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_高中生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再说说关羽,他可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手持青龙偃月刀,过五关斩六将,那威风凛凛的样子,太帅了。
他对刘备的义气更是让人钦佩。
曹操对他那么好,给他高官厚禄,可是他心里就只有刘备这个大哥。
一听到刘备的消息,就立刻不顾一切地去找他。
不过呢,他也有自己的小脾气。
就像在荆州的时候,他有点太骄傲了。
觉得自己很厉害,谁都不放在眼里,结果就大意失荆州了。
这也让我明白了,不管多厉害的人,都不能骄傲啊,一骄傲准得出事儿。
还有曹操,这人很复杂。
有人说他是奸雄,有人说他是英雄。
我觉得他两者都有点吧。
他很有谋略,在乱世之中能够崛起,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真的很高明。
但是他也有残忍的一面,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不择手段。
不过在他和他的那些将领、谋士相处的时候,又能看出他的大气和豪爽。
他的诗写得也特别好,“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读起来就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
他也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想要统一天下,只是他的方法可能不太被人认可。
在这个三国的世界里,我发现了好多有趣的事儿。
先来说说周瑜吧。
周瑜那可是东吴的大都督,长得帅,又有才华。
他和诸葛亮斗智斗勇的情节特别吸引人。
赤壁之战的时候,他想出了用火攻曹操的办法,这主意真的是妙啊。
可是他呢,就是心眼有点小。
老是嫉妒诸葛亮比他聪明。
每次看到他被诸葛亮气得跳脚,我就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他总想着算计诸葛亮,结果每次都被诸葛亮识破,还反被算计。
就像“草船借箭”的时候,他想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来为难他,没想到诸葛亮说三天就行。
他还以为诸葛亮肯定做不到,在那儿暗自高兴呢,结果人家诸葛亮真的就借到了箭,他那脸啊,估计都绿了。
不过周瑜也有他的优点,他对东吴那是忠心耿耿的,为了东吴的安全和发展,他也是操碎了心。
然后是张飞,这大老粗可太可爱了。
他武艺高强,嗓门还大。
长坂坡那一战,他一个人站在桥头,对着曹操的大军大吼一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与我决一死战!”那气势,把曹操的好多士兵都吓破了胆。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通用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今天,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又一次翻开了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从《三国演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一幕幕精彩好戏:刘关张结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好戏让我留连忘返,直呼过瘾!而今天,我要着重说一下曹操和刘备。
曹操和刘备,一个是将相之首,一个是汉室之后,但结局却大不相同。
曹操心胸狭窄,甚至于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这样的话,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的多疑。
而正是他多疑又心胸狭窄,从而导致一个个名士之死:杨修是他肚里的蛔虫,偶尔跟他开点小玩笑,结果却被他杀死了;华佗好心为他剖颅治病,却被他起疑心杀死了……这一个个充满鲜血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怕,不能不说是导致魏国衰败的一个原因。
反观刘备,论才智,他没有曹操聪明;论谋略,他没有曹操出色;论武功,他也没有曹操高强。
但他心胸宽广!三请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他在长沙诚恳接收降将黄忠,从刀下救下魏延的命等等,这一个个充满仁义的故事让将士们又惊又喜,不能不说是蜀国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盛的一个原因。
在生活中,不要为了得到一点小便宜而沾沾自喜,目光短浅;在学习中,不要为了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在与人相处方面,不要为了一点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在班级内部,不要为了没选上干部而心怀不满,从此孤立自己。
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国的俗话也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
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心灵比海洋更辽阔、比天空更高远的“船长”吧!《三国演义》读后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个暑假,我又重温了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汉灵帝昏庸无能,引起了臣子的不满和天下的大乱。
诸侯割地分据,百姓流离失所,谋臣武将拥主为王,而皇帝,则成了光杆儿司令。
在各路诸侯你厮我砍的战斗中,渐渐形成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之势。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0篇)

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10篇)读《三国演义》有感1《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之间的一系列故事,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数不清的军事谋略。
它生动描写了刘备、曹操关羽、孙权、张飞、诸葛亮、周瑜、陆逊……刘备和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说刘备,他受将臣、百姓的爱戴。
刘备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用人上,拜访水镜先生司马微,进而幸得忠实的徐遮,最后受此二人指点于风雪之中三顾茅庐,成功请到天下奇才诸葛亮。
而后又收付多为名将与谋士助他抗都东吴站曹操。
他爱民如子,宁失姓命也决不丢弃汉室百姓,一个做草鞋的人能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得其一,因为高尚而善良的品质而赢得百姓的拥戴。
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他熟知天文地理。
他借东风、三气周瑜、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都是常人想不到的。
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王,头戴伦巾,身披鹤衣,与常人无异,他的所作所为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读《三国演义》有感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唱响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精神,同时这也是剧中人物的写照。
