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常考双音节文言虚词集锦

合集下载

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100例

文言文常见常考双音节词100例
58
清要
今以怜才,拔充清要;宜洗心供职,勿蹈前愆。(《聊斋志异·司文郎》)
指地位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
59
权知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宋史·包拯传》)
含恨
16
发明
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序》)
表明
17
方伯
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松江府通判许君传》)
殷周时的诸侯之长,后泛指地方长官
18
坟籍
(郭太)就成皋屈伯彦学,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后汉书·郭太传》)
古代典籍
19
服阙
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仍知制诰。(《旧唐书·王丘传》)
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50
陵折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 。(《晋书·周 传》)
压倒折服
51
流移
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州者。(《后汉书·东夷传》)
流离转徒
52
胪析
酌其轻重大小之差,胪析以上。(《明史·王宪传》)
分别剖析
53
论列
乃欲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报任安书》)
增减
12
抵罪
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报任安书》)
按罪行处以相当的惩罚
13
丁艰
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晋书·周光传》)
遭父母之丧
14
短长
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持府县短长,数犯法。(《宋史·刘敞传》)
短处,把柄
15
发愤
振前为乱卒所拥,实不反,诣源清自明。不能白,发愤自杀。(《明史·刘源清传》)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导言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虽然含义不具体,但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起承转合之间的虚词1.之“之”在文言文中多用作指示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对象、表达某种特定关系或引出后文的内容。

例如:-顾炎武聪明过人,读书之道非常高明。

-实践是理论之基础,理论是实践之指导。

2.乎“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疑问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加强语气。

它常用于表达对事实的疑问、追问或表示感叹。

例如:-君子有何言乎?-人世间何事乎无常?3.而“而”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具有并列、递进、转折等意义。

它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或表示转折、变化的关系。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虽远,而不难也。

-心存善念而行善,则必获福报。

4.于“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表示位置、时间、目的、状态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事情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目的或状态。

例如:-亲自登山于白石,请师父指导。

-务使人民于物质文明的同时,享受精神文明的提升。

5.以“以”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或连词,表示手段、方式、目的、条件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的手段、方式或目的,或用于表示某种条件。

例如:-以礼待人,以德报德。

-以国家的繁荣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

扩充句意之间的虚词1.乃“乃”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它常用于表示下文的原因、结果,或补充某一事实。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乃人生之敌。

-不劳而获乃不义之事。

2.其“其”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指代上文或下文的内容,并与其他成分构成从句。

例如:-此书极具价值,其思想深邃。

-今天天气晴朗,其美不胜收。

3.也“也”在文言文中多用作副词,表示语气的肯定、加强或表示推论。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文言虚词大全虚词就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就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与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就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就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就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也”、被动句的“为 ... 所.....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就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与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高中语文】高考常考文言文双音节词汇总,记准不丢分

【高中语文】高考常考文言文双音节词汇总,记准不丢分
32
振旅
抚安西土,振旅而还。(《周书·贺兰祥传》)
整队班师
33
乡闾
少知名,为乡闾所重。(《周书·贺兰祥传》)
乡里
34
孝友
事母、兄以孝友闻。(《新唐书·张文瓘传》)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35
清要
今以怜才,拔充清要;宜洗心供职,勿蹈前愆。(《聊斋志异·司文郎》)指地显贵、职司重要而政务不繁的官职
36
权知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宋史·包拯传》)
即位,登基
16
介胄
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战马记》)
铠甲和头盔,代指武士
17
款附
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宋史·刘韐传》)
诚心归附
18
款塞
近时筹边者,谓西虏既已款塞称臣,曳驹牧以仰乞于中国。(《赠梁尚书公序》)
叩塞门。指外族通好归附
19
廪给
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廪给之寡夥,咸俾刻于碑阴焉。(《靖州广德书院记》)
整治行装
29
孳息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吴德基传》)
滋长繁殖
30
当国/执政/秉权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新唐书·崔隐甫传)
把持朝政、掌权、执政
31
予告
尝属疾,予告满,辄再予,积二百日,每诏续其奉。(《宋史·刘筠传》)【汉代二千石以上有功官员依例给予在官休假的待遇,叫作予告。】
后凡高级官员因老、病准予休假都称作予告
暂时代理某官职
37
阙下
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以文章。(《旧唐书·李揆传》)
帝王宫阙之下,代指皇宫、朝廷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虚词是“实词”的对称.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

者..。

.。

也”、被动句的“为。

..所。

..。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常见双音节虚词

常见双音节虚词

常见文言双音节虚词用法及意义双音节虚词:文言文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节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中变为一个双音节虚词。

如:“吾祖死于是”的“于”是“在”,“是”指“捕蛇这件差事”,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用“于是”。

此外还有,“无论”“可以”“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释。

1.不啻:副词性结构,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表意,一般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等意义。

例如:视百家、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2.比及(比至、逮至):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

比及,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

例如: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得无(得亡、得微):副词。

主要表达两种语气:①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②反问语气。

可译为“能不”。

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4.而后:副词性结构,表示经过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后方能怎么样,可译为“才、方才”等。

例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5.而况: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例如: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柧乎!6.而已:助词性结构,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

