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控制

合集下载

利用景深控制创造出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

利用景深控制创造出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

利用景深控制创造出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景深(depth of field)是指在摄影或者摄像中,镜头所能够呈现清晰焦点的范围。

利用景深的特性,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光圈、焦距和摄像距离等参数,创造出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从而突出主题并增强作品的视觉效果。

本文将介绍景深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拍摄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一、景深的概念和原理景深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光圈、焦距、摄像距离和相机传感器尺寸。

光圈指的是镜头的光圈大小,通过调整光圈大小,可以控制光线进入相机的数量,从而影响景深的范围。

一般而言,大光圈(小F值)会导致浅景深,而小光圈(大F值)会导致深景深。

焦距是指镜头的焦点距离,较长焦距会使景深变浅,使主体更突出,而较短焦距则会使景深变深,背景更清晰。

摄像距离是指拍摄者与主体的距离,较近的距离会导致浅景深,而较远的距离会导致深景深。

相机传感器尺寸还会影响景深的范围,一般来说,全画幅相机(35mm)相比于APS-C相机,能够达到更浅的景深效果。

二、利用景深创造出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1. 选择合适的光圈通过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可以达到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

当拍摄需要突出主体的照片时,可以选择较大的光圈(小F值),例如F1.8或F2.8,以便减少景深深度,使主体更加突出。

而在需要拍摄风景或者需要较大景深的照片时,可以选择较小的光圈(大F值),例如F11或F16,以保证整个画面都保持清晰。

2. 调整焦距和摄像距离通过调整焦距和摄像距离,也可以实现清晰主体与模糊背景的效果。

对于长焦距镜头,可以将焦点集中在主体上,并与背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获得浅景深的效果。

而对于广角镜头,可以将主体和背景保持较近的距离,并选择较小的光圈,以实现较大景深效果。

3. 使用背景虚化滤镜或后期处理除了调整光圈、焦距和摄像距离,摄影师还可以使用背景虚化滤镜或者后期处理软件来实现模糊背景的效果。

背景虚化滤镜可以在镜头上安装,通过增强光圈的效果,进一步减少景深深度。

如何控制景深

如何控制景深

如何控制景深一、景深基本理论:通俗地说,景深是用来表示照片中对焦点前后影像清晰范围的术语。

镜头只能聚焦在一个点上,这就是照片中最清晰的区域。

然而,巧妙的利用景深,你可以控制照片中的不同区域的清晰范围以适应你的拍摄主题。

景深的范围在决定照片的最终效果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灵活运用景深可以使背景失焦进而把主题形象突出出来,或者使整个场景从前到后的范围都非常清晰。

无论你使用什么类型的相机,掌握景深的原理以及如何控制景深都是非常重要的。

实际上,在任何照片上只有聚焦了的平面才是真正清晰的。

然而,在观赏者看来,这一平面前后的物体也可能会显得相当清晰。

清晰范围的差别基于好几方面的标准,在下面几个段落中我们就会接触到。

教科书在解释景深时往往要讨论"最小弥散圈",但那是一个对于实际应用并非必要的技术问题。

例如:你在动物园将镜头焦点调在阴影处老虎的眼睛上,在底片上它的眼睛就是最清晰的。

而这时老虎的嘴,还有其身后的树皮,在最终的照片上也显出可以接受的清晰影像。

当你的视线从调焦点眼睛移开时,模糊的程度就逐渐加大。

在近处前景和远处背景上的物体离虎头越远清晰度就越差。

一张照片,有时候需要远近景物都清楚,有时却不需要。

比如拍摄现场的背景杂乱,又不可能另选背景,这时候就需要把背景拍模糊。

有时为了获取特殊效果,则需要把前景拍模糊,甚至把画面中的主体拍模糊。

这种使画面中远近景物都清楚,或一部分景物模糊一部分景物清楚的做法,主要靠景深控制取得。

景深大,远近景物清晰范围大;景深小,远近景物清晰范围小,便于强调有虚有实的效果。

我们估且把被摄场景看作是由距离镜头远近不同的无数小点组成的,在镜头对焦平面的点,可以精确聚焦,形成清晰的影像;不在这一平面上的点,则不能清晰聚焦,它形成的影像不是清晰的点,而是比较模糊的圈。

