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教学设计方案 (2)

合集下载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马诗》三首,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味。

(2)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马诗》的背景知识,理解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通过诗歌鉴赏,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心。

(2)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马诗》三首分别描写了不同马的特点,展现了马的威武、忠诚、勤劳等品质。

2. 诗歌内容:分别解析《马诗》三首的诗意,描绘诗中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 诗歌鉴赏: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马诗》三首,理解诗意。

(2)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3)了解诗歌背景,理解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2. 教学难点:(1)诗歌意境的理解与感悟。

(2)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马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马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朗读:学生自读《马诗》三首,注意节奏、韵律,体会诗歌的韵味。

3. 诗意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意,描绘诗中画面,体会作者情感。

4. 背景介绍:介绍《马诗》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5. 诗歌鉴赏: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分享学习心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古诗三首《马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马诗》(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马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马诗》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的一篇古诗,这首诗通过咏马表现了诗人对唐朝重武轻文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慨。

前两句通过平沙如雪的秋野和挂甲执刀的将军,烘托出战马嘶呜、尘烟飞腾的激烈战斗场面,后两句则描绘了战马被束缚在槽枥间,空有雄心却无法驰骋、一展雄风的苦闷。

全诗寄寓深远,写的是马,但更多的是在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形象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痛苦。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2.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深入理解古诗,通过感悟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读中感悟,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与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古诗背景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教师使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故事大致内容: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个人牵着一匹瘦弱不堪的马行进在新疆的旷野上。

迎着瑟瑟的秋风,诗人不禁吟出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样的诗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马诗》。

)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质疑。

(如:为什么不用“咏马”而用“马诗”为题?“马诗”是什么意思?“马诗”里头有哪些内容?)(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查阅工具书,你理解了哪些词的意思?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词不理解?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派代表逐句汇报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理解情况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理解诗句的意思。

)适时出示句式训练:(填空)(1)“____________”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马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让学生观察马的形态和动作。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马吗?马有什么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马诗》。

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停顿。

(3)让学生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理解诗意 (1)让学生默读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3)让学生找出古诗中描写马的句子,体会马的特点。

体会诗情 (1)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他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关于马的古诗。

(2)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马的绘画和书法作品,感受马的魅力。

(3)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马的作文,要求写出马的特点和自己对马的喜爱之情。

总结全文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2)教师总结全文,强调古诗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布置作业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让学生把古诗的意思写下来。

(3)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马的资料,了解马的文化。

1. 2. 3. 1. 2. 1. 2. 3. 4. 5. 6. 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马诗教学设计【第1篇】《古诗两首《房兵曹胡马》、《马诗》》教学实录1教材分析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精彩两分钟:介绍有关马的古诗或诗人。

目的:1.调动学生已有的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2.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知晓有关作者的资料,为理解古诗的意境提供依据。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

(板书课题:古诗二首)二、讲授新课1.交流预习情况。

(1)要注意的读音:大宛(wǎn)锋棱(léng)骁(xiāo)腾堪(kān)(2)易错字:(学生书空练习书写,加深印象。

)钩络(3)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做成投影片,让学生辨析组词)婉()骁()堪()漠()俊()宛()饶()湛()摸()峻()yān()sì()燕似yàn()shì()(4)读课文:《古诗二首》2.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问:我们学习古诗有哪几步?学生: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古诗三首《马诗》教案

古诗三首《马诗》教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化的创作练习,尝试用比喻和对偶来写一首小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马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尝试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如果对今天的学习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中的《马诗》。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过诗中描绘的那种壮志豪情?”比如,在体育比赛中,我们为团队的胜利而努力拼搏。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马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和对偶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中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如“断肠”所蕴含的情感,我会通过对比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马诗》中的一个景象或情感,并尝试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过程比我预期的要顺利。大家积极参与,互相启发,展示了自己的成果。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过于依赖课本,缺乏独立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马诗》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勇敢面对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总结:“马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它象征着力量、速度和忠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马的古诗——《马诗》。”
(二)讲授新知
1.诗词背景介绍
-介绍诗人李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马诗》的创作情境。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和生字,如“骋”、“蹄”、“腾”等,为学生理解诗句做好铺垫。
-通过学习诗中所表达的奋发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6.总结反馈,提高效果
-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所学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给予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情感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自主探究,深入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马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感悟诗的意境。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诗中的难点和重点,互相启发,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针对生字、生词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正确掌握。
(五)总结归纳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

