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实蝇为害对苦瓜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研究_潘飞
瓜实蝇田间综合防治试验初报

上海蔬菜SHANGHAI VEGETABLES2020(3):63-64,95•植物保护•瓜实蝇田间综合防治试验初报*唐锷刘小安欧阳忠耀谭美丽(湖南省衡阳市蔬菜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摘要:瓜实蝇为瓜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雌成虫将卵产在幼瓜表皮内,卵孵化后在瓜内蛀食危害,生产 中常不易发现造成防治不及时。
为提高瓜实蝇的防治效果,作者以苦瓜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药剂对瓜实蝇防效影响的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2%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加黄板和2.5%高效氣氟氰菊酯乳油800倍液加黄板不管是大棚栽培还是露地栽培,对瓜实蝇的防效和对苦瓜的增产效果均较好,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苦参碱药剂为生物源农药,是绿色食品生产的推荐用药,因此生产中应首选2%苦参碱防治瓜实蝇。
关键词:瓜实绳;药剂防治试验瓜实绳[5acfrocera cucwrA/Zaekoquillett)]为双翅目实蜗科果绳属害虫,属我国二类检疫害虫,是瓜类作 物的主要恶性害虫之一,湖南衡阳地区菜农一般称其为瓜蛆,对当地的苦瓜和丝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瓜实蝇雌成虫将卵产在幼瓜表皮内,卵孵化后在瓜内蛀食危害,生产中不易发现造成防治不及时,导致苦瓜 和丝瓜减产,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因此,生产中应在瓜实蝇产卵前杀死成虫,以降低其危害程度。
高安 辉等111研究发现,苦瓜授粉后3 d内,用长51 cm、宽15 cm的白纸袋和报纸袋或牛皮纸袋套瓜,对瓜实蝇的防 治效果可达100%;3d以后套袋防治效果不理想。
另外,也有诸多利用瓜实蝇的趋性用黄色板、糖、酒、醋及 芳香物质进行诱杀的研究李磊等[51研究了瓜实蝇对不同时期在苦瓜幼瓜产卵的偏好,发现瓜实蝇多在 苦瓜谢花后2~8 d的无损伤幼瓜上产卵。
为提高瓜实蝇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2019年我们分别在春提 早和秋延后2个茬口采用黄板诱杀和喷施化学药剂的方式进行瓜实蝇成虫防治效果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 结如下。
南亚果实蝇的发生为害与综合防治策略

南亚果实蝇的发生为害与综合防治策略作者:冉峰陈智明来源:《科学种养》2012年第07期南亚果实蝇是热带、亚热带瓜果类蔬菜和果树上的重要害虫,国内外均有分布。
其寄主植物较多,主要有丝瓜、苦瓜、南瓜、冬瓜、西瓜、百香果、甜椒、茄子,以及柚类、木瓜、莲雾、杧果、番石榴等。
以下介绍其发生为害与综合防治策略。
1. 形态特征南亚果实蝇为双翅目实蝇科寡鬃实蝇亚科,俗称瓜蛆。
雌成虫体长8.5~9.0毫米,翅展15~18毫米;雄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4~16.1毫米,头部黄色或黄褐色。
中胸背板棕褐色,横缝后盘有3条明显的黄色条斑;横缝后中痣,前端尖锐,末端圆钝,横缝后侧痣细长形。
小盾片为黄色,具2对小盾鬃,沿臀脉色斑达到翅缘。
卵乳白色。
蛹椭圆形。
2. 发生为害南亚果实蝇世代重叠明显,5~10月可查到各种虫态同时存在。
以成虫产卵于幼嫩的瓜果中,孵化出幼虫蛀食瓜果,使之失去经济价值,严重时造成大量落瓜落果,损失一般在10%~70%。