只要这些模糊的圈不超过规定大小,眼镜还可以将他们看成是一些点,它们所形成的影像,也就算做清晰的。

这个远近清晰范围,在上面提及的景深之内。

景深控制的名词解释

景深控制的名词解释

景深控制的名词解释景深控制是指摄影中的一种技术,用于控制摄影作品中前景和背景的清晰程度。

在摄影中,景深是指在一幅照片中能够保持清晰度的区域范围。

景深控制的目的是使摄影作品中的主体更加突出,同时使背景模糊,从而达到突出主体、凸显主题的效果。

在摄影术中,景深是利用光学原理实现的。

它与三个因素有关: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

焦距是指镜头的焦点到画面上物体的距离,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光圈是指控制镜头进光量的大小,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

同时,拍摄距离也会影响景深的深度,距离物体更近,景深更浅;距离物体更远,景深更深。

景深控制可以通过调整上述三个因素的组合来实现。

当需要突出主体时,可以选择较大的光圈和较长的焦距,并且尽可能将主体与背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能够使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从而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相反,如果希望整个画面都清晰,可以选择较小的光圈和较短的焦距,并且将主体与背景尽量靠近,这样能够使整个画面都保持清晰。

景深控制不仅仅是在摄影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电影、视频制作等领域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控制景深,导演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引导到特定的区域,突出故事情节的重要元素,同时减少背景的干扰,使观众更加聚焦在主要内容上。

这种景深控制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看电影或视频时能够更加专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

此外,景深控制还可以用于创造艺术效果。

通过控制景深的深浅,摄影师可以创造出模糊的背景和清晰的主体之间的对比,从而使作品更加饱满有力。

在人像摄影中,利用浅景深可以突出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特征,增强照片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而在风景摄影中,通过深景深可以展现出整个场景的美感和细节,使得观众感受到宏伟而壮美的自然景观。

总之,景深控制是一项重要的摄影技术,通过调整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等因素,摄影师能够控制画面中前景和背景的清晰程度,突出主体、凸显主题,在摄影作品中创造出各种艺术效果。

一、景深控制技法

一、景深控制技法

景深范围大 景深范围小
利用小景深突出主体
《新兵》
《水兵的丰采》
《佛家弟子》
《初梦人生》
《打鱼归来》
《泛舟》
2.利用小景深使画面产生空间透视感 在实际拍摄中,可以将焦点对在前景的主体上,让模糊的远景在画面上产 生空间透视感,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对主体的干扰作用。
利用小景深使画面产生空间透视感
利用小光圈、广角镜(短焦距镜头)使画面景深扩大
《东方明珠》
《上海外白渡桥》
《广西龙胜梯田》
《广西德天瀑布群》
《云南玉龙雪山》 《巍巍长城》
《山村菜花香》 《婺源月亮湾》
《南瓜丰收》
《帝王企鹅》
《看戏》
《欢乐的节日》
(四)控制景深的调焦方式
1.选择性调焦法 选择性调焦是景深运用的一种方法,获得小景深的主要方法就是开大光圈, 并仔细向所要突出的物体调焦,让其他无关紧要或是杂乱的物体变得模糊而不 可辨认,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空间陪衬主体。 2.定点对焦法 定点对焦是对拍摄运动物体对焦的方式。就是事先找准某一替代物作为聚 焦的对象,并确信所想拍摄的运动物体一定会出现在这一物体的位置上,也就 是与欲拍摄的运动物体同处在景深范围之内,等运动的物体一进入需要拍摄的 位置,就可以全神贯注地抓取精彩瞬间,从而省去了对焦的过程。 3.区域对焦法 根据景深的原理我们知道,只要拍摄时的镜头焦距、光圈大小和拍摄距离 相对固定以后,景深范围也就确定了。区域对焦法主要适合拍摄一些没有固定 规律运动的物体,但这一运动的物体的活动范围是可以把握的,这样就可以利 用确定一定的景深范围的原理,随时将运动在这一范围中的物体拍摄清晰。
《白鸽》
《小伙伴》
3. 利用小景深起引导视线作用 拍摄时也可以将焦点对在中景的主体上,让前景和背景同时模糊,这时给 人带来的感觉就如同看东西时盯着中景上的主体形成对主体的一种明确的视线 引导作用。

