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在2023年中考的文言文复习中,重点复习的虚词包括了许多常用的虚词。
下面是对这些虚词的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介词1.于:表示处所、原因、时间、目的等,常与动词、名词、句子等连用,如于彼,于是。
2.以:表示手段、条件、标准等,常与动词、动态名词、名词等连用,如以学为乐,以某某为例。
3.自:表示动作的发端或起点,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自习,自居。
4.由:表示动作的来源、导火索、经由等,常与动词等连用,如由远及近。
5.为:表示目的、状态、原因等,常与动词、名词等连用,如为学也。
6.因:表示原因、理由,常与动词等连用,如因材施教。
7.于、以、自、由、为、因都是常用的介词,理解其用法和搭配是复习的重点。
二、副词1.已:表示动作的完成,常用在动词之后,如已见,已闻。
2.乃:表示结果、原因、让步等,常用在动词前,如乃知。
3.自:表示主动、自然,常用在动词之前,如自谓。
4.不:表示否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之前,如不可。
5.无:表示缺少、没有,常用在动词、名词之前,如无时。
6.毋:表示禁止、劝阻,多用于古文中,如毋使。
7.已、乃、自、不、无、毋都是常用的副词,熟悉其用法和意义有助于复习。
三、助词1.之:表示动宾关系、用于代词后面,如吾之友。
2.以:用于动词前面,表示手段、条件、方式等,如以学为乐。
3.而:表示并列关系,用于句子中,如吾虽病而思学。
4.乎: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何乎。
5.焉:表示疑问、加强语气等,常用于句末,如焉知。
6.耳:表示转折、提醒、忍耐等,常用于句末,如吾诚心而耳不闻。
7.也:表示肯定、疑问、提醒等,常用于句末,如是也。
8.各:表示集合、分散、共同等,常用在名词之前,如各人。
9.皆:表示全部、没有例外,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皆美。
10.复:表示重复、再一次,常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如复名。
11.而、乎、焉、耳、也、各、皆、复都是常用的助词,掌握其用法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必须掌握的10个文言虚词

中考必须掌握的10个文言虚词之1.代词(1)指代人、事、物。
(默而志之。
《论语》;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魁父之丘”即魁父这样的小山丘)2.结构助词(1)表修饰关系,相当于“的”。
(小大之狱。
《曹刿论战》)(2)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陋室铭》)(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马之千里者。
《马说》)(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镜之新开。
《满井游记》)(5)凑足音节,不译。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3.动词,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1.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代人或事物。
代人相当于“他(们)的”,代事相当于“它(们)的”。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那里”。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2.语气助词(1)表劝告、祈使、命令、期望语气,相当于“就”“一定”等。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或者不译。
(其真无马邪?《马说》)(3)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不译。
(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以1.介词(1)用。
(醒能述以文者。
《醉翁亭记》)(2)凭、凭借。
(将何以理天下乎?《强项令》)(3)因为。
(不以物喜。
《岳阳楼记》)(4)拿。
(悉以咨之。
《出师表》)(5)把。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2.连词(1)表目的。
可译为“来、用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2)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其他(1)以为:可译为“认为”。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2)所以:用来之意。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于1.介词,引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相当于“在”“从”“到”。
(1)在。
(公与之乘。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

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虚词(附课本原句及翻译)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每个词的含义,这是我们了解文言文含义的基础。
昨天,我们学习了50个常考的文言文实词。
今天,我们整理出了初中必考的11个文言文必考虚词。
1、之“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
“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
“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例如:公将鼓之。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凭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按照)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依靠)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例如:屠惧,投以骨。
(把)徐喷以烟(用)以衾拥覆。
(拿)(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属予作文以记之。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修饰。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整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是使用较多的虚词。
虚词是文言文中的一类词语,通常没有词义,起到连接句子和短语的作用。
下面是对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进行整理。
一、助词:1. 之:用于名词或代词前面,表示所属或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或“之”。
例如:先秦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之说。
2. 乎: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例如:此言差乎其实。
3. 何: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例如:何为道?4. 而:用于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转折、并列或承接关系。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而训之。
5. 乃: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因果关系,常与“是”搭配使用。
例如:非礼也乃人之常情也。
二、连词:1. 若:用于条件句中,起连词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或“假如”。
例如:若有人问我,我当如何回答?2. 以:用于连词前,表示手段、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或“以便”。
例如:以此为根据,可以得出结论。
3. 曰:用于连词前,表示说话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
例如: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三、副词:1. 矣: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或“呢”。
例如:已过目矣,不复责之。
2. 其:用于句中,表示指代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的”或“他的”。
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如何?3. 皆:用于句中,表示全体或没有例外,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或“全部”。
例如:明君能以忠言救沉溺之臣,仁者必皆称其为圣。
四、介词:1. 于:用于介词后,表示时间、地点、对象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到”等。
