活 中去 发掘适 合 的词 汇 , 或者提 炼 出新 的词 汇 。这也 是 翻译艺 术 创 造 性 的一 个 方 面 。 ” [ 3 ] 3 7 7 当译 者 面对
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_红楼梦_中的体现

2006年7月第22卷 第4期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I nternati onal Studies UniversityJuly,2006Vol.22 No.4杨宪益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英译本《红楼梦》中的体现张 曼(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上海 200083)提 要: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的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翻译中的体现是不同的,霍克斯通过翻译体现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张扬,维护了解构理论;杨宪益夫妇则实践了从“它是”到“我是”的主体性抑制,消解了解构理论,维护了传统的“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主体性;主体间性;它是;我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6)04-0109-05On Yang X i a ny i and Hawkes’Subjecti v ity i n Tran sl a ti n g H ong L ou M engZHAN G M anAbstract:Fr om the pers pective of gultural studies and poetry deconstruti on theory,the paper tries t o analyze the different subjectivities.Yang and Hawkes functi on in their translati ons of the fa mous Chinese novel:Hong L ou M eng.The paper points out Hawkes actively uses his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 on,supports the deconstructi on theory while Yang passively p ractices his subjectivity,supports the traditi onal theory of“The Author Centre”and“The Centre of the O riginal Text”for comp licated reas ons.Key words:the t w o English versi ons of Hong L ou M eng by Yang and Ha wkes;Subjectivity;inter2subjectivity;it;me 一、引言西方现代诗学解构“理论”权威,消解“二元对立”模式,最终完成了“自我”张扬,成就了从“它是”到“我是”的转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译者主体性看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译写式翻译策略作者:韩凤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托,浅析译者主体性如何主导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翻译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关键词:《红楼梦》;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 I25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156-021 引言翻译是一种艺术,文学翻译甚也。
好的文学作品不仅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更会愉悦身心,陶冶情操,遐想无限。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积淀无数璀璨夺目的文学艺术瑰宝,尤以一曲“红楼”高歌响彻历史的天空,不绝于耳,更被海内外名家多次译介于世。
这些译本为跨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最成功的英译版本是杨宪益夫妇所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和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 Hawk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种译本无论是对促进中国文化交流,介绍中国古典文化遗产,还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总是运行于译者的主观世界与外部世界交互的界面,具有第三空间的特性,关涉社会、认知、文化和语言过程,是诸多过程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的产物(李瑞林,2011)。
这种交互具有多样性,变易性和复杂性,从而使翻译成为一个劣构特征显著的领域,也使译者自然成为认知和求解翻译问题的主体。
本文以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依托,分析译者如何应用“译写”翻译策略,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和目标读者的需求,积极发挥译者主体性,翻译优秀的译本,彰显译者的身份地位。
2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2.1 译者主体性。
源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构成了翻译的三元关系,是翻译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三者地位并不平等,因为“译者主体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主体”(王正良,马琰,2010)。
那么何为译者主体性?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查明建,田雨,2003)。
由此可见,译者一方面要受制于原文本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当合理的在译本中运用某种翻译策略做出调整,从而使译作最优化。
简言之,译者要在把握好“度”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2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
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所以翻译过程中必会受译者主观审美、思想的影响。
纵观古今中外翻译大家,美国汉学家费正清,我国的严复、傅雷、林纾、钱钟书等,几乎都先是文学大家,然后才是翻译家,而文学本身又是一门创造性艺术,展现作者思想意识的作品,因而文学翻译更应该注重译者主体性地位,把文学翻译升华到翻译文学。
为了能够充分再现原文的艺术,译者须在不有悖于原作思想的前提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 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翻译策略分析霍克斯的译本是基于译本体制采取了创造思想的译写式翻译行为。
