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钢铁中的合金元素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基础教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_钢中合金元素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材料?工艺?微观组织 结构?性能?应用? ?……?
刘国权教授主讲
课程复习
性能:
使用性能
力学性能
工艺性能
物理性能
其它性能
结构材料
结构组织敏感性能 结构组织不敏感性能
功能材料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材料?工艺?微观组织 结构?性能?应用? ?……?
刘国权教授主讲
复习:第九章 第三节铁碳复线平衡相图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刘国权教授主讲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刘国权教授主讲
吴承建 等编著: 金属材料学,第一章 钢铁中的合金元素
第五节 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
一、合金元素对钢临界点的影响 从对奥氏体相区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影响进而推知:
1. 对临界点 A1 (共析温度)的影响 2. 对临界点 A3 的影响 3. 对共析碳量的影响:所有合金元素均降低共析碳含量 二、合金元素是否导致出现特殊碳化物相? 1. Fe-C-碳化物形成元素: 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特殊碳化物 2. Fe-C-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不形成该合金元素的特殊碳化物
刘国权教授主讲
吴承建 陈国良 强文江 编著: 金属材料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0
第一章 钢铁中的合金元素
重要术语(第一至四节):
合金钢 (为什么要生产和应用合金钢?) 奥氏体形成元素,铁素体形成元素;(例子?) 晶界偏聚,柯垂耳气团,共偏聚 (产生的主要原因?) 钢中的强、中强、弱、非碳化物形成元素 (例子? ) 间隙化合物;原子半径比值(rx/rM) 氮化物,碳氮化物; 金属间化合物(相、AB2拉维斯相、 AB3有序相)
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高聚物材料;复合材料等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钢中各合金元素的作用

s 0 k d
(3)形成金属碳(氮)化物。 碳(氮)化物存在于晶体内部的、可以阻碍位错的移动, 即常说的钉扎作用,消耗位错滑移的能量达到强化的效果;碳(氮)化物存在于晶 界,一方面有阻碍位错晶间滑移,另一方面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可以阻碍晶粒的长 大,从而达到细晶强化的效果。金属元素与C的亲和力从大到小为 Ti>Zr>Nb>V>W,Mo>Cr>Mn>Fe。
二、各元素的作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硫S
Y40Ca, Y40Mn*
