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机械运动全章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

2.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描述和分析物体运动打下基础。
3.强化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能力。
4.加强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运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运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运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课堂练习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总结解题思路。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a.机械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b.物理学家在研究机械运动方面的重要成就。
c.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科技发展。
要求: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分享学习心得。
目的:巩固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在相同的距离内,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比慢速行驶的汽车用时更短?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二、单元目标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3.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4.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5.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6.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 核心素养要求
1.知道如何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秒表测量时间。
2.了解参照物,知道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
3.会用三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公式、单位、单位间的换算,会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及其两种图像。
6.知道平均速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平均速度。
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教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重点: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三、实验器材::投影仪、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四、具体安排:一、引入新课播放诗配画《早发白帝城》,分析诗句中哪些词句分别对应于物理学描述物体的运动所用的距离、时间二、新课教学长度的测量(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为: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 1μm=10-6m 1nm=10-9m(2)测量工具:我们中学中一般用刻度尺,其它还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等(3)刻度尺的使用:a.“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b.“放”即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某一刻度线应与被测长度的起始端对齐;c.“看”即视线与尺面垂直;d.“读”即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e.“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例题:1.如右图,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长度,其中B 尺的分度值是,则:LA=____cm, LB=_____cm。
2.某同学测量长度的方法如右图所示。
他在测量中的错误有:(1)(2)(3)学生练习:《学导练》P1作业布置:《学导练》P3后记: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需要加强训练并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是关键。
八年级物理上册《机械运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及特点。
2.学会使用物理工具测量物体的位移、速度和时间,能进行简单的数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和处理。
3.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加速度、减速度的概念。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机械运动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加速度等核心概念。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3.科普文章阅读后,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避免照搬原文。
4.小组合作作业需体现每位成员的思考和分析,分工明确,合作高效。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尊重劳动、关爱环境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掌握物理概念、规律和原理。
3.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整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4.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及其判断方法。
4.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重点:1. 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
教学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
2.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视频或图片。
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提问:它们是否在运动?如何判断?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
2. 讲解机械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教学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判断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强调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的相对性判断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机械运动概念和分类。
2.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参照物的概念: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选取的基准物体。
2. 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原则:任意选取、方便判断等。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际问题分析(15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优秀教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案第1 篇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1h=60min 1min=60s。
3、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二、运动的描述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
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 ,变形可得:s=vt,t= 。
tv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大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为“机械运动”,旨在让学生掌握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相应的物理量。通过本章节学习,学生应能够:
1.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如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周期性运动等;
2.学会使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知识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机械运动的分类、物理量的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等,巩知识点。
2.方法总结:总结解决机械运动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参照物的选择、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等。
3.情感态度: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培养他们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
6.方法指导:针对学生计算速度、加速度时的困难,教师可提供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利用公式、图象等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7.课堂小结: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内容。
8.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9.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利用尺子、手表等工具,测量并计算该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实验过程的照片或视频,撰写实验报告。
3.思考题:针对牛顿第一定律,提出以下问题:
(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这些现象?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文字形式回答问题,要求条理清晰、逻辑严谨。
2.难点: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与应用、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是:
(
)
A. 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 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 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个性 修改
板书设计
三、课堂巩固:
1. 两个同学并肩走在林荫路上,若相对于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来说
两人都是 ____________的;而相对于其中的一个同学另一个同学
是 _________的。
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
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
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板
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8min)
〖师〗 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 判
判员认为,到达终点化时少的运动员跑得快,这是采用上述第 ________种方法 . 若要比较滑翔机与赛车运动的快慢, 则需采用上
述第 __________ 种方法比较方便 .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是
(
)
A.运动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B.运动时间越少的物体,速度越大
C.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的物体,速度越大
1. 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
2.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分析自己
散步、竞走、跑步的三个状态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个快?
3.本节课中探究实验所需器材有哪些?
