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下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ppt课件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自 然 科 学 成 就
建筑成就
北京城 明长城
科技成就
李时珍《本草纲目》 宋应星《天工开物》 徐光启《农政全书》
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
英国展品vs中国展品
蒸汽机(英)
蒸汽机车(英)
蒸汽机带动纺纱机(英)
丝绸(中国)
瓷器(中国)
茶叶(中国)
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
西方展品vs清政府态度
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的科学技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 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
3、培养自尊自信,但不故步自封的民族情怀,以及刻 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 时代特点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 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发电机(德)
电话(美)
电灯(美)
那都是“奇技淫巧” ,我大清不稀去参加 。
慈禧太后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四大发明领先世界,可是自明 清开始中国的科学技术却越来落后于西方,结合材料 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1.政治: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2.经济: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 3.文化:实行八股文、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禁锢 了人们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丧失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机会。
回首历史,我们曾领先世界! 也曾迷茫落伍! 今天的我们正在努力赶上!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怎么做?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 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 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 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 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 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
第20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史下册

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史下册王爱义2010年6月星期七()()班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如:建筑科学成就紫禁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2、分析明朝科技仍然领先于世界,但以总结前人的成就为主,本朝创新居少,是八股取士、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的封建体制下,科技停滞的表现,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讲紫禁城和长城时,展示图片、放映视频,增加感性认识;2、讲三部科学著作时,可选择其中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部分,使同学们少一些枯燥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于明朝科技仍然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2、培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坚韧毅力、不耻下问、不盲从古人的品质和精神。
四、重点:紫禁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五、难点:对长城的评价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放映视频,介绍故宫的三大殿、汉白玉、琉璃瓦、皇极门,介绍故宫的防火措施,生动导入;2、朗读第一节明朝长城和紫禁城,思考:(1)明清时期我国建筑科学的代表作是----------------和------------;(2)明朝长城西起----------,东至------------,全长6300千米,主要为了防范----------------;(3)教师引导看108页插图,提问:古代还有---------朝也修筑了长城,是为了防范----------------入侵;(4)北京城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故宫是指其中的---------------;(在第109页第一段)(5)紫禁城分为----------和--------------两部分,皇帝发布政令的地方是-------------------------;(6)教师拓展之一:紫禁城设计讲究对称,处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总体布局特征严整,有几万栋房屋,紫禁城的布局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请看109页图片。
明清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创新

明清时期的科学与技术创新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创新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和工匠们取得了许多重大发明和创新,不仅加速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科技的进步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创新。
一、农业技术创新明清时期,农业技术有了很大的创新,如深耕农法、施肥技术、灌溉技术等。
明代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深耕农法,能够增加土地的肥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清代的施肥技术很先进,利用肥料和有机物质等让土壤变得更加肥沃。
同时,灌溉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更新,利用水原创的点滴灌溉、水利制度等,让水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
二、造船技术创新明清时期的造船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船只从原来的小木筏变成大型造船艺术品。
变化最大的是船底和舵,由原来的单一木制变成了复合材料、砖石和铁板组合而成,提高了船只的牢固性和航行速度。
同时,对于帆的运用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运用棉纱和亚麻布取代了原来的草席,更加适应了风力和湍流等天气条件。
三、武器制造技术创新明清时期的武器制造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明清时期的火器制造友军世界上先进,在火器制造上取得了很多的创新,如兵器的大小、形状、结构和粗制滥造、碎铁等技术方面的进步,使军队的火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纸张制造技术创新明清时期,中国发明了纸张、印刷和炼墨等三千多道工艺,极大地丰富了印刷文化。
纸张在制造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使用了更细的纤维,更高的温度和压力,使得纸张光滑、强度高。
五、科学思维和哲学思想创新明清科学院的确立和寺庙学派的盛行,极大地增强了科学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创新能力。
科学思维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天文、气象、医学等自然科学方面,而且在思辨、探索、实验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时,道德家和儒家哲学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六、医药学领域的创新明清时期的医药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仅领先于东亚,也得到了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学习和采用。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教材教法重点和难点明清时期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各门学科相继出现大规模的科学总结,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总结性的科学成果。
本课就简单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明朝科技的总结性的成果是本课的核心和精神实质。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3部科技著作的内容和历史地位是本课的重点。
西方传教士来我国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分析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西方传教士来中国的传教活动,与当时西方的宗教改革以及殖民活动密切相关,15、16世纪正值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的世纪,各基督教团体也急欲使亚洲等地区成为新兴的“福音”之地,因此组团招募人员到远东传教。
由于学生还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背景,所以他们很难理解其背后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同时由于学生生活在对外开放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封闭性认识不足,所以对利玛窦来中国传播西学的伟大意义很难理解深入。
这些都需要老师在今昔对比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分析说明。
教法建议1.对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讲解,往往容易流于抽象、枯燥、空泛,使学生昏昏欲睡。
对此章的讲解,如果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也许会消解这种枯燥感,尤其需要激发学生参与想像的能力。