(1)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 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硫对焊接性能也不利,降低耐腐蚀性。 所以通常要求硫含量小于0.055%,优质钢要求小于0.040%。在钢中加入 0.08-0.20%的硫,可以改善切削加工性,通常称易切削钢。 (2)S在钢中主要以固溶态和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如FeS和MnS。 (3)形成硫化物的结果是:a.增加钢的热脆性,FeS和形成低熔点(985℃)化 合物,而钢材的热加工温度一般在1150~1200℃以上,所以当钢材热加 工时,由于 FeS 化合物的过早熔化而导致工件开裂,这种现象称为 “ 热 脆”;b.硫含量0.2%以上,就会严重影响钢的强度和韧性;c.硫可使钢强 度降低,因此有利于钢的切削,但除了易切钢之外,极少利用。 (4)一般地说,硫对各种钢均为有害的杂质元素,所以均限制它的含量。 普通碳钢S≤0.05%,酸性转炉冶炼,18MnSi及25MnSi钢允许含S≤0.05%)。 轴承钢S≤0.02%,优质碳钢S≤0.04%,高级优质钢S≤0.03%。仅有极个别 要求表面很光洁的钢(如Cr14)有意加进少量的硫(约0.2~0.4%)(Cr14可做 螺钉、螺母、磁轮及其它螺纹零件,其表面光滑,耐磨性好)。
钢中的合金元素与杂质元素

钢中的合金元素与杂质元素碳(C)、硅(Si)、锰(Mn)、磷(P)、硫(S)通常被称为钢铁材料的五大元素。
C,Si,Mn对钢铁材料是有益的,称为合金元素;P和S则是有害元素,称为杂质元素;N、H、O等元素的影响。
(1)锰的影响锰在钢中的存在也属于有益元素,它与氧有较强的亲合力,具有较好的脱氧能力,在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加入。
另外锰与硫的亲合力很强,在钢液中与硫形成M n S,起到去硫作用,大大的消除了硫的有害影响。
钢中的含锰量一般为0.25~0.80%,它一部分溶入铁素体起到固溶强化作用,提高铁素体的强度,锰还可溶入渗碳体形成合金渗碳体(F e,M n)3C,使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另一部分锰与硫形成M n S,与氧形成M n O,这些非金属夹杂物大部分进入炉渣。
(2)硅的影响硅在钢中的存在属于有益元素,由于它与氧有很大的亲合力,具有很好地脱氧能力。
在炼钢时作为脱氧剂加入,S i+2F eO=2F e+Si O2,硅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二氧化硅(Si O2)非金属夹杂物,一般大部分进入炉渣,消除了F e O的有害作用。
但如果它以夹杂物形式存在于钢中,将影响钢的性能。
碳钢中的含硅量一般S i%≤0.4%,它大部分溶入铁素体,起固溶强化作用,提高铁素体的强度,而使钢具有较高的强度。
(3)硫的影响硫在钢中是有害的杂质。
液态时F e、S能够互溶,固态时Fe几乎不溶解硫,而与硫形成熔点为1190℃的化合物F e S。
形成的共晶体(γ-F e+F eS)以离异共晶形式分布在γ-F e晶界处。
若将含有硫化铁共晶体的钢加热到轧制、锻造温度时,共晶体熔化,进行轧制或锻造时,钢将沿晶界开裂,这种现象称为钢的“热脆”或“红脆”。
磷在钢中的存在一般属于有害元素。
在1049℃时,磷在F e中的最大溶解度可达 2.55%,在室温时溶解度仍在1%左右,因此磷具有较高的固溶强化作用,使钢的强度、硬度显著提高,但也使钢的塑性,韧性剧烈降低,特别是使钢的脆性转折温度急剧升高,这种现象称为冷脆。
金属材料学--钢铁材料的合金化原参考课件

成分分析,元素与含量 相分析,晶体结构(衍射晶面间距)与量(衍
射强度)和尺寸 组织分析,形貌(成分与相相同时有可能形貌
不同,如珠光体、索氏体、托氏体)
5
钢中基础相
α-铁,室温稳定,体心立方点阵,点阵产生 0.286645±1nm,由此计算出的最小原子间 距为0.248240nm,配位数为12时的原子直 径为0.25715 nm,理论摩尔体积为 0.709165×10-5m3/mol,理论密度为 7.875Mg/m3,通常采用的实际测定密度 7.870Mg/m3,室温线胀系数11.8×10-6/K。
900
800
700
600
19Cr 15Cr
12Cr 5Cr 0Cr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碳含量,%
