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三国之有感之曹操篇

合集下载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四篇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四篇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四篇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

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

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

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些都会让大家对他的印象不佳。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因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称霸于各诸侯的。

他也是一个能承受失败的人,不像袁绍一样,输都输不起。

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是武装齐全,从来不丢三落四。

他善于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士兵。

比方上次讨伐袁术的时候粮食紧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这说明他有打胜仗的坚决决心,他的军令也颇为严厉。

就从刚刚那件事,他规定:如果攻不下来全部人斩首,使得军队的士气大增。

因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挟天子令诸侯。

同时,他这一举动也是深谋远虑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区的富裕,于是,他认真地经营中原这块根据地,为他以后的开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从中我懂得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样,心胸宽广,目标明确,他的长处,为我们长大做一些铺垫。

让我们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军事家,政治家,谁说不是一个阴谋家呢?成大事者要有原那么,违反原那么的即使是小节也要拘。

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经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小节”还是多“拘”一点的好。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它让我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

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简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

例如扫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帮助他们,迫不得已的容许了孙权手下大将军的难题——三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知道他们肯定造不出来,所以让士兵第一天造船,第二天造稻草人,到了第三天,也就是东风来临之时,才让船漂向曹营。

看曹操读后感

看曹操读后感

看曹操读后感《看曹操》是一部以三国时期著名人物曹操为题材的历史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曹操的一生为主线,描绘了他的成长历程、政治斗争、军事征战以及家庭生活,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曹操形象。

在阅读这部小说后,我深受感动,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他被一些人称赞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被一些人批评为残暴的暴君。

然而,通过《看曹操》这部小说,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新的认识。

小说中展现了曹操的聪明才智、决断果断、勇猛果敢的一面,也展现了他对待家人和部下的温柔和关爱。

曹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他始终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在小说中,曹操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立体和真实。

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他对待家人和朋友都非常真诚,对待部下也非常宽容。

他在政治斗争和军事征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但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丈夫和父亲。

这种复杂的人物形象让我对曹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更多的思考。

通过阅读《看曹操》,我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

他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形象也成为了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看曹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曹操这位历史人物的伟大和复杂,也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曹操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部小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历史和文学有了更深的思考。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自己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4篇导读:《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下面是三国演义读后感4篇,每篇6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一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才算感想和收获。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着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争纷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

在书中,我知道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儿的人。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人物要算是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

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嫉妒,心怀诡异,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

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在当时没有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弓箭,如果不完成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之箭,出色的完成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600字篇二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小学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精选5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精选篇1这个假期,我和孩子一起读了《三国演义》,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虽然只看了一部分,但是仍然有很多感悟。

三国演义对核心人物的刻画可谓是栩栩如生,比如机智过人的孔明,重情忠义的关云长,一心复国的刘备,都是书中脍炙人口的人物,然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代“奸雄”曹操。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书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有勇有谋。

当董卓专横霸道时,很多官员都畏惧董卓,敢怒而不敢言,更别说有对抗董卓的举动。

然而这时曹操挺身而出,要去刺杀董卓,宁可牺牲自己也想为民除害,他的勇气,他的胆识令人敬佩。

曹操专横霸道,但是他的专横霸道****于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想用自己的专横霸道创设一个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他的专横霸道不同于董卓,他爱民如子。

记得书中讲到,有一回秋冬之际,曹操率兵出征,经过一块儿麦田时便下令谁的马要是踩到了农民的麦子便要处斩,可见,他也体恤人民,对待投降的将士,曹操又何尝不是仁慈地对待他们呢。

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仅在军事上,还在于他的治国上。

曹操占据青州的时候,田地荒芜,居民流离失所,农耕不振,经济衰退,简直就是一颗无可救药的重灾区,曹操就实行军民屯田制,不仅大力发展生产力,还从中获得了充足的军粮,使民有所食,军有所养。

曹操重信守诺。

在关云长与刘备、张飞都失去消息时,曹操爱惜关云长的才能,答应关云长的三个约定将关云长留在了自己身边。

而后关云长得到了刘备的下落,执意要去寻找刘备,曹操虽然知道关云长这一走会变为自己敌人的大将,但仍然信守诺言,亲自送关云长踏上寻找刘备的旅程。

这就是曹操,一个专横霸道,爱民如子,重信守诺的有血有肉的一代枭雄!三国演义读书笔记心得精选篇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在上第五单元的时候,因为这单元,都是在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经典故事。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读三国演义有感(15篇)读三国演义有感1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出关云长的忠义。

