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适诗学中诗性的衍化历程

合集下载

“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

“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

“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内容提要】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一步步接近新诗的核心问题,成为新诗研究中不论视野还是方法都具典型性的代表。

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胡适诗作研究、诗论研究、及两者在新旧诗演变中和处于新诗史源头的研究。

这些研究逐渐超越胡适诗作诗论的范围,站在自赎的角度探讨新诗日趋不堪的境遇问题。

【摘要题】作家作品研究【关键词】胡适/诗作/诗论/新诗研究/新时期【正文】自新诗及其理论诞生以来,研究者历来有两道相反的目光关注着它,其一是乐观的,重在发现新诗的成绩,持鼓励的态度;另一是忧患的,指出新诗发展的弊病,取鞭策的立场。

尽管着眼点不同,双方对新诗现状的隐忧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新诗历史的一次次再阐释、再反思的标的是相同的,即把观照新诗的视线聚焦到一个点上――救赎。

从这一角度看新诗研究,胡适诗作诗论研究不无典型性。

由于对新诗造成的无法抹去的影响,使得胡适诗作诗论一直受到多方面的注意和未间断的研究,即使此后20多年,它们依然是被一再研讨的论题;在多侧面、多层次的批评、探讨之中,这一领域成为新诗研究具有较高的总结理论和指导创作的代表。

一虽然胡适的新诗经典之作《尝试集》在不同的时代都遭遇“非诗”的品评,却也因此平添了被研究的趣味,成为新诗研究的一出重头戏。

新时期刚开始,也许为改变新诗现状的研究目的还不明确,而意欲改换20世纪后半以来胡诗的文学史边缘位置的动机是显著的。

当时涌现了一批评论《尝试集》的文章,如文振庭《胡适〈尝试集〉重议》(《江汉论坛》1979年第3期)、龚济民《评胡适的〈尝试集〉》(《辽宁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秦家琪《重评胡适〈尝试集〉》(《南京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蓝棣之《中国新诗的开步――重评胡适》(《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79年第3期)、刘元树《论〈尝试集〉的思想倾向和历史地位》(《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刘扬烈《重评胡适的〈尝试集〉》(《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吴欢章《论胡适的〈尝试集〉》(《艺谭》1981年第1期)等。

新诗流变 (精选)

新诗流变 (精选)

新诗的流变与传承------------------大致勾勒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新诗的流变线索,并简评不同阶段新诗间的传承关系信息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姓名:王小彪学号:201118041057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然而,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又存在着紧密的传承关系,所谓古典与现代,新与旧,难于做一切的划分。

事实上,文学革命的爆发却有其历史背景,并在相当程度上利用了晚清以来文学变革的态势与思想资源。

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尚未成熟,这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扇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只开出过眩目的花,未结出实在的果,然而其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和关注社会变革的使命感,其向传统文学观念与手法挑战的激进的精神,都为后起的文学革命所直接传承。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这正是总结了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与诗界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的战略选择。

梁启超在设想“诗界革命”时,提出:要有“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却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正是选择了梁启超后退之处,作为理论出发点与进攻方向。

胡适在纲领性的《谈新诗》里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

并概括为“作诗如作文”,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

胡适们“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时代所要求的诗歌观念的深刻变化。

他们在提倡“诗体的解放”的同时,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胡适《尝试集》

胡适《尝试集》

一胡适的新诗观念(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胡适曾描述过这种弥漫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潮流”,指出:“革命潮流,即天演进化之际。

自其异者言之,谓之革命,自其循序渐进之际言之,即谓之进化也。

”(见胡适《尝试集。

自序》中有关《札记》第十册1916年4月5日夜所记文字,《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这也就是说,进化论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的角度说,是进化;从彻底变革的角度说,是革命。

《20世纪中国新诗史》,张新着。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胡适进行诗歌变革尝试的理念就深深收到进化论的革命潮流的影响。

-张新他说:早在1915-1916年间,“那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个观念是我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

”(胡适:《尝试集。

自序》,曾以《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名刊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1919年10月。