海拔100米至几千米梯度均有分布,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发生代数逐渐减少。
其对寄主的选择性、适应性极强,可从一个地方的果树上转移到瓜果类蔬菜上为害。
我们于2008~2011年监测实蝇种群,结果表明,南亚果实蝇是最大优势种群,4、5、6、7、8、9、10月诱集数量消涨比例分别为0.16%、0.26%、2.99%、11.04%、24.52%、36.93%、24.1%,可见8、9、10月成虫数量达最高峰,为害最重。
3. 生活习性在海拔200~500米的区域1年发生3~4代。
以蛹在土中或成虫于卷曲枯叶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蛹开始羽化为成虫,气温低时不活动;6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7、8、9月各有1个高峰期;11月以后气温降低成虫开始越冬,躲藏在避风避雨、湿度小的蕉藕、芭蕉、油桐等阔叶植物的卷曲枯叶中群居越冬,群居量最大的1片枯叶中可达100头以上,在临近受害作物的人居室内也可查到群居越冬的南亚果实蝇。
瓜绢螟、瓜实蝇防治和治疗技术

瓜绢螟、瓜实蝇防治和治疗技术引言瓜绢螟和瓜实蝇是瓜类作物中常见的害虫,它们以瓜果为食,给瓜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保护瓜类作物的生长和增加产量,科学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们研发了一系列防治和治疗技术。
本文将介绍瓜绢螟和瓜实蝇的特征、对作物的危害以及防治和治疗技术。
1. 瓜绢螟瓜绢螟(学名:Diaphania indica)是一种夜行性害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下面将介绍瓜绢螟的特征、对瓜类作物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
1.1 特征瓜绢螟成虫翅膀呈灰褐色,前翅具有黑色波纹。
幼虫体型较小,白色,具有黑头,身体上有一圈黑褐色斑纹。
1.2 危害瓜绢螟以瓜果为食,主要危害瓜类作物的叶片和果实。
由于其幼虫在果实内部钻洞并啃食,会导致果实变形和糜烂。
1.3 防治方法•生物防治:使用天敌控制瓜绢螟的数量,例如引入寄生蜂、蝽、蚜虫等。
•物理防治:在瓜田周围设置粘虫板、黄板等,诱捕和杀死瓜绢螟成虫。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如氯氰菊酯、吡虫啉等,按照指导剂量和安全期进行喷药。
2. 瓜实蝇瓜实蝇(学名:Bactrocera cucurbitae)是一种寄生于瓜类作物的害虫,其危害程度与瓜绢螟相当。
下面将介绍瓜实蝇的特征、对瓜类作物的危害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
2.1 特征瓜实蝇成虫体长约5毫米,胸部呈黄色,腹部为黑色。
幼虫呈白色,体长约8毫米,头部呈黑色。
2.2 危害瓜实蝇以瓜果为食,寄生在果实内部,导致果实的营养流失、变硬以及腐烂。
严重的危害会导致瓜果产量的大幅降低。
2.3 防治方法•培育抗虫品种:选用具有抗瓜实蝇特性的瓜类品种,减轻害虫的危害程度。
•清除野生寄主植物:瓜实蝇在野生寄主植物上繁殖生长,清除这些植物有助于减少害虫数量。
•化学防治:使用合适的杀虫剂,如菊酯类、有机磷类,按照指导剂量和安全期进行喷药。
3. 综合防治和治疗技术为了更好地防治和治疗瓜绢螟和瓜实蝇,科学家和农业技术专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综合的防治和治疗技术,包括下面几种方法:3.1 病虫害综合管理•合理使用杀虫剂:遵循农药使用指导,根据虫害发生的季节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杀虫剂,避免使用同一类杀虫剂频繁喷洒。
瓜实蝇的发生为害习性观察及其防治实践

!!!!!!!!!!!!!!!!!!!!!!!!!!!!!!!!!!!!!!!!!!!!!!!!!!!!!!