有效控制景深的几种方法

有效控制景深的几种方法

有效控制景深的几种方法
1、利用光圈控制景深
光圈的大小与景深有着密切的关系,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

我们在同等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利用光圈来调节景深,会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在需要减少景深虚化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大光圈,在需要增加景深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小光圈。

2、利用摄距控制景深
光圈不变的情况下,摄距越近,景深越短,摄距越远,景深越长。

有时候我们利用长焦镜头和大光圈来拍摄时,如果希望再缩短景深,就只能在不影响构图的情况下,再通过缩短摄距来达到最理想的景深效果。

3、利用主体与背景的距离控制景深
相同光圈和摄距的情况下,主体物与背景的距离越远,景深就会越小,主体物与背景的距离越近,景深就会越大。

4、运用后景深长于前景深的原理控制景深
在摄影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摄影者应针对景深的形成特点充分利用前、后景深,一般可以通过对焦点的选择来充分利用景深,如果拍摄人物的半侧面特写,我们就需要将焦点锁定在靠近镜头的眼睛上了,因为根据后景深长于前景深的原理,我们只有将焦点锁定在靠近镜头的眼睛上,才不会浪费后景深,从而达到理想的拍摄效果。

控制景深的三种方法

控制景深的三种方法

控制景深的三种方法
控制景深是在摄影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调整相机的焦距、光圈大小和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来控制景深。

以下是实现景深控制的三种方法:
1. 调整相机的焦距:较长的焦距可以缩小景深范围,使前景和背景模糊不清,而较短的焦距则可以扩大景深范围,让前景和背景都保持清晰。

因此,通过选择不同的焦距可以达到不同的景深效果。

2. 调节光圈大小:光圈大小可以影响景深的深度,较小的光圈(大F值)可以扩大景深范围,使前后景物都保持清晰;而
较大的光圈(小F值)则可以缩小景深范围,使被摄对象清
晰而背景模糊。

因此,通过调节光圈大小可以改变景深的效果。

3. 调整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摄像机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景深的范围。

当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较近时,景深范围较窄,而当二者距离较远时,景深范围较宽。

因此,通过调整摄像机与被摄对象的距离可以改变景深的效果。

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或者结合使用,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创作目的来控制景深,以实现摄影作品中的焦点和视觉效果。

景深的控制与运用

景深的控制与运用

景深的控制与运用景深的控制与运用2011-08-25 13:38:57哈夫相机所拍的景物处于高度、宽度、深度的三维空间中,被摄体有远近、高低、深浅之别。

人的眼睛观察景物时,是把远近不同的对象同时都看清楚是不可能的,可是人的视觉神经有十分灵敏的调节机能,它可以根据景物所在的不同位置快速进行调焦活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一目了然。

摄影镜头不具备这种多点远景物同时对焦功能及灵敏性,但我们又要用镜头拍摄适应人的视觉的—“我让你欣赏”的景物,这就是我们下面探讨的。

景深的概念摄影中,距离镜头(透镜)聚焦点(处)较远和较近的景物在画面中可以结成清晰影像,清晰影像的远处与近处的距离,称为景深范围。

简称景深。

一般来说,摄影时要调好镜头焦距才能按下快门,理论上讲我们所拍的景物只有被准确对焦的部分(焦点)清晰,焦点前和焦点后的景物会因为在焦点以外而显得模糊。

不过,基于所用镜头的焦距、光圈及拍摄距离等因素,在焦点前后仍然有一段距离的景物能够被较清晰显示,不至于落入模糊地带(人眼的分辨能力;模糊圈影像的放大比例)。

简单的讲:所谓的景深,就是在拍摄的场景中,被摄主体前后呈现出清晰影像的范围。

(注:模糊圈又称分散圈或弥散圈。

点光源经过镜头在像平面成的像是一个点,保持镜头与感光介质距离不变,沿光轴方向前后移动点光源,像平面上成的像就会成为有一定直径的圆形,圆形的大小取决于镜头孔径和点光源偏离程度,只要这个圆形像的直径足够小,在画面上看去仍然够清晰,点光源圆形像再大些,画面会显得模糊,这个临界点光源圆形像,就叫模糊圈);影响景深大、小的因素一般影响到景深大小的因素,有下面三种:1、光圈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在物距和镜头焦距不变的拍摄情况下,使用大光圈来拍摄时,景深变浅小,被摄体的前后景物会变得比较模糊。