“译写”是指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以及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对原文本所做的创作性翻译和对原文本体制方面的一些调整,其目的是保值甚至增值原文本的表达效果,增强译作的艺术性。
在霍克斯的译本中,常见的“译写”翻译方法有四种:增添型译写、删减型译写、转换型译写和凸显型译写。
3.1 增添型译写。
所谓增添译写,是指作者依据原作的创作意图对某一具体文本进行内容增添,其语言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直接对应的句子,目的是加强译文的表达效果,解释某一典故或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原文。
下面举一例对此翻译手法进行分析。
例1: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
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乃是《燃藜图》,也不看系是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
(第五回)霍译:Qin-shi conducted Bao-yu and his little knot of attendants to an inner room in the main building. As they entered, Bao-yu glanced up and saw a painting hanging above them on theopposite wall. The figures in it were very finely executed. They represented Scholarly Diligence in the person of the Han philosopher Liu Xiang at his book, obligingly illuminated for him by a supernatural being holding a large flaming torch. Bao-yu found the painting-or rather its subject-distasteful.(Vol.1:283)《燃藜图》乃是一幅神仙劝人勤学苦读的绘画作品。
这里,曹公借此表达贾宝玉在读者心中的纨绔子弟形象。
原作中,《燃藜图》是与“学问”紧密相连的,而曹公本就学知渊博、博闻强识,从他的视角审视读者,所以并未作过多解释。
而霍克斯,鉴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出于对英语读者考虑,因而增加了对《燃藜图》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以飨读者。
3.2 删减型译写。
在翻译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语语言规范和译文艺术效果,译者对原文本个别非关键性语篇进行适当删减,以达到紧凑译文结构、增强译作艺术魅力的目的。
常见于对翻译特殊修辞的处理。
例2:芳官只得细细的唱了支《赏花时》:翠凤毛翎扎扫帚,闲踏天门扫落花。
您看那风起玉尘沙。
猛可的那一层云下,抵多少门外即天涯。
您再休要剑斩黄龙一线儿差,再休向东老贫穷卖酒家。
你与俺眼前向云霞。
洞宾呵,得了人可便早些儿回话;若迟呵,错叫人留恨碧桃花。
(第六十三回)霍译:Perfumee began again, this time putting all she had into the performance:“With my little phoenix-feather broomI stand at heaven’s doorTo sweep away the fallen flowersThat lie on heaven’s floor;And when, by yonder cloud-bank,The wind begins to rise,It stirs the pearly dust up:Round and round it flies.O,sweeping heaven’s floorIs like any earthly chore!…”(Vol.3:225)在这里,霍克斯只翻译了原歌曲的前三句,而且为求音韵美,对原文进行了改写:“O,sweeping heaven’s floor/Is like any earth ly chore!”显然,霍克斯在此处的删减翻译,是为了追求译作的艺术美和趣味性。
让读者悦享其中,兴致盎然。
3.3 转换型译写。
转换型译写指的是:译者为了达到对原文的理想翻译,会选用一些目的语当中现存的,而且与原文在表达效果和语境都比较相符的语言来转换翻译原文中某些字词、短语或句子。
例3:宝玉道:“……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
”香莲听了,跌足道:“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
(第六十六回)霍译:…said Bao-yu,“…Ravishi ngly beautiful. Obviously made for you. You San-jie, you see: even the name makes her yours!” Xiang-lian stamped impatiently. “And everyone else’s, no doubt.” (Vol.3:303)此对话表现出曹雪芹对同音同形异意字的巧妙运用。
譬如谐音歇后语,生动活泼,趣味横生。
但翻译起来却着实不易。
霍译通过转换型译写,将原文“真真一对尤物,他又姓尤。
”变通为“Obviously made for you. You San-jie,”(注定是你的,你三姐),使译文也颇具诙谐幽默趣味,成功的再现了曹公的语言艺术魅力。
3.4 凸显型译写。
凸显型译写指译者为凸显出原作中某一信息、作者意图、语篇结构、文体特色、句法特色等而采取的基于语言形式和字体或符号变化的翻译策略。
霍译本中常见的有斜体凸显、大写凸显。
大写凸显法。
大写凸显法指通过文字大写对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进行凸显和强调的翻译方法。
霍译本中,常见于对府宅名称和园林标牌的翻译。
例4: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第三回)霍译:There was a board above the center gate on which were written in large characters the words:NING-GUO HOUSEFounded and Constructed byImperial Command (Vol.1:87)为了凸显原文字里行间的透露的庄严、神圣、显贵气势,霍克斯在这里采用大写、换行、居中的标题式书写形式翻译“敕造宁国府”五个字,突出给初见贾府的林黛玉带来的视觉冲击力。
斜体凸显法。
斜体凸显法即是对文字进行斜体处理。
在霍译本中,此方法常见于标志对话中或书信中加强人物的说话语气。
例5:有一个丫头说道:“那块绸子角儿还不好呢,在熨他一熨。
”黛玉便把剪子一撂,说道:“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
”宝玉听了,只是纳闷。
(第二十八回)霍译:“That corner looks a bit creased still,”said one of the maids. “It will have to be ironed again.” “Leave it alone!” said Dai-yu,laying down her shears. “It will be all right presently.” Bao-yu found her reply puzzling. (Vol.2:51)在原著中,林黛玉一语双关,故意说给宝玉听,用以回敬他之前的一次失言。
霍克斯在这里使用斜体是为了加强黛玉说话时的语气,提醒读者,此处黛玉言语“话里有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