即可钻入土中 2~3 cm 处化蛹, 少数也可在受害瓜 瓜蒂内化蛹。 蛹期 4~7 d(冬季较长)。 2 防治实践
1) 农业防治。 这是瓜实蝇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 的 1 环。 抓好农业防治可以明显减少瓜实蝇为害瓜 条数量,减轻受害程度。一是在种植前灌水灭杀土中 蛹; 二是种植受害轻的品种, 如苦瓜可选种绿色品 种; 三是尽可能不在菜园内及周围种植或少种 6~9 月开花的蜜源植物或其他葫芦科蔬菜, 减少瓜实蝇 寄主和食源;四是清洁和处理田园,及时人工摘除受 害瓜,并收集 烂 瓜 、落 瓜 ,深 埋 处 理 ,在 喷 施 50%辛 硫磷 EC 1 500 倍液或 90%敌百虫 TC 1 000 倍液后 盖 土 , 同 时 于 当 日 17 时 后 对 落 瓜 附 近 的 土 面 浇 50%辛硫磷 EC 800 倍液,以防蛹羽化。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别名痒痒树、百日 红,为千屈菜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其树形优美,树 干光滑洁净,顶生圆锥花序,花色艳丽,是较好的园 林观花树种,也常被作为家庭盆栽观花植物种植。开 花时正当夏季少花季节,可持续 7~9 月开放。 笔者
自 2006 年在江西萍乡地区园林植物紫薇中发现了 1 种天牛类蛀干害虫,经鉴定为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 (Forster)]。 紫薇受其为害后,造成枯枝落 叶、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死亡,严重影响当地园林植 物产业的发展。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在互联网上
等 能 发 生 酸 甜 气 味 的 物 质 30~40 份 作 基 本 诱 剂 以 香精 1 份或食糖 1 份作补助诱剂,以 90%敌百虫 TC 0.5 份作毒剂,3 者混合加水调成糊状毒饵, 涂在纸 片上或装入容器中,挂在瓜棚下,每 667 m2 设 20 个 点,毒饵经常更换。三是在花完全凋谢后给瓜套上纸 袋防止为害。 但要注意必须把瓜拉到阴凉处防太阳 直晒。
瓜实蝇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

瓜实蝇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
彭乃俊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瓜实蝇”又称“针蜂”,在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菜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为害,近二年来,该虫已遍布汕尾市多数菜区,据调查,寄主植物有苦瓜、丝瓜、黄瓜、木瓜、辣椒、番茄等各类作物:瓜果由谢花后至成熟阶段均可受害,一般为害率在10%左右,个别严重为害的达40%以上。
【总页数】1页(P34)
【作者】彭乃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3
【相关文献】
1.棉铃虫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J], 李冬梅;陈蓉
2.邵东县直播稻田杂草发生种类、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J], 申艳群;申华;王光辉;
周杰;刘元群;曾明会;邓楚燕
3.枣大球蚧在新疆林区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 [J], 努尔古丽·马坎; 孔婷婷; 阿依夏木; 刘爱华
4.荸荠秆枯病的发生为害及防治措施 [J], 赖小芳;余山红;陈伟强;洪霞;陈孝赏;贝道
正
5.内乡县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与防治措施 [J], 杨艳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瓜实蝇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瓜实蝇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赖廷锋
【期刊名称】《农业研究与应用》
【年(卷),期】2008(000)001
【摘要】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ha(Coquillett)属双翅目实蝇科害虫,该害虫飞翔灵活,体形似蜂,俗称“针蜂”;幼虫体形象蝇蛆,又称“瓜蛆”。
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自治区,近几年来已发展成为水果、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
瓜实蝇主要危害苦瓜、南瓜、丝瓜、甜瓜、杨桃、番石榴等,其中苦瓜、番石榴受害较为严重。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植保经验,介绍该虫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方法。
【总页数】1页(P31)
【作者】赖廷锋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县农业局经作站,53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
【相关文献】
1.广西丝瓜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J], 郭志强;农军;黄立飞;杨宪
2.海南瓜实蝇综合防治技术 [J], 秦双;陈海燕;林珠凤;王三勇;吉训聪
3.瓜实蝇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J], 高帅;孙晓辉
4.瓜实蝇田间综合防治试验初报 [J], 唐锷;刘小安;欧阳忠耀;谭美丽
5.瓜实蝇的综合防治 [J], 肖伏莲;胡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苦瓜套袋防治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效果评价

