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的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运动技巧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学会使用滑轮组,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滑轮组。

3. 能够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

2. 通过分析滑轮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 滑轮组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设计与分析。

2. 滑轮运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实验,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滑轮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

3. 课堂讲解: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组装滑轮组,并观察滑轮组的工作过程。

5. 课堂讨论:分析滑轮组的优缺点,探讨如何设计滑轮组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6. 案例分析:运用滑轮运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货物提升、水位调节等。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滑轮运动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滑轮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滑轮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关爱生命的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滑轮》的教学设计1

《滑轮》的教学设计1

《滑轮》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十三章《简单机械》是力学的应用部分。

全章共讲述三种简单机械。

《滑轮》是杠杆的变形,在全章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二)滑轮是杠杆的变形;(三)使用滑轮组的好处。

该节课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知识应用于一体,对本章的学习乃至第十四章:功、功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很多滑轮应用的物理现象,他们很想知道这些现象的本质,本节课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滑轮的特点、作用及使用方法。

三、设计理念: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全员参与,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办法。

强调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突出研究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

2、重视学生的协作和会话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每个同学的思维成果和智慧为整个小组成员所共享。

3、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或潜能,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现个人思想的空间。

4、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能够学会知识,还能够利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其它问题的研究。

5、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滑轮的作用。

2、能力目标:(1)会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2)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养成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测得数据的科学态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滑轮的动力都是手拉绳子对滑轮施加的力F2;因定滑轮中间的轴被固定,所以其支1;阻力都是重物对滑轮的力六、教学体会:(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个性学习。

(2)改变知识传播渠道,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民主关系。

(3)拓展教材内容,实现了跨学科的知识交融。

(4)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滑轮组省力解析总结计划方法计划

滑轮组省力解析总结计划方法计划

滑轮组省力分析总结计划方法计划
滑轮组省力的剖析方法
用切割法判断承重绳索的股数,图中画线处不是有三股绳索吗,为何会是
2F=G的问题呢?要想完全搞清这个问题,不过画一条虚线来切割滑轮是不够的。

第一要弄清楚的是〔1〕同一根绳索穿起来的滑轮组绳索上各处的拉力都相等〔不计摩擦,不计绳重〕。

〔2〕划分绳索的“根数〞与“股数〞这两个观点的不一样。

一根绳索绕在定滑轮和动滑轮之间时会被分红几股。

〔3〕研究的对象要么静止,要么做匀速直线运动,即受力知足均衡条件:协力等于零。

办理滑轮组一类力学题,使用的还是解决力学识题的一般思路,即选用研究对象,剖析受力,利用均衡条件列方程解题。

怎样选用研究对象、是整体还是隔绝某一物体,要详细状况详细剖析。

正确地进行受力剖析是解题的重点,既要找准力的个数,又要找准力的方向。

1。

指导学生学习滑轮组的几点做法

指导学生学习滑轮组的几点做法

指导学生学习滑轮组的几点做法滑轮组既能改变力的大小,又能改变力的力向,是工农业生产中常常使用的简单机械。

学好滑轮组,一方面可以以点带面学好其它机械,还可以掌握一点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本领。

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滑轮组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应用多种方法推出F=G总/n的结论由一根绳子穿绕而成的滑轮组,若承担动滑轮和重物的绳子有n股,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F,动滑轮及重物的重力分别是G动、G物。

拉力F作用在滑轮组上,使动滑轮及重物均上升h,则挂在动滑轮上的每股绳子都缩短了h,于是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S=nh。

此时,拉力对滑轮组所做的功W1为:滑轮组克服自重及物体重力所做的功W2为:若不计摩擦,则根据功的原理有W1=W2,即 F·nh=G总h ∴F=G总/n当然,若滑轮组处于平衡状态,对它及重物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力的平衡条件也不难得到F=G总/n。

通过以上分析推导,学生会清楚认识到:“使用滑轮组工作时,动滑轮和重物的总重由几股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它们总重的几分之一;并且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移动的距离为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即F=G总/n,S=nh。

二、指导学生明确F=G总/n成立的条件在上面的分析指导中,实际上对滑轮组的工作做了如下几点限制:1.重力是阻力,把重物举高是我们的目的;2.滑轮组用一根绳子穿绕而成.绳子的质量及各种摩擦均忽略不计。

3.动力作用在绳子的自由端;4.物体处于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以上四点即为F=G总/n必须满足的四个条件。

三、指导学生弄清为什么推出F=G总/n必须满足以上四个条件科学研究中处理问题时,常把复杂的问题在一定条件下简化或理想化,得出结论;又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实际加以扩充,这是物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方法。

第一个条件限制重物只能在竖直向上的方向运动;第二个条件则保证了同一根绳子各处拉力相等;第二个条件可以保证使用滑轮组要达到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的目的;第四个条件保证了滑轮组、物体均处于平衡状态。

