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2024年中考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统编版)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12虚词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虚词精讲(12个)一、之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

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①操蛇之神闻之,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

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4、助词1)、助词,的。

以君之力。

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

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

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

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我想去南海,怎么样?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于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

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

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高频考点(而、与、其、且、因、于)六、“而”1.用作连词“而”用作连词,主要有以下五种情况:(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也”等。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例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例句:博学而笃志《论语》例句: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例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例句: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例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例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3)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例句:杂然而前陈者。

《醉翁亭记》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例句: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4)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例句:敏而好学。

(《<论语>十二章》)(5)表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却,表转折关系。

《论语》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例句: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例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2.用作副词。

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中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中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中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初中语文中考文言虚词知识讲解(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中考语文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五类。

考纲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是指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一、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介词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

对介词的考查,通常是结合对文句的理解进行的。

引出行动的工具、方法、凭借;例如:“以、因”,意思为“拿、凭借、依据”,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因以讽谏。

(《张衡传》)引出动作的对象;例如:“于、与、因、为、乎”,意思为“同、跟、给、替、对、对于、向、通过”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 引出动作的原因;例如:“于、以、为”,意思为“由于、因为”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进学解》)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例如:“于、乎、自、从、缘”,意思为“在、从、到、沿着”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阿房宫赋》)②生乎吾前。

(《师说》)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2.代词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

在语境中辨析某一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是考查的重点。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予、余、我;①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项脊轩志》)②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鸿门宴》)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 第二人称:女、汝、若、尔、而、乃、子;①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通“汝”)(《诗经·静女》)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③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氓》)④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项脊轩志》)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①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中考常考的9个虚词及用法举例

中考常考的9个虚词及用法举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相当于“又”。
①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②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可是、却”。
①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
②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5、“为”、
②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②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③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引进比较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意思相当于“比”。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①不拘于时(《师说》)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4、“而”
“而”字作连词,修承并转折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可不译。
①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②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③溯迎而上(《观潮》)
④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于是”。
①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中考常考的9个虚词及用法举例
一、“之”、
“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③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④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种”“这件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专项讲解方法指导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稳重的意义和用法时,重要遵循以下原则:1、带入筛选法;2、语境推断法;3、句位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

1、带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书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他的每个用法带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表并列关系、表转折关系、表顺承关系、表递进关系、表修饰等。

要弄清下列各句中“而”的不同意思,例句: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学而不思则罔;③面山而居;④日出而林霏开;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一一带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即可。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换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前句行为是导致后句行为发生的原因,前后句为因果关系,因此“以”在此处为表原因的“因为”。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其真无马邪”;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安陵君其许寡人”。

4、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以“之”为例:例句判断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妻”是主语,“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之间,去小橘子的独立性。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一次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③宋何罪之有?“宋”是主语,“有”是谓语动词,可知本句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

④肉食者谋之。

“谋”是动词,译为“策划”,由此断定“之”为“谋”的宾语,译为“这件事”。

之一、用作代词1、用作一般代词(动词+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件事”。

例:①二世杀之(他)②悉以咨之(他们)③愿终守之(它)④故以怪之(这件事)2、用作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这)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助词,的)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助词,的)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提宾标志,无实义,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无义,提宾标志)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性,无义,可不译。

①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4、音节助词。

(时间词+之)或(不及物动词+之),无实义,可不译。

①顷之,一狼径去(无义,凑音节)②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无义,凑音节)三、用作动词•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作动词“去、往”;作助词可不译。

练一练: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义,取消独立性)2.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这件事”)3.公将鼓之(无义,音节助词)4.辍耕之垄上(去,往)5.公将驰之(他们,代“齐军”)6.环而攻之而不胜(它,代“城”)7.专诸之刺王僚(无义,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8.何陋之有(无义,提宾标志)9.怅恨久之(无义,音节助词)10.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无义,取消独立性)而1、表示并列关系(主谓+而+主谓)(形+而+形)(动+而+动)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名微而众寡(表并列)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表示承接关系(动词+而+动词),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夺而杀尉(表顺接)②乃记之而去(表顺接)3、表示修饰关系(修饰语+而+动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临溪而渔(表修饰)②佣者笑而应曰(表修饰)③时时而间进(表修饰)4、表示转折关系(句子+而+句子),相当于“然而”、“ 可是”、“却”。

例:①而戍死者固十六七(表转折)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而:表并列、表承接、表修饰、表转折(1)先天下之忧而忧(表修饰)(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3)环而攻之而不胜(表顺接)(表转折)(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5)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6)国险而民附(表并列)(7)而君逆寡人者(表转折)(8)委而去之(表顺接)(9)得之心而寓之酒(表并列)(10)执策而临之(表修饰)以一、用作介词1、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拿)②以君为长者(把)③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靠)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凭、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②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二、用作连词1、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以光先帝遗德(来)2、表结果,译为“以致”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3、相当于“而”例:计日以还(相当于“而”)三、动词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例: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认为)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凭作连词;来、以致、而作动词:以为、认为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靠)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4、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5、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而”)6、策之不以其道(按照)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认为)8、以光先帝遗德(来)9、因以为号焉(把)10、以其境过清(因为)于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对于)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胡不见我于上(向)2、相当于“与”,也译为:“跟、同”例:①曹操比于袁绍(与)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跟)3、引出原因,译为“由于”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由于)4、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例:①骈死于槽枥之间(在)②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从)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在)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皆以美于徐公。

(比、胜过)于字可译为对、向、在、从、到、由于;也可翻作与、同、跟;形容词后表比较•(1)告之于帝(向)•(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3)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从)•(4)贤于材人远矣(比)•(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与)•(6)胡不见我于王(向)•(7)达于汉阴(到)•(8)万钟于我何加焉(对)•(9)舜发于畎亩之中(从)•(1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由于)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语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D)A、黑质而白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C、面山而居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3、选出句中的“以”与“裹以帷幕”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A、以衣被蔽塞窗户B、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徒以有先生耳D、以激怒其众4、下列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D)A、且人患志之不立B、汝心之固,固不可彻C、要离之刺庆忌D、故以怪之其1.用作人称代词,代第三人称,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其”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专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说》)为(一)“为”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④梅花为寒气所勒(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陈涉世家》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③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岳阳楼记》。

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动词,雕刻)2.行拂乱其所为(动词,做)3.项燕为楚将(判断动词,是)4.愿为市鞍马(介词,为了)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介词,向、对)焉1.焉”用作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未知生,焉知死(《论语》)2.“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疑问语气)《曹刿论战》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肯定语气)《愚公移山》3.“焉”用作代词,相当于“之”。

如: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它,代这篇文章)②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代蛇)4.“焉”用作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