苦瓜套袋防治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效果评价作者:李磊陈泰运牛黎明张敬宝符悦冠来源:《植物保护》2015年第06期摘要本研究评价了不同类型的套袋对苦瓜上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两种实蝇对果长为3~4 cm的苦瓜为害率最低,约为3%;套袋显著影响苦瓜的好瓜率,果长为3~4 cm的苦瓜套袋后好瓜率显著高于果长为7~8 cm苦瓜套袋后的好瓜率,且前者经高密度聚乙烯袋、无纺布袋和牛皮纸袋套袋后好瓜率均≥ 90%;套袋也显著影响苦瓜的发育和色泽,与未套袋的苦瓜相比,经塑料袋和无纺布套袋后苦瓜果长、横径和单瓜重显著增加,颜色之间并无差异。
结合本研究,建议苦瓜套袋防治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适宜时期为苦瓜发育至果长3~4 cm时,适合的果袋为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和无纺布袋。
关键词套袋;瓜实蝇;南瓜实蝇;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 S 475文献标识码: B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5.06.042Abstract The effect of bagging on Bactrocera cucurbitae and B.tau on bitter gourd was determin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owest damage rate (about 3%) was recorded on 3-4 cm long gourds. Bagging remarkably influenced the rate of undamaged gourd. For 3-4 cm long gourds, the rate of undamaged gour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n 7-8 cm long gourds after bagging, especially for HDPE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bag, nonwoven bag and kraft bag,with the rate of undamaged gourd up to 90%. Bagging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and color of bitter gourd. Compared to CK (nobagging), the length, horizontal and fruit weight of the bitter gourd bagged by HDPE bag and nonwoven ba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ut the color of gourds was not different.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optimum bagging stage for control ofB.cucurbitae and B.tau was the time when the bitter gourd developed 3-4 cm long, and the optimum bags were HDPE bags and nonwoven bags.Key words bagging; Bactrocera cucurbitae; Bactrocera tau; effect evaluation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苦瓜属(Momordica),为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
苦瓜瓜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测定

苦瓜瓜实蝇的生物学特性及毒力测定马晓燕;王萌;祖达;张传娜;杨叶【摘要】将将海南苦瓜生产中的重要入侵害虫瓜实蝇Bactroeera(Zeugodacus) cucurbitae (Coquillett)带回室内人工饲养,针对人工饲料、饲养方法及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探索,发现在气温高达28~30℃时瓜实蝇各发育历期均有缩短,成虫最喜欢取食煮熟的南瓜、喜欢在整条的新鲜青瓜上产卵,幼虫饲养最佳选择也是新鲜青瓜.药剂毒力测定时药膜法比浸虫法操作简单且结果更为稳定,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药剂的最佳选择是阿维菌素,其次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虫腈及啶虫脒.【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0)006【总页数】4页(P77-79,82)【关键词】瓜实蝇;人工饲养;毒力测定【作者】马晓燕;王萌;祖达;张传娜;杨叶【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大学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429外来入侵生物瓜实蝇Bactroeera(Zeugodacus)cucurbitae(Coquillett)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广泛分布于亚热带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瓜实蝇列为重要的检疫对象,在我国分布于南方, 主要是福建、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台湾等地[1-3]。