可以让同学们讲讲他们今天熟悉的科学技术,包括医学、手工业、农业等各方面他们知道的科学技术,然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三四百年前的人们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有些什么呢?”下一步可以导出今天要讲的主题目,我国明清时期伟大的科技成就,让学生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知了解古人的生活和科技成就。
2.主要是通过讲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让学生了解我国明朝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对明朝科技成就的总结性特征和历史地位有所了解。
关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可以先对李时珍的生平以及他编撰《本草纲目》的经历做简单介绍,然后结合教材中《本草纲目》的插图对《本草纲目》的内容做简单介绍,需特别强调其总结性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
明清的科学技术

个性化调整
一、自学探究:
(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有疑问的地方作出标记并提出来。)
二、讲评新课
1.北京紫禁城
(1)修建:明成祖时候,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2)组成:北京城分宫城(紫禁城、故宫)、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南面加筑了外城,位于外城的天坛很有特色。
三、探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考
1.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巨著的特点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科技巨著具有以下特点:继承和总结
①从内容上看:多、全──总结性的巨著,是集大成之作。
②从价值和影响上看:虽无突破、创新,但传统科技仍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③从人的主体行为看:勤奋钻研、身体力行、注重调查研究——献身科学的精神。
④从部分内容看:开始涉及西方自然科学传入,如《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
(3)地位称号: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农政全书》
(1)内容特点:科学家徐光启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政全书》中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
(2)历史地位:《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也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课后反思
2.明清时期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于世界了?
(1)统治者对科技发展重视不够
(2)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
(3)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4)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文化政策日益反动
四、课堂总结
作业
布置
1、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
2、列表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能用表格将明代的科技成就概括出来吗?
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李 时 珍
成书时间:明朝
内容: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 前中国的医药学。 地位:是我国古代部头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 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所用时间:27年 所含内容:1892种药物 附药方11000多则 插图1160幅 所享盛誉:“东方医学巨典” 。
李时珍采药图
利玛窦和徐光启
《农政全书》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这 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特点: 1、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2、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3、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 原因: 1、封建专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 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专制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使知识分 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 和发展; 3、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 流和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学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故宫布局
•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 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 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 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 局有外朝、内廷之分。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 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 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 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 清宫等为中心,是封建 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
李时珍
(1518——1593),字 东壁,明代蕲州(今湖 北省蕲春县)人。明代 著名医药学家。
第20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一、明朝的长城与明清紫禁城
• 明长城是明王朝与北方民族冲突的产物。 • 从洪武皇帝年间开始,历时200多年才完成。
•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嘉峪关
山海关
•
紫禁城
• 明清时,北京 城分为宫城、 皇城、内城和 外城。
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教案)

第20课明清的科学技术铜都中学陈亚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包括举世闻名的明长城、明清紫禁城、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和著作《本草纲目》、科学家宋应星和《天工开物》、明末著名农学家徐光启和《农政全书》,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科学家优秀品质和取得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播放《长城》、《北京故宫》的视频,帮助学生对古代建筑物形成感性直观的认识,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秦长城与明长城有哪些不同”、“明清科技成就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训练学生掌握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是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明长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教学难点对长城的历史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播放有关长城的视频,提问:你知道它修建于什么时候吗?由此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一、明长城明朝年间,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的侵袭,从明太祖年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兴修活动。
前后历时200多年。
提问:中国历史上曾几次修筑长城,你知道是哪几次吗?战国时期,位于北方的秦、赵、燕都曾经兴修长城,强大的秦王朝建立后,把三国长城连接了起来,这就是秦长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长城有什么不同吧。
根据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①所用材料不同。
秦长城是夯土结构,明长城为砖石砌成。
②长度不同,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到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③秦长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明长城为了抵御北方蒙古族和女真族。
长城的作用:明朝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而修建了万里长城,但即使有长城的保护,明朝也多次被少数民族入侵。
为了修建这道万里长城,无数百姓付出了他们的汗水乃至生命。
今天,长城的防御作用已经不复存在,但它有了新的含义。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明清时期是中国科技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为中国的技术和科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对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发明创造进行探讨。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明清时期,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都有了大幅度的进步。
在农业方面,明朝钱学森制定的《田赋法》被实施,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清朝时期,中国北方先进的农业技术也被积极推广,如地窖、车轮沟、井筒等,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
