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力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和文体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原因。
德育目标: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为提高生态保护发出强烈的呼声。
教学重点:1、认识生态环境破坏对我们将来生活的影响并提高环保意识。
2、学习报告文学写作手法的运用;并以此写作倡导书。
教学难点:1、真正意义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认识到环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职责;并制止环境破坏者的行为。
教材分析:本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学情分析:环境破坏造成严重后果所需时间久远,学生因年龄较小,阅历有限,往往只在头脑中硬塞入了一些环保的理论知识,却不能真正理解环境污染对我们人类的巨大影响,不知环境好坏与我们人类休戚相关。
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环境遭破坏的资料,让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从而激发他们心底保护环境的热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与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前收集一些环境遭破坏的具体资料;查找有关罗布泊的资料;预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⒈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⒉导语:一个曾经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地方竟变为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原本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现在却是一片死寂,寸草不生,连飞鸟也无法穿越。
这种生态的巨变,现在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要认识这样的一个地方——罗布泊。
二、背景简介: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的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河流,源源注入罗布泊洼地形成湖泊。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八年级语文课本《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本文属于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文章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种特点。
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加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
资 料 简 介
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 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 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 水湖。呈葫芦形,公元四世纪时面积 为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 代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 罗布泊仅为450平方公里。1972年罗 布泊完全干涸。
排比
比喻
• 抒情性
直接抒情
真实性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 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 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 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 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任意”一词,更突出了人们破坏水资源的 无知和愚昧。
南方网讯
奇异的罗布泊
• 材料一:在夏季,罗布泊的地表温度高达 70~80℃。下午三四点时,帐篷里温度很高,蜡 烛会自动弯下,巧克力糖融化成水。下午考察队 员不能呆在帐篷里,都躲避在车底下避暑。 • 材料二:1980 年 6 月,为了寻找失踪的彭加木, 搜救队请求派出几条警犬支援。后来,人们发现 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滚烫的地面上,警犬竟然 用三条脚走路,剩下一条脚轮换着休息。 • 材料三:罗布泊几乎终年不降水,一年降水量仅 为 10 毫米,但一年的蒸发量却高达 3000 毫米到 4000 毫米。空气相比湿度为零,这个也是绝无仅 有的。 • 目前,科考队正在收集罗布泊气象资料。“看这 里能不能定义为全国最干旱的地方。”
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泊”,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 意。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
八年级下册语文词语解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璧
——
戈
璧
碧
——
戈
碧
沧
海
桑
田
【
c(
lng
hd
s
了ng
ti
【
释
义
1
沧
海
桑
田
成
语
。
其
/、
原
意
是
指
海
洋
会
变
为
陆
地
陆
地
会
变
为
海
洋
变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地
壳
的
变
化
和
海
平
面
的
升
降
。
比
喻
世
事
变
化
很
】
【
释
义
】
①
吞
吃
吞
咽
吞
食
。
②
犹
吞
并
兼
并
③
比
喻
消
溶
湮
灭
。
【
形
近
字
1
嗜
——
吞
嗜
裸
露
【
lu
了1
U/
u
0l
【
释
义
1
暴
露
在
外
J
没
有
东
西
遮
盖
【
形
近
字
果
——
果
露
【
多
^音
字
】
(
l0
u
12罗布泊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吴刚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明确: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
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实用)

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 泊 ”,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 仙湖 ”,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 消逝 ”,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 遗憾、难过、悲痛的。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 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1958年却在 罗布泊东部发现了它,机上人员全部死亡, 令人不解的是,飞机本来是西北方向飞行, 为什么突然改变航线飞向正南?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 踪,事隔30余年后,地质队竟在远离出事 地点百余公里的罗布泊南岸红柳沟中发现 了他的遗体。
三、排比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 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 了……”
评: ‚盲目‛一词,写出人们目光短浅, 只顾眼前利益;眼光狭隘,不顾整体利 益,滥用资源的悲剧。 连用了四个‚盲目‛,以排比的句 式,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了。
“那奇形怪状的 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 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 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 手!” ——这句运用 拟人 手法,赋予胡 杨林以人的感情,“ 挣扎与痛苦 ” 表现作者为人类盲目破坏环境而痛 惜不已的感情。
二|、1、拟人手法:
2、“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 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 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 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 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 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一个副词“又”,说明相同的悲剧在
重复,那么还知道有哪些悲剧在重 复?