瓜实蝇寄主范围广,在瓜类作物上危害严重,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以及保护地栽培面积扩大,苦瓜瓜实蝇的危害加重,在入侵地已成为苦瓜生产上最为重要害虫。
2012 年, 对海南省海口、屯昌、儋州、昌江、澄迈苦瓜种植地的田间调查均发现瓜实蝇的危害,在苦瓜采收后期,严重危害地块苦瓜被害率可高达90%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Coquillett)]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rype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别名针锋、瓜蛆等,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在我国属二类检疫害虫,可为害100多种蔬菜和水果[1]。
在15~30℃范围内瓜实蝇可正常发育,25~30℃为其最适生长发育及繁殖温度[2-3]。
李伟东等[4]预测了瓜实蝇可在中国48.96%的地区发生,1年发生2~12代,以4~6代为主。
张小亚等[5]根据有效积温法则,结合2011年浙江台州黄岩地区每月平均温度,推测瓜实蝇在该地区年发生6代,全年以8~10月期间诱捕到的瓜实蝇成虫数量最多。
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区,瓜实蝇是苦瓜上的一种主要害虫。
其雌成虫产卵于幼嫩瓜果内,孵化的幼虫在瓜内蛀食,受害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瓜实蝇为害对苦瓜产量的影响及其防治指标研究潘飞,肖彤斌*,秦双,陈海燕,林珠凤,谢圣华(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南省植物病虫害防控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00)摘要:通过大棚笼罩,人工接虫试验,确定了瓜实蝇种群发生密度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瓜实蝇为害对苦瓜平均单果长度和平均最粗处周长无影响,而与苦瓜数量和产量显著相关。
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苦瓜数量和重量显著下降。
在研究产量损失的基础上,确定了不同产量水平下苦瓜的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和瓜实蝇防治的经济阈值。
当产量为1500kg/667m2时,苦瓜的经济允许损害水平为13.07%,瓜实蝇防治的经济阈值为2对成虫。
关键词:瓜实蝇;苦瓜;产量;经济允许损害水平;经济阈值中图分类号:S436.4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820(2014)10-0012-04Study on yield of bitter gourd damaged by Bactrocera cucurbitaeand its economic thresholdsPan Fei,Xiao Tongbin,Qin Shuang,Chen Haiyan,Lin Zhufeng,Xie Shenghua (Hainan Key Laboratory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Institute of Agro-Environment and Plant Protection,Hai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ikou Hainan571100,China)Abstract:Yield of bitter gourd damaged by different population occurrence density of Bactrocera cucurbitae was deter-mined in greenhouse shrouded test.It indicated that average length and thickest at perimeter of bitter gourd were not af-fected,while quantity and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With increase of population density,quantity and yiel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On basis of study of yield loss,economic injury level and economic thresholds were obtained under different yield levels.As yield for1500kg/mu,economic injury level of bitter gourd was13.07%,and the economic thresholds were2pairs adult of B.cucurbitae.Key words:Bactrocera cucurbitae;bitter gourd;yield;economic injury level;economic thresholds收稿日期:2014-05-14;修回日期:2014-08-06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103026)作者简介:潘飞,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害虫防治和农药应用研究。
E-mail:panfei12-210@*通讯作者:肖彤斌,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
E-mail:xiaotbin@。
腐烂发臭,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6]。
在葫芦科作物上,瓜实蝇为害可造成30%~100%的产量损失[7]。