在刘备投靠袁术时,曾奉命去平定叛贼曹操,在一个战斗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被曹操俘获,这时我心里一惊,在想这一员猛将难道就这样牺牲了?但是曹操十分爱才,不忍把这样一员猛将杀害,于是就送给关羽大量的财宝和战马,赤兔就是当时曹操给关羽的礼物,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封关羽为大将军,关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刘备,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了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赤壁之战后,关羽被派到麦城去保护荆州。

当时魏国不甘失败,就再次发兵去攻打荆州。

去荆州必定要经过麦城,刘备知道魏国要进攻麦城,急忙把关云长召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他说:“我走后,荆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让魏国这只猛虎壮大起来了,我必须留在这里。

”关云长真是义薄云天啊!他不顾自己性命也要把曹军打败。

不久,魏军进攻麦城,关羽英勇杀敌,杀了一波又来一波,曹军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了关羽,双拳难敌四脚,一代枭雄就这样牺牲了。

关云长的忠诚真让我们敬佩,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要牢记忠义二字,对待知己更要忠义,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倾诉,你如果一时嘴痒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诉了别人,别人会因为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让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这就是对朋友最大的不忠义,我们要时刻警记“忠义”二字,不要让我们失去一个又一个朋友。

读三国演义有感2《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耗费毕生心血写成的。

该书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从东汉末年纷繁浩荡的战争中崛起,到最后被晋国统一的一百余年历史中发生的故事。

书中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各具个性。

有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有求贤若渴、胸怀大志的刘备,有义重如山、武功高强的关羽,有粗鲁冲动、英勇无畏的张飞……好一幅浓墨渲染、精彩纷呈的古代历史人物画卷!在这些形形色色、个性彰显的人物中,我最喜欢、最敬佩的,还是蜀汉的领导人刘备。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5篇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5篇范文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5篇范文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1在我读过的众多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册书。

从黄巾起义到一统三国,历经了多少震撼人心的传奇经典。

翻动书页,眼前便浮现出曹操气吞山河、刘备三顾茅庐、孙权胸怀大志、最后三国鼎立的生动场景。

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蜀吴联盟北伐曹军,黄盖仅率三十条船,用火攻歼灭曹操三十万大军,取得了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典范。

烽火乱世时代,确实英雄辈出。

以卖草鞋起家的刘备,用眼泪与诚意换取天下、独霸蜀国;被后世称为奸雄的曹操,凭谋略与霸气驰骋江湖、傲立魏国;志存高远的孙权,以内敛与智慧掠夺城池、创立吴国,三国鼎立局势成也。

三国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卧龙诸葛,他舌战群儒、火烧连营、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成为了智慧的象征。

然而,虽说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书中提到的空城计、借东风只是后人神话而已。

当然,《三国演义》中那些识时务、避锋芒、等时机的人更是时代的俊杰、最大的赢家!司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刘禅其实也是大智若愚、聪明绝顶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时运不佳罢了。

《三国演义》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人物,讲述了一段又一段动人的故事,它在承载历史的同时,也使读者们产生共鸣、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读之再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500字2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诸葛亮、曹操、孙权、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一些人物。

关羽,字云长,死的时候仅有58岁,立过战功: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劈颜良,斩文丑,温酒斩华雄等战功,应为,失去了荆州,连自我的命都没了,我们以后做事千万别大意。

张飞,字翼德,死的时侯仅有55岁,立过战功:智擒严颜等,性格太暴躁,就是因为这个性格,才死的,所以每个人的性格不要太暴躁。

赵云,字子龙,死的时侯仅有60岁,性格很讲义气,当年在长板桥七进七出,杀了2名魏国大将,因为得了重病死了。

虽然这只是小说,但我会记住这段永恒的经典。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8篇)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8篇)

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共8篇)第1篇: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三国演义曹操读后感(一)曹操是一个饱受历史议论的人物,褒贬不一,但需承认的是,能于乱世之中开辟一番霸业,一定有超人的能耐。