在医药方面,土木堡制药、维新制药等公司相继成立,传统中药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在数学方面,明朝刘基提出的《九章算术》和清朝李善兰编纂的《数理统宗》成为数学研究的经典著作,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天文学方面,明清时期的天文学家研究了很多关于宇宙结构和星象的问题,并制作了众多精密仪器,如浑天仪、八十一星盘等。
二、发明创造的巨大贡献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新,这些发明不仅为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增添了新的元素,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些发明和创新有:1.印刷术的发明明朝王祯所编写的《永乐大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部字典,它的出版也标志着明朝时期印刷术的高度发挥和发展。
在明清时期,印刷术的发明和流传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也为后来众多文人的著作提供了印刷工具,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2.火药的发明火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之一,明清时期,火药成为了武器和工具的基本元素。
明朝的军队在对抗鞑靼军队时,使用火药,在锁阳关、平型关等国防要点取得了胜利,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清朝时期,火药开始被广泛地用于军事生产和工业生产中,比如制作礼花、烟火等,大大推进了商业和工业的发展。
3.指南针的发明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指南针被广泛地掌握和应用。
在此基础上,明清时期的官方专门设立了海上导航科技研究机构,要求研制新的航海仪器和出版航海图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探险和商业活动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什么特点? 1、优势 (1)一些科学家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 方法。 (2)已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 点。 2、劣势 (1)明清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已远为逊色。 (2)明清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使中 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本草纲目》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 巨著,被译成多国文字,成 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农政全书》 (1)徐光启的农学著作《农政全书》是一 部中国古代农学的集大成著作。 (2)全书分为60卷,包括农本、田制、农 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 种植、牧养、制造、荒政12大项,其中水 利和荒政所占篇幅最多。 (3)书中许多内容是根据他自己试验和观 察后取得的材料写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 性,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仍有较高的参考价 值。
27
李时珍采药图
1、李时珍简介 李时珍是明代的医药学家。 2、《本草纲目》 (1)李时珍综合研究了自《神农本草经》 以来的众多医学著作,又实地调查,收 集验方,同时根据自己一生行医用药中 对药性的实际体验,写成了一部药物学 巨著——《本草纲目》。 (3)《本草纲目》被译为日、英、德、 法、拉丁、俄等文字,在世界医学领域 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2、《天工开物》 (1)《天工开物》分上、中、下3卷,共18篇。 (2)全书涉及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个生 产部门的技术和经验,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 的原则安排顺序,体现了作者重农工、重实学 的思想。 (3)《天工开物》除文字叙述之外,还配有 100多幅插图,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工农业生产的 过程。 (4)《天工开物》刊印不久,就被传到日本翻 刻,后又被摘译成法、德、英等国文字,受到 各国的重视。
李时珍墓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宋应星简介 (1)宋应星是明朝后期一位杰出的科学 技术专家。 (2)他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 术,写成名著《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年-约1666年), 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学家。 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 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 究,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同时思想上的超前意识使他 成为对封建主义和中世纪学 术传统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 宋应星的著作和研究领域涉 及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的不 同学科,而其中最杰出的作 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 国17世纪的工艺1)北京城简介:明清时期,北京城分为宫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 (2)紫禁城:宫城,又称紫禁城,位于全城中 心位臵,是一组设计严谨、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50多米,占地72万多千米。 紫禁城周围是高达10米的红色宫墙,四周环有护 城河。 (3)紫禁城的地位和意义:紫禁城整齐的布局, 复杂的木结构,精致的石雕和木雕,金碧辉煌的 琉璃瓦,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 统和独特风格。紫禁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保存 完好的古代建筑群之一。
第20课
明清的科学技术
一、明代的长城与明清紫禁城
1、明清时期代表性建筑 明清的建筑技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 度,长城和北京紫禁城就是明清时期的 代表性建筑。
2、明长城 (1)修建过程:明代的长城是明王朝与 北方民族冲突的产物。明修长城自洪武 年间开始,历时200多年才完成。 (2)起止点:明代的长城西起嘉峪关, 东到鸭绿江,全长6300多千米,被世人 称为“万里长城”。 (3)意义: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 一个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象 征。
四、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徐光启简介 徐光启是明末农学家,松江府人,与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关系密切,加 入了天主教,并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 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他撰写 和翻译的作品很多,主要是天文、历算 和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著作。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 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 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谥 文定。大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 县人,中国明朝末年西学、数 学、天文、机械、水利、农学、 军事学者,思想家、政治家、 军事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 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徐光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之一,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天主 教基督徒,作为热心和忠贞的 教友领袖与护教士,被誉为明 代“圣教三柱石”之首。著有 《徐氏庖言》、《诗经六帖》、 《勾股义》等,编著《农政全 书》、《崇祯历书》,译《几 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紫禁城
二、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明武宗正德13 年-明神宗万历21年, 即1518年-1593年),字 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 人。蕲州(今湖北省黄 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 生于蕲州亦卒于蕲州。 李时珍是中国明朝也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 学家、药学家和博物学 家之一,其所著的《本 草纲目》是本草学集大 成的著作,对后世的医 学和博物学研究影响深 远。
宋应星 《天工开物》 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 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农业百科全书,是我国农学 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 知识的书籍
通过本课几位科学家对我国古代科技的重 要贡献,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什么? 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不畏艰难 险阻、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创新的科学 精神;注重实践,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 良作风;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汲取 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