收入《尝试集》初版,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

)胡适的新诗运动通过白话诗的不断尝试,最终彻底打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大解放”,最重要的原因是:胡适不仅把进化论融入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一新诗的基本理论之中,而且用以指导诗歌语言与文体的变革。

正如胡适所说:“我们若用历史进化论的眼光看中国诗的变迁,方可看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进化来的。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字者,文学之器也。

我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

施耐庵曹雪芹诸人已实地证明作小说之利器在于白话,今尚需人实地试验白话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耳。

……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

倘数年之后,竞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代序一)胡适着,尝试集,外文出版社,2013.08,第1页“尝试成功自古无”,故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那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

新诗百年流变

新诗百年流变

当代诗歌——诗神的狂欢
朦胧诗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旧的诗歌秩序,而长期受压抑的诗人不 约而同地迸发出创造之泉,特别是一些接触到西方现代诗歌的年青 诗人,他们的诗歌观念的更新可谓一日千里。1984年前后,出现了 pass北岛口号,经过几年的蕴酿,1986年,《深圳青年报》和《诗 歌报》合作举办了《现代诗群体大展》,一共展出了57个诗歌群体 的宣言,新生代诗歌内部的流派之多,风格之异,成分之杂,堪称 空前绝后。 代表诗人:海子、柏桦、于坚、默默、韩东、西川、欧阳江河、孙 文波、臧棣、周伦佑、梁晓明、翟永明 、蓝蓝、潘维、钟鸣、王家 新、严力、张枣、陈东东等等。
结束语
在神圣的黑夜,诗人走遍大地。
——荷尔德林
新诗第一人
胡适,近代风云人物, “五四”文学革命 的 倡导者,新诗、 《红楼梦》研究、 《水经注》研究等 诸多领域的开先河者。
代表作
秘魔崖月夜
依旧是月圆时, 依旧是空山,静夜; 我独自月下归来,── 这凄凉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阵松涛 惊破了空山的寂静。 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
多多
多多,当代杰出诗人, 诗集有《在风城》、 《白马集》、《路》、 《微雕世界》、 《阿姆斯特丹的河流》等。
在英格兰
代表作
当教堂的尖顶与城市的烟囱沉下地平线后 英格兰的天空,比情人的低语声还要阴暗 两个盲人手风琴演奏者,垂首走过 没有农夫,便不会有晚祷 没有墓碑,便不会有朗诵者 两行新栽的苹果树,刺痛我的心 是我的翅膀使我出名,是英格兰 使我到达我被失去的地点 记忆,但不再留下犁沟 耻辱,那是我的地址 整个英格兰,没有一个女人不会亲嘴 整个英格兰,容不下我的骄傲 从指甲缝中隐藏的泥土,我 认出我的祖国——母亲 已被打进一个小包裹,远远寄走……

胡适《尝试集》

胡适《尝试集》

一胡适的新诗观念(一)新诗运动的基本理论: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胡适曾描述过这种弥漫于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潮流”,指出:“革命潮流,即天演进化之际。

自其异者言之,谓之革命,自其循序渐进之际言之,即谓之进化也。

”(见胡适《尝试集。

自序》中有关《札记》第十册1916年4月5日夜所记文字,《尝试集》,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这也就是说,进化论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从循序渐进的自然演化的角度说,是进化;从彻底变革的角度说,是革命。

《20世纪中国新诗史》,张新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8 胡适进行诗歌变革尝试的理念就深深收到进化论的革命潮流的影响。

-张新他说:早在1915-1916年间,“那时影响我个人最大的,就是我平常所说的“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个观念是我的文学革命论的基本理论。

”(胡适:《尝试集。

自序》,曾以《我为什么要做白话诗》名刊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1919年10月。

收入《尝试集》初版,亚东图书馆1920年3月出版。

)胡适的新诗运动通过白话诗的不断尝试,最终彻底打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实现了“诗体大解放”,最重要的原因是:胡适不仅把进化论融入历史的文学进化观念这一新诗的基本理论之中,而且用以指导诗歌语言与文体的变革。

正如胡适所说:“我们若用历史进化论的眼光看中国诗的变迁,方可看出自《三百篇》到现在,诗的进化没有一回不是跟着诗体的进化来的。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字者,文学之器也。