4.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要注意哪些问题。
5. 测量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何测量下半段的平
2. 坐在行驶汽车上的人说路旁的树在向后退,他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过程】甲(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甲乙丙(设计意图:通过亲身测量长度,感受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板书设计】§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长度的单位及换算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二、长度的测量1、基本工具:刻度尺2、使用刻度尺的方法:选、放、读、记三、时间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1 min=60 s2、停表的使用:一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四、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1、减小误差的方法: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是否可以避免【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新课引入简时高效,趣味十足.教材在引入新课时要对几个物体进行多次测量,不仅会比较费时,而且学生还没有掌握准确的测量方法,使得测量结果也未必准确.尤其是比较两个圆的面积大小时,有一定的困难.改进后的新课引入简洁省时,只是让学生感觉线段的曲直,对比线段的长短,不需要进行测量.同时,学生通过有无背景的两次对比,很直观的感受到感觉的不可靠,不仅感觉很有趣味,还体会了测量的必要,从而自然的引出课题.这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之一.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是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还是停表的读数,都先以学生的尝试使用为前提,然后再归纳总结,细化方法.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充分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这节课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模式,把讲练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每一循环的新授知识,趁热打铁,及时反馈,学生既能随时巩固,教师又能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有时效性和韵律感.4.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考虑学生有一定知识基础,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如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自学、阅读、请教老师(同学)、分析原因等.本课难点是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通过例题讲解、交流讨论、习题训练逐渐得以突破.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还没有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物理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教师对学生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困难.2.少数学生对科学计数法表示物体长度和长度单位的换算感到困难,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特别是末端对着整刻度的估读不够理解,对读取机械停表的示数也需要进一步的练习来巩固.附件1:盘点收获长度的单位及换算长度的测量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时间的单位及换算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减小误差的方法误差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附件2:课堂检测1、.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2、给下列各物体的长度填上合适的单位:(1)中学生的身高1700 ;(2) 物理课本的宽为1.85 ;(3)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3、完成单位换算:(1)一张纸的厚度是:70 um=______nm =________m(2)1.5h = ______ min=______s表所示的时间为______图甲图乙图丙5、有五名同学先后对一物体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cm,14.71cm,14.82cm,14.73cm,14.73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_________。
6、张林同学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张林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1)mm (2)dm (3) s3、(1)7×104;7×10-8(2)90 ;5.4×103 4、2.00cm;1.85cm;2min12.2s5、解析:(1)在进行长度的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就是说分度值所对应的数据(倒数第二位)是准确的,分度值所对应的下一位数据(最后一位)是估读的,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其准确值是不变的;(2)去掉偏差较大的,为减小误差取平均值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即长度的平均值为14.72cm。
故本题答案为:1mm;14.82cm;14.72cm。
6、(1)使用了磨损的零刻度线;(2)刻度尺没有放正;(3)刻度线没有紧靠被测物体,(4)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垂直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3.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提出问题】你看到的哈雷彗星、豹、蜗牛等物体都在干什么?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宇宙和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归纳总结】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自转、公转也在运动,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课件展示】继续播放,直至另一节列车驶离,画面出现站台等物体。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呢?【提出问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为什么?【提出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的子【板书设计】第2节 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 “标准”的物体。
3.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一、案例的“亮点”1、运用教学视频把宏观的宇宙现象变得可视,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便与学生分析总结。
2.、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自学法,把观察感受、讨论展示、练习巩固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所学知识,我又能及时诊断教学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
3、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视频、图片再现问题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组讨论协作,总结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
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1.学生被视频图片吸引,或忙于争论结果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课堂失控。
2.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少部分学生只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而不知道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
3.在课堂检测题第4题中,有些学生对乙车的运动情况分析的不全面。
知识框架课堂检测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2.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 .风和水B .船和地面C .山和船D .风和地面3. 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B.向南运动C.静止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4.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 .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C .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D .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5. 如图所示,有风的夜晚观看天空的云和月亮,有时感到云把月亮慢慢盖住,我们是以 为 参照物,有时我们感到月亮往云里钻是以 为参照物。
6.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由长征二号F 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再次实现手动操作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接前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靠近时以“神十”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航天员是 的,说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拓展. 电视、电影中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
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
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
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 答案1.【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A 、C 、D 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A.蛟龙号下潜 B 嫦娥二号奔月 C. 桃树生长 D. 日本海啸生了变化,而B选项不是。
【答案】B2.【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蕴涵了丰富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