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重庆市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八)本试卷共12。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气质指的是一个大国基于其文化传统和长期的行为特征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风范和气度。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他的气质是怎样的呢? 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有最长的连续历史的国家。

而且,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其他文明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一场不曾停息的长跑;而其他的文明,有的消失了,比较好卷只装订不密封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的也只是接力赛。

欧洲文明的发展就像是接力赛,第一棒是希腊文明,第二棒是罗马文明,第三棒是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接着是近现代欧洲文明。

可以说,中国的大国气质中沉淀的历史底蕴之深厚,是其他大国不能比拟的。

这也使中国的大国气质更稳定、更具有特续性。

中国的大国气质包含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特点。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中国哲学非常关注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问题。

2018届重庆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届重庆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高考压轴卷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剽悍∕镖局晕船∕酝酿靡费∕靡丽B.烘焙∕蓓蕾莅临∕罹难舍间∕舍弃C.趔趄∕凛冽屏藩∕颦蹙呼天抢地∕抢种抢收D.桎梏∕诰封赓续∕粳米曲突徙薪∕曲终人散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初春,乍暖还寒。

他身着冬装,漫步在重庆山城,仍然觉得不寒而栗。

B.财政部领导强调,近年来财政收入不断迈上新台阶,但远未到敞开花钱的时候,仍需要精打细算,财政资金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有限的钱投入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去。

C.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老王虽说已经退休了,但他精力充沛,在许多事情上都显示出他是个年富力强的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昨晚,我市新落成的艺术中心上演了第一场高雅音乐会,基本爆满的上座情况为我市领导和市民挣足了面子。

B.班主任要林跃负责出一期庆祝元旦的黑板报。

这个任务,对于重理轻文的林跃来说,无疑不是一个大难题。

C.艰苦奋斗是一种需要从小培养的品格,及早在青少年中引导和树立如此意识和习惯,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

D.对这样一种信息化养老服务,渝中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这很值得推广:‚渝中区的老龄化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还要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强调的是人应当为遵义而活着,突显的是人的道德价值。

B.家训、家规、家教传承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这种历史的沉淀和传承是无言的教育,也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C.票房只是衡量电影价值的标准之一,电影内涵是否深刻、画面是否有美感、表演技巧是否娴熟……等都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重要因素。

普通高校2018届高三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普通高校2018届高三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五)语文试卷(含答案)

绝密 ★ 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五)本试卷共10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 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 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卷级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

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

2018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届重庆市重点中学高三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小题。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

每当媒体提及“网红”,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拜金”“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

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

“网红”们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

然而,“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鲜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

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

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

他们可能甫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

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

(审核版)重庆市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审核版)重庆市名校联盟2019届高三高考仿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凃其它答案标号。

3.所以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围城》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的微妙精神,写小说的能把让人觉察到了却不能找到适当言辞表达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一切微妙之处写出来,这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一定份上,是绝对写不出这一切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这位小说家已经进入很高的小说境界了。

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中国当代小说家的薄弱之处,就正在于他们感觉的粗糙,而缺乏细微的感觉。

他们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②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很执著。

《围城》选择的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也无浓重的历史感。

它选择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这些人与事时,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一刻不肯松弛,紧紧盯住那些最容易在一般小说家眼中滑脱掉的微妙之处。

他要的就是这些——“这些”之中有魂儿。

苏文纨不叫“方先生”而改叫“鸿渐”这一变化,他捕捉住了。

褚慎明泼了牛奶,深为在女士面前的粗手笨脚而懊恼自己时,方鸿渐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兴起来,因为他泼牛奶这件事被方鸿渐的呕吐冲掉了。

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所有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捕捉住了。

而这些地方,确实是最有神的地方。

③《围城》有数百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精彩绝伦。

张先生附庸风雅,喜欢在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钟书说这“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2018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8届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代儒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探讨和阐述。

尽管存在着一些片面、过时的观念,但儒家人生哲学的确包含着非常丰富、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博学而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在孔子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人生志向,而且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觉悟和人格境界。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一个人要建功立业,不但耍有一定的能力和才气,而且还必须有坚定的理想和志向。

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人生如果没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无舵之舟、无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最终将一事无成。

在孔子及儒家的人生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就孔子个人来说,他早年就“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并为其“志”终生奋斗.始终不渝。

即使在周游列国屡遭冷遇、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他也毫不退缩,坚信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正义性,并为之艰苦努力。

到了“甚矣吾衰也”的晚年.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只要生命不息,就要积极进取。

《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儒家认为,人生的好多方面,由乎己而不由乎人。

当今,树立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就成为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儒家的人生哲学无疑是一剂良药。

就理想志向而言,儒家关于人生理想和志向的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理想和志向,与孔子所讲的“立志”,在具体内容上是根本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社会理想主要是指一定的政治理想,它包括对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的期望与设想,也包含着对未来社会基本面貌的预见。

重庆市九校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1)

重庆市九校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1)

重庆市重点中学2018级“九校联盟”第一次联合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小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

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

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2018年重庆市江津区、巴县区、长寿区等七校联盟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18年重庆市江津区、巴县区、长寿区等七校联盟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2018年重庆市江津区、巴县区、长寿区等七校联盟高考语文三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凃其它答案标号。

3.所以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围城》最让我欣赏的还是它的微妙精神,写小说的能把让人觉察到了却不能找到适当言辞表达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一切微妙之处写出来,这是很需要功夫的。

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不到一定份上,是绝对写不出这一切的。

而一旦写出了就意味着这位小说家已经进入很高的小说境界了。

一个艺术家的本领不在于他对生活的强信号的接收,而在于他能接收到生活的微弱信号。

中国当代小说家的薄弱之处,就正在于他们感觉的粗糙,而缺乏细微的感觉。

他们忙于对大事件、大波动的描述,而注意不到那些似乎平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注意不到那些似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

而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藏着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以及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②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很执著。

《围城》选择的不是什么重大题材,也无浓重的历史感。

它选择的是最生活化的人与事。

在写这些人与事时,钱钟书写微妙的意识一刻不肯松弛,紧紧盯住那些最容易在一般小说家眼中滑脱掉的微妙之处。

他要的就是这些——“这些”之中有魂儿。

苏文纨不叫“方先生”而改叫“鸿渐”这一变化,他捕捉住了。

褚慎明泼了牛奶,深为在女士面前的粗手笨脚而懊恼自己时,方鸿渐开始呕吐,于是褚心上高兴起来,因为他泼牛奶这件事被方鸿渐的呕吐冲掉了。

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所有这一切,都被钱钟书捕捉住了。

而这些地方,确实是最有神的地方。

③《围城》有数百个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精彩绝伦。

张先生附庸风雅,喜欢在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钟书说这“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形容天黑的程度,钱钟书说像在“墨水瓶里赶路”……夸大地说一句,《围城》的一半生命系于这几百个比喻句上,若将这几百个比喻句一撤精光,《围城》便会在顷刻间黯然失色。

对于《围城》的这一种修辞,不少人已注意到,也对其做过分析,指出了它的特色以及它所产生的讽刺性等效果。

而我以为,钱钟书对这一修辞手段的选择,是他在叙述过程中,竭力要写出那些微妙感觉时的一种自然选择。

这些比喻句最根本性的功能也在于使我们忽然一下子把那些微妙的感觉找到了。

④当我们面对微妙时,我们深感人类创造的语言的无能。

我们常常不能直接用言辞去进行最充分、最贴切、最淋漓尽致的表述,为此,我们常在焦躁不宁之中。

一种语言的痛苦会袭往我们,比喻便在此时产生了。

但不是所有比喻都可以疗治这种痛苦的,只有那些高明的比喻才有这样的能力。

钱钟书的比喻,都是些令人叫绝的比喻。

读《围城》时觉得痛快,就正在于它让那些恍惚如梦的微妙感觉肯定和明确起来了,并让我们从欲说无辞的压抑中一跃而出,为终于能够恰如其分地去表述那些微妙的感觉而感到轻松。

(摘自《面对微妙》,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表现微妙的感觉,钱钟书在他的叙述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围城》若没有这几百个比喻句,将黯然失色。

B.小说是否具有微妙精神取决于小说能否用适当的言辞将生活中觉察到的微妙情绪、微妙情感、微妙关系等表达出来。

C.《围城》的成功完全得益于钱钟书创作时的微妙意识,他抓住了一般小说家眼中最容易滑脱掉的微妙之处,展露了生活之魂。

D.人类因为常常难以直接用言辞来对微妙进行最充分、最贴切、最淋漓尽致的表述,而深感语言的无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家的感应能力和深刻性达到一定的高度,能接收生活的微弱信号,才能创作出高境界的小说。

B.《围城》中钱钟书抓住“方鸿渐得知韩学愈也有假博士文凭时,觉得自己的欺骗减轻罪名”这一细微之处,无情地揭露了方鸿渐因有相同欺骗经历的同伴而倍感安慰的
阴暗心理。

C.钱钟书小说中比喻的绝妙之处在于,它总能使人从恍惚如梦的微妙感觉中清醒过来,从欲说无辞的压抑中解脱出来。

D.为了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钱钟书特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批判张先生附庸风雅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我们处在焦躁不宁之中,一种语言的痛苦就会袭往我们,于是便产生了比喻。

比喻有高下之分,只有高明的比喻可以才可以治愈这种语言的痛苦。

B.钱钟书对微妙意识的执著值得中国当代小说家学习,倘若在写人、事时一刻不肯松弛,就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家往往舍本逐末,忽略从没有声响、没有运动的事物和人情中去挖掘大主题、大精神和深刻的人性。

D.文本以《围城》为例,抓住小说的内容和小说的比喻修辞,阐释了微妙精神对小说
的重大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董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人。

擢明经。

肃宗幸彭原,上书行在,拜秘书省校书郎,待制翰林。

大历中,李涵持节送崇徽公主于回纥,署晋判官。

回纥恃有功,见使者倨,因问:“岁市马而唐归我贿不足,何也?”涵惧,未及对,数目晋,晋曰:“我非无马而与尔为市,为尔赐者不已多乎?尔之马岁五至,而边有司数皮偿赀。

天子不忘尔劳,敕吏无得问,尔反用是望我邪?诸戎以我之尔与也,莫敢确。

尔父子宁,畜马蕃,非我则谁使!”众皆南面拜,不敢有言。

德宗立,出为华州刺史。

朱泚反,遣兵攻之,晋弃华走行在。

改国子祭酒
....,宣慰恒州。

还至河中而李怀光反,晋说之曰:“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公能事彼,而有不能事君乎?”怀光喜且泣,故怀光虽偃蹇,亦不助泚。

帝还京师,改尚书左丞。

是时,右丞元琇为宰相韩滉排笮①得罪,滉势振朝廷。

晋见宰
相,诵元琇非罪,士大夫壮其节。

贞元
..五年,方窦参得君,裁可大事不关咨晋,晋循谨无所驳异。

参欲以其侄申为吏部侍郎,讽晋以闻。

帝怒曰:“无乃参迫卿为之邪?”帝问参过失,
晋无敢隐,由是参罢宰相。

晋惶恐,上疏固辞位。

九年,罢为礼部
..尚书,以兵部尚书为东都留守。

会宣武②李万荣病且死,诏为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万荣死,邓惟恭总其军。

晋受命,不召兵,惟幕府驺傔③从之,即日上道。

至郑,逆者不至,人劝止以观便宜,晋不听,直造汴。

及郊,惟恭始出迎谒。

既入,即委以军政,无所改更,众服晋有体,莫测其谋。

汴士素骄怙乱,尝介勇士伏幕下,早暮番休,晋一罢之。

惟恭乃结大将相里重晏等谋乱,晋觉
之,杀其党,械送惟恭京师。

晋在军凡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恭惠
....。

①排笮:排挤。

②宣武:今开封。

此时李万荣担任宣武节度使。

③驺傔:骑马驾车的侍从差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B.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C.朱泚为臣而背其君/苟得志于/公何有/且公位太尉/泚虽宠公/亦无以加彼/不能事君/能以臣事公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