7、否则:“否”是“不然,不这样”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否则”可译为“不然就”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常见用法有两种①代词性结构,可以表示询问或反问,与“何”用法一样,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也可以表示对程度的询问,兼有感叹意味,可译为“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

②副词性结构,用于感叹句中,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

高考语文常见双音节虚词

高考语文常见双音节虚词

常见文言双音节虚词用法及意义双音节虚词:文言文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节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中变为一个双音节虚词。

如:“吾祖死于是”的“于”是“在”,“是”指“捕蛇这件差事”,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用“于是”。

此外还有,“无论”“能够”“从而”“其实”“虽然”等,都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解释。

1.不啻:副词性结构,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能够根据语境灵活表意,一般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等意义。

例如:视百家、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2.比及(比至、逮至):比,作介词,表示到达的时间或处所;可译为:等,等到。

比及,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

例如: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得无(得亡、得微):副词。

主要表达两种语气:①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②反问语气。

可译为“能不”。

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4.而后:副词性结构,表示经过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后方能怎么样,可译为“才、方才”等。

例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5.而况: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例如: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柧乎!6.而已:助词性结构,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

7、否则:“否”是“不然,不这样”的意思,“则”是“就”的意思,“否则”可译为“不然就”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常见用法有两种①代词性结构,能够表示询问或反问,与“何”用法一样,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也能够表示对水准的询问,兼有感叹意味,可译为“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

②副词性结构,用于感叹句中,表示水准深,可译为“多么,怎么”。

常考文言文双音节词大全

常考文言文双音节词大全

常考文言文双音节词大全现在,我们就依据苏教版课本,将古汉语双音节词例举如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片刻,一会儿。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黄泉:地下的水;另外指迷信说的`阴间。

(3)歌窈窕之章。

窈窕:女子身材优美。

(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缓慢移动。

(5)抗辞慷慨。

慷慨:意气激昂。

(6)相与枕藉科舟中。

相与:相互。

夫人之相与,信仰一世。

相与:相处,相交。

(7)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逦迤:连续不断。

(8)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参差:长短不齐。

(9)赢得仓皇北顾。

仓皇:匆忙而慌张。

(10)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中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庶几:差不多;另外,还表示期望,希望,如庶几戮力上国(希望合国报国)。

(11)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展转:从一处到另一处,转移不定;另同今义,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样子,如忧心展转。

(12)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邂逅:不期而遇;(13)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14)乘骐骥以驰骋兮。

驰骋:奔跑;(15)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骂人话,小子。

(16)无乃尔是过与?无乃:恐怕,岂不是(17)真州逐之城门,几彷徨死。

彷徨:走投无路;另同今义。

(18)无何,国变。

无何:不久。

(19)因为长句。

长句:七言词;(20)五陵年少争缠头。

缠头:古代风俗,歌伎演奏完毕,赠以绫帛之物,相当于现在的小费。

(21)等终军之弱冠。

弱冠:男子二十,已成人。

(22)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不前的样子。

(23)渔父莞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常考的双音节虚词集锦
副标题:这是一些分外的文言虚词,对文言翻译很有帮助。

关键词:双音节,虚词
难度:4
严重程度:5
内容:
1.不啻:副词性结构,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敏表意,大凡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等意义。

例如:视百家、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2.比及(比至、逮至):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

例如: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3.得无(得亡、得微):主要表达两种语气:①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②反问语气。

可译为“能不”。

例如: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4.而后:副词性结构表示经过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后方能怎么样,可译为“才、方才”等。

例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5.而况: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例如: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柧乎!
6.而已:助词性机构,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

7.何其(胡其、曷其、奚其):多见用法有两种①代词性结构,可以表示询问或反问,与“何”用法一样,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也可以表示对程度的询问,兼有感叹意味,可译为“为什么这样……”“怎么会这样……”。

②副词性结构,用于感叹句中,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例如: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何如(若何):即“如何”,是宾式结构,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例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好乐何如?
9.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助词性结构,“可”与“得”同义并列,大凡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实现得可能性,可译为“可以、可能”。

例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10.且夫:助词性结构,放在句首,表示下问是更进一步得议论,可译为“再说”。

例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且夫天下固有无意之患也。

11.若此:宾式结构,常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可译为“如此、这样”。

例如: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2.若夫:宾式结构,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相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如: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13.然后:连词性结构,用于一句话的开头,表示承接,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

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然而:连词性结构,常用在句首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例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然则(然即):连词性结构,常有两种用法,①用在句子开头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代词“然”和连词“则”构成,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
样,那么……”。

②表示转折关系,即连词“则”作“而”讲,相当于“然而”。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

16.虽然:连词性结构,由连词“虽”和代词“然”组合而成,表示明明的转折关系时,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如此”;表示假设虚拟的情形,转折关系不明明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即使如此”。

例如: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7.所以: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8.是以(以是、以故):连词性结构,用于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例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9.无乃:与语气词配合,用婉转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认识,大凡表示询问,可译为“恐怕”。

例如:无乃尔是过与?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0.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例外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③表时间,“在这时”。

例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对此。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

⑤从此,例如: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21.足以:助词性结构,用于动词前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去做某事,可译为“足够用来、完全可以、能够”。

例如:是心足以王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