首先声明,曹操绝对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称霸于众诸侯之林。

之前读课文中的《杨修之死》,那只是片面的曹操。

先分析一下杨修,在三国之中,杨修所占的分量是微乎其微,在72回中,虽然屡屡猜透曹操的心思,那毕竟是小聪明,作为一个文官,文不能胜孔融,智不能败贾诩,谋不能过程昱,计不能赢郭嘉,此人处于三国众豪杰之中,徒一庸夫尔。

曹操杀掉杨修,并不会有多少损失,但这并不能就说曹操嫉贤妒能,相反,广纳人才是其无人能及的长处。

举一例子,庞统,道号凤雏,与卧龙并称,是一位名扬三国的名士,卧龙亦称其才十倍于自己,然而,这样一位名士,先投孙权,孙权见其丑陋,拒绝收纳,转投刘备,刘备亦以貌取人,只叫他当一个小县令,受到冷落。

然而赤壁之时,他投曹操的时候,曹操“亲自出帐迎入”,而且虚心请教,求他指点。

后还“置酒共饮,同说兵机,殷勤相待”可见曹操爱才之极。

陈琳,建安七子之一,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欲讨曹操,令陈1 琳草檄,陈琳数尽曹操之恶,骂尽曹操祖辈。

官渡兵败后,曹操捕获陈琳,大家都劝曹操杀之,独曹操怜其才,不忍杀之,后得以进建安七子之列。

刘备,仁德之士也。

统领徐州,后归于曹操。

曹一眼就看出刘备是英雄,众诸侯都不入眼,独赞刘备之德。

不少人都劝曹操趁其羽翼未成,除之以绝后患,曹操不舍,也许是曹操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但也足见其爱才之极。

关羽,世之虎将也。

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以让他名声大振。

后曹操攻破徐州,欲降关羽,关羽约法三章,曹操欲的良将,一口答应,之后“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款待关羽,直至之后过五关,斩了曹操六将,曹操大肚能容,放关羽头刘备。

所谓君子成人之美,正是如此。

曹操的爱才也给他带来不少好处,若无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曹操不一定能赢袁绍,华容道也不可能保住性命。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三国演义》曹操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淡淡我对曹操、刘备人物矛盾冲突的看法《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我国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大家都喜欢看,可谓是“老少皆宜”。

长者们常感叹于书中人物命运的复杂曲折,少者则对宏大壮阔的战争场面唏嘘不已。

我想不论从哪一方面去品读这部作品,对书中人物矛盾冲突的关注都是不可或缺的,以下谈谈我对书中所描写的两位主要人物曹操、刘备的看法。

先说曹操。

曹操的形象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刻画的最成功的封建社会奸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凶残、狡诈等特质。

曹操一是个野心家,他从青州起兵一直到成为北方的霸主掌握朝廷大权,整个过程处处显现出他的无穷野心,书中写道的“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便是曹操一生的处世哲学。

对于曹操性格中凶残的描写书中有多处,特别是当董承接受汉献帝密诏被曹操发现后,董承等五家老小总共七百余人都被曹操下令杀害,其中竟然连孕妇也不放过,可谓是凶残之极。

再说刘备。

小说中对刘备的政治才能以及道德品质,都极力加以歌颂,将他塑造成为封建时代贤明仁爱的政治领袖形象。

不是说刘备没有野心,没有当帝王的愿望,只是他的表露更为含蓄,更容易使读者所接受。

刘备爱民如子,仁民爱物,对身边的将士和天下的百姓都怀有一颗仁爱之心,这一点在小说中也有多处描写。

新野之战撤退时,他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带领全城的百姓撤退,日行十余里,宁可失去战机,也不抛弃百姓。

小说中,经常将曹操与刘备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对比描写,有意的制造二者的人物矛盾冲突。

刘备忠诚厚道,谦恭待人,曹操囚禁徐庶之母逼徐庶归附,而刘备竟为救徐庶之母而放走徐庶;曹操对张松傲慢无礼,而刘备却对张松以礼相待。

这正如刘备自己所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正是作者采用这样的对比手法,将刘备刻画成为了一个圣明君主的形象。

正是基于作者这样一种带有“拥刘反曹”倾向的描写,使得现在的许多读者都更喜欢刘皇叔,对曹阿瞒则带有一定的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者,世之奸雄也,然吾思不若此,此若何也。