而使用小光圈时,被摄体前、后景物清晰的距离就会变大。

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模糊圈直径就小,使距离镜头较近和较远不在焦点的景物,也结成比较可以接受的清晰景物。

景深的控制技巧

景深的控制技巧

景深的控制技巧
控制景深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光圈的选择:较小光圈(大F值)可以增加景深,可以使得前后景物都能够清晰呈现;而较大光圈(小F值)则会降低景深,使得焦点范围更为窄小,只有一个特定距离的物体能够清晰呈现。

2.焦距的选择:较长焦距可以降低景深,使得背景模糊,前景物体更加突出;而较短焦距则会增加景深,使得前后景物都能够清晰呈现。

3.取景角度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取景角度可以通过改变景深的感觉。

例如,采用低角度拍摄可以使得前景物体更突出,而采用正面或高角度拍摄则可以使得前景和背景都能够清晰呈现。

4.物体的位置选择:将前景、中景和背景物体布置在不同的距离上,可以使得景深更为明显。

将感兴趣的物体放在前景,将不重要的物体放在背景,可以增加景深的效果。

5.使用特殊镜头:一些特殊的镜头,如鱼眼镜头、倒置镜头等,可以使得景深产生特殊的效果。

使用这些镜头可以创造出非常显著的景深变化,从而产生独特的照片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光圈与景深
– 光圈可 对 景深产生很大影响,故在确定光圈与快门组合时,就不 能单纯考虑曝光因素,还必须顾及它 在景深方面产生的影响。在 使用有单优先或双优先功能的相机时也要注意景深与光圈口 径的 关系。
• 焦距与景深 •
短焦距镜头景深大,长焦距镜头景深小,这是由于短焦距镜头成 像小,其分散圈直径也 较小,景深较长,这也是短焦镜头的的一个特 点。