他们有勇有谋,有奸有诈,有忠有贤,正如书中所讲,在这个分分合合的东汉末年,中国出现了三国鼎立的社会局面,常言道:“乱世出英雄”,于是这般形形色色的人物大杂烩就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历史的车辙碾过了汉朝后期,由于统治者在镇压张角等人的黄巾起义过程中,中央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各个地方的官吏手中握有军政大权,拥兵自重,三国的故事就此开始了。
故事的开头是由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拉开的序幕,层层深入,在记述历史事件过程中把握住人物的性格,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产生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让读者如数家珍般的拍手称好。
如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见贤思齐的蜀主刘备,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
他们“同心协力,扶危救国,上报国家,下安平民”的所作所为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眼前。
读《三国演义》有感3一个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等正史材料,罗贯中结合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写成的小说。
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
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
读了《三国演义》我变得更加诚信。
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的诚信去面对人生吧!《三国演义》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我被故事里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看得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第三回写的是: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
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
于是,刘畚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
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
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
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畚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
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
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
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
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_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200左右个人物,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刘备.五虎将.曹操……《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我觉得给我最深印象的是诸葛亮,他是蜀国的军师,他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
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走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书中描写诸葛亮的外貌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第二印象的是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
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
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关羽的外貌却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还有刘备,他是蜀国主公,为人仁德,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
东汉灵帝末年,与关羽、张飞一道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寨县尉。
密诛曹操不成,潜逃。
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
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二二一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之所以精彩,如三国开书所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多少英雄,多少故事,都已灰飞烟灭,可是那些经典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我要把这些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2书香伴暑假,这个暑假,我有幸见到了刘少康的两本《三国演义》。
看着封面的四个大大的字,我不禁有点儿欣喜,而又害怕。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书的内容主要是说了魏国曹操、蜀国刘备、吴国孙权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
这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和曹操。
刘备是我喜欢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对待任何一个困难都很冷静、沉着,而且有爱心,为了顾全大局可以放下自己的尊严。
“三顾茅庐”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可以体现他的这些特点。
他为了国家大业,不惜自己的时间和身份,多次光顾诸葛亮的家中。
虽然屡屡遭拒,但是最终还是如愿以偿地请到了诸葛亮这个有名的军师。
以至于刘备的以后战事顺利开展。
我喜欢的人物还有诸葛亮。
他不仅拥有很多天文地理知识,而且也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书中描写了许多让我钦佩的计谋:“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和“空城计”。
另外他的“舌战群儒”也是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
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曹操了。
他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他还写了千古流传的诗句。
战场上他有勇有谋,让敌人为之胆战心惊,他也会利用他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
他赢得了很多次大的胜利,最让我折服的就是他以弱敌强,战胜了袁绍七十万大军。
但是他生性多疑,因周瑜的一个小计谋,错杀了他的两名大将军,失去了人心。
导致了他后来的失败。
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刘备教我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冷静处理,顾全大局,不顾私利;诸葛亮教我要多方面的学习,并且要学以致用,多动脑筋;曹操教我失人心失天下,怀疑一切不是好习惯。