马诗教学设计《马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的生字词、重点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2. 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欢马吗?”等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学生的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金络脑、踏清秋”等生字词。

让学生说说古诗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

3. 精读古诗学生默读古诗,思考以下问题:诗人笔下的马是什么样子的?诗人为什么要写马?诗人通过写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

4. 拓展延伸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马,以及当时的感受。

组织学生开展“马的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马。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马的古诗,如杜甫的《房兵曹胡马》、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感受不同诗人笔下的马的形象。

5. 课堂小结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强调诗人对马的赞美之情。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马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马诗》,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情感,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借物喻志的手法,体会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马诗》三首,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马诗》诗意,感悟作者情感,背诵全诗。

2.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李贺生平及写作背景,初步感知借物喻志的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马的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马诗》。

2. 朗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马诗》,注意节奏、停顿、语气,初步感知诗意。

3. 理解诗意教师逐句解读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等,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整体意境。

4. 感悟作者情感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

5. 朗读体会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6.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马诗》的写作手法,如借物喻志、对比等,并举例说明。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诗》的意境、情感及写作手法。

8. 课后作业学生课后背诵《马诗》,并搜集其他有关马的诗词,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1. 《马诗》2. 诗歌全文3. 诗意解读4. 作者情感5. 写作手法七、作业设计1. 背诵《马诗》2. 搜集其他有关马的诗词,下节课分享3. 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篇关于马的短文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诗人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借物喻志的手法,感受到了诗人用马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诗》教学设计司徒小学裴娟娟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李贺的资料。

2、搜集有关马的诗句。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1、自学要求: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3、理解诗句意思(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

(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总结写法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1、补充古诗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小结:板书设计:马诗写景抒情施展才华为国立功《马诗》教学反思司徒小学裴娟娟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

“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一诗一画一情境”,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策略之一。

本课我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用画的形式凸显整首诗的意境,同时通过一个简短的仿写练习,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因为《马诗》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其实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或者出示一些其他的托物言志的诗,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

《马诗》说课稿一、说教材《马诗》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6”中的一首咏物言志五言诗。

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李贺的《马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

二、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现代小学生对马在古代人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因此难于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心理,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2、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过程一、引入。

(不仅做到了成语的积累复习,而且让学生感受到马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二)理解意象出示古诗通过一组图片初步认识马的形象。

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一般是什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先出示方法,然后进行方法的渗透)1、学生齐读: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注释)悟诗情,反复诵读入诗境。

(四看诵读法)2、明确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看诗题明对象)3、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收集的有关作者李贺的资料?(二)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看作者知背景)1、学生汇报。

2、(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作者资料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三)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看诗文解大意)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交流展示: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四)分步解读,理解句意(诗中有画,让学生通过图画理解诗词)1、自学要求:朗读之后同桌相互说一说你明白了些什么?你不明白什么,在这之中你最想知道什么,想好组织好语言快速提问,其它同学认真听。

小组讨论:品读句子,联系注释理解词语以及诗文意思。

2、交流展示:3、理解诗句意思(五)体察诗蕴品悟诗情(悟诗情,入诗境)1、自读第一、二句,思考(1)这两句诗中,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还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2)写了些什么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这是一段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师生共议。

拓展练习:看图片,仿写诗句。

2、品读三、四句。

(1)题目是《马诗》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3)“何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情境,体会作者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六)整体参读总结写法李贺就是在写马吗?《马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从马身上表现的都是人的情绪思想,这种描写的方法叫托物言志。

《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当堂检测。

(当堂练习,及时检测)1、补充古诗大漠_______,燕山_______。

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

2、《马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_。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盼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诗词拓展。

(主题阅读的渗透)复习托物言志的诗《青松》《竹石》。

五、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并且按“四看诵读法”学习所搜集到的诗歌。

六、说板书设计马诗写景抒情施展才华为国立功板书力求简单明了,写景抒情,说明它是借物喻人,“施展才华,为国立功”这是诗人的志向,借由写马来表达。

七、说教学反思李贺的《马诗》是对该单元“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表达方法的迁移和深化,诗歌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静态中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古诗方法的渗透。

“四看诵读法”是我为学生总结的学古诗方法,教学过程中遵循“整体感知—知人识文—分析品味—理解共鸣”的古诗教学程序,通过一个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紧紧扣在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上来推进课堂,放手给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秩序井然,教学收效良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