6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判断解析

6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判断解析

滑轮组的组装 组装原则: 奇动偶定;一动配一定,
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例如:一根绳子只能承受100N的力,要把 330N的物体拉起,怎样组装滑轮?
G 330N
n
=---= F
1-0-0-N-
=
3.3(股)
绳子的股数必须是整数,因此需要4股
答 案 :
F
F
谢谢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判断
例 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沿水平地面拉动物体A, 请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a.绕成两段绳子承担重物,由铁架台竖杆上 的等距离红线格测定动力作用点(绳端)移动的距 离 s和砝码升高的距离 h的关系.
结论:可知F=G/2,s =2 h.
b.绕成三段绳子承担重物,分别用弹簧测力计 拉动力的大小;由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测动力的大 小;两个距离仍由铁架台竖杆上的等距离红线格测 定.
若动滑轮重不可忽略,上述力的关系式 应写成F=(G物+G动)/n.
思考题: 在左图所示的滑轮组中,F与G 的关系。
分析:图中吊起动滑轮的绳子股数为5
(a)若动滑轮重G/不计,拉力F是多少?
F
F= 1 G
G/
5
(b)若动滑轮重G/不能忽略,那么图中的
拉力F应等于多少?
G
F=
1 5
(G+G')
滑轮组水平拉物体
2.n为奇数时,绳子的固定端应拴在动滑轮上(即
“奇动”),如果不需要改变用力的方向,则动滑
轮和定滑轮的个数都等

,如图丙所
示;如果需要改变用力
方向,则需要再加一个
定滑轮,即动滑轮个数

,定滑轮个数

,如图丁所示.
综上所述,滑轮组设计原则可归纳为:偶定奇动 ,一动配一定,偶数减一定,变向加一定.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移动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理解它们的工作特点和应用。

(2)学会使用滑轮组,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

(2)动手实践,学会组装和使用滑轮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感受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及应用。

2. 难点: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一个有趣的滑轮小实验,引发学生对滑轮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滑轮的定义:滑轮是一种能够绕轴转动的轮子,边缘有槽,用于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定滑轮:轴固定,不能随物体移动,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动滑轮:轴随物体移动,能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但费力。

(3)滑轮组: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系统,可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过程。

(2)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4. 动手实践(1)学生分组,动手组装滑轮组。

(2)实验演示,观察滑轮组的使用效果。

5. 课堂讨论(1)滑轮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6. 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动手实践了滑轮组的组装和使用。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了解了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滑轮组来提高物体的提升效率。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滑轮的基本知识,掌握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点。

2. 思考滑轮组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滑轮组的省力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验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了滑轮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初中物理滑轮认识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认识教案

初中物理滑轮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能正确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1. 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2. 滑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2. 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确定。

教学准备:1. 教具:滑轮组、细线、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长方体木块。

2. 课件:滑轮的原理和实验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件展示一个升国旗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升国旗时所用到的滑轮。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入滑轮的概念。

二、新课讲授1. 滑轮的定义:介绍滑轮的定义,即能绕轴转动的、边缘有槽的轮子。

2. 滑轮的种类:介绍定滑轮和动滑轮两种类型,并展示图片进行区分。

3. 滑轮的特点:讲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如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可以省力等。

4. 滑轮的工作原理:通过动画演示滑轮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理解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三、动手实践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滑轮组的使用和组装过程,体验滑轮的省力效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滑轮组的装配技巧。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实验心得,讨论滑轮组的装配及省力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滑轮组的装配要点,强调动滑轮的支点位置的重要性。

五、巩固提高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课堂小结1.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滑轮的定义、种类、特点和工作原理。

2. 教师强调滑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了滑轮的定义、种类和特点,理解了滑轮的工作原理。

物理滑轮组题解题技巧

物理滑轮组题解题技巧

物理滑轮组题解题技巧
解题滑轮组题的关键是理解滑轮组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物理规律。

下面是一些解题技巧:
1. 绘制清晰的图形:首先,根据试题给出的条件,绘制滑轮组的图示。

标注每个滑轮的质量、半径、绳子的张力等关键信息,确保图形准确清晰,有助于后续分析和推导。

2. 建立自由体图:选择一个合适的参考物体或滑轮组的一部分作为自由体,考虑该部分的受力情况。

绘制这个参考物体的受力图,明确每个受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

3. 分析受力平衡条件:根据题目设定,分析滑轮组的受力平衡条件。

通常,滑轮组的运动遵循力的守恒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可以根据绳子的张力、质量和摩擦等要素推导等式。

4. 利用滑轮组的重要关系式:滑轮组问题中常用到滑轮关系式,即绳子在相邻滑轮上绷紧,绳长相等的关系。

利用这一关系式,可以建立起多个滑轮之间的关系,简化解题过程。

5. 考虑重力、摩擦和加速度:在考虑滑轮组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重力、摩擦和加速度等因素。

注意这些因素对滑轮组的影响,选择适当的物理原理和公式进行求解。

6. 检查答案:在解题过程结束之后,要对答案进行检查,确保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检查计算过程中是否有误,纠正错误,并仔细思考结果是否合理。

最重要的是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推理,理解滑轮组的物理特性,并有效运用相关公式与原理。

练习更多的题目和参考相关物理教材也有助于提高解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
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往往不会判断物重由几段绳子承担.可用下面两种办法帮助解决.
(1)一条绳子串绕在滑轮组上以后,绳子就被动滑轮和定滑轮分成了几段,除了手拉的一段需要判断是否承受重力外,其余的几段都是承担重力的.手拉的一段如果与动滑轮直接接触,就承担重力.如果与定滑轮直接接触就不承担重力.
(2)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来(如图),只查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图(a)中动滑轮上有4段绳子,拉力是物重的四分之一;图(b)中动滑轮上有5段绳子,拉力是物重的五分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