《三国演义》读后感2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3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个寒假,怀着对悠悠历史的向往,我翻开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读完这本书,我被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了。
大家一定觉得很奇怪吧!曹操诡计多端、多疑,历史多以“奸雄”而论之,为何我不爱“英雄”而独爱“奸雄”呢?“奸雄”顾名思义奸而雄者。
曹操最被大家所诟病的无非两点:一是误杀吕伯奢一家后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敝之拙见:第一点可从史书找反驳,第二点曹操之所以那么做是时事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而且在董卓进京后群雄都无动于衷,只有曹操挺身而出,难道这不是英雄所为吗?曹操为人诚实、亲民、从不阳奉阴违,这样的人在现代也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
看到曹操的这些品质,联想到生活中,我们还好意思说他“奸”吗?马路上老人摔倒了,围拥而观、拍视频、发朋友圈已成常态,扶与不扶早已不是重点,甚至连报警都不愿动动手指。
如果我们都能像曹操一样挺身而出,那么社会的负面新闻会少之又少。
工作中领导提出一个并不完善的方案,拍马屁、阿谀奉承声声不断。
如果我们能像曹操一样直言进谏,那么公司的业绩会是蒸蒸日上。
说到我自己,每次都是能言善辩,却总是不屑于去实践,结果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读懂了曹操,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争做一个现代“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我们正值治世,让我们做能臣吧!《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寒假我品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一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我国一本著名的作品,通过描写三国的纷争故事,表达智慧机智,还有那个三国特殊时期的政治。
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高中《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我用一个寒假的时间读完了《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根据《三国志》改编的,主要讲了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故事。
在以前读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时候,我只觉得曹操很奸诈,很不喜欢他。
但是读完原著以后,我对他的认识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他身上也许多多值得我们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事情,都乐观对待。
在曹操打败仗后走华容道时,他在每一个险要的关卡都笑诸葛亮没有想周全。
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后,都会浮现一员大将,将他打的落花流水。
虽然自己在最后因为关羽的忠义而放了他,但只能说算他走运。
在华容道上,曹操差点丧命,也折了不少兵马,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认为败兵乃兵家常事,非常乐观。
正是因为这份乐观,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败后都卷土重来,赢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辈子非常人材。
曹操在长坂坡之战中不让手下伤害赵云,只擒住他,是因为他想收伏赵云,让他为自己效力。
曹操为了让徐庶成为自己的谋士,也费了不少心思。
曹操知道徐庶是一个孝子,父亲自幼去世,便处处都听母亲的。
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亲请来,然后每天给她送礼,徐母便写信酬谢,然后曹操再让手下摹仿徐母的字迹,给徐庶写信,叫他来为曹操效力。
这两件事说明了曹操非常喜欢有才华的人,即使以前曾经是敌人也无所谓,所以不少能人都会萃到了曹操的帐下,使得自己的队伍渐渐壮大了起来。
曹操身上虽然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他也有不少缺点。
曹操非常多疑,不听取别人的劝告。
曹操在晚年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子,时常头疼,并且疼起来就生不如死,不少名医都束手无策。
这时曹操请神医华佗为自己医治,华佗说要用锋利的斧头把脑壳撬开,然后去除脑瘤。
这也就是开颅手术,现在说来很寻常,但是在古代没有这样的医治方法,也惟独神医华佗可以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里论曹操和刘备—《三国演义》读后感曹操,字孟德,坐领中原,拥有号称为百万之军;名为汉相,实
为国贼。
刘备,字玄德;性宽和,寡言语,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
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汉室宗亲,人称刘
皇叔;素以仁义震天下。
吾自去年末阅《三国演义》至今二月有余,奈先前学业繁重,进程缓慢。
时寒假,时间有余,故吾一日览十数页,现览至四十六回,大呼过瘾。
在此凭愚见且说曹操与刘备。
不说赤壁之战后,且说开篇至四十四回止。
提及刘备,必曰彼为仁义著天下、礼贤下士、胸有大志云云;而及曹操,则曰彼奸雄、野
心勃勃、诡计多端云云。
然而则曰:操有三处胜备。
其一,善握机会;其二,有勇有谋;其三,占尽天时。
先说其一。
操原是袁绍手下一将助绍共诛董卓,何以有今之霸业?此乃假操之善握机会。
他但见绍乃无主见之辈,毅然弃之,后广聚天下谋、勇之士,广纳善言,见机行事;常详查敌之强弱。
此才得以先
灭吕布、后擒袁术、再诛袁绍、及平刘表。
天下三粉。
尽占三分之二,手下兵精粮足,使天下闻风丧胆。
而备则念怎仁义不忍击吕布、袁绍、刘表及夺其城池,乃至错施良机终使之尽落曹操之手而己却自身难保,惜哉!窃以为,非行仁义之事不善,实乃战场不讲情,无仁义可言。
此非孔子之学堂,而乃无情之战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赢机会者得
天下,非乎?
其二,有勇有谋。
操自是先求谋士之言而后亲临沙场,屡战不衰,真勇士也!操常“知己知彼”,故也长能百战不殆。
君不见其以微弱之军大破绍之强大之军?除夫勇气外,还仗其聪明机智。
正是: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而备,缺操之勇气。
其三,占尽天时。
想当初备欲劫曹军之寨,此本应备胜而操败。
谁知当天操行军中,忽电闪雷鸣、飞沙走石,折军营一旗,此乃凶兆也。
遂操乃识当夜毕有人劫寨,故而警觉;备败操乃不在话下。
又则,因操之权势盖过天子‘数汉臣奉天子密诏欲害操,此本万无一失之策。
奈何天又纵操,使汉臣逐露破绽,终为操所破。
非但此机流产,有牵连七百余家属老小尽遭杀害,哀哉!正是:赤胆可怜捐百口,吁磋帝胄势孤危;争奈牙旗折有兆,老天何故纵奸雄?相形之下。
备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万人难敌之骁将,又有孔明庞统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然则天不助备,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使后为枭雄,坐领四川,与操比,成业之路较坎坷漫长。
以上三点,皆吾愚见。
非吾妒备,实则人们对操印象太坏,吾抱不平,故在此替曹操说理。
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