例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2. 乘:用于介词后,表示通过或利用某种方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利用”或“通过”。
例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感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祈使(包括请求、命令、劝阻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
记》)
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涉世家》)
则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楼记》)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那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么”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判断,译作“就”“就是”
此则楼之大观也(《楼记》)
者
助词,跟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面,可译
士卒多为用者、(《涉世家》)
为“……的人” “……的”
助词,跟在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则》)
译为“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土石如何?(《愚公移山》)
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为
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对”等
作动词,译为“是” “做”“成为”“担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二则》)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并”“而且”,或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则》)
不译。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则》)
表示并列,不译。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连词,与“已”连用,“已而”,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表因果关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副词,或许
或异二者之不。(《楼记》)
有的人。
令或闻无罪。(《涉世家》)
虽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
阳马生序》)
故
连词,因此
故渔者歌曰(《三峡》)
名词,原因
公问其故(《刿论战》)
的缘故
扶以数谏故。(《涉世家》)
动词,译作“去”“往” “到”
辍耕之垄上。(《涉世家》)
自
用法
例句
自己,自身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从,自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二则》)
如果,假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峡》)
独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然
心远地自偏。(《饮酒》)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等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为”“为了”。
译作“画”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画蛇添足》)
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译为“……是……”
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刿论战》)
也
表示叙述,以加强语气,相当于“啊”或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
不译
记》)
用于句中,不译,表示停顿。
置人所罾鱼腹中。(《涉世家》)
表示“所……的人” “所……的事物”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
“所……的情况”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
仅有“敌船
与“以”连用。“所以”。“所”和“以”
连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用,表示原因。
可译为“……的” “……的人”
表示停顿、提示,兼具舒缓语气的作用,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
用在句子中间。
山》)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 “样”等。
或异二者之为。(《楼记》)
前面有“若” “似” “如”等词,译为“像……
言之,貌若戚者。(《捕蛇者说》)
的样子” “……似的”。
用作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短语,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之
代词,可译为“他” “它”“他们”“这”或
自称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刿论战》)
结构助词“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陋室铭》)
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代词,代指这件事。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焉
表疑问语气。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助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连说》)
兼词,“与之”
必有我师。(《《论语十二则》)
代词,相当于“之”
父异焉。(《伤仲永》)
于
介词,和“是”连用,表示承接关系。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在”“从”。
介词,译作“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以
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凭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刿论战》)
借” “依据”“按照”。
介词,表示运作方式,可译为“把”“用”
咨臣心当世之事。(《出师表》)
“拿” “靠”等。
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与“为”连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所”“以”连用,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距子矣。(《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况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且
且”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连词,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以致于”
以中有足乐者,不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比得上
不以疾也。(《三峡》)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
受命以来。(《出帅表》)
为“从” “由”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或
副词,有时
或王命急宣(《三峡》)
副词,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涉世豕》)
名词,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其
/、
代词,代人或事物,译为:“他(们)的”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它(们)的”;指示代词“这(个)”“那
(《刿论战》)
(个)”等。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
其真无马邪?(《马说》)
道。
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
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作“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作“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