经济允许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 )和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s ,ET )是评价害虫防治指标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本试验通过设置大棚笼罩,人工接虫试验,确定了瓜实蝇种群发生密度对苦瓜产量的影响。
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虫口密度与苦瓜重量及平均减产率的关系,确定不同产量水平下苦瓜的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和瓜实蝇防治的经济阈值,制定相应防治指标,为瓜实蝇的综合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虫源与饲养方法在海口郊区选择处于收获中后期、疏于管理的瓜园,收集受瓜实蝇为害的苦瓜,采集烂瓜内的幼虫,让其在干沙上化蛹。
成虫羽化经鉴定确认后,在室内培养、繁殖。
养虫室温度为24~26℃,湿度为65%~75%,光照∥黑暗=14h ∥10h 。
成虫饲养:以酵母粉(45g )和白砂糖(45g )为成虫补充营养的饲料,充分混匀,分成3份装入培养皿中,放于养虫笼内,每7天更换1次酵母粉和白糖。
将纸巾铺满整个培养皿底部,加水至纸巾完全湿透,以供成虫补充水分。
新鲜的苦瓜置于冰箱中冷藏,每天取3~4条苦瓜,洗净、晾干,用昆虫针在苦瓜表皮上扎孔,以促进瓜实蝇雌虫产卵。
每天更换1次苦瓜。
为了保证瓜实蝇幼虫完好发育,应适当控制成虫产卵的持续时间,每天6~8h 即可。
幼虫饲养:将被瓜实蝇产过卵的苦瓜放于托盘中,2~3d 后苦瓜发黄、萎蔫,将其置于另一托盘(倾斜)中,每天倒掉苦瓜充分腐烂流出的污水,3~4d 后苦瓜已经腐烂成泥,此时用手拨开可见许多蛆状的幼虫。
将上述苦瓜转移至装满沙子的托盘中,盖上1层报纸,4~5d 后幼虫已充分化蛹。
蛹的收集:瓜实蝇蛹初为米黄色,后呈黄褐色,圆筒形。
用20目筛选出蛹,剩余的沙子在阳光下暴晒1~2d ,充分消毒,可循环用于瓜实蝇幼虫化蛹。
筛出的瓜实蝇蛹用毛笔剔除杂质(结小团的沙子、苦瓜籽等),放置于养虫笼中,3~4d 后即可羽化为成虫。
1.2试验方法苦瓜种植于海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大棚内,设置笼罩(3m ×1.5m ×2.4m )试验。
每个笼罩3株苦瓜为1个处理,试验设5个接虫处理,另设未接虫为空白对照(CK )。
每处理3次重复。
苦瓜现蕾初期至开花末期,每7天调查1次花、花蕾和幼果数量,在接瓜实蝇成虫处理前连续调查5次。
根据瓜实蝇成虫产卵特性,在苦瓜结果初期(幼果期)接虫,以1对成虫为起始种群,2倍递增梯度进行设置至16对成虫,未接虫的植株作为空白对照。
试验时选取羽化时间较一致,个体大小相当的成虫配对,待补充营养和充分交配后作为供试虫源。
试验期间施用药剂2~3次,以控制病害发生,常规水肥管理,株高控制在2m 以下。
在苦瓜采摘期,每7天采摘1次苦瓜。
采摘苦瓜的商品等级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963-2006(苦瓜),即苦瓜颜色开始变浅,部分果实顶部开始变黄即可以采摘。
分别记录每处理采摘的瓜果数量和重量,并测量单一瓜果的大小(长度、最粗处周长)。
在研究苦瓜产量损失的基础上,根据防治费用、苦瓜价格、产量水平、产量损失和防治效果的关系,确定苦瓜经济允许损害水平和瓜实蝇的防治指标。
1.3数据处理在Excel 表中,将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计算,用统计分析软件DPS9.50进行Duncan 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2.1接虫前调查结果各笼罩接虫前,即在苦瓜结果初期对各笼罩处理苦瓜的长势进行调查,连续5次。
调查苦瓜花、花蕾和幼果数量总和。
结果显示出各处理在接成虫前,上述各项指标差异不显著(表1)。
表明试验中各处理笼罩内苦瓜长势一致,幼果数量相当,适宜开展后续的产量损失研究。
2.2瓜实蝇为害对苦瓜产量的影响在苦瓜结果初期(幼果期),各处理以不同种群密度接虫后,瓜实蝇对苦瓜的为害随其种群密度加大而为害加重。
苦瓜成熟采摘统计的产量表明,不同密度瓜实蝇为害对苦瓜平均单果长度和平均最粗处处理2)花数量(朵)花蕾数量(朵)幼果数量(条)1(57.0±6.8)a (337.3±33.7)a (38.0±3.1)a 2(54.7±7.2)a (312.7±32.4)a (36.7±2.9)a 3(37.7±6.6)a (257.0±36.7)a (32.3±4.3)a 4(40.0±7.0)a (206.3±38.4)a (40.3±3.8)a 5(47.0±7.2)a (282.3±33.6)a (34.7±2.7)a CK(51.3±7.5)a(230.7±31.8)a(30.7±3.4)a表1瓜实蝇接成虫前各笼罩花、花蕾和幼果数量1)1)接成虫前连续调查每个笼罩(3m ×1.5m ×2.4m )5次;其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后相同小写字母表示P <0.05水平差异不显著(DMRT 法)。
2)处理1~5对应的接成虫密度为每个笼罩接瓜实蝇雌雄配对1、2、4、8、16对,CK 为0对。
虫口密度2)(对/个)平均单果长度(cm )平均最粗处周长(cm )苦瓜数量(条)苦瓜重量(g )平均减产重量(g )平均减产率(%)0(22.67±0.35)a (17.93±0.34)a (19.3±1.5)a (4828.3±70.5)a ——1(22.47±0.47)a (17.73±0.39)a (18.0±1.2)a (4514.5±67.4)b 313.8 6.502(23.20±0.51)a (18.10±0.38)a (16.3±0.9)ab (4136.7±62.6)c 691.614.324(23.13±0.65)a (18.17±0.30)a (13.7±1.2)b (3462.0±56.0)d 1336.328.308(22.33±0.43)a (17.87±0.41)a (8.3±0.9)c (2563.6±44.6)e 2264.746.9016(22.30±0.51)a(18.03±0.35)a(6.0±0.6)c(1528.2±32.5)f3300.168.35表2瓜实蝇种群密度对苦瓜产量的影响1)1)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数据后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 <0.05)。