运用景深的三条要点
• 除了光圈、摄距、焦距影响景深大小外, 对底片上模糊圈大小的要求,对景深大小 也密切相关
• 影像允许的模糊圈直径取决于影像放大倍 率、观看者的视力和观看距离三个因素。 • 对于同一张胶片,若将影像进行高倍放大, 并从近处观看,那么,胶片上可允许的模 糊圈直径就变小,相对地,景深也变小;
光 场 相 机
• 一般相机以主镜头捕捉光线,再聚焦在镜头后的胶片或感 光器上,所有光线的总和形成相片上的小点,显示影像。 在“光场相机” 主镜头及感光器之间,有一个布满9万个 微型镜片的显微镜阵列——“光场感应器”,每个小镜阵 列接收由主镜颈而来的光线后,传送到感光器前,析出聚 焦光线及将光线资料转换,可以收集进入相机所有光线的 “颜色、强度和方向”,追踪每条光线在不同距离的影像 上的落点,经数码重新对焦后。
什么是模糊圈?
• 在摄影上,把那种能在视觉效果上产生较为清晰 影像的最大圆圈称为“模糊圈”。 • 构成影像的圆圈大于模糊圈时就产生虚糊的影像; 反之,构成影像的圆圈只要小于模糊圈,就能产 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像。 • (景深的范围≤模糊圆)
模糊圈的实用要点
• 模糊圈的最大直径的允许值取决于观看者的视力 和观看照片的距离,以及对底片要求放大尺寸大 小有关。 • 实验证明,视力正常者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距 照片25厘米观看时,对于模糊圈直径为0.25mm的 影像仍能有较为清晰的感觉;而对模糊圆圈直径 大于0.25mm的影像,看上去就不清晰甚至虚糊了。
• 超焦距计算公式:
• 超焦距H=f’2/dF+f’
• f’为镜头焦距,F为光圈系数,d为可允许的模糊圈直径 • 又:超焦距远远大于镜头焦距,因此镜头焦距不计 • 超焦距H=f’2/dF
• 超焦距并不是指某一种固定的距离,而是会随着 光圈、镜头焦距和模糊圈变化而变化。
• 光圈越小,超焦距越近(景深大)。 • 镜头焦距不同,即使光圈相同,超焦距也不同。镜头焦距 越长,超焦距越远(景深小)。 • 摄影者对模糊圈的要求不同,即使光圈、镜头焦距相同, 也有不同的超焦距,要求的模糊圈越小,超焦距就越远。 • 超焦距越近,景深越大;反之则越小。
• 镜头的焦距越短,这种畸变和改变透视的现象就 越严重。
• 增加摄距虽然也能增大景深,但是成像也相应减 小了。 • 因此,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提下,“最小光圈+ 短焦镜头+超焦距聚焦” 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超焦距
• “超焦距”又称“超焦点距离”,它是指镜头聚焦到无穷 远时,从镜头到景深近界限的距离。当聚焦在超焦距上, 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距至无穷远。
• 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模糊圈的最大直径,可以用 以下公式计算: • 最大模糊圈直径=0.25mm/放大倍率
– 例如,用24mm×36mm的底片要放大8英寸×10英寸照 片,放大倍率约为8倍,那么拫据上述公式 0.25÷8≈0.031mm,这0.031mm就是135底片放大8倍, 即放成8英寸×10英寸照片时,底片上影像所能允许模 糊圈的最大直径。
获取最大景深
• 采用大景深方法拍摄的画面,其清晰度的范围非 常大,往往从很近到无限远都清晰。 • 这种大范围的清晰度对拍摄环境的描绘,被摄主 体在环境中的位置的交代以及景物透视关系的反 映都很有利。 • 在风光、商业和建筑等摄影领域经常采用大景深 法拍摄。
• 根据景深与光圈、摄距及镜头焦距的内在关系, 获取最大景深的方法为: • 最小光圈+短焦镜头+超焦距聚焦
焦深与景深的异同
• 焦深与景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实用价值 也不相同。
• 1.焦深是针对影像的焦平面可允许移动的距离而 言的;景深则是针对被摄体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晣 的范围而言的。 • 2.当摄距缩短时,景深减小,焦深则是增加(当 物体与影像距镜头同样距离时,即产生1:1的影像 时,焦深与景深是相等的)。 • 3. 当景物的成像比例增大时,如使用长焦镜头, 缩短摄距等,景深减小,焦深增大。
• 获取大景深较简便的方法是采用小光圈,但随着 光圈的缩小,曝光量也将明显减少,为了保持合 适的曝光量,必须增加曝光时间,也就是将快门 速度放慢,但当快门速度放慢至1/30秒以下,容 易造成照相机的晃动而影响影像的清晰度,此时 可选用高感光度或三脚架来解决。
• 当快门速度慢于1秒时,应注意曝光互易律失效问 题,这时要对曝光及色彩进行补偿。 • 此外,当光圈收缩至最小时,还有可能使镜头产 生绕射现象,对成像质量有一定影响,因此,在 景深效果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光圈从最小光圈开 大1-2级以保证成像的质量。 • 获取最大景深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短焦距镜头进 行拍摄,但要注意画面的畸变。 • 我们知道在同样的拍摄状况下,虽然短焦镜头较 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能产生较大的景深,但短焦 镜头会给拍摄画面造成畸变,并且还会改变画面 中的远近透视关系,它使近处的物体显得更大, 而远处的物体变得更小。
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 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通常
用于获取最大景深的拍摄。
– 例如拍摄静止的大景深的风景画面,可利用超焦距来 确定自已所需的景深范围。
– 另一方面在捕捉运动物体时,可预先测定动体的活动 范围,利用超焦距,把他控制在景深范围内,只等捕 捉精彩的瞬间影像。
景深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 相反,若胶片上影像不作高倍放大或观看 距离较远,胶片上可允许的模糊圈直径就 变大,景深也显得较大。
• 光圈、焦距、摄距以及可允许模糊圈 大小对景深影响的规律,均是相对而 言的,即这四个因素在其中三个因素 不变时,另一因素对景深大小的影响 规律成立。否则,这些“规律”就不 一定成立。 • 如果摄距超出了超焦点距离,摄距与 景深成正比的规律不成立。在这种情 况下,摄距越远,景深越小,与原规 律相反。
景深
• 从摄影光学的理论上来说,当摄影镜头对焦于被摄体 的某一点上,只有这一点的物体才能在感光胶片上结 成清晰的影像。 • 然而在实际拍摄中,我们会发现在对焦点的前后一定 范围内的被摄体,也能在照片上结成较为清晰的影像, 这种在对焦点前后景物较为清晰的范围,即为景深。
什么是景深
• 景深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 的距离。 • 从对焦点至摄影镜头前的最近清晰点为前景深,从对焦点 至后面的最远清晰点为后景深,前后景深之和为全景深。 • 前景深的清晣范围小于后景深,约为全景深的1/3。
焦深
焦深
• 焦深是指在保持影像原有景深不变的前提下,焦点沿 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 • 当我们用手动聚焦对准某焦点聚焦完毕后,轻轻地左 右转动聚焦圈,有时会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焦点还是 清晰的,当超过了一定的范围后,焦点清晰度就下降 了,这个范围就是我们所说的焦深。