我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

施耐庵曹雪芹诸人已实地证明作小说之利器在于白话,今尚需人实地试验白话是否可为韵文之利器耳。

……我自信颇能用白话作散文,但尚未能用之于韵文;私心颇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之。

倘数年之后,竞能用文言白话作文作诗,无不随心所欲,岂非一大快事?(代序一)胡适著,尝试集,外文出版社,2013.08,第1页“尝试成功自古无”,故翁这话未必是。

我今为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莫想小试便成功,那有这样容易事!有时试到千百回。

最新-胡适与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变 精品

最新-胡适与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变 精品

胡适与文学理论现代性转变胡适,字适之,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

作为五四时期自由主义民主派的代表人物、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曾大胆明确地提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的文学观念。

可以说胡适的白话文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形态之间的一个分界点。

一、形式之解放1917年1月1日发表在《新青年》2卷5号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并且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文献,曾被陈独秀称为首举义旗的急先锋。

《文学改良刍议》从改革旧文学的八事入手去实现文学的变革,他所说的八事指的是,文章表达要有真感情,不要无病呻吟,不用陈词滥调,不要辞藻堆砌,不要太过追求形式的铺排与对仗等等。

我们从八事的主张可以看出,胡适主张采用白话文这一新的语言形式,摒弃旧的文学形式。

他认为,在新时期,写文章首先要进行创作笔法的创新,用正确的形式写文章。

言为心声,胡适认为,在创作中作者应该要用古人的典故,但要自己创作新词,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因为白话文是中国文学的正宗,势必将取代旧事物,是文学的新血液。

同时,他指出,文学要为情感立言,用情感充实文章的内容,此外,文学还要与时代发展相一致,因国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胡适的语言较《文学改良刍议》更为通俗,写出了晓畅易懂的作品。

在语言上,对古代小说进行现代白话创作。

胡适的这两篇文章直接从形式上对语言进行彻底的改革,由语言到内容,写当下人的当下生活,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这些主张都为中国新文学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为白话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民族语言奠定了基础,意义十分重大,它反映和标志着中国现代的民族觉醒。

二、思想之解放1建立哲学史学科的新体系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史是民族的灵魂。

尽管胡适旧学根底、西学知识、思想深度、理论突破等各方面都属中等水平,甚至远逊于其同辈、先辈、后辈中的好些哲学大师。

西渡自由的韵律

西渡自由的韵律

西渡自由的韵律1916年7月22日胡适写出了他自己的第一首白话诗,随后在致友人的信中表达了“吾自此以后,不更作文言诗词”,“欲以数年之力,实地练习(白话诗)”,“新辟一文学殖民地”的决心。

1917年《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人创作的第一批新诗。

自此,新诗作为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文学运动汇入了新文学运动的潮流,成为这一运动的突破口,并以其成立完成了对旧文学最后的攻坚战。

胡适倡导的文学革命以“工具革命”作为突破口,也就是采用白话作为惟一的文学语言,以此建立“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以诗言之,就是要“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这个打破格律束缚的要求看起来似乎很激烈,其实只是采用白话的一个附带的结果。

白话和文言性质上的差别,使得旧诗的格律规范以至文法结构对新诗完全不适用了。

语调是诗歌音乐性的基础,而文言无以传达现代人的鲜活语调,也就难以表现现代人复杂的感觉、情绪和经验。

白话作为诗歌语言的确立为传达现代人的语调,也为自由地表现诗人的感情和个性,传达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情感、经验和意识奠定了基础。

用胡适的话来说,“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所以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思想,复杂的感情,方才能跑到诗里去”。

就其意义来说,采用白话作为诗歌语言不但是语言形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意味着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

我们可以说,当白话被正式采用为诗歌语言之时,新诗的倡导者们就自动赢得了一个新世界,或者说一个新的诗世界。

采用白话写诗也为创造一种新的诗歌音乐赢得了可能。

作为对旧诗的固定的、人为的而且日趋僵化的(因为它越来越成为脱离内容的空洞的套子)音乐模式的反叛,胡适提出的“自然的音节”就成了初期新诗音乐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他说:“新诗大多数的趋势,依我们看来,是朝着一个公共方向走的。