20
封闭γ相区相图的特点
最为简单的相图,右边往往是一匀晶相图 (开启γ相区相图由于上面开口连接液相, 故一般应有一包晶相变)
α-Fe与δ-Fe相区合并
钴的特殊性,它开启γ相区,但却使Α3温度略微升 高,这使钴产生了一些反常的行为(如降低钢的 淬透性)。
13
扩大γ相区相图
δ
A4
温
度 A3
γ
A1 α
Fe
14
扩大γ相区相图的特点
合金元素在γ-Fe中有限固溶,当合金元素含 量超过溶解度限时,则将出现石墨、ε-铜等 单质相或Fe3C、Fe4N等化合物相。
12
碳含量,%
开启γ相区相图的特点
合金元素在γ-Fe中可以无限固溶,因而使γ相区存 在的温度范围显著变宽,使δ和α相区明显缩小, 当固溶度较大时甚至在室温温度也仍可使钢保持 为单相奥氏体。奥氏体形成元素如镍,本身就具 有面心立方点阵;而锰和钴的多型性固态相变晶 型中,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存在着面心立方点阵。
第一章 钢的合金化原理

四、按照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分类
1、合金元素分类
奥氏体的层错能对钢的组织和性能都有很大影响。 按照对奥氏体层错能的影响,合金元素可分为两大类: (1) 提高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 如:镍(Ni),铜(Cu),碳(C),它们使奥 氏体层错能提高; (2) 降低奥氏体层错能的元素
如:锰(Mn),铬(Cr),钌(Ru),铱 (Ir),它们使奥氏体层错能降低。
二、合金钢定义与分类
1、定义: 合金钢:在化学成分上特别添加合金元素 用以保证一定的生产和加工工艺以及所要求的组 织与性能的铁基合金。
2、分类:
低碳钢(C≤0.25%) 碳素钢 中碳钢(0.25%< C≤0.60%) (非合金钢) 高碳钢(C>0.60%) 低合金钢(Me ≤5%) 合金钢 中合金钢(5%<Me≤10%) 高合金钢(Me >10%) 普通钢(S ≤0.050%,P ≤0.045%) 优质钢(S ≤0.035%,P ≤0.035%) 高级优质钢(S ≤0.025%,P ≤0.025%) 特级优质钢(S ≤0.015%,P ≤0.025%)
按化学成分
按冶金质量
工程构件用钢(桥梁、船舶、建筑等)
合金结构钢 机器零件用钢 调质钢 弹簧钢 渗碳钢 滚动轴承钢
按用途
合金工具钢
刃具钢 模具钢 量具钢
不锈钢
特殊性能钢 耐热钢 耐磨钢
在给钢产品命名时,往往把成分、质量和用 途分类方法结合起来。 如: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等。
三、合金钢的编号原则
使“Fe-Me‖二元相图出现扩大γ相区和缩小γ 相区两个大类型。 每个大类再分为两小类,合金元素也可依此类 型分为奥氏体形成元素和铁素体形成元素两大类。
1、奥氏体形成元素(扩大γ相区元素或γ稳定化元素)
合金元素在钢铁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

合金元素在钢铁中的存在形式及其影响1.碳(C)碳是钢铁中的重要元素,它是区分钢铁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决定钢号时,往往注意碳的含量。
碳对钢铁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碳的存在,才能将钢进行热处理,才能调节和改变其机械性能。
当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时。
随着碳含量的增加,钢的硬度和强度得到提高,其塑性和韧性下降;反之,则硬度和强度下降,而塑性和韧性提高。
由于碳含量在钢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快速、准确地测定钢铁中的碳含量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硅(Si)硅在钢铁中主要以固溶体形式存在,还可形成硅化物,其形式有MnSi或FeMnSi等;也有少许以硅酸盐以及游离SiO2的形式成为钢铁中非金属夹杂物而存在;在高碳钢中可能有少量SiC形式存在。