影响焦深的因素与规律
• 光圈与焦深成反比:光圈小,焦深大;光圈大, 焦深小。
获取最小景深
• 采用小景深拍摄的画面,往往只有被聚焦 的拍摄主体是清晰的,画面中的其它部分, 如前景或背景都呈模糊状,而这些虚幻、 柔和的模糊部分却更加衬托了拍摄主体的 清晰和醒目。
• 小景深拍摄法是一种很有力的突出主体的 拍摄方法,在人像、静物、花卉及一些特 写画面的拍摄中经常采用此法。
• 根据景深与光圈、摄距及镜头焦距的内在关系, 获取最小景深的方法为: 最大光圈+尽可能小的摄距+长焦镜头 • 在获取最小景深的三种方法中,采用最大光圈是 既简便又效果很好的方法,它不会引起被摄体变 形和空间透视失真的效应。
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 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主要技术之一,运用 这种控制,我们可以使主体突出,让不需要 的物体虚糊而被隐去;我们也可以使所有的 被摄体在画面上都清晰展现,表现它们的每 一处细节。 • 掌握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的获取是最有意义 的,因为,只要掌握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的 获取方法,对其它大小景深的控制自然会迎 刃而解。
• 摄距与景深
• 摄距是指聚焦目标至镜头间的距离。在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物 距离较近时,成像较大、分散圈也变粗了。所以在拍摄近距离或特写镜头时, 聚焦应尤为仔细,否则很容易导致照片不清晰。 这里要注意,增加摄距扩大景深是有限度的,当摄距恰恰增加到等于所用光 圈口镜的超焦点距离时,景深范围即达极限,否则继续扩大距离,景深反而 会缩小。
焦深的实用价值
(1)当用相机镜头或放大机镜头聚焦时,应开足光圈,这 样既增加了影像亮度,又减小了焦深,有助于准确聚焦。 (2)对小画幅相机的模糊圈很小,镜头焦距短,焦深极小。 当聚焦到“无限远”时,镜头相对于焦平面的位置也就要 求高度精确。 (3)大画幅相机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焦深,所以,在大画 幅的技术相机上,可以实施镜头扳或胶片暗盒的上下或左 右转动的功能,用于控制透视效果,校正汇聚线。 • 当使用大画幅相机近距离聚焦时,相机的焦平面即使有所 倾斜,也不会明显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 摄距与焦深成反比:摄距近,焦深大;摄距远, 焦深小。 • 镜头焦距与焦深成正比:镜头焦距长,焦深大; 镜头焦距短,焦深小。
• 除了光圈、摄距、焦距影响焦深大小以外,摄影 者对模糊圈的要求也影响焦深大小。 • 可允许的模糊圈大小与焦深成正比。
• 光圈、摄距、镜头焦距对焦深的影响规律,均是 相对而言的,即三者中两者相同时,第三者影响 焦深的规律就成立。否则,这些“规律”也会出 例外。
• 适当地缩小摄距,可以使景深变小,但过分地缩 小摄距,则会引起被摄主体形变失真。 • 而采用长焦镜头来获取小景深,同时会带来空间 透视压缩的效应,而且镜头的焦距越长,空间透 视压缩的程度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