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

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

2023-11-10CATALOGUE目录•引言•胡适的白话诗学观•唐宋诗歌传统对胡适的影响•胡适对唐宋诗歌的批判与继承•胡适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的比较与评价•结论01引言胡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白话诗学观对当时及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宋诗歌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分析胡适在推动白话诗运动过程中,如何借鉴、吸收、改造唐宋诗歌传统,形成具有特色的白话诗学观。

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以深入探究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胡适的白话诗学观与唐宋诗歌传统,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02胡适的白话诗学观提倡白话文建设白话诗白话诗的提倡与建设写实主义语言改革白话诗的理论基础白话诗与传统诗歌的关系反叛传统胡适的白话诗学观表现出对传统诗歌的反叛,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束缚,为现代诗歌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继承发展尽管胡适对传统诗歌有所反叛,但他也承认传统诗歌的优秀之处,并希望在白话诗歌中加以继承和发展。

03唐宋诗歌传统对胡适的影响唐宋诗歌的审美取向清新自然唐宋诗人注重诗歌内涵的深刻与含蓄,避免直白浅露,胡适也借鉴了这一特点,认为白话诗应该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含蓄蕴藉多样化的风格精炼的语言唐宋诗人注重语言的锤炼与推敲,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胡适也倡导白话诗要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意境营造唐宋诗人善于通过意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胡适在白话诗中也常常运用这些技巧来表现现代生活。