2004年8月,受强台风“云娜” 影响,乐清市北部山区的3个乡镇发生特 大的泥石流灾害,专家指出,这种灾害固 然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但当 地人民 滥砍滥伐山区植被,破坏当地的生态 环境也是诱 发因素之一.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Daisy 2

1、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文中哪些语句能印证你的说法? 2、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文 中又有哪些语句能够印证这一说法? 3、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往日的罗布泊
牛马成群
往日的罗布泊
绿林环绕
往日的罗布泊
水如明镜
河流清澈
鸟栖天堂
水丰鱼美
往日的罗布泊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 清澈的生命绿洲。
(2)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作者用一个‚又‛字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 坏生态的恶果,并且不只是一次,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 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美丽的月牙泉也因当地超采 地下水,水域面积骤减,请你用 饱含深情的文字给当地主管部门 写一封信,救救美丽的月牙泉, 不要让它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时 间5分钟。
(任选其一)
环保标语示例 头上一片蓝天,心中有个信念。面对环境污染, 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应保护我们这个家园,不要让这个家园受到 污染。 世上万物皆有生命,保护林木延长寿命。 河流是城镇的母亲,有水才有沙漠中的绿洲 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宇宙中没有第二个地球,保护水资源,拯救地球 吧。
吴岗
消逝 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资 料 简 介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若 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湖泊, 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因地 处塔里木盆地东部“丝绸之路”要 冲而著称于世。罗布泊蒙古语中有 “汇入多水之湖”之意,历史上罗 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最 后干涸时为450平方公里。
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
(1)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 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向谁伸出 求救之手!‛ 这句话赋予了胡杨以人的感情,胡杨不愿倒下却又无可奈 何,这令人痛惜不已。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设计2节

小黑板、学生作业本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分课时环节ຫໍສະໝຸດ 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一课时
导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新授
(38分钟)
小结
(3分钟)
作业布置
(2分钟)
一、导入: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想到哪个成语?“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我们编出了美好的人间仙境。其实还有一处详为人知的地方也被人们喻为“世外桃源”,那就是罗布泊。今天就让一起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小组讨论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能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深层次对课文进行分析。
学以致用
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
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二、思维拓展训练
出示黄河的图片
面对罗布泊的经历,面对我们的母亲河,令我们忧患的是:黄河会变成新的罗布泊吗?你能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我们的家园吗?
[思维发散训练,引导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略
三、布置作业
分课时
环节
与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资源准备
□评价○反思
第
二
课
时
导入
(2分钟)
检查预习
新授
(38分钟)
小结
(3分钟)
作业布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梳理思路,整体感知内容
今日罗布泊:恐怖的荒漠
昔日罗布泊:美丽的绿洲 消逝的原因:人是悲剧的制造者 悲剧还在重演,呼吁拯救生态环境
2、观看图片,赏读课文
下面,我们将观看两组罗布泊的图片。 请你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文段和语句, 用最简洁的语言为这些图片作解说。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 了什么样子?)
第一组图片
忆仙湖
昔日的罗布泊
第二组图片
永远的伤痛
胡杨枯林
凝固的生命
枯木哭泣
此处是罗布泊 湖心,
碑前刻着:
永远的罗布泊 碑后刻着: 愿罗布泊现 象永不发生。
叹仙湖
今日的罗布泊 是死寂的荒漠, 是一望无际的戈壁。 胡杨林成片死亡,寸 草不生,不见飞鸟, 是充满神秘、令人恐 怖的死亡之湖。
②、说一说: 人类急功近利、过度开采资源的行 为,造成了罗布泊干涸、胡杨林成片死 亡的悲剧。悲剧仅限于此吗?你还知道 哪些类似的例子?
青海湖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青海湖
月牙泉
4、深层探究 罗布泊悲剧发生的深层 原因是什么? 人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呢?
盲目——人们不懂得自然规律,不懂生态 平衡和环境保护;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 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没有可持续 发展的观念;目光狭小,只顾局部利益,不顾 整体利益
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爱护环境,
从现在做起!
作业
如果你是这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 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 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
请结合 课文叙述写 一段不少于 200字的短 文。(写在 《基训》 P.42第六题)
树立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写法鉴赏
• 深入阅读课文,从写法上探究课文为 什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手法反映现实生活 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体。它兼有文学和新 闻两种特点。文学的特点要求艺术加工, 讲究形象性、抒情性;新闻的特点要求 真实。它是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的文 学样式。艺术性特别注意形象的语言和生 动的修辞的运用。
写法小结
直接抒情 引用数据 对比手法 拟人手法 比喻手法 排比手法 反复手法 大 大 强 化 感 情 色 彩
真实具体 生动形象 忧患意识
震撼人心
体现了文章的文学性(生动性、形象性)。
课堂小结: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 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它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人对自然的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 全文充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比、拟人、排比、比喻、 反复、直接抒情以及引用数据客观说明强化了文章的感情 色彩,引起人们内心的震动,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 罗布泊的悲剧启示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保护好生态资源。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生态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 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 绿,水会更清。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 平衡,要有长远眼光和整体意识,发展经济同时要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西部生态脆弱地带进行开发必须以保护生态 环境为首要目标。
5、感悟情感 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 , 体会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怎样的愿望?
表达了作者对仙湖罗布泊消逝的痛惜、 遗憾之情;对人类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悲 愤。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岗
一、解 题
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告诉 了我们什么信息?标题有什么妙处?
“泊”者水也,罗布泊与水有关,是湖泊。 “仙湖”,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神奇的湖。 “消逝”,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难 过、悲痛的。
妙处:这个标题让读者产生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 萧瑟sè • 和煦xù 干涸hé 裸露luŏ 庇护bì 广阔无垠yín 繁衍生息yăn
肋骨Lèi 戈壁滩gē 吞噬shì 沧海桑田cāng 咫尺zhĭ 浑然一体hún 清水盈盈yíng
• • • • •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吞食;并吞。 庇护——袒护;保护。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指地面几乎被粗砂、砾石所覆盖, 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 •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 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浑然一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地理位置
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罗布泊
神秘恐怖的罗布泊
1、 1949年,从重庆飞往迪化(乌鲁木齐)的 一架飞机,在鄯善县上空失踪。
2、 1950年,解放军剿匪部队一名警卫员失踪。 3、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 泊考察时失踪。 4、 1995年夏,米兰农场职工3人乘一辆北京吉普 车去罗布泊探宝而失踪。 5、1996年6月,中国探险家余纯顺在罗布泊徒步 孤身探险中失踪。
3、探究原因
仙湖
பைடு நூலகம்
死湖
仙境宜人
沙漠恐怖
① 想一想:罗布泊今昔对比,最终导致这样
结局究竟是什么原因?找出文中句子读一读。
罗布泊地理位置图
孔雀河 罗布泊
塔里木河
塔克拉玛干 沙漠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1、 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 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2、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量 跟着增加。 3、“四盲”是罗布泊干涸的主要原因。
四、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请梳理一下文章的写作思路,看看作者介绍了 关于罗布泊的哪些知识? 2.今天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过去的罗布泊又是 什么样子?(结合文中的语句回答) 3.罗布泊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 剧现在还有吗? 4.造成罗布泊消失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我们应 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5.找出课文中抒情的语句,想想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 资 料 简 介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
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它位于塔里 木盆地东面,若羌县北部,孔雀河从 北面注入,呈葫芦形,原是新疆最大 的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丝绸之路” 要冲而著称于世。公元四世纪时面积 为20000平方公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到五十年代罗 布泊仅为450平方公里。1972年罗布泊 完全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