硅能增强钢的抗张力、弹性、耐酸性和耐热性,又能增大钢的电阻系数。
故钢中含量硅一般不小于0.10%;作为一种合金元素,一般不低于0.4%;耐酸耐热钢及弹簧钢中、含量硅较高;而硅钢中含硅量可高达4%以上。
3.磷(P)磷在钢中以固溶体和磷化物形态存在。
磷化物形态有Fe3P,Fe2P等。
Fe3P是一种很硬而脆性大的物质。
当磷含量高时易形成Fe3P,增加钢的冷脆敏感性,增加钢的回火脆性以及焊接裂纹敏感性。
一般认为在钢中含磷量高于0.1%,便会发生上述的危害性。
通常的情况下认为磷是钢中的有害的元素,但是它也是可利用的一面。
例如,磷和铜联合作用时,能提高钢的抗蚀性;它和锰、硫联合作用时,能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
硫(S)硫主要以硫化物的形态存在于钢中。
一般认为硫是钢中的有害元素之一。
硫在钢中易于偏析,恶化钢的质量。
如以熔点较低的FeS的形式存在时,将导致钢的热脆现象。
此外,硫存在于钢内能使钢的机械性能降低,同时对钢的耐蚀性、可焊性也不利。
5. 锰(Mn)锰在钢中能形成固溶体。
在冶炼钢铁过程中,通常作为脱氧剂及脱硫剂而特意加入。
锰与硫能形成熔点较高的MnS,可防止因FeS而导致的热脆现象,并提高了钢的可锻性。
第1章 钢合金化概论

第1章1.1钢铁中的合金元素热脆性 —— S —— FeS(低熔点989℃);? 冷脆性 —— P —— Fe3P(硬脆); ? 氢 脆 —— H —— 白点。
2、合金元素(alloying-element) 为合金化目的加入,其加入量有一定范围 的元素称为合金元素。
钢中常用合金元素: Si、Mn、Cr、Ni、W、Mo、V、Ti等。
Me和Fe基二元相图一、钢中的Me 1、杂质元素(impurity- element)常存杂质 冶炼残余,由脱氧剂带入。
Mn、Si、Al;S、P难清除。
生产过程中形成, 微量元素O、H、N等。
与炼钢时的矿石、废钢有关, 如Cu、Sn、Pb、Cr等。
隐存杂质常存杂质二、Me在钢中的存在形式1、Me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布1、退火、正火态 非K形成元素基本上固溶于基体中, 而K形成元素视C和本身量多少而定。
优先形成K,余量溶 入基体。
2、淬火态 Me分布与淬火工艺有关。
溶入A体的元素 淬火后存在于M、B中或AR中;未溶者仍在K中。
2、Me的偏聚(segregation )偏聚 现象Me偏聚 → 缺陷处C’> 基体平均C 这种现象也称为吸附现象。
偏聚现象对钢的组织和性能产生了较大影响, 如晶界扩散、晶界断裂、晶界腐蚀、相变形核等 都与此有关.Me+⊥:溶质原子在刃型位错处吸附,形成柯氏气团; 3、回火态 低回: Me不重新分布;> 400℃,Me开始 重新分布。
非K形成元素仍在基体中,K形成元素逐步进 入析出的K中,其程度决定于回火温度和时间。
Me+≡ :溶质原子在层错处吸附形成铃木气团; Me+◎ :溶质原子在螺位错吸附形成Snoek气团.1偏聚 机理溶质原子在缺陷处偏聚,使系统自由能↓, 符合自然界最小自由能原理。
结构学:缺陷处原子排列疏松,不规则,溶质原 子容易存在; 能量学:原子在缺陷处偏聚,使系统自由能↓, 符合自然界最小自由能原理。
(在没有强制外 力作用下,事物总是朝着↓能量的方向发生。
钢铁中的合金元素

由图可知,大多数元素均使ES线左移,E点(C%=2.11% 的点)左移,意味着钢中含碳量不到2.11%就会出现共晶莱 氏体。
2.改变共析温度
Ni 、 Mn 等扩大γ相区的元 素,使共析点(S点)左移, GS 下沉,使得 A1 和 A3 温度同 时降低。 Cr 、 W 、 Mo 、 V 、 Ti 、 Si 以 及其它缩小γ相区的元素, 使γ相区呈劈形,且共析点 (S点)左移,使得A1和A3温 度同时升高。
(2)缩小γ相区。
由于受到固溶度的 限制,这类合金元素不 能使γ区完全封闭,故 称为缩小γ相区元素。 B、Nb、Zr、Ta是这一 类中的典型元素。
小结:
合金元素是否为扩大γ相区元素的条件: 1.本身为面心立方点阵; 2.与Fe的电负性相近; 3.与Fe的原子d24S2 V 3d34S2 Cr 3d54S1 Mn 3d54S2 Fe 3d64S2 Co 3d74S2 Ni 3d84S2 Cu 3d104S1
碳化物形成元素:Ti、Zr、V、Nb、Ta、Cr、Mo、W、Mn。
非碳化物形成元素:Cu、Ni、Co、Si、Al
二、
铁基二元相图的类型
合金元素可以改变铁的同素异晶转变温度A3和A4,从而改变 Fe-Me二元相图的类型。合金元素对铁的二元相图的影响,主 要可以区分为扩大和缩小γ相区两类,这两类又可以进一步划 分为两个次类。 1.γ相稳定化元素使A3降低,A4升高,在较宽的温度范围 内,促使奥氏体形成,即扩大了γ相区。根据程度的不同,可 以分为:
Bcc
Bcc
Bcc
多型
多型
多型
Fcc
Fcc
以Cr为界: 3d层电子数≤ 5时,合金元素为缩小γ相区元素; 3d层电子数≥ 5时,合金元素为扩大γ相区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锰的合金渗碳体(Fe,Mn)3C的 形核和长大,同时锰又是扩大γ相 区的元素,起稳定奥氏体并强烈推 迟γ→α转变的作用; 4、非碳化物形成元素镍、钴、硅和 铝对珠光体转变中碳化物形核和长 大的影响小,主要表现在推迟 γ→α转变。
二、AB2相(拉维斯相)
含钨、钼、铌和钛的复杂成分耐热钢和 耐热合金中,均存在AB2相。它是现代耐 热钢和合金以及镁合金中的一种强化相。 AB2相是尺寸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化合物, 但它具有哪一种点阵,则受电子浓度的 影响。周期表中任何两族金属元素,只 要符合原子尺寸bA / bB = 1.2 / l 时, 都能形成AB2相。
M2C型碳化物:主要是中强碳化物
形成元素W和Mo形成的,在钢中的 稳定性较差,但仍可做500~650℃ 范围的强化相。
M23C6型碳化物:Cr23C6的稳定性
更差,只有在少数耐热钢中,经过 综合合金化后,才有较高的稳定性, 例如(Cr,Fe,V,Mo,W)23C6 可在奥氏体耐热钢中作为沉淀强化 相。 M7C3及M3C型碳化物:很容易溶解 和析出,并有较大的聚集长大速度, 因此不能作为高温强化相。
一、合金元素对钢临界点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碳钢的重要影响是改变
临界点的温度和含碳量,使合金钢 和铸铁的热处理制度不同于碳钢。
1、扩大γ相区的奥氏体形成元素使 Fe-C 相图中A3和A1温度下降(如Mn),但钴例 外。
2、缩小γ相区的铁素体形成元素使A3和 A1温度升高(如Mo)。
3、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都使共析点和共 晶点碳质量分数降低,即S点和E点左移, 使合金钢的平衡组织发生变化。
在不锈钢、高合金耐热钢及耐热合金中, 都会出现σ相。其化学式为AB或 AxBy, 如FeCr、FeMo、FeV等。 σ相对合金性 能有害,在不锈钢中引起晶间腐蚀和脆 性,在耐热钢和高温合金中引起脆性。
在二元系中,形成σ相的条件是:
1)原子尺寸差别不大。 2)钢和合金的“平均族数”(或s
第三节 钢中的碳化物和氮化物
1、碳化物的类型 当rc/rM<0.59时.形成简单密排
结构的间隙化合物; 当rc/rM>0.59时,形成复杂结构 的间隙化合物。
简单点阵碳化物结构示意图
复杂点阵碳化物结构示意图
简单点阵的碳化物,也叫间隙相,主要 有MC和M 2C类型。 复杂点阵的碳化物 主要有 M 23C6 、 M 7C3和 M 3C类型。 钢中由于 Fe-Me-C三种元素存在,还 会形成三元碳化物 ,包括 MC、M 2C、 M 23C6 、 M 7C3、 M 3C 和 M 6C六种 类型。
3、氮化物及其稳定性 根据过渡族金属与氮的结合强度分类: 强氮化物形成元素:Ti、Zr、Nb、V; 中强氮化物形成元素:W、Mo ; 弱氮化物形成元素:Cr、Mn、Fe 。
当钢中存在多种过渡族金属元素时,