丰富的修辞手法唐宋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胡适在白话诗中也运用了这些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唐宋诗歌的艺术技巧唐宋诗歌传统在胡适作品中的体现《尝试集》《中国新文学大系》04胡适对唐宋诗歌的批判与继承胡适认为唐宋诗歌在内容上过于注重修辞、意象和韵律,而忽略了思想性和社会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达现 在 的思想 感情 , 古 文 是 不 中用 的 。  ̄ # [ 6 1 1 0 0 l o l 这
适 强调 的 只 是 用 白话 写 , 强调的是“ 清 楚 明 白” , 他
“ 八事” 的价 值 中心 就是 “ 清 楚 明 白” , 这 就 是 胡 适 诗 学理 论 的 问题 。换言 之 , 就 白话 诗 而言 , 胡适 的革命
关键 词 : 胡适 ; 白话 诗 诗性 ; 音乐 性 ; 影 像 中图分类号 : 1 2 0 6 . 6 文献 标 志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 — 5 3 1 5 ( 2 0 1 5 ) 0 5 ~ 0 1 6 8 — 0 g
初 期 白话 诗 学是 由胡 适 奠 基 的 , 胡 适 的 白话 诗
“ 诗” 。这也 是 胡适 奠 定 的 中 国 现 代 新 诗 的诗 学 理
论。
理 论 即现代 新诗 理论 的第 一 时 间形 态 , 这个 形 态 的
内容 与意义 是文 学语 言革 命 , 这 个 形 态 的 问题 与 缺 失 在 于汉语 诗性 衰减 。本文 拟研 究胡 适 白话诗 理论
话” 与“ 诗” 这 两个 因素 中 , 强调 的是 “ 白话 ” , 而 不是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3 — 2 O
第 二对 : 文 言 第 三种 : 用 文言写 出有诗 性 的诗 , 就 是诗 ;
第 四种 : 用 文言写 出没 有诗 性的诗 , 就不 是诗 。
基金项 目: 本 文 系 国 家 社科 基金 “ 中 国现 代 诗 学 流 变 史 ” ( 0 4 X Z W0 0 7 ) 阶段 性 成 果 。 作者简介 : 曹万生( 1 9 4 9 一) , 男, 湖 北 黄 冈人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教 授 、 博士生导师 、 诗 学研 究 所 所 长 , 研 究 方 向 为 中 国 现 当 代 文学与诗学 ; 王方( 1 9 7 3 一) , 男, 安徽淮北人 , 四 f 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 研 究 方 向为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 与 诗 学 。
Vo 1 . 4 2, No . 5
Se pt e m be r , 201 5
论 胡 适 诗 学 中诗 性 的衍 化 历 程
曹万 生 , 王 方
( 四川 师 范 大 学 a . 诗学研究所 , b . 文学院 , 成都 6 1 0 0 6 6 )
摘要: 胡 适 与梅 光 迪 、 任 鸿隽 ( 叔永) 之论辩 , 表 面 是 文 言 与 白话 之 争 , 本 质 却 是 白话 诗 的 诗 性 之 争 。 胡 适 在 初
这 个理 论 的意义 在 于 , 对 传统 汉 语 诗歌 的诗 体
与语 言进 行 革命 , 这 一 点 学 界并 无 争 论 。这 个 理 论
的诗性 阙失 及其 后 衍进 的 问题 , 以期 对 中国现 代 诗 学史 的诗性 历史 构建 基本 的轮廓 。
一 的阙失 是什 么 呢源自?学 界 关 注却 不 够 。 因此 , 有 必 要
第 4 2卷第 5 期
2 0 1 5年 9月
四川 师范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S i c h u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真 实 回顾并 研究一 下 白话诗学 诞 生时 的论辩 。胡适
初 期 胡 适 白 话 诗 学 中 诗 性 的 阙 失
白话诗 学 , 一 开始 就陷 入 了理 论上 的悖 论 : 用 白话 写 就是诗 ; 用 白话 写 , 不 一 定 就 是 诗 。为 了辨 析 的 方 便, 现 就争论 的两 个点 ( 文言 与 白话 、 诗性 与非 诗性 )
168
曹 万 生 王 方
论 胡 适 诗 学 中诗 性 的 衍 化 历 程
如 果选 择第 一 对 , 显然 , 用 白话 写 的 诗 , 不 一 定
都有 诗 性 , 用 白话 把诗 写得 有诗 性 , 这才是 诗 。但 胡
才可 以 ‘ 不 拘格 套 ’ , 才可 以‘ 独抒性灵 ’ 。… …要 想
“ 八事 ” 与“ 八不 主 义” , 一 直 被公 认 为 是 文 学革 命 的 基本 主张 , 也是 白话 诗 的基 本 主 张 。加 上 他后 来 补
充 的“ 诗 国革 命 何 自始 , 要 须 作 诗 如 作 文” l 3 l 7 , “ 话 怎么 说 , 就怎么写” ◎, 构 成 其 初 期 白话 诗 学 的基 本 形态, 即 白话 诗 的美 , 就 美在 白话 。也就是 说 , 在“ 白
列 出 两对 、 四种 可能性 : 第 一对 : 白话 第 一种 : 用 白话 写 出有诗 性 的 白话诗 , 就是 诗 ; 第 二种 : 用 白话 写 出没 有 诗 性 的 白话 诗 就 不是
诗;
中 国现代诗 学 , 是从胡 适 的 白话 诗理 论开始 的 。 胡适 白话 诗 的 “ 八事” ①认 为 , 凡 用 白话 写 诗 , 均 是 诗口 ] 。其后 他又 在《 建 设 的文学 革命论 》 上 将某些 条 序、 条 文稍 作调 整 、 修 改 后 称 为“ 八 不 主 义” 引。此
期 白话诗 学 中主 张 用 白话 , 强调清楚 明白, 强调 用 白话 写 的 即 是诗 , 忽略诗性 , 论 辩 中 的任 鸿 隽 、 梅 光 迪 主 张 重 视 诗 性。l 9 1 8午 后 , 胡适逐渐改变关于诗性的看法 , 重视音乐性 、 具 体 性 。他 关 于 现 代 汉语 多 音 节 词 的理 论 创 新 , 为 新 诗 的 音 乐 性 作 出 了初 期 的 理 论 贡 献 。 胡适 的“ 影像” ( 意象) 概念 , 源 于 意 象 派 理论 , 同 时 也 体 现 了胡 适 1 9 1 9年 以 后 对新诗诗性反思的成果, 标 志 着 胡 适 诗 学 的历 史 贡 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