小二添香茶,各位看官听我一一道来。

曹操被称之为奸雄,大概与其子曹丕篡了汉有莫大的关系,不用说,这道路曹操倒也为其子扫净过。

请看官牢记这个话头,咱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客官请与我在看几人。

有一人仁德长厚,且还续了正统,不用说,此人便是刘玄德,先说刘备未称帝前。

易中天老先生曾言,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封,一个名禅,合起来便是封禅,即天子祭天地的礼仪。

此可谓玄德之心,路人不亦皆知。

而曹操终生却未显欲行王事之意,青梅煮酒时有言,天下英雄何须以帝位自重。

其次对朝廷对百姓,曹操曾借献刀刺董卓,发矫诏聚诸侯讨董卓,最后在董卓迁都长安,各诸侯只思自保时,惟独曹操一人相难董卓。

并且曹操说过,天下若没有他,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可不似直接导致阿斗后半生心脑残障的那一下。

且看,称帝的袁术便是被他灭了,想要称帝的袁绍吕布之流,也是被他灭了。

而观曹操终生,只以汉相托名,这相比续了正统的刘皇叔,似乎更难能可贵。

再来看看为兴复汉室,抵抗曹贼,一把火烧得曹军丧胆的诸葛亮,周瑜。

先说周瑜,视公瑾一生,他所相敬的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当他用感情挟持这种手段骗诸葛亮不得时,对诸葛亮便欲先除之而后快,似乎把天才诸葛亮杀了,东吴天下就太平了,最后居然死在此类引起的过激情绪上。

可谓心胸狭隘,鼠目寸光,小儿之思,难称英雄。

曹操曾指刘备与己为当世英雄,吓得刘备丢箸掩惊雷,但他并未杀刘备,虽然此时刘备领正掌玩于曹操手中。

其后刘备领兵出逃,发难曹操,被曹操一阵杀败,关羽被围土城,曹操此时亦不杀关羽,相反愿让关羽约三事降汉帝,最后不究关羽斩将过关,仍放走了他,即使此人以后定为大患。

英雄间本就有那么一点惺惺惜惺惺,若以一时机缘断送毁坏英雄,这本就非英雄所屑之事,既同为英雄,自当让其存在,相与驰骋沙场,决胜千里,一显雌雄。

曹操被周瑜一把火烧光家当,大败而逃,败逃之际,仍不安分,三笑引出了三路伏兵,杀得最后只得求关大将军给条活路,引得后人哂笑。

可一个人敢于为对手的优秀作品鼓掌,并叹息其不足之处,即使这是要置自己于死地,这应该也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吧。

再看诸葛亮,此人自比管仲乐毅,胸中藏宇宙,腹内蕴乾坤,上识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奇门遁甲,无所不尽其极,亦不过小本经营且还穷兵黩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勉强支持了几年,与英雄相距甚远,只不过英雄手下一臣子。

可天下也许终非英雄的天下,英雄项羽不敌无赖行径。

曹操终生之愿便是一统天下,所以诈言许攸,借粮官之头,杀伯奢一家,多了一分残忍狡诈,但无论多少,也只是片面的曹操吧。

中国封建统治教育下,人们是最反对逆臣的,古就有伯夷叔齐的绝食,君不明不可弑,只可谏,造反是大逆不道的罪,稍有瓜葛就九族不保,但若造反已功成,大权在握,那还能奈何,他却还有父母,还可想法解解愤。

如刘邦称帝,有人不高兴了,刘邦母亲便是未行房事,外出转个身就怀上了,如此的违背自然科学,最具代表性的即是中国灿烂五千年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例如两个人吵架,有一方气不过也打不过,那只好回赠一句你祖母的女儿生你养你的地方之类以示还击,只不过有的骂到了书面上而已。

曹操也是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苏轼的一句横槊赋诗令其形象凌驾于众人之上,且曹操用人的策略是唯才是举,当时的许多穷酸腐儒不得重用,如骂人的祢衡。

这些在民间手握笔杆子的人对你不满了,其舆论制造力也是不容小觑,曹操与那清朝陈世美被包公狗头铡斩了颇有几分相似。

曹操此人形象之广大,思想之复杂,所站之高度,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是高于世俗精神的,那么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日时候不早,小二收茶钱,各位看官明日早起。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大鹏抟摇九霄云,笑看人间却浮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