存在着复合碳化物和复合氮化物, 例如(Cr,Fe)23C6。 氮化物和碳化物之间也可互相溶解, 形成碳氮化物。例如氮可置换部分 碳原子,在含钒、钛、铌微合金钢 中形成Ti(C,N)、V(C,N)和 Nb(C,N)。
第一节 铁基固溶体
铁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产生如下的多型 性转变:
α-Fe →(910℃A3)γ-Fe →(1390℃A4)δ-Fe
合金元素对铁多型性转变的影响分为 两大类: 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 溶解度并能稳定γ-Fe的元素( Mn、 Ni、Co、 C,N,Cu等 ); 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 溶解度并使γ-Fe不稳定的元素( Cr、 Mo、W、V、Ti、Al、Si 、 B、Nb、 Zr等) 。
第六节 合金元素对钢在加热时转变的影响 1、对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影响
(1)Cr、 Mo、W、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 碳的亲合力大,形成难溶于奥氏体的合金 碳化物,显著阻碍碳的扩散,大大减慢奥 氏体形成速度。 ( 2)Co、 Ni等部分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因 增大碳的扩散速度,使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加快。 ( 3)Al、 Si、Mn等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 速度影响不大。
6、钢中加入微量元素也有效地增加过冷 奥氏体的稳定性,提高钢的淬透性。如 钢中加入 0.0005 ~ 0.003 %硼( B ),硼 是内吸附元素,主要存在于奥氏体晶界, 它使过冷奥氏体转变的C曲线的位置向右 移,但对曲线的形状影响不大。 合金钢采用多元少量合金化原则,可最 有效地发挥各种合金元素提高钢的淬透 性的作用。
性的配合,或高的低温韧性,或高温 下有高的蠕变强度、硬度及抗氧化性, 或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2 、在工艺性能方面,有良好的热塑性、 冷变形性、切削性、淬透性和焊接性 等。
钢中常用合金元素有: B(硼)、C(碳)、N(氮)、Al(铝)、 Si(硅)、P(磷)、S(硫)、Ti(钛)、 V(钒)、Cr(铬)、Mn(锰)、 Co(钴)、Ni(镍)、Cu(铜)、 Y(钇)、Zr(锆)、Nb(铌)、 Mo (钼)、 La 族(稀土)、 Ta (钽)、 W(钨)等。
+d层电子浓度)在 5.7~7.6范围。
为避免在合金中出现σ相,可用元素的电子缺 位数NV来进行合金设计。 NV = 0.66Ni + 1.71Co + 2.66Fe + 3.66Mn +4.66(Cr + Mo + W) + 5.66 (V + Nb + Ta ) + 6.66 (Ti + Si ) + 7.66Al 当NV值< 2.52时,不出现σ相 。
溶质原子与位错的交互作用
(a) 比基体原子大的溶质原 子趋向于缺陷区受膨胀 的点阵; (b) 比基体原子小的溶质原 子趋向于缺陷区受压缩 的点阵; (c) 间隙原子趋向于缺陷区 受膨胀的点阵间隙位置。
溶质原子在晶界或缺陷处偏聚可以使点 阵畸变松弛,从而降低体系内能,所以 这种偏聚过程是自发进行的。 晶界偏聚是一个扩散过程,只有在溶质 原子能扩散的温度范围才能发生,并需 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该温度下溶质的晶 界平衡偏聚能度。 溶质元素之间发生强相互作用,叫做共 偏聚。例如镍、铬、锰与磷、锡、锑共 偏聚而促进回火脆性。
2、扩大α区的元素(铁素体形成元素)
它们能缩小γ相而扩大α相存在的温度范围, 使A3上升、A4下降 。可分为两种情况:
(1)完全封闭γ区 元素 :如 Cr,Mo, W,V,Ti,Al,Si 等, γ相区被α 相区封闭,在相图 上形成γ圈 ;
(2)部分缩小γ区元素 :如 B,Nb,Zr 等,主要是出现了金属间化合物,破坏 了γ圈。
1、扩大γ区的元素(奥氏体形成元素)
它们能扩大γ相存在的温度范围,使A3下 降,A4上升。 可分为两种情况:
(1)完全扩大γ 区(开启相区) : 如 Mn,Ni,Co等, 它们可与γ-Fe 无 限固溶,使α和δ 相区缩小;
(2)部分扩大γ区 :如C,N,Cu等 , 它们只能与γ-Fe 有限固溶。
溶质元素在合金中含量虽少,但因与晶体 缺陷的交互作用,使其在缺陷区富集到很 高浓度,从而对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产生巨 大的影响,如晶界强化、晶界脆性、晶间 腐蚀、晶界迁移、相变时晶体缺陷处形核 等。 可以用下式估算晶界区的溶质偏聚浓度cg:
(c0为溶质在基体晶内的浓度 ,E值为畸变能)
E c g c0 exp RT
金属材料学
第一章 钢铁中的合金元素
第一章 目 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铁基固溶体 合金元素与钢中晶体缺陷的相互作用 钢铁中的碳化物和氮化物 钢中的金属间化合物 合金元素对铁碳相图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钢在加热时转变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过冷奥氏体分解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淬火金化 1、淬透性低。水淬的最大淬透直径只有 15mm~20mm。 2、强度和屈强比较低 3、回火稳定性差 4、不能满足特殊性能要求
在碳钢中加入合金元素所获得的钢,称
之为合金钢。它具有更优良的或特殊的 性能。
1 、在使用性能方面,有高的强度与韧
第二节 合金元素与钢中 晶体缺陷的相互作用 溶质原子在完整晶体内引起的畸变能很 高,因此比基体原子大或小的溶质原子 将从晶内迁移到晶界、相界和位错等缺 陷区,以降低能量。 1、溶质原子与晶界结合,形成晶界偏聚 (内吸附); 2、溶质原子与位错结合,形成柯垂耳气 团。
晶界偏聚及其偏聚浓度
因此,过渡族金属元素可依其与碳的结 合强度的大小分类: 1、钛、锆、铌、钒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 2、钨、钼、铬是中等强度碳化物形成元 素; 3、锰和铁属于弱碳化物形成元素。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形成的碳化物比较稳定, 其溶解温度也较高,而溶解速度较慢,析 出后聚集长大速度也较低。 MC型碳化物:由强碳化物形成元素Ti、 V、Nb、Zr形成,在900℃以上才开始溶 解于γ-Fe中,1100℃以上才大量溶解, 在500~700℃范围析出时,具有较低的 聚集长大速度,因而可以成为钢中的强化 相。
此外,冶炼中钢液用铝脱氧,因而
存在铝的氮化物AlN。AlN在钢中有 很高的稳定性,只有在1100℃以上 才大量溶于γ-Fe,在较低温度下又 重新析出。 化作用来提高钢的疲劳强度,利用 氮化物的高硬度来进一步提高表面 硬度和耐磨性。
在生产中可以利用氮化物的弥散强
第四节 钢中的金属间化合物
金属间化合物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金属组 元按比例组成的具有不同于其组成元素的 晶体结构和金属基本特性的化合物。 一、σ相
三、AB3相(有序相,如γ′-Ni3Al )
钢和合金中存在着多种有序结构的相, 它们各组元之间尚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 物,处于固溶体到化合物之间的过渡状 态。 γ′-Ni3Al为L12型结构,属面心立方结 构,在复杂成分耐热钢和耐热合金中, γ